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级伪长镜头、风骚之极的鼓点、逆天无语的机位、恰到好处的特效、神神叨叨的台词、雷蒙德卡福的小说、魔幻现实的讽刺、舞台内外的癫狂、生猛发飙的表演,连贯完整的剧本。有时分不清是舞台剧还是电影,整个人都high到家了 #今年看得最爽的片子# |
|
在墨西哥进程务工人员的眼中,好莱坞的反义词是百老汇,超级英雄的反义词是雷蒙德卡佛 |
|
有个人在美术馆上吊自杀,死了一个月后才被人发现:他不是展品。 |
|
这电影真的不是折射每个人的吗?事业上求之不得的,亲情上求之不得的,谁都不在乎的只能活在戏里的,爱他可他爱其他更多的,安慰是一种什么产品,居然贵到谁都买不起。尽管长镜头太伪,调度还是很厉害,这样拍到不令人生厌已经难得,何况这样一部艺术片还和其他商业片同步上映。 |
|
推荐给姜文老师。看看人家怎么把现实和超现实结合在一个像样的故事里。怎么实现一镜到底的野心还可以征服观众。它嘲讽一切却又如此悲悯。它有着荒诞的笑点和悲伤的底色。当迈克尔·基顿只穿着一条内裤无奈地走过街道、穿过人群的时候,当他一次次在后台扯下假发的时候,那种从热闹迅速冷却的情绪多么悲 |
|
一个建议:请勿在同一天内观赏此片和爆裂鼓手,否则…后果自负。 |
|
#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迈克尔基顿曾是89年的老蝙蝠侠,这种感同身受的演法很适合戏中戏,戏痴作死见得多了,Happy Ending的倒不多。雷蒙德卡佛文本赞,基顿挺本色,石头跟诺顿有点过,后者靠露屁股硬一发扳回一城,各种长镜头美哭,还有那个闹心却中毒的鼓点,非常爽,神讽刺一众超级英雄也蛮有趣。 |
|
如果哪天我自己拍电影,我希望就可以是这个样子,它就是一个优秀的榜样,好像心里多回味几下都能沾上点仙气和匠气,继承上一点革新精神。演员经历与剧本故事,戏剧与电影,评论与创作,各种互为镜像,带着欧式文艺片的自省和深刻,表演、摄影、配乐和舞台布景,影片的方方面面都足够优秀!★★★★★ |
|
都在说技术。其实不在炫技,而是掏心肺说对表演多热爱,对爱人多愧疚之类的陈词,略怪异。开枪和翅膀,都在意料中。反而是那些意外的裸奔尴尬,更有妙趣。况且,真把评论家抬到那样一个位置,至于么。其实对墨西哥人而言,他愿意放下多段叙事,这更是勇气。 |
|
这电影不是拍给我们这些圈外人看的 |
|
喜欢拉美魔幻文学的估计会和我一样疯掉。A.G.I不愧为墨西哥电影三杰之一,将一种几乎不可能呈现的文学体裁完美的转换为了电影语言。打破虚实屏障后故事就像被任意翻转的魔方,呈现出一镜到底的荒诞离奇。电影果然是一直在进化的... |
|
伊纳里多所有电影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故弄玄虚,换言之他野心和品味都很好,但是相比于他要操作众多主题他的思考特别廉价。但他特别厉害一点是会用出色视听和话题在数量优势来掩盖深度上缺失。可以回想一下这个电影,处理了多少话题,可每一个都抛了点鸡汤而已。当然,视听出众确实有目共睹 |
|
和《黑天鹅》《爆裂鼓手》一样,主角是一根筋,在铺满煤渣的环形道路上赤脚行走。看铁树开花,观英雄重生,满纸荒唐,道尽讽刺。伪长镜是心理探幽,人在狭小幽闭的空间里左右徘徊,前后不定。超现实的想象处理,是将疯魔的状态抽象化,逐格碾过肉身之苦,定格并美化飞翔。 |
|
走出影院都快感觉双脚离地了,想跟着鸟人再飞一把,看什么都像连续无缝长镜头。绝对的电影技术迷的大狂欢,特效就是应该这么用啊!相比伊那里图几部前作,剧情稍弱。演员的悲歌——他们做别人的时间比做自己要多。不管是为了什么踏上舞台,不管剧场多么曲径通幽的世外桃源,最终难逃被吞噬 |
|
卢贝兹基再度展示了娴熟的无缝拼接长镜头,台上台下如同卡佛的极简主义,提出商业成功与艺术成就的互不兼容,演员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公众只记得他的曾经,评论家不喜欢他,过去的形象如鬼魅般纠缠。最后的绷带似面具,歪鼻像鸟嘴,羽化成仙同《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留白结局如出一辙。 |
|
既不前卫也不先锋 拍得飘 其实和鼓手讲的几乎同一回事 以为存在元叙事其实没有 舞台发生并不重要或者说几近于无 长镜头与强烈手持感带来高密度信息 但吐槽、绿幕、指名道姓等等都太张扬 卡佛感反而不能很好融入 或许含蓄些更佳 结尾力道也过了 演出上 基顿值得一座小金人 诺顿中规中矩 艾玛还是算了吧 |
|
OMG!!!!!!冈萨雷斯你可以去拍《百年孤独》了...... |
|
伪长镜头接得很巧妙,看完被晃得晕乎乎的,人物的混乱焦灼,幻想与现实的交叉随镜头一直持续到底,舞台上的情绪和后台的情绪顺理成章地黏结在一起,想来几个墨西哥导演都挺爱摆弄长镜头。电影好看全看演技,包括那顶假发,“中年危机”又被拍活了,有多少人希望爱德华·诺顿能露一露那话儿。 |
|
毫无意义的长镜头,寻找存在感最终还是停留在了表面,诺顿这条线直接写丢,总觉得结尾会有惊喜,但其实什么都没有,艾玛最后望着天空中的鸟笑也是够突兀的,不懂这种超现实有什么嗨的,做不到魔幻现实就不要做,完全像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做好也很牛逼啊,居然有人说他可以拍百年孤独也是醉了 |
|
这片在威尼斯竟然没拿到奖也是……(亚历山大·德斯普拉主席票也不管用哈?)。算是伊那里图补完之后再补完(我当年干啥去了——我在写博士论文!哪有空看奥斯卡!)。长镜头+特效来写人物心理,算是技术用到刀刃上的典范,音乐非常棒!小空间调度也着实精湛,奥斯卡上卢贝斯基三连庄和伊那里图两连庄虽说史无前例但也真是实至名归。不过就是剧作问题比较大(转场其实并不很好,而且这个题材真的应该让艾伦索金过一道手才对啊),表演又太抓马了(虽然拍的就是剧场嘛)。马男Bojack拍成真人版大概也不过如此。可见好莱坞一面自恋一面又多么的恐惧。 |
|
戏剧、表演、摄影、音乐、节奏,它们可以带给你感官刺激,也可以给你带来心灵触动。对于好片来说此片不是完美的,但是对于流连于院线的大片和烂片中的我来说,它又一次提醒我,不论我们所在的环境多么嘈杂,依然有电影可以是这样的。 |
|
哪里卡佛啦?卡佛哪里有这么好笑啦?卡佛只是一个标签,换成任何一个类似地位的作家都可以。这部电影还是在讲好莱坞自己的故事:是的,我们酗酒我们吸毒我们通奸我们虚荣我们荒诞我们互相欺骗,但在这一切之中,竟然真的包含对艺术和爱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又是多么可笑啊。 |
|
a true LOVE LETTER to Broadway, to theatre, to New York City, and even to film itself, words escape me |
|
鼓点嘈嘈如急雨,长镜飘忽似鬼魅。人不疯魔不成活,带你装逼带你飞。 |
|
楼下都被这片比出可看性了…一看摄影是谁就猜到要放长镜头的屁的长镜头炫技+真真假假的自杀不来上3遍怎么好意思当精分片+咦和隔壁的鼓手撞了不疯魔不成活不过啊隔壁高潮迭起真是俗逼还是我这种阳痿不举更湿意盎然嘛…有句讲句我必须支持此片拿熬死卡影帝,总不能让挨地麻子当影帝是吧【金球还是该c罗 |
|
前一个半小时乏力而无味、强打起精神讲一个过气演员的自找无趣;后半小时逐渐好转,勉强绷紧了全片。无处不在的特写和大喊大叫的戏剧仿佛在说:对不起,我没有其它突出人物的方法。 |
|
什么鬼嘛~~ |
|
神演技,神选角,神运镜,神配乐。 |
|
Emma Stone水平真不行,一双金鱼眼恨不得瞪掉出来。长镜头过多,加上音效有时候会觉得像在看肥皂剧。 |
|
“你把崇拜当成了爱。” 观感跟《纽约提喻法》一样,晦涩、絮叨、先锋、超现实,前一个半小时闷的很难坚持看完,鼓点也敲的我脑仁疼。好在最后半小时突然就灵魂出窍了,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找到此生想要的了吗?找到了。你想要什么?成为被爱的人,在地球上感受被爱。” |
|
戲裡導演對劇評人說自己最討厭被標籤化,但整部戲都是主動以長鏡做最大的標籤;看似諷刺奇觀,但整部戲是另外一個更大的奇觀;用奇觀包裝空洞,並用表演時勃起、女同等情節來做gimmick,其實和戲也沒關係。「無知是福」:如果他真是在嘲弄喜歡這部戲的觀眾,算它有骨氣 |
|
You think you're so special, but you're not. |
|
《爆裂鼓手》让我兴奋,《鸟人》的鼓点让我尿了——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
|
影片充满着强烈的暴躁与焦虑,一如那急促的鼓点与不间断的长镜头,有种强烈的压迫感。片中角色常是模糊现实与表演的,一如迈克尔·基顿真实经历与片中角色奇妙的对应,包括他们的结局。讽刺,艺术与商业,戏剧与电影,演员与明星,过气的艺人。不过,过度的炫技反而让这片子轻了。 |
|
2014最期待,2015最失望 |
|
粗野的长镜头洞穿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不断有惊心动魄的细节扑面而来,这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魔幻现实主义注入影像之后,电影不再只是投射在一块四平八稳的幕布上的迷梦或魔术,它直接进入你的身体,在你的梦想、记忆和痛苦之间,汤勺搅拌覆满泡沫的咖啡一样搅动你的灵魂。 |
|
从角色塑造到情节推进到拍摄和剪辑手法都无懈可击。尽管细节都来自于以前的作品,却依然做到了在整体诉求上的某些创新。非常深刻的黑色幽默 回味无穷。 |
|
一次另类且超凡的观影体验。长镜头无剪辑的交互式摄影,打破第四面墙的描写方式、魔幻现实主义体现,背景音乐在现实场景出现,更爱电影的灯光与色彩。整部电影就是“人生如戏,戏伴人生”的荒诞、离奇写照,式把一个落魄演员的生活和故事讲的深入人心。这样的电影语言小众,但极为特别 |
|
2014年度最佳电影之一!“一镜到底”的伪长镜头、爵士鼓与古典乐的完美结合、基顿、糯米、诺顿的精彩本色出演、艾玛突破性的飚戏、虚虚实实的调度和叙事、笑料不断却又笼罩着忧伤阴沉氛围的绝妙剧本、对好莱坞演艺圈的露骨讽刺、对自我与社会矛盾的刻画、对虚荣、名声的解构、对人生家庭的思考 9.5/10 |
|
三谷幸喜<大空港>早就玩一镜到底了,但简直不够给本片提鞋。以为只是出去抽颗小烟出一会儿神,就被关在整个世界的门外,重回人生舞台的过程就像是脱光了衣服的裸奔,没有人听到你擂门没有人注意你奔跑,只顾着扒掉你的皮观看你出丑。欢迎来到点击量代表你存在的时代。久违的蛇精病角色诺顿你过瘾了吧? |
|
【82分】我不喜欢看到演员的自我挣扎,我有兴趣看一个人的工作压力,但我不希望看到演员的,他们的命运多舛,巅峰谷底关我屁事。这又是一部无法向他人推荐的电影,不过无所谓,我挺喜欢的。 |
|
被遗忘的蝙蝠侠和基顿,名利场的困惑与挣扎,社交网络生活的戏剧性与无奈,也许唯有纵身一跃才是最后的解脱。唱给落魄超级英雄的挽歌,更是唱给这个时代的挽歌。但有一点确凿的是,名字很长的那个墨西哥人又赢了。 |
|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的所有前作都不喜歡。這部也不例外。不喜歡的原因都是那些:無稽、無節操、無悲憫、固作高深。今次泛濫使用長鏡頭炫技更令人反感。道理就和瘋狂抽插兩小時不射只會教女方生不如死一樣。不過看在演員份上,就此打住。也不罵太狠了。 |
|
整个装X |
|
长镜头炫技实在是太刻意,用得并不是那么的切当好处。本身你拍电影就是艺术,非要批评或者讽刺其他的艺术创作,一点意思都没有。一切都是显得那么的刻意。 |
|
太失望 |
|
7分。1.反反英雄主义 2.伪一镜到底中年危机 3.演员与评论家关系梗 4.百老汇好莱坞自黑 5.medicore之恶 6.冷爵士摩擦摩擦 7.赶时髦卡佛未深挖 8.psyche角度(anchor, woven, projection...)可能性 8.毛病:匠气重,灵气缺。话锋太露,节奏失衡。 |
|
撇开看之前先入为主的“一镜到底”、“魔幻现实主义”之类牛逼哄哄的技巧,讲故事的风格不喜欢,随处插入的装b细节不喜欢,自负变态的诺顿不喜欢,瞪眼吼两句就能拿女配的石头姐不喜欢,一心想出名又恃才自傲的大肚男主不喜欢,没办法,就是渣品味。 |
|
求人爱→讨好→得不到爱,做自己→当asshole→得到许多自己不需要的爱,爱的分配不公令世界始终晕眩,拎清楚这点再去考虑形式会好很多吧。对大众传媒的思考实在是太肤浅太陈旧了,用这么酷的形式去讲这么俗的事情,好可惜啊。也有可能是用形式和内容的脱节去嘲讽:你们和birdman粉没什么区别啊~ |
|
场面调度和摄影值五星。这鼓点配乐大银幕看太激了,把爆裂鼓手秒到门头沟去。不过,这片就跟《地心引力》一样,如此炫酷的形式下仍然是老生常谈,缺乏突破好莱坞的balls!鸟人最后肯定会飞……这种桥不觉得太容易了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