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当无聊,设定蠢节奏慢剪辑烂,照着别的末世剧抄作业,小女孩唯一亮点 |
|
刚开始看这剧的时候持怀疑态度,媒体捧得太高,部分剧情设定太artsy fartsy,看第一集的pandemic剧情差点嚎啕大哭,但是还是被小姑娘kirsten和jeevan的故事给吸引到了。这个剧的一部分的前提是“艺术拯救人类“,有的时候会感觉这个主旨挺自恋和装逼的。尤其对于我一个文盲观众来说,看一群末日剧团穿着垃圾做成的戏服,还要坚持表演莎士比亚,我有时候感觉这剧不是为我定做的。但是角色们的感情和心境是真实的,不管他们是不是在用莎剧来表达自己处境中的真实感情,莎剧都不是最终目的,最后这剧还是关于一群经受创伤的人学会如何和过去和解,以及如何继续前进。我最喜欢的故事线还是kirsten和jeevan,但是后来故事线汇聚的时候也非常有力。最后一集看哭了。 |
|
看到第二集。这个末日剧到底是科幻还是现实?末日中还能有巡回演出的莎剧剧团? 女主的童年到青年这十年成长掰碎了一点一点穿插放出来,这导演真是。。。 |
|
伟大的杰作。注定是两极分化的评价,对这样一部作品根本无法有折衷的态度。这是一部献给人类的爱与艺术的赞歌。如果是期待看一部末世丛林法则厮杀爽剧的观众必然无法接受它。剧里没有高潮没有悬疑没有转折,没有前因后果,并且本片虽然号称是末世剧,但是里面并没有太多末世求生,“Because survival is insufficient”。然而剧里每一集每一秒都承载着饱满的情感喷薄欲出。每一次的爆发都不是因为剧情反转或者是戏剧冲突,反而几乎都是因为艺术的疗愈魔力或者人性光辉在绝望末世的显现。就像一个个突如其来毫无征兆的小小奇迹。比如第七集里Frank措不及防的一段ATCQ的说唱,又绝望又动人又快乐,有如大地惊雷,简直是2021年电视银屏的最高光时刻。艺术无用,艺术不能救世,但艺术能疗愈末世的伤痛。这正是处于世界奔溃边缘的我们此刻最需要的体验。 |
|
是导演的粉丝! 第二集哈姆雷特的演出与二十年前flashback,那些无法表达的痛苦, 想起了2020初的武汉。 |
|
末世的一群人通过演莎士比亚抚平失去亲人的伤痛,给残缺的生活带来希望。戏剧和现实交相辉映,比“开我的车”那种无病呻吟可高级多了。 |
|
很多人误会了, 原著就是两条线的, 所以会在未来和现实两条线不断交叉, 原著就是文艺作品, 所以要看硬核科幻的可以走了 |
|
第一集还算紧凑,第二集开始剪辑松散、杂乱无章和装神弄鬼的叙述,节奏紊乱,剪辑的自溺和不自觉也是导演的巨大过失,多的是让俩个线路故事穿插而不丢失节奏和流畅度,村井浩没有做到,实际上他之前的作品之于我一直都是隔靴搔痒的。从来不曾喜欢过,但是这部真的是最差的作品了,尤其每个角色被设置成几乎都是一样枯燥无味的个性,观赏度实在太差 |
|
双线叙事不是问题,但你都双线还搞多主角就有点炫技了。而且编导的水准也不够,使得观感很不好。现代末日求生线勉强还可以,基本上就是个更严重的新冠嘛~~但未来乐团线到底有啥意思呢?节奏一会松一会紧,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弃了。个人评价:B |
|
看不懂的人才打四星以下 |
|
10集看完,这是我2021年最爱的剧。// 三集看完,每集不同手法不同感受,无法预料后续发展。疫情相关作品数不过来,我愿把这部当作最佳。 |
|
有很多我不喜欢的地方,但是剧本写的真的很精彩,所以角色都是围绕亚瑟的人物,他们有各自的故事,又相互串联起来,人物身份与性格,又和莎士比亚那么巧妙的融合,还有精彩的台词,最后还是很感动的,虽然有很多不喜欢的情节 |
|
A show about the people we met on the road, the people we left, and the people we found again. 这种文艺科幻/末日片真的是我的本命题材,而且从摄影 配乐 剧本各方面都好喜欢,疫情下看太疗愈了QAQ |
|
第二集直接像换了个剧… |
|
非常私人化的表达了 完全聚焦于人物情感的变化 超现实和非线性的叙事浪漫得像一首散文诗 不完美但也足够美好 可以说是后疫情时代末日剧里最特色的一部 |
|
我喜欢。 |
|
为什么关系会结束,感情却会长存;为什么舍利子是一本图像小说;为什么抚育和破坏是同样高贵的创作形式;为什么世界上每死去一个生父,就会有一个义父诞生;为什么有的人是流星,有的人是泥土;为什么我也在圆形剧院里面度过了好几个仲夏夜;为什么我也随身带刀;为什么有人告诉过我活下去的唯一方式是比生活更加冷酷,也有人告诉过我爱是一切的答案;为什么我也要在芝加哥的一间公寓里躲避瘟疫;为什么我的过去和现在也总是交叠出现(大学的第一节戏剧课因为人太多只能坐在地上听讲、一边表演一边疯狂尖叫而观众以为尖叫也是表演的一部分、每次为了省钱买歌剧站票而差点晕倒、那年当剧院引导员时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的需要使用打字板的形容丑陋的观众聚精会神地看着全裸的舞者旋转)。在我之前,这个故事已经等待了很久吧,等一个能每集都从头哭到尾的人。 |
|
https://www.aliyundrive.com/s/uknPic5Z2AQ |
|
以为是末世剧,后来变了很多类型 |
|
三年前的样子读过原著,当时就非常喜欢。看这部剧的时候书里的细节已经记不清楚了,所以看完第一集后再看第二集的时候,立刻就被怔到了。而在还不知道疫情会如何发展的时刻,看这么一部剧非常的感同身受。就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孤独。而用几根线来展示一个完整的故事,已经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这部剧就是给了你拼图的图片,自己找到pieces的同时,已经不知不觉地把图拼完了。最后的戏剧的演出实在是太精彩了,让我流泪,让我动容。 |
|
看得还是蛮难过的,“我还来不及告别就失去了很多人”,连悲伤都猝不及防。也许疫情真的会持续到2040,那时我们还活着吗?还是变成跟男主一样沧桑的老年人。 |
|
这肯定不是最感动我的一部剧,却是近期骗我流眼泪最多的一部剧。理解豆瓣评分不高,因为这并不是一部节奏很快很抓人的剧,更何况要看懂它还需要对莎士比亚、戏剧甚至星际迷航有一定了解,但如果你一旦陷进去了,就会发现它蕴含着强大的情感能量。观看过程中不断想起《云图》、《降临》和《环形物语》等电影,想起我们彼此的命运都是紧密相连的,每一桩善举、每一个恶念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未来。剧中《第11号站》的图像小说是在一间叫“泽连斯基”的复印店制作出来的,我都不敢相信这究竟是一个巧合,还是一个宿命了。 |
|
这才是2021年最佳电视剧 |
|
看完第十集突然理解了max上对这部剧的介绍词"a life-affirming story",确实没有比这更恰当的形容了。我真的好爱这个故事。 |
|
虽然对末日状态的呈现过于天真(断电后居然都不烧书和家具取暖等等),科幻元素更是为零,但作为献给艺术尤其是舞台表演的赞美诗,是非常动人的。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有一部这样的剧,完全可以打满分。
当极端环境下被召唤起来的兽性让人癫狂,以为如此才能忍受创痛时,艺术的存在却可能让人找到另一条出路,借由它痛苦、愤怒和癫狂都能够被表达和聆听,非暴力的解决方案才更有希望实现。
尽管这显得天真,但这样的天真可能也是人最后的尊严。基于这样的天真所做出的行动,哪怕都不是艺术,仍然能在绝望中创造出意义,就比如第10集那个打给机长的电话。世间一定是存在这种时刻的,即使知道的人都没有谁活下来,可是并非徒劳。 |
|
看起来像是,无丧尸版的行尸走肉! |
|
太散太直白。现在的评分结构也不正常。 |
|
看了三集,后面几集一头雾水
第一集喜欢 |
|
There's no before and no after, only now...I remember damage...人类最深的痛苦往往无法言说,and that's what art was born for。今天听slash film cast讲到Jeevan这个角色设定的巧妙—最后带着死去的哥哥和姐姐的特征(拐杖和医生)活下来,以及无数这样回看时令人恍然大悟的细节,让我不得不赞叹。它的存在本身就如它传达的思想一样,无论人类身处什么样的文化/自然环境,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对pure virtue和美的深信与追寻。 |
|
末日沉浸式莎剧,陌生人的善意和亲人的背叛都是成长的催化剂,作者是先知吧,人类离文明复苏的春天还有18年 |
|
最后一集,那些所有的情感,像七月的天空,暴雨倾盆,足以用伟大来形容! |
|
Lyrical & haunting, 六星。这不是一个关于疫情的电视剧。I repeat, 这不是一个关于疫情的电视剧。第一集可能有点像COVID-19,但是后面画风一转,混入了三个时间线和两个戏中戏(漫画,Hamlet),讲得更多是回忆和忘却、创伤和修复、孤独与社会性、to what extent can / can’t we reinvent ourselves、to what extent are the reinventions true to ourselves. 两个Kirsten演得都超级好,而且两人很神似连表情都很像。关于Jeevan的部分永远催泪。看完了特别想读Hamlet. |
|
疫情时代最佳抚慰人心之作!一口气看完的,掉不少眼泪,莎翁和戏剧有永恒力量。
过去如此糟糕,那我们的爱算什么?天堂之路就是用爱和牺牲铺就,父女母子、离散的爱人朋友兄弟亲人,巨大的痛苦面前,我们词不达意,唯有诗颂。
最后一集是最催泪的,想买11号站的漫画。 |
|
非末世求生/非惊悚/非恐怖,带着悬疑色彩,伪奇幻的娓娓道来的幸存者赞歌。编剧水平时高时低,导致剧情质量飘忽不定。也就,不需要续集了,如此甚好。 |
|
mood piece并需要能suspend许多常理,逻辑,伦理上的disbelief。原著作者Emily St. John Mandel说她其实是很喜欢波拉尿和2666的,也许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那跳跃时间空间多线收拢的结构。结尾有点underwhelming但也并不意外,景观(倒数第二集的特写birthing场面应该是史无前例的震撼了)与情绪完全盖过,有时可能淹没了,任何对于“情节"的期待。“this is not a fucking art therapy" well but you see it actually is. 也是可以拿来同《开我车》做比较的。 |
|
伟大的杰作。注定是两极分化的评价。这是一部献给人类的爱与艺术的赞歌。如果是期待看一部末世丛林法则厮杀爽剧的观众必然无法接受它。本片虽然号称是末世剧,但是里面并没有太多末世求生。然而剧里每一集每一秒都承载着饱满的情感喷薄欲出。每一次的爆发都不是因为剧情反转或者是戏剧冲突,反而几乎都是因为艺术的疗愈魔力或者人性光辉在绝望末世的显现。就像一个个突如其来毫无征兆的小小奇迹。比如第七集里Frank措不及防的一段ATCQ的说唱,又绝望又动人又快乐,有如大地惊雷,简直是2021年电视银屏的最高光时刻。艺术无用,艺术不能救世,但艺术能疗愈末世的伤痛。这正是处于世界奔溃边缘的我们此刻最需要的体验。
这是一个关于创伤,疗愈,相遇,离别的故事。结构,节奏,故事,人物,情绪,视听,都非常棒。后劲很大。 |
|
除夕夜看完了,末世感搭配年节莫名很搭。设定的荒诞和情感的真实,并没有违背和冲突。如果驾驶我的车可以被注目达到那种高度,那这部剧的评分我只能说是被低估了。 |
|
20220206-0213 离散-相聚-离散 莎翁的嵌套实在牵强 被奉为核心“教旨”的书中文字也实在无甚美感与解读空间 最动人的当然还是离别 "I love you - why didn't you call?" my death note |
|
3.5。《哈姆雷特》之于《第11号站》,《万尼亚舅舅》之于《驾驶我的车》,用戏剧传递无法表达的伤痛,不过是不同的创作方向。末世的“大漠孤烟”但有着光明的内核,人与人的交织是不断相遇、分别、重逢、再分别的过程,有限的每一段旅途饱含着绵延不绝的思念。可遗憾的是,每集接收到的情感几乎是等量的,质感更像是在讲述《环形物语》那类浅入浅出的童话,然后按下了循环播放键。 |
|
曾经一直以为《行尸走肉》后面的重建部分会是这样,结果被这一部补上了。最后一集看他们演哈姆雷特时看得泪眼模糊的。确实,这部剧让我对戏剧有了新的认识。另外很喜欢那个小女孩儿。p.s.是一部比较少见的豆瓣评分比IMDb低不少的剧。 |
|
太理想化了看不下去 |
|
有被深深的抚慰到,即将末日也没什么,被爱和被伤害的都终将回家。艺术和心灵的文艺复兴,献给人类的情诗。音乐优雅又充满惊喜~(其实不太喜欢结尾通话机长的改编)3、7、10yyds,好像要那本漫画,,, |
|
there is no before😭🥺😭 |
|
看完这剧,情绪后劲好大… |
|
一首蹩脚的诗。 |
|
都到了世界末日了,小女孩还不省心。差点害死所有人。 |
|
看完本剧,我相信原著小说很棒 想看看 一种难得的人文情怀 唉!看完就哭了。我的眼泪不值钱。 |
|
I remember damage,then i escape |
|
你一生都是孤儿身,你用养育孩童的方式养育童年的自己。 |
|
末日题材但却挺“积极向上”的呢,最后kiki和jeevan相拥而泣感动,然后第二天平静地说了再见,希望每年都能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