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讨厌在这种类型的电影评论下看到“感谢自己出生在安定的我国”这些字。就像难民逃亡中途碰到巨型游轮,难民们以为得救了,游轮上的白人游客只会对着他们冷漠拍照,然后把他们遣返回去。 |
|
一位阿富汗同志的逃亡之旅,为了保护当事人而采用动画制作的纪录片,没想到意外地模糊了剧情与记录的界限,私人化的讲述让观众不自觉地代入男主的视角。在历经摇曳的船舱、冷血的人贩子、残酷的警察等种种磨难之后,还要面对不被家庭接纳的恐惧,可家人那一句:「别担心,我们一直都知道」顿时击破了我的防线。家,一个你感到安全不必逃离的地方。 |
|
这部动画里的种种情绪像一根温热的针扎进我的胸口,眼泪数次从脸颊淌落——当Amin对家人出柜,哥哥一言不发地开车,Amin脑子里竟似要和他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诀别,而后走进那扇未知的门。当Amin回到哥本哈根,远远望着来接他的男友,决定拼凑被长久的逃亡、恐惧和谎言破坏掉的一部分自己。当最后的歌响起,字幕里来自Amin的那段话,感谢家人和爱人无私的奉献,KR you mean the world to me. 我看到人竟然,又如此自然,迫害不同政见不同信仰不同性向不同国籍肤色的同类,心中永远不会停止涌起怒火和憎恶。 |
|
无法不想起《我在伊朗长大》,而男主最终在异国继续生活的结局,又像现代版劫后余生的《钢琴家》。动画结合纪录片的方式确实很奏效,为这个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注入了更多真实感,像匡扶摇画的那些采访;很多逃难、偷渡的段落的惊恐感也很能让人共情。人总有重新开始的权利,但我只是无法抑制地想,背负如此巨大的负担与隔阂,他真的可以按下重启键吗(哪怕这并不轻松)?可如果温情脉脉的落点令我感到不适,这又何尝不是我对苦难浅薄的想象与关怀呢?@HIDFF |
|
被奥斯卡多项提名的丹麦电影,将动画手法与纪录电影结合,简单而又不失光彩。难民题材与同性人生结合又带来独特性。全片真实、简单。 |
|
惆怅哀伤的情绪贯穿始终,细腻且避免苦情,动人且及时。 |
|
圣丹斯评审团奖,用动画和历史胶片还原真实记忆。一个阿富汗同志少年从塔利班占领区逃到苏联又逃到丹麦,触目惊心的苦难叙事。电影的讲述方式是跳跃的,没有回避编造的谎言,反而加深了它的感染力。正因为那些牺牲苦难,男主和男友的新生活才值得珍惜。 |
|
动画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保护当事人的私人信息,让当事人不用露面。另一方面,动画可以完成真人电影无法实现的效果。故事随时可以跟着男主角的口述飞起来,用写意抽象化的方式,去表现阿明一家人逃亡过程中遭遇的噩梦。但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还是它的故事本身。用电影作为一种媒介载体,阿明将他不能说的秘密,讲了出来。这部电影,就像他人生阶段的一个小结。难民和同性恋这两个身份,让他的故事变得更加特殊。但这并不是一个悲惨的故事,相反它非常振奋人心! |
|
#丹麦首映# 七年磨一剑的呕心沥血之作,看似是又一个被讲烂了的难民故事,却因动画的形式唤起新鲜观感。美漫风+低帧率呈现出一种在翻连环画的感觉,或许指涉回忆的不堪与残破,也或许不那么连贯的画面才能表现出这种“字字泣血 一言难尽”的惆怅感。这曲折的逃亡经历巧妙串联了西亚到东欧一路在90年代糟糕的历史,最后又落脚在对北欧国家移民政策的控诉,凝练而深刻。 |
|
#TIFF 2021# TIFF DOCS。入选Cannes2020片单。前获2021圣丹斯世界纪录片单元最佳影片+安纳西最佳长片动画。9分。确实堪称是2021年甚至前后几年最重要的纪录片,无论是从难民还是LGBTQ+的角度都重新开启了叙事可能性,除了双重的“少数”之外,影片更重要的是讨论了“叙事”如何从全方位的角度影响到人的生活,这个太厉害了。关于有没有必要用动画来做这个事情片子也有不错的自反性(不过仍有可商榷的地方,比如片中直接用了资料影像)。如果奥斯卡给动画长片、纪录片、外语片给三个提名也OK的。#年度佳作候选# |
|
难民身份是物理意义的逃离,同志身份是心理层面的逃离,两者都无处归依,所以对“家”的渴望成为了伪命题,到底哪里才是人安全自由的栖息地啊。 |
|
映后访谈问到导演动画和纪录片的真实边界在哪。他说其实是没有客观视角的镜头的,只要是透过镜头和间接而来的影片,都不可否认的带着视角,但Amin和家人都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看到过去的经历,因此他认为自己的形式依然忠于纪录片,逃亡的经历影响了后来一生中的身份认同和信任感,但没有逃避人生的谎言是难能可贵的。 |
|
以为难民题材已经被过度到挖掘不愿意再汲取或是无法再出新,然而本片就提醒着它不会终止,也有更多的故事值得被分享。到了最后,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听了一个被精心设计包装的故事,还是陷入里面的事件与历史竟然完全真切存在的后知式警觉。Amin看似充满矛盾的叙述,以及不断片段组合在一起的凌乱,或许是生活最残忍又真实的样貌-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Celeste Ng ”。我愿意称NEON是祖上冒青烟(烧了好几年的那种),希望能有好结果。 |
|
#GFF2021 因为是动画,对恐惧的渲染更到位:集装箱里焦虑的人群,猫眼里砸门的警察,雪地里冷血的人贩,游轮上漠然的白人。观众跟随主角潜入他的噩梦中,又清醒得知道这不是梦。过去和现在的互文讲述并不新鲜,但节奏把握得刚好。伏笔考验了观众对主角的情感反馈,试图让观众真正理解,而不是对奇闻逸事流于表面的同情。压抑了整篇的情绪,在家人的理解和包容中爆发,主角走进酒吧的时候,和他一样感受到了自由和爱。(Amin的不安会伴随他一生,但他同时需要讲述来获得救赎,动画的方式明显出于保护 |
|
《与巴什尔跳华尔兹》开启的【动画 × 纪实】形式优势在本片被无限放大。动画部分描绘主人公口述 无法被纪实的过往,纪录部分展现过往的真实背景,把观众拉进回忆叙述中又时刻提供着事实的佐证,等进入臆想或伤痛记忆时用灰黑蜡铅抽象表述。
依靠伪造的谎言得以生存,真实的过往带给心灵的摧残又与其几多不同?恰在这兵荒马乱之际,无意的金链情缘赐予内心深处暧昧一生的罗曼蒂克。 |
|
可怖的是看这类题材已无法激起我的共情,因为我也想逃 |
|
三星半,即便是用动画展现,但是力量依旧是惊人的,那种难以言说深埋心底的痛苦,来自地理身份和生理身份的双重认同受阻,虽无法感同身受,但仍看得人十分揪心。 |
|
4.5 怎么可以用这么平静的叙述讲出了一段那么黑暗和悲伤的过往。国境线我一直认为是人类自大和残忍的规则。表哥带着钱让他去gay bar的时候我哭的稀里哗啦。 |
|
政治太正确,以至于压倒了电影本身 |
|
哥哥带他去gay bar那一段我爆哭,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被接受真实的自己的桥段这么能直击我这种顺性别顺性向顺一切的主流人的内心 |
|
真实爆哭 没看之前虽然知道会是怎样得糟糕 但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 这落难的一生 每个身份带来的都是落魄和压迫甚至是灾难 然而你的困境却是他人拍照留念的契机 此时绝望和羞耻遍布全身 为了生存却不得不活在谎言之中 之前有参加过rainbow refugee的活动 帮助他们重建精神家园太过重要 |
|
平庸。不就是靠难民加同性恋叠加buff嘛 |
|
你说是巧合还是有意,一个同性恋主角从阿富汗战乱作为难民逃之夭夭的故事。行吧,但似乎一直是以一种中产阶级的视角来叙述:如果不是幸运活在自己家庭,如果不是有一个在国外工作的大哥,感觉不太对。。。动画效果也些被抽帧的感觉。。。 |
|
太能理解“逃亡对人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会让你在任何关系中无法相信别人”。那灯红酒绿的同志酒吧,一个local gay people放松娱乐的普通场域,却是另一些人要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花光所有运气才能抵达的地方,即使抵达了,也还要花上更漫长的时间去摆脱那一路跟随的心魔,政治对人一生的迫害拿什么来偿还。 |
|
從PSTD個案角度審視阿富汗難民史,是啊,他能在高福利國家生根遇伴已是不思議的奇蹟,卻永遠擺脫不了逃亡路上伴隨而來的故土的永失、家人的分離、人性的貪狠、秘密的封存、身分的認同等諸多困境,而更多的沒能逃出來的,或者逃出來卻中道而止/死的人呢?遺憾的是,阿富汗的悲劇仍在重演⋯⋯ |
|
虽然有华尔兹那部珠玉在前,这部还是显得比较沉重,真实人物的故事里有不少动人的地方,动画处理尚可。 |
|
最动人的一段是逃亡路上相互依偎的那个男孩,临别之际把挂在脖子上的金链赠与了萍水相逢的阿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
历史车轮下渺小又顽强的生命经历,以及因性取向而产生的挣扎、压力与温暖。融合着往事中的无情与苦难,家人的相互守候、支持与拥抱,个人的徘徊、奋斗与担当。确实是一个值得被讲述的故事,由于主人公脱敏的诉求,而形成的如今这种动画+历史镜头的纪录片形式,也是颇具讲述的力量的。同时感觉,如果改编成真人剧情片,也会挺棒的吧。 |
|
65/100 |
|
把一个难民故事讲得细水长流。并没有去刻意放大一路上的苦难,“未知”才是整部片子的基调。在异国他乡对日复一日的生活何时到头的未知,在偷渡的船上对去往何方的未知,甚至还有如何看待自己是一个同性恋的未知。用动画做一部纪录片实在是很不容易,把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当然也需要莫大的勇气。从如此的绝境走到今天,自己拥有学业,爱的人在身边,绝对可以说有好运之神的眷顾,但是如果没有家人之间的相互妥协与牺牲,再怎么逃都将很难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
|
朋友谈到一名前刑警大哥出狱后多了一个习惯,就是一天要刷三十多次牙,这令我想起《对手》里谭卓每次媾合后都要刷牙的细节,细心的话可以发现这部用动画缝合纪录片的作品充满了关于PTSD的展示,尤其是通过祖母对封闭空间的恐惧(觉得房间闷热不堪,去开窗)来表现曾经被禁锢在货箱的越洋偷渡经历,1100名失踪人口仅有64人存活,影片并没有披露现实生活中更恐怖的细末,比如偷渡过程中如何抵御饥饿,那些胖子乃至怀有身孕的人往往最先被献祭,作者更感慨身为难民的苟且、同类的背叛,但所幸家人对他的性少数的身份表示包容 |
|
【Visions du Réel】用动画的形式拍纪录片,一方面可以保护当事人,一方面可以丰富视听表达。电影一部分是艰辛的逃亡之旅,另一部分是自我身份认同,最终能得到幸福真的来之不易。 |
|
观看过程中逐渐感觉到2D动画的合理性和与纪录片结合的无限潜能。动画本身构成了被纪录对象的安全空间,在保持匿名性的同时放大了表现力,使主角既他生活中的人都免受影像的暴力,而这种暴力正是在被送到爱沙尼亚前碰到的客轮上的乘客掏出相机时对难民施加的暴力,尤其是当创作者清楚TA 所纪录的故事将展示给更「主流」的观众,也即会将口述者视为他者的人群时。更有趣的是,在当不同风格的动画、found footage 逐渐 come together 的时候,观众又能意识到这部影片的工作方法确实是纪录片的工作方法,它与《我在伊朗长大》的出发点和视角是相当不同的,因此在成片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就不同。本片至少说明,作为一部主要有动画构成的私人史虽需要有说服力,但这种说服力可以不仰赖「纪录影像作为证据」这种传统且有问题的思路。 |
|
动画和纪录画面混剪的形式更强化了故事真实和魔幻的双重属性,虽然仍存在西方视角下贩卖东方苦难的嫌疑,但求生的本能和对幸福的追求应该是作为人类的共识。 |
|
"When you flee as a child, it takes time to learn to trust people. You are constantly on guard, all the time, even when you are on safe ground." 面对本就断裂的叙述和零碎的素材,还要在影像资料、真实拍摄画面、两种动画画风,加上录音、配音、配乐中做出选择,想想就是个很费脑子的过程。 |
|
他在逃离的是他最不想离开的,祖国、家人、身份和性向,之前只了解胡赛尼借巴勒斯坦去往美国的途径,这次了解了俄罗斯的途径,挺难的,也挺难得有这么完整的叙述,这次动画纪录的形式也是真人难以完成的,保护了隐私,难过的回忆用简笔画的方式完成,也是对噩梦的排斥,最后是美好的结局走入现实,反过来衬托这个国家的伤痛 |
|
那年麦当劳在俄罗斯开店,今年俄罗斯的麦当劳关门。即使时间过去,痛苦的记忆却永永远存在。个体无能为力,体制腐败不堪,家乡回不去,异乡难抵达,人如
黄叶飘零,何处是我家。 |
|
海報真的太厲害,今年看過的最佳電影之一。戲院的推介語是這樣說的,「身體在逃亡,心靈在逃避,我所需的是一份包容」。動畫化反而無心插柳地去掉了虛與實的邊界感,加上Amin第一人稱的敘述,讓人好像身臨其境,尤其是母子三人穿越樹林的那段。持續數年的訪問是一個逐漸放下心防的過程,一直到Amin決定結婚,與伴侶共建一個「家」,但事實上這些傷害的影響用一生的時間也無法完全消除。幸與不幸都是相對的,但無可避免地想到,在逃亡的旅途中,Amin或許已是較幸運的那種。在漏水的偷渡船上振臂呼救的人,和在巨大的豪華郵輪上俯視地、透過相機鏡頭遠觀他人的苦難的人,我們又是哪一種,抑或這種身分也是在不斷轉換的。散場後見到一個外國人對他的朋友說,It’s okay to cry。反對一切戰爭、強權和侵害,有更多的同理心。 |
|
7.6 强调于个体之逃离而模糊了阿富汗和俄罗斯的历史背景,是一种相对保守的处理方式也让重心完全放在了人物之上,忧伤的情绪从始至终但又没有去刻意煽情,而是以插入的纪实影像来描摹故事的真实性,以追求情景的共通。 |
|
不是最好的动画 纪录片或者同性题材电影,但把偷渡和身份的认同都讲得很诚恳详实和动人,综合起来它就有了特别的意义,动画手法为保护当事人隐私也顺理成章。 |
|
沉重的逃离故事,为保护主角而设置成动画但完成得不错,喜欢简单飘逸的画风。这段路程很长很苦,有几段情节与主角一样感到惊悚。 |
|
8.5/10,《逃亡》从选材、叙事到视觉语言都几乎无懈可击。本片聚焦阿富汗难民Amin逃离家乡、偷渡进入北欧的过程,电影语调亲密、生活细节丰富,而且饱含情感。借助Amin的叙述,影片细腻地呈现了一段具有高度可信性的人生回顾。影片虽以动画为主,但仍在许多戏份中插入现实影像,这种做法保证了对大环境的观察与个人生活的有机结合,很多时候观众似乎能亲身进入Amin周围孤独、无助的世界。 |
|
这场逃亡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因为这个分崩离析的家已无法再聚齐。逃亡带来的阴影不会随时间消逝,因为那段黑暗的记忆已经定格为了人生的一部分,无法消逝,只能埋进心里最深的地方。爱和信任对他而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每当闭上眼那些逃亡时刻都会将他拉向恐惧的深渊,要想适应现在的一切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在逃亡之途中亲人间彼此的支持很重要,看到阿明的哥哥能坦然接受阿明的身份还带他去同志酒吧,不由得为阿明长舒一口气。 |
|
在电影院里看,观众人不多,很多中东的面孔。看到“在军队来抓壮丁时,许多少年都会想尽办法逃跑,因为去的人很少回来”之情节时,同排的一个男子在擦泪,不知道是想起了谁。可以说这部电影让我的生命中度过了十分有密度的身临其境的两个小时——众生皆苦。 |
|
片头便告诉观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解释了它被提名的原因来自于冷酷的真实和充满了政治性的“好”。而这种真实与“好”也注定是枯燥的、不吸引人的。重点在于男主角一家被刻画地再无助再充满同情,他们也无疑是触犯了法律的偷渡犯人。犯罪者用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来博取同情,不得不疑惑影片的制作方是不是有欠考虑。 |
|
难民在船上的奋力高呼,游客在船上那种毫无表情的冷漠、然后转身离去;俄罗斯警察在警车里强奸难民,旁边大家在欢庆麦当劳开业,——欢迎来到地球。 |
|
本片除了提名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还有意思的同时提名了最佳动画长片和最佳纪录长片。动画片把纪录片无法展现出的内容丰富出来,两者的边界都没那么明确了。电影看着很压抑,逃亡很难。但是到了结尾哥哥把弟弟带到了gay吧那段,我感受到了自由的快乐。佳片。 |
|
在哥本哈根机场被询问的时候,为什么一边说着假故事一边痛哭,因为自己已经惨到连自己的真实经历也无法讲述 |
|
由战乱逃亡到文明国家,一路惊心动魄,骨肉分离。真情实感之作。 |
|
讲座课上的放映。动画形式有效挽救了陈腔滥调并拓宽了表达空间,时不时穿插的新闻素材仿佛是提醒此乃真人真事。主人公一家是极少数的幸运儿,背后还有千千万万没有机会甚至命来讲述故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