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恐惧与欲望 Fear and Desire (1953)

    最近更新: 2024-08-14 正片
    • 主演:弗兰克·斯尔维拉 / 肯尼思·哈普 / 保罗·马祖斯基 / 斯蒂芬·科伊特 / 弗吉尼亚·莱特 / David Allen / Toba Kubrick
    •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 编剧: (Howard Sackler)
    • 分类:战争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1953 
    • 更新:08.14
    • TAG:剧情 / 战争
    • 别名:敌后袭击战(港)
    • 片长/单集:62分钟
    • 豆瓣评分 6.9 (15748票)
    • IMDB评分 5.3 (14,167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70%
    • TMDB评分 5.50 (热度:8.26)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恐惧与欲望》的免费在线观看,《恐惧与欲望》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剧情,战争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6.9分,有15748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这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第一部故事片。剧本出自他的高中同学、诗人Howard Sackler之手,拍摄资金也是库布里克自己筹措,大部分是向父亲、叔叔和朋友们借的。这部作品和库布里克以后的影片一样充满了超现实主义象征性,因此只有一家艺术片商愿意发行和放映,而库布里克认为此片只是一部实习作品,他只答应私下放映,并多次想将拷贝销毁。尽管如此,本片还是赢得了一些评论家的好评,尤其是在摄影方面。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恐惧与欲望片段

    作者:道邓射击的格林娜

    人皮交易:恐惧与欲望交织的黑暗之旅,挑战你的胆量和理智。@企点影视#影视解说#电影解说#犯罪#惊悚#人性

    作者:企点影视

    库布里克,恐惧与欲望

    作者:木南zz

    【大师处女作】低成本战争片丨库布里克成神之前丨《恐惧与欲望》

    作者:L君杂谈

      这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第一部故事片。剧本出自他的高中同学、诗人Howard Sackler之手,拍摄资金也是库布里克自己筹措,大部分是向父亲、叔叔和朋友们借的。这部作品和库布里克以后的影片一样充满了超现实主义象征性,因此只有一家艺术片商愿意发行和放映,而库布里克认为此片只是一部实习作品,他只答应私下放映,并多次想将拷贝销毁。尽管如此,本片还是赢得了一些评论家的好评,尤其是在摄影方面。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3 IMDB 8.0 正片
      Skammen
      1968
      战争片
      瑞典

      羞耻

      Skamm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始于尖锐啸叫声。2.逃避并非自由。3.八音盒与钟响。4.战争场面加重了戏剧性。5.梦到我们的人醒来时,感到羞耻。6.任何事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7.笨蛋与艺术家。8.没有借口,没有托辞,只有强烈的内疚感和巨大的痛苦。9.船行水上收尾。
      • [羞耻]在伯格曼的作品里算是比较跳脱的存在,他完全放弃了模糊性而旗帜鲜明地表达出他对意识形态的厌恶。战争对于人们道德感的摧毁以如此直白的方式被呈现出来,让人觉得简单得几乎有些可疑。伯格曼选择夫妻关系作为切入点,显然是在试图把外界的战争投射到微观心理层面,但二者的连接实在过于浅显。
      • 字幕悲剧了,提前60000毫秒都对不上
      • #重看#以梦开始,以梦结束,中间静躺的是一个巨大的、他人的梦,我们在其中无论痛苦或欢乐,终究要醒来,醒来依旧在另一个梦里,从这点上来说,伯格曼同样注重时间的绵延;甚少触及战争题材的伯格曼,出手就如此绝望,浓重的黑暗令人无法呼吸。
      • 扭曲而恶毒的战争当然是人类史上的极大羞耻,放于电影中的角色身上,懦弱、虚伪、不忠等等,同样是羞耻的载体,而在战乱之前,人变得冷漠凶残到失去人性,同样是羞耻的一种。1968年这一觉醒时代,伯格曼用一部比战争更狰狞的电影,探索情人间的平等与共性,以及人与人之间岌岌可危的人性界限。
      • 比起Shame(羞耻)这片更应该叫Angst(焦虑),一切都在推人走向焦虑的顶点:繁殖的焦虑、战争的焦虑……女人逼男人振作,枪炮声仿佛有人在不停敲门,钟声也响个不停。Gunnar的角色从构图到行为都代表着战争一般的强力意志在不断挑拨、拆散主角二人关系,后面军人抄家更是直接,更可怕的是,焦虑源会被更大的焦虑盖过,即使开枪杀死也不得解脱。这样堆砌焦虑的做法几乎是卑鄙的……但我还是,喜欢
      • 伯格曼镜头下的战争宛如圣经《出埃及记》中所写的天谴,场面并不宏大但森罗万象、并不写实但富有诗意——原谅我用如此亵渎生命的词语来描绘战争,因为伯格曼的战争反思并不落脚于战争本身,他关注的是那对避战的夫妇因战而乱。好战是羞耻,反战也是羞耻;泯灭的人性是羞耻,仅存的爱也成了羞耻。
      • 甘纳尔与冯叙多分别扮演作为导演或当权者的伯格曼和作为丈夫与儿子的伯格曼,前者高傲,自律,有责任心,但也有敏感之处(腿上的伤),后者懦弱,胆小,狭隘,但对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女性家人)有强烈占有欲,电影拍摄于伯格曼母亲去世后不久,其中甘纳尔在雨芙面前关于自己母亲的独白与《魔灯》中记录作者母亲去世时的内容完全一样,可见伯格曼一直对自己在片场里对母亲冷漠的事情心怀愧疚,在极端环境下(以片场危机为代表的极端环境在电影中以战争,情感纠葛,海上漂泊的形式存在)人们下意识所做出的行为必将成为理性环境下的人们内心的羞耻,出于羞耻,也出于爱,伯格曼试图在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ps:老塔在《雕刻时光》里谈演员的时候把冯叙多的这个角色看成一个整体,把他内心区分为善恶两个部分,不知道他了解了伯格曼的经历后会不会还这么想
      • 戏剧冲突这么强烈,很不伯格曼啊。这是一个非伯格曼也能拍出来的电影,当然仍是好电影。他们仓惶逃窜在死亡之海时,张力达到了顶点。可惜看过《丽芙与英格玛》,导演当时正与女主感情危机,公报私仇,在冰冷的海上他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却让俩衣着单薄的主角NG无数次,非常破坏观影情绪,只想乐。
      • 士兵強行把女主拖到房間一扔,然後轉頭拿下嘴裡的煙,甩門……這段反復看了三四次……有種心理高潮……(我不是女權婊嗎!?) 貼著兒童畫的房間,醫生冷漠地診斷病人,其他人冷漠地拖走病人或尸體……當年天真作畫的你們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呢? 戰爭這種極端情況讓人遠離倫理,只想赤裸裸地吐露自己——當著你丈夫的面吻你,把所有財產都給你,和你說知心話,抱你要做愛……不管你是否願意。 最後,懦夫不小心掌權,卑鄙,絲毫不性感,只覺得醜陋。
      • 说不通的小战争,暴力对人的异化。多处人物行动设计成没有上下文,比如市长通奸、船长跳水。手法没假面那么实验性,但也看到一些新东西:没有反打固定机位的对话、手持追随角色的长镜头。乌曼的抬头回首、夫妻二人站在几近纯白的画面里看着被毁的田野、小船里的梦:两位主演的表演又让电影丰富了一层。
      • 柏格曼些許破格之作,以寫實厚重的形式呈現戰爭的場景,卻仍然以室內劇的夢境概念來刻劃角色,抽像化的故事背景讓本片仍然是柏格曼式的寓言。整體成績很可觀,但情感深度比起導演傳統的主題感覺少了點份量。需再想想。
      • 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同浮萍,难免会萌生「自己是他人的梦境」的荒诞感,在生命威胁中,情感依旧扮演着捣乱者的角色,而结尾湖面上浮尸无数,苟活着的幸存者们才是真正的羞耻。
      • 这部bergman的电影不算特别喜欢,但是依然加深了我对战争的恐惧。
      • 上承德莱叶,下启塔可夫斯基,完全的视觉享受;老塔的所有视觉元素都在这里了啊。关于羞耻,虽然女主嘴上说着:像是生活在别人的梦里,what if 别人醒来感到羞耻?实际上一直在讨论的是每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羞耻”,并且这讨论在心中会自然地从战争蔓延开来。
      • 结婚多年遭遇战争才发现丈夫是个懦夫。一段感情之所以还维系着是因为对方缺点尚未暴露,一种关系之所以还在是因为还没找到出路。或许婚姻本来就只靠运气。Liv Ullmann,Max von Sydow和Gunnar Björnstrand 都是神。
      • 伯格曼的电影里最不晦涩难懂的一部,由梦境开始,于梦境结束,镜头行云流水。战时的极端环境让人类的情感弱不禁风,猜忌与背叛接踵而至,外部冲突与内部的复杂人格相互碰撞,对人性的鞭挞以及对灵魂的拷问让一切宛如阿修罗。
      • 難以置評。對柏格曼而言是《羞恥之夢》(Dream of Shame),對烏曼而言卻是職業噩夢……
      • war, apocalypse, refuge crisis -- Ingmar Bergman is a true prophet, 35mm print screening at Metrograph
      • 战争下的生存免不了羞耻。片中丽芙乌曼说:“有时一切恰似一场梦,不是我的梦,是别人的梦,但我也被卷进去了。梦到我们的人醒来,而且感到羞耻时会怎样呢?”这是最好的控诉,战争不是普通民众想要的,却使民不聊生,这是何等羞耻?伯格曼的战争片惊悚恐怖讽刺,羞耻感从头一直蔓延到尾。
    • 豆瓣 8.8 IMDB 8.3 奇爱博士中英双字正片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4
      喜剧片
      美国

      奇爱博士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了这部片你就知道直男有多么恐怖:要么是把投弹当性高潮的好战分子,要么是因核爆而勃起(无法遏制的纳粹举手礼)的纳粹残余,要么是因性爱后的空虚感就要发动核战的美国鹰派...一言蔽之,即便是精英主义,也必然离不开接近用下半身思考的方式。
      • 库布里克从来不让人失望
      • 三刷
      • 第一次接触库布里克的片子,倍受打击~~
    • 豆瓣 8.4 IMDB 8.1 HD中字
      隠し砦の三悪人
      1958
      动作片
      日本

      战国英豪

      隠し砦の三悪人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黑泽明之所以能成为电影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真,是对电影极度负责任的一种态度使得他的每部影片都可以保持上乘水准。按说《战国英豪》的剧情并不复杂,甚至有点像是中国古代话本里的小故事。但黑泽明愣是将一个一句话就能讲完的事情扩充成了意蕴丰富、峰回路转的长篇剧情片。较之此前的创作,这部电影里的三船敏郎似乎已完全成了黑泽明的一个符号(虽然贯穿始终但却失去了人物的丰富性),而真正的戏剧光芒却被安排到了那两个农民的身上,喜剧感与人性批判并存,全然支撑着电影的娱乐质感。同时,秋月公主的扮演者上原美佐也相当抢眼,那种金刚怒目、虎虎生风的气势现在的演员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一角色台词不多,但却用她的人道主义思想批判和丰富了电影中真壁六郎太的武士道精神。此片也算是黑泽明电影里少有的配角存在感能超越主角的一部了。
      • 虽然故事来自日本的战国时代,但是却并非东周列国那种纵横捭阖、激荡江山的战争史诗,而是侠肝义胆、履行诺言,千里走单骑护送公主逃脱险境矢志复国的公路题材+复仇主题,英雄落难的顶层视角、在民间底层游走的经历,描绘出了一幅日本战国时代的社会群像。三船敏郎在于黑泽明合作前期的表现始终带有一种神经质的外放,很夸张的舞台感,从《罗生门》的盗贼、《蜘蛛巢城》的东方麦克白、《七武士》里以武士自居的农民到后来《椿三十郎》和《用心棒》里侠胆仁心的侠客,直至《红胡子》悬壶济世的名医完成最终内敛含蓄的表达,《战国英豪》中这位有勇有谋、忠直睿智的将军或许是人物光谱的中段,不过却失去了某种典型性和丰富性,意外地被插科打诨的两个农民角色抢足了风头,他们的自私、贪婪、反复无常都显现出人性最真的一面,却又因为滑稽和喜感招人喜欢
      • 经典啊,娱乐性和批判性不输《七武士》,黑泽明老人家才是影响大师的大师,多少人从他那里偷师啊
      • 很难想像这样的导演,居然在当时日本不受重视,被逼跑到苏联去拍片。必须要等到卢卡斯和科波拉这群美国人来了,日本人才明白原来这是一大师。唉,真像电影里那俩农民啊。《星球大战》的亲爹。
    • 豆瓣 7.6 IMDB 7.2 HD中字
      八月の狂詩曲
      1991
      剧情片
      日本

      八月狂想曲

      八月の狂詩曲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虽然从文艺批评上来讲,理应把电影和原著当成两部独立作品看待的。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和村田喜代子意蕴深远的原著比起来,黑泽明直接把主题挑明为反战就已经败了一局了,更何况电影中对这个主题的表现非常刻意和浅显。但结局的镜头非常不错,很有冲击力。
      • 亮点是老太太(应该是叫Sachiko Murase村濑幸子?),让人想起田中绢代。
      • 印象最深的竟是庭院里的蝉鸣……整体节奏非常慢,眼睛和变调钢琴的反复出现与隐喻,似乎也不太得力。估计得归咎到年代太久,电影技巧在现在而言已经过时上吧……
      • 以童年和返璞归真的老人的视角观察利欲熏心的中年人。还有核战中受到伤害的日本人与美国人及其后代对战争的反思。其实,战争受害的总是平民。
    • 豆瓣 8.7 IMDB 8 HD720P中字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1962
      剧情片
      俄罗斯

      伊万的童年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战争本就是不属于儿童的事情,可是在我们国家缺少了悲悯与思考,变成了《鸡毛信》《小兵张嘎》般的荷尔蒙增多的慷慨激昂的斗鬼大戏,从反战片成为了宣传片。
      • 电影里最美的镜头,都出自那个时代的苏联导演之手。
      • 炉子和烟囱永远不会被烧毁。摇曳的白桦树林很美。不是侦察员时候的伊万童年很美,伊万的妈妈很美(2006)。银幕上的人们在爱着他们的爱人、战友,恨着他们的敌人,做着他们神圣的事业,一切就那样发生了。如此质朴的电影。(2013)
      • 我不喜欢伊万这个充满仇恨的少年形象,但他的梦境却让他还原为一个单纯的孩子,立体的人。客观与主观镜头间的跳跃转换极有回味。场景间的切换手法近乎舞台剧,意念抒发为主,情节行进为辅。视觉效果极突出,诗的语言,诗的影像。
      • 【上影节胶片版】老塔处女作,威尼斯金狮奖。1.以美好的梦境或臆想反衬战争的扭曲与残酷。2.风格尚未成熟,但已初具雏形:长镜,白桦,猝然之雨,滴水声,苹果,马,丢勒[四骑士]版画同[飞向太空]。3.以甩镜与高反差布光呈现地下室梦魇,结尾奔向水上致敬[四百击]。4.行刑主观运动空镜头同[夺魂索]。(9.0/10)
      • 1962,导演:塔尔柯夫斯基,30岁。 1962年,塔科夫斯基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这是一部从写实到抒情完美过渡的作品,标志着当代电影一位伟大形式主义者的到来,题材属于当时正统的苏联电影。这类故事在当时的苏联文艺作品中毫无新意,但导演给禁区、森林等意象赋予了华丽而写意的
      • 虽然没有导演之后电影的风格化强,后面的电影也有点欣赏不了,但这部却是却亦是易懂和真挚的。诗意风格和意境已有雏形,构图的精巧和景物的运用已经颇有风采。在战争的暗流下,伊万是涌出的时代悲剧。在战争破壁残垣和残酷冷漠的映衬下,童梦的美好显得格外珍贵,梦醒之后便是深深的绝望。全片穿插着伊万的数个梦境,开头和结尾的两个梦境算是前后呼应,以美好开始,也以美好结束,些也是我最为之动容的地方,得到母亲的爱抚,与姐姐玩耍,那是作为孩子的本该做的事,却被一场战争的卷入所打破,少年早已悲愤,敏感和无奈。最深刻的两场梦,散落一地的果子和沙滩上的马,和姐姐一起在沙滩追逐打闹。他对母亲的眷念和依赖,哭了!哎!
      • 这是人28岁拍的 而我连个论文都不会写 哭天抢地 5555555
      • 影片最碍眼的缺陷在我看来是伊万的性格刻划,太过于成熟冷静甚至可怕了,不符合他这个年龄的气质,或者,至少应该露出一些破绽才更真实,总觉得形象有些单薄。
      • 仇恨使人盲目的勇敢、盲目的强大。
      • 根据鲍哥莫洛夫的小说改编。小说采用了哈尔采夫的第一人称,是平铺直叙的。而塔尔可夫斯基决定在片中加上伊凡的梦。他要让伊凡在银幕上生活在两组镜头中:一组是现实世界,在这里他是一名侦察员,执行着战斗任务;而另一组那便是他的梦幻与回忆的世界。00:02:41,梦中的妈妈。00:13:28,树叶与果实组成的细节。00:17:03,现实与梦境的连接处,水元素的使用。00:18:31,老塔对梦的呈现犀利而完整。00:26:13,风吹木门。00:32:01,空镜打隔断。00:45:22,镜子、灯位、装置。00:57:01,手电筒、鱼眼镜头、音效。01:00:36,整个调度围绕着镜子展开。01:03:21,沿着桌子的斜线由单人中景拉出三人小全。01:07:32,负片,满地的苹果。01:31:45,空镜加拟声。
      • “亲爱的玛莎,不要渡过那条河。”摇镜直上的第一个镜头,恰好与《牺牲》的最后一镜形成闭环。过于甜美的梦境存在,逾越了强烈反战意图的小英雄存在。如果不是受益于赫鲁晓夫短暂的解冻时期,塔可夫斯基或许会走别的路,或者,没有路可走。
      • 影片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湿润的,像饱蘸雨水的湿衣服,穿在身上不怎么舒服,暗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艰辛。
      • 天朝哪天能拍出如此人性化的儿童战争电影,就是一个进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整天整那些个弱智的儿戏。——伯格曼高赞安德烈说:“他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同镜像、如同梦境。”在我看来这是过高的赞誉,《伊万的童年》里好些镜头语言现代电影很少会用,两白桦林主观并不真实。
      • 幻想梦境和现实场景以不同的手法展示了同等的力量,对空间和声音的利用令人赞叹,塔可夫斯基对片段的雕琢在处女作里就几近登峰造极,但整体还是有断层感。
      • 8/10。心理的复杂性和自然场景的丰富性相吻合,结构的跳跃拓宽了表现手法:中校在纳粹的牢房发现绞刑架,镜头仰俯倾斜从绞刑架上滚下的伊万推至眼睛特写,紧接伊万在阳光普照的河滩狂奔镜头平稳流畅,梦的自由与战争的恐怖还体现在伊万拿着手电筒在地下室展开虚拟的战斗,戏里模糊混杂的哭喊、写满复仇的墙壁字体和乱摇钟绳,战争的心理压抑只能靠回忆欢乐时光得到释放;水的要素(滴水声转场,母亲撒手的水桶洒出,沼泽水面反射白桦林的描写),破坏美好的景物(风车挺立犹如十字架,结尾占满镜头的枯木),许多研究者认为水象征生命,但老塔无意把自然元素当作符号而是构成梦境的基本材料,像伊万和女孩坐着满载苹果的卡车上负片效果的灰色树林暗示幸福毁灭;上尉询问伊万的长镜头通过人物位置的画面平衡、泡澡露背的伤疤,视觉化伊万超越年龄的刚毅。
      • “我以前从来不说梦话,现在不知道了,我变得神经过敏。” 闷得难受,完全看不下去…
      • 本片荣获1962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不太喜欢战争片,但是真的是拍的很好的老电影
      • 8.0 差点看哭,伊万在深井一般的黑暗中睡着,梦中的伊万和母亲在井口的光亮处看自己。通篇老塔都在强调战争与自然(以梦为载体)的对立,但在这些超现实场景中,梦境则是现实空间的拓宽,两者在同一维中只隔着一个水面的距离。
    • 豆瓣 8.5 IMDB 8.0 HD
      蜘蛛巣城
      1957
      剧情片
      日本

      蜘蛛巢城

      蜘蛛巣城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北影节留影#胶片版,自古就有权欲争斗的传说,枕边人的话往往潜伏祸端,只是这一次是莎翁与黑泽天皇的珠联璧合,加上三船的倾力演出,于是成就了此版经典。若说最难忘的场景,还是女巫的林中预言,现实与梦幻交织,宿命仿佛是人难以摆脱的诅咒。还有结尾处三船饰演的鹫津被乱箭射死的一幕。据说乱箭全部是真箭真射,发射的还都是一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演员,三船本尊差点就被乱箭射伤,而他之所以接受黑泽明如此惨无人道的戏份,据说也是为了报答他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 基本跟张国师把雷雨拍成黄金甲差不多水平……黑泽明是有多执着于大场面的感觉,没事都要让一大群士兵或一堆马跑来跑去…………嘛,不过有几个镜头和某些元素运用还不错,比如死前一晚鸟在室内瞎飞那一幕个人挺喜欢的~
      • 预言如同蜘蛛网,把人跟飞虫一样粘住,在避无可避的方寸里,榨着内心日益充盈的欲望。膨胀了,就铤而走险,得手了,就贪得无厌。以人为树那一段,真是格外讽刺了。鬼气很重的一部,说的却是可怕的活人和更可怕的人心。@北影节,资料馆
      • 三船敏郎型的麦克白都挂着他本人太多的影子,完全的一介莽夫,最后的死状比原著更不堪,这改动鸡肋得不要要的。林中追击的镜头很赞,棚拍的水准充满大师味道,由西方经典嫁接来东方妖巫鬼怪的惊悚诡谲异常成功。行走的森林,这场戏足够爆炸,顶礼膜拜道具组和烟幕师傅。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