|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胡金铨自编自导自演首部电影。乐蒂很美,陈厚很正(有点像侯勇),金铨很萌。前半还不错,后半瞬间变抗日神剧,乱来一气。结尾强行最后一分钟营救+大团圆也是醉了。听说原长3小时,被邵氏删了不少戏。可惜。两星半 |
|
有些不一样的抗日片,改编自老舍1943年写的《火葬》,又糅合老舍其他小说的影子,正面描写国军的忠义救国军在沦陷区打游击战。胡金铨自己出演的警察局长前期打击黄赌毒、后期带队打鬼子,最终英勇牺牲,这种形象内地片罕见,其他一些角色也是一样,从人性和历史上合理但从形态上没法拍。
如果把游击队换个名义,多喊几句主义,其实又和同时期大陆抗日片基本一样。和邵氏其他的古装、武侠、风月定位差异很大。无论往哪边靠,都显得定位有那么些许不同。
剪辑的节奏特别快,有些画面晃眼即过,不确定是因为从3小时删减的锅,还是原本如此。(#1500观影标记) |
|
未开言不由人牙根咬恨,骂一声毛延寿你卖国的奸臣。你从前时君禄就该把忠尽,为什么投番邦你丧尽了良心,我活是汉家的臣死,是汉家的鬼,落一个青史名标,万古美名存,想这样伤天害理岂无有报应,那时节,暗昧亏心,神目如电,千刀万剐,狗奸贼一死,一旦就化灰存亡,骂奸贼骂得我牙根咬恨。 |
|
想像老舍一样,还原故都的人情与世故,像张爱玲一样,追求充满细节的酣畅 |
|
当那个个子不高,微胖,说话简洁明快的警察局长一出现,喜感迎面扑来。不论是武侠片还是这部《大地儿女》,胡金铨的电影中总有一种跳动的因子,不至于沉闷,并带点温暖,就像本片中他点燃老二新婚门口的那串鞭炮。PS:刘家良在里面饰演一个想借火柴,被刺死的角色。 |
|
胡金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首作。镜头始终有意与人物保持距离,构图优美且较为客观,可能由于西本正曾经是满映的新闻摄影师,所以便形成了如此的拍摄特点。配乐十分恢弘,颇有种喧宾夺主的气势。前后半部分的差异较大。前半部分着力于描写小镇居民的善良淳朴,以及在日本军队入侵之后所分裂出来的各种应对方式。后半部分开始讲起了游击队,以至于出现了枪战场面,并在最后升起青天白日旗,夺回了小镇的掌握权。有三个地方利用了同一道门做掩护:1. 荷花逃离青楼的追捕恢复自由身;2. 开始进攻日本兵打响第一枪;3. 正式与日本兵激战。这种场景复现能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时间的流逝与局势的变化。粗糙的地方也有,瓶身“剧毒”的大特写就是生怕观众看不懂的体现。乐蒂与陈厚在电影中有多恩爱,现实中就有多残忍,还间接成为乐蒂自杀的原因之一,悲哀啊悲哀。 |
|
胡·卖萌·金铨多年戏曲耳濡目染和为万氏兄弟帮衬道具砌末积累下的深厚功底在前半部当中得到了爆发式的展现,但在后半部中成为破坏整体观感的累赘,京剧中帅旗一出便是千军万马、大步一跨即为天南地北的近乎抽象的表达习惯使得枪战段落充斥着一股放不开局面的草台味。简而言之:一流的唱念做,三流的打 |
|
很邵氏,但一点也不胡金铨,四合院的设置,家恨比国仇鲜明得多。家破人亡-报仇反抗-反抗失败,最后因为日本投降一切得到了反转。这种叙述方法太微妙了,就像传统故事中平民的无力回天总是被一个突然出现的更高阶层的拯救者所挽回一样(有趣的是电影前半段就复制了一个类似逻辑的故事)。 |
|
资料馆2015.10.18.3:30pm 到胡金铨局长亲手点鞭炮的段落都堪称完美。整个布局和线索设置也颇用心,结尾略潦草,但打下文县的过程倒是生动地展现了犬牙交错中拔出据点的过程。 |
|
好一曲中华儿女的悲歌。胡导演一腔浓浓的爱国情扑面而来。整体氛围颇有些老北京气息,这是胡导演深受老舍先生影响的结果。电影情节简单,却节奏井然,紧张有序,有条不紊。配乐和音效也做得很好。怪不得胡导演自己的导演履历要从这部算起。乐蒂确实是古典美啊,在片中和陈厚情投意合,只可惜戏外的丈夫并不懂得怜香惜玉。乐蒂31岁就香消玉殒,想必跟嫁错了人有很大关系。胡导演自己饰演的游击队长,指挥若定,正义凛然,个子不高但神态威仪自有一种魅力。无论脸型、五官,还是神态、气质,真的酷似我的先父啊,尤其是留着胡子的样子。而饰演小漆匠的陈厚,我全程是当金士杰看的。——这已经是我看的第14部胡金铨电影了。也就是说,这是最后一部。一代宗师胡金铨的片子,我已全部看完。再也没得看了啊。这么一想,不由得怅然若失啊。8分。 |
|
胡金铨 邵氏 乐蒂 陈厚 劉家良 韓英傑 7.4/10 終看到大銀幕!! 荷里活大結局!! |
|
劇本寫得真好,MacGuffin一直都在,戲劇衝突源源不絕。P.S. 胡金銓刮骨療傷取子彈真的好好笑。再P.S. 真的看不出他們經歷了抗戰八年啊。3.5星。 |
|
胡金老的一种程式化的浪漫抗日想象,即“好假啊,舞台剧似得”;看到午马谷峰佳良梅生都生嫩生嫩没张开一样。有心人不妨翻拍,用点心就超越了 |
|
比较主旋律 开始还不错有民国味,后面打日寇后急转直下 荷花的遭遇刻画没有了 胡导能文能武侠但搞现代枪战不在行啊 |
|
特别京片子的一部电影,代表了抗战时期北方人的民族情怀;无奈片中人物过多,失去了表达重点。 |
|
还是邵氏的老片有意思。 |
|
33岁的胡金铨首执导筒的思乡之作,取材自老舍小说。胡金铨本想找李菁演女主角(因为那时候够土),不知男主角他本意属谁?小孩子们唱爱国歌可爱,有点大醉侠里青竹竿,不知道歌的出处,樊梅生上名梅生,年轻得让人眼前一亮,一样稚嫩的午马没点成的鞭炮由导演成全。刘家良盯梢借个火被干掉。永华厂守卫郝履仁演老总好戏。谷峰拎包提刀司令随行。男主角画广告,胡导演演英雄是有点自恋的。雷鸣婚礼不管拐带人口,借韩英杰的霸妻之耻策动加入游击队,一个正面人物却看出点反面效果来。唱戏骂汉奸被霸占的妻子被逼疯却还要被人说“做了司令的姘头”。把家里的三民主义都烧了,哪个时代都有要烧的书。剪辑上镜头比同时代电影短得多,结尾陈厚盖画,背后是放了烟的丁达尔效应 |
|
前半段的国仇家恨大群戏相当好 后面进入胡抡节奏了 |
|
小孩子们在陋室里唱出抗日救亡的歌时,我眼泪止不住了。这片子很有老舍的感觉,有老舍小说里北京的温情,北京底层劳动人民的爱与恨,很美好,有劳动人民的智慧。警察让男主好好待女主,并不点破,是中国人的温柔委婉,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这要是在老胡成名后给足资金随便拍,一定能成为史诗级战争片。 |
|
胡导在电影开场的调度后来被他直接用到了《山中传奇》里面。初拿导筒的金铨还是稍有青涩,但也能看出一些大导的美学风格了。电影中呈现出的是导演记忆中北平城的样貌,大杂院应该是他笔下的乡愁。 |
|
3.5星。胡金铨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故事内容从老舍的《火葬》借鉴灵感,又杂糅部分《四世同堂》,简单总结就是日军侵华期间小县城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因胡金铨醉心传统的文人情怀,庶民日常烟火的占比远大过抗战游击,他还在其中扮演了游击队长,开口那味儿就一个地道,其日后作品都有的京剧影子在首作也有呈现,《骂毛延寿》一曲痛骂狗贼,唱戏的、卖艺的、画画的、沦落风尘的~完完全全一副民国风情。 |
|
还没开始用构成剪辑的大牛是个好演员,片子本身不难看,只是导演想要的宏大叙事似乎没达到,有些情节,例如夺城一段似乎幼稚了些。乐蒂啊,大花瓶。 |
|
枪战场面不太行,大团圆强行靠超过人力因素的“天降”而达成(也是一如既往的毛病);大宅院的生活气息很好。以群众之力对抗侵略,城墙上扬起的青天白日旗。 |
|
胡金铨想拍《四世同堂》,和李翰祥考虑过改编,可条件不允许,只好借用了老舍另一部抗战小说《火葬》的些许架构和人物。大杂院部分充满了胡对旧北京的怀念,同时暗含一些私人因素,比如女主角和胡母一样来自吉林。《大地儿女》的成本挺高,但在新马地区遇到了删剪,票房也不好。胡的第二部电影本来还是抗日片,叫《丁一山》,即他在本片里演的那个游击队长,开机两个星期,被邵老板叫停废掉。这样胡才转头去拍了《大醉侠》,走上了武侠电影之路。 |
|
再看!
无论国共,抗日是最大公约数,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中国人永远好过内斗流血。
全片最畅快的一个镜头,是结婚那天,四合院与黑势力对抗,正义化身的警察局长神兵天降,风波过后,胡导亲自出演的警察局长点响鞭炮。
噼里啪啦晦气去,吹吹打打喜自来。那一幕,豪气而浪漫,过瘾又感人! |
|
我发现胡金铨也蛮适合拍老舍的,那个大杂院(彼此之间互相帮忙客客气气的)让人想到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剧情也像。房东最开始是只管过自己小日子的老头儿,胡金铨扮演的警长、还有善良却被迫无奈做伪职的片警好像醒悟的我。这部是胡金铨真正意义的导演长篇首作,他的华北小城抗日片。开篇那个街景然后逐一介绍人物,真是简单直接又让人印象深刻。反派老鸨子夫妇演得也蛮好的,让人恨得牙根直。日本人听戏那段不知是不是启发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胡金铨旁片中还是有小小私心的,他让做广告绘画的女主与乐蒂喜结连理,要知道胡金铨刚到香港就因为他不错的绘画功底做过广告绘画师。但现实中胡金铨的情感之路并不顺利。然后大家落草抗日最后巷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才让青天白日旗飘扬! |
|
为数不多的港台地区反应抗日题材的电影,电影前半段通过日军侵华所展现出的普通百姓的家国仇恨还是蛮不错的,但电影后半段游击队直接攻打县城就有点想当然了,在电影的最后通过日军二战投降这一历史背景来改变游击队员们的命运,这种设定就显得有点生硬牵强了 |
|
里面演队副的是光头凌峰吗? |
|
第一幕有趣,第二幕还行,第三幕就又差不多到了紧赶着马上结束的节奏了,情节都跳着来。 |
|
戏曲功底深厚以至于剪辑较粗糙、场面调度较混乱。 |
|
革命樣板戲。胡師傅今兒沒找對剪輯,槍戰剪得亂糟糟…… |
|
处女作已经不错,和大陆抗战片的区别是更生动更生活化,没有过分丑化日本人。后半部节奏确实比较散乱。 |
|
除了语言台词上有点胡导的特色,其他方面似乎也未能免俗。如果把国军换成共军,是不是和大陆拍的同题材也差不多? |
|
早年间的抗日神剧。前半段的百姓群戏非常好,一句回见感人肺腑;可惜后半段玩脱了,跳不出抗日神剧的套路。。。 |
|
好多龙套谷峰、午马、刘家英。前半4星 |
|
老胡在拍武侠之前还拍过战争题材呢,风格很生活,本人也演得很可爱 |
|
胡金铨处女作,拍的是台湾人喜闻乐见的抗日题材(青天白日旗高调出镜),在金马奖上也确有斩获,可能对他日后去台湾发展也起到了铺垫作用。30年代华北小县城里的抗日传奇,有耿直的正面角色、有72家房客式的大杂院体验、有国仇家恨的民众觉醒跟雷厉风行的抗日组织,胡金铨演了个当众挖弹头的豪迈军官,不过我觉得最有趣的角色还是反派高宝树的“老佛爷”,真是恶也恶的英姿飒爽,做她的男人可真够受的。前半小时是陈厚和乐蒂类似《一夜风流》的爱情戏(连帘子都挂出来了),陈厚长得跟金士杰似的,年轻的午马、樊梅生在跑龙套,刘家良一出场就死了。后半部分打鬼子拍的实在粗疏,枪战场面一塌糊涂,把我看睡着了。整体叙事尚流畅,胡金铨对叙事节奏的经营比李翰祥精致,而且也拍出了明显强于邵氏流水线电影的北方气韵 |
|
電影裡出現了007的配樂 如果能有機會看到最初的三小時版本就好了 就街道槍戰那一場戲就可以看出 胡導的功力了 |
|
两星半,前半段都是地道的市井生活展现,文戏基本上吊打当时邵氏99%的电影。后半段又开始各种鬼扯以及赶进度,像什么丁局长被包围后拼死决战,倒地的日本军官拔刀杀老三,都是意料之中的一种套路,当时世界各大二战电影都会用。不得不说,胡金铨这电影血浆虽然假但用的也不少。尤其是老二替三弟报仇时,用军刀甚至把日本军官的手砍了下来,紧接着就是血浆喷射。后半段最崩坏的,还有对于荷花的描写,突然失踪后的经历一点都没有提及,前半段讲了半天的沦落风尘,到后半段对剧情没有任何用处。 |
|
老胡唯一一部抗日片,全片印象最深的是荷花接过戒指低头戴上,偷偷点头时的含蓄羞涩,那个甜啊,时代变迁,这份恬静已经永逝 |
|
早期,未展才华 |
|
胡导的抗日神剧,拍成这样估计和邵氏公司的娱乐性要求有关。开篇极好,直接拿去做《四世同堂》开篇也没有问题,只是后半段急转直下,枪战场景粗糙无比,毫无逻辑,全片剪接也是奇快,转场更是飞速,奇特的是,剪接姜兴隆还凭借本片拿下了金马奖最佳剪接。 |
|
胡金铨第一部作品
前三分之二拍出了人文史诗的气质,人物塑造的功底很深厚,据说是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小说,确实有《茶馆》的气质与味道。
最后一幕高潮戏拍出了那个时代的战争大片
这部处女作,电影手法已经很成熟了,也开始尝试跟传统戏剧做结合
此外不得不说,那个年代的女演员太有气质了吧,乐蒂这个人物只要出现在镜头里,就可以深深地吸引着观众,只要出现在镜头里就是荧幕的焦点,太有气质了。 |
|
前半段太棒了,胡构造狭小空间讲故事的功力,让一部主旋律都这么好看。 |
|
没想到邵氏也能拍这么不霹雳的片子,很有点四世同堂的味道。 |
|
香港真的拍不好大格局的历史戏,家仇国恨,在后半部还是沦为儿戏。大导演尚且如此,又何况后来的那班人。 |
|
内容有些多,用一部电影承载有些吃力,但胡导的早期作品就显出不凡实力。里面的战争场面有些假。 |
|
前半段写的很好啊!有点《四世同堂》的意思,原来也是根据小老师小说改编的。忠义救国军也是前所未见的视角。PS:路边墙上“小三是个大王八”是个亮点。 |
|
战争场面不是很满意,但开始的市民生活还有布景,真是没得说。 |
|
"这个局长呵,软硬不吃。"胡局长你还真厉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