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gb,差点在电影院哭出声,大概帮自身经历多少有做到联想。。第一次在电影院哭呢。说结尾很马虎的,我好不容易撑到最后以为没事了,结尾瞬间泪奔好嘛~(PS,两个国内屌丝一直在笑,纳粹掠夺你要笑,人家爸爸死了你猜到了也要笑,去和维也纳的人谈判也tm笑,笑你麻痹笑,说明你听得懂咯?直男癌。。 |
|
什么叫预告片剪出了全片最精彩的趴特....瑞恩雷诺兹的演技在海伦米伦面前真就是school boy,不能count on只能将就着stick with了...没想到daniel bruhl都只是个酱油,更别提tom schilling和napola爹了,真想说一句你特么找了几个最棒的德国演员就给我看这个? |
|
想复制【菲洛米娜】,结果却失败了,闪回的部分太多太累赘,就像年轻的玛利亚和丈夫逃亡,所有人都知道那位纳粹士兵抓不到他们,主角们可以逃走,电影竟然还花那么多时间拍这么一场毫无悬念的追逐戏。现实的部分也没什么戏剧张力,还总是有煽情的毛病,好在海伦·米伦依旧是女王范儿。★★★ |
|
可能没什么惊喜,但这样充满人文情怀的电影在观感上绝对是畅快而过瘾的,包括四平八稳的叙事,略显累赘的闪回,还有流于表面的煽情,马后炮似的批评说起来简单,但我们依然会被这样的电影感动,也依然需要用电影的形式记录下那些也许已经被大众遗忘的历史。何况还有一群欧洲帅哥供舔屏。 |
|
台词德语对话不少 听的很累 看的时候基本上时刻都在紧张状态 手心浸出了不少汗 冷幽默中饱含着沉重 没想到对二战期间的描述如此具体且深刻 出逃那段紧张到窒息 坐在一堆德国人中间看别有一番滋味 配乐与剪辑大赞 几段闪回屌爆了!65.Berlinale第一场 |
|
冲着克林姆的名作看的。二战时期被纳粹掠走的家族传家名作,奥地利文化有关部门跟纳粹一样恶心,想尽龌龊的办法留住此作,还好最后奥地利法庭的裁决保存了民族颜面。这要是放在我朝,要么“上交国家”,要么“请证明画里的女子真的是你舅妈”。 |
|
去维也纳的时候,满大街都能看到Klimt那幅《吻》的纪念品。这部讲的Adele Bloch Bauer画像的故事,结局也很美好。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基础。富人的财富也是他们work hard来的 |
|
因为是真人真事改编,所以剧情没怎么发挥,倒是女王和瑞恩·雷诺兹这对老少配的化学反应十足。雷诺兹请继续沿着文艺片的道路往前走,迟早有天你会进入我的春梦~ |
|
感覺他們當時留在Austria不走就像有些人49年留在大陸不走一樣。。。// 對啊,即使最終portraits物歸原主,很多更加珍貴的東西早已是永遠失去找不回了。。。 |
|
非常喜欢这部片子,期间眼眶湿了好几次,也是因为bf的缘故对流亡的犹太人有一定的了解,某些场面也和长辈描述某段历史不谋而合。Adela姨妈的亮相美的窒息。 铁叔的儿子真是惊喜,德语说的真好,不知道歌剧是不是本人唱的,这部片子里觉得他帅的不行 |
|
3.5,故事底本很好,单就奥地利在二战中帮凶身份的拷问,做得很点睛。任何人对历史信念是建基在感性经验上的,但历史的感性经验恰恰又是回不去的,电影价值即在于重建这种经验。但其他部分,拍得过于煽情、主旋律、枝节过于繁冗。现实部分演员表演都乏善可陈,包括海伦·米伦。 |
|
Helen Mirren的强大气场撑起整部片子,双线叙事结构紧凑清晰,完全不显冗长乏味。姨妈Adele实在美得过目不忘,真真就像画中走出的女子一般。片子怎么也能看出点美帝自恋的情节,还要尽情的黑奥地利啊。。。唯一不足的是本该是重头戏的法庭戏确实没有拍出悲痛震撼的感觉,略显肤浅。 |
|
再也不愿回去的故乡 |
|
与很多电影一样,这部电影也是现在线与回忆线相交织,回忆线方面,玛利亚的记忆,爱与恨,苦与乐,丰富了影片的动人感与厚重感。而现在线,两位主角玛利亚和兰迪性格上既有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也有惊人的相似:执拗,强势,内心柔软。而整场诉讼案,也既是国与国的诉讼,更是现在与历史的诉讼 |
|
bbc真会拍这种四平八稳又时不时让人泪目的片子。文物上交国家也得按照基本法。卡司太耀眼!海伦奶奶,糯米,前汤嫂[老爷你的女朋友rachel和绿灯混一起了],仓鼠,希林小哥,还有我们tatiana |
|
我在家庭影院看的。没想到死侍竟然能演出这么好看的电影!還有他們美國人得到自己家族的古董或者藝術品後竟然不上缴国家,你們太不愛國了!我代表全體小粉紅強烈鄙視你!(手動狗頭)還有電影裡面描寫的美国政府和奥地利政府竟然是一样的,為了政府自己的利益犧牲貧民老百姓的正當利益!你們這是抹黑美國政府!我強烈建議美國的廣電總局禁播此片!(繼續狗頭),美國人民果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還有奧地利本想藉著歸還藝術品掙一波好形象,結果遇到了此片。 |
|
回顾过去,哪怕你不愿意。 |
|
依然是一部对于二战反思题材的电影,只不过用名画归还的角度进行描述和表达,视野和角度比较取巧,而且在反思之外也有点艺术的味道。但终究剧本还是过于平淡,情感表达上也没有多余的亮点,整体而言,比较平庸,难成一个好片。 |
|
有一种拯救大兵瑞恩 的那种严酷环境下的争取个人权利的感动。完成度真是太高了,也难免落入套路之中,煽情不断。我觉得应该深入处理一下,女主作为奥地利人,却要拿走奥地利国宝时,整个社会的反响,比如奥地利民众朝女主扔几个鸡蛋,美国民众呈两面性等。美政府妥协处理不错,法官很俏皮 |
|
很好的真实题材,但拍得太平庸,不过有助于让更多不明真相的观众了解奥地利在二战中的丑陋嘴脸以及二战后伪装成受害者的黑历史。还有一开头提到两次Pasadena~ |
|
海伦米伦是最大看点,将一个真实历史改编的由一副画作引出的战争,乡情故事演绎的很吸引人。双线故事穿插,二战时与父母的离别很感人,法庭部分反而没有太多亮点。也许是无法站在主人公角度思考问题,我个人感觉画作留在祖国供人们欣赏也许更好,美国并不是他们真正的家。 |
|
女王的时装秀,女人也可以老的这么优雅,阿汤嫂被碾压。 |
|
只看片子本身也就三星水平,唯一打动我的是亲情。男主还是一如既往地面瘫啊。 |
|
太中规中矩太韦恩斯坦,有种见怪不怪的陈腐气息,几个能叫得出名字的德国男演员全来打酱油了,维也纳是真漂亮,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的位置身份略显尴尬。 |
|
虽然是关于名画的电影,最美的反而是音乐。Maria父亲的大提琴,勋伯格的室内乐,Maria婚礼上她超帅的男高音丈夫对着她唱的那首歌,简直让人灵魂出窍~ 片尾Maria父亲那句"Remember us"瞬间把眼泪戳下来了,不知这个故事会有多少个中国版本,不能被提及也就意味着仍未结束 |
|
公民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不要仗着你是国家机器就可以目无法纪!!! |
|
烂到不行的片子。美国人怎么总是在奥地利身上找优越感,有病。 |
|
又是鸡汤款,现实里艺术和政治金钱的关系完全没拍出来(评论动不动就和钱没关系真的略烦),最后拿下金衣女人的Ronald Lauder原来还是美国驻奥大使 |
|
很多东西是永远都要不回来的了…… |
|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但是讲得很完整。四平八稳,配乐极美,尤其是片尾曲。 |
|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值得讲述的故事,但每一个环节都是设计好的为了“好看”和足够“打动人”,包括对悲伤的体现,二战遭遇的控诉。 |
|
后重看一次《辛德勒名单》 |
|
就是很普通的冲奖传记片,又煽情又苦难的,还不忘歌颂一下美利坚。 |
|
一幅传世名画牵扯出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尘缘,金衣女人画中忧郁的凝眸,往事已是漫漫如烟。《菲洛梅娜》主题是寻找,此片则是归还,两者有着类似的故事模板,都同样动人。阿宝色晕染的二战往事是诠释了无数遍的罪恶和遗憾,而在千禧年将至的时刻,名画的归还寓意着向过去的挥手告别。命运无常,生活照旧。 |
|
想了一下还是决定打五星。它诚然是有显著缺陷的,比如法庭戏缺乏力度、过去线情感铺垫不足等问题,但伤怀之情是到位的,而似乎涉及艺术品交易的电影总是有典雅克制的古典美感。顺便,促使奥地利政府扣画不还和当年鼓动纳粹大肆劫掠的本质上是一种思想形态,只不过更隐蔽、更收敛了,而这种思想形态还在蓬勃蔓延呢。 |
|
四平八稳,Maria的母亲在分离时竟然展现的是父爱般的隐忍,赢了官司还是一个回头从此作别“回不去的家乡”。 |
|
看来哪里都有这么恶心的人,虽然最终拿回了属于家族的名画,但看的还是挺窝心的。演技真好! |
|
本来是看女王的,没想到惊现多只男神。有点菲洛梅娜的感觉,女王和瑞恩·雷诺兹化学反应十足。平铺直叙,煽情闪回加完美配乐。Ryan以后除了喜剧也多演这种喽。 |
|
看到最后真正的Maria和律师,你就是到什么是贵族了,他们比以外貌至上的演员气质还要好。 |
|
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为欧洲尊重艺术的感觉而感动,影片前半部一直莫名其妙的流泪。到后面,金钱和政治的因素越来越露骨,之前好不容易铺垫的冲突的复杂感似乎有些变味儿了。女主角的小服装店好可爱~Helen Mirren真优雅!Katie Holmes变形得太厉害,她这辈子最错的决定就是嫁给Tom! |
|
Helen Mirren個人秀。Simon Curtis鏡頭下的男人仍然疲弱。結局有點聯想到Titanic。沿用前作My Week with Marilyn的姊弟忘年二人組範式,沒大驚喜。二戰回閃段落亦稍微濫調。 |
|
傳記電影要如何「裁剪」是很有趣的事,這部的編劇捨棄了女主丈夫被納粹扣押的事件、她的小孩,好處是主軸明確,壞處是背景太稀疏不夠「有感」。至於選角,Antje Traue夠迷人,Daniel Brühl萬年如一日的娃娃臉亦令人欣慰,但遺憾Max Irons的角色沒給德語圈演員、Tom Schilling 怎麼演免洗人物! |
|
@2015-12-07 18:39:58 |
|
不排除这电影有美帝的意淫与自大的洗脑。单就电影而论是不错的,影片最后,女主与父母的别离,非常伤感,因为这种明知不能再见的生离,是最让我感慨的。 |
|
司法是最能窥见其国家政治属性的途径,美国奉行卢梭主义,讲公民公义及政治正确,这点上,跟中国挺像的,想象一下,换成中国故事......呃,一股灾难感油然而生 |
|
跨越国度的胜利~只是看的有点心疼~ |
|
LHR->JED Gustav Klimt和Arnold Schoenberg兩個奧地利藝術家後代的故事 |
|
強大的醬油隊伍,回憶部分不錯,小鐵的德語竟然也很正。 |
|
好片 |
|
仗势欺人和权力压人世界通用,这个故事好看,电影把故事讲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