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sha Stone回忆童年的《大白鲨》,Taylor Romos讲解电影和电视的比较历史,Walter Chaw剖析《48小时》和沃尔特·希尔,以及Glen Keane的动画制作观,组成了最言之有物而情怀满满的四个篇章,当然了,这套松散的视频论文合集究竟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主题,或许真的还是得回到大卫·芬奇,纵然有Tony Zhou从韩片《亲切的金子》出发讨论复仇电影,但核心上仍是关于美国电影、剧集乃至历史与文化的魅力所在,并对照到当下乏味枯燥的好莱坞,除了花里胡哨的紧身衣和政治正确的苦大仇深,多久未再经历有着真挚回忆的夏天和冬天。 |
|
本来以为是杨超导演的电影课,结果只是油管短视频。这种没有干货没有营养的评论家解读,做出来发个油管就可以了,Netflix特意搞成剧集就大可不必了。 |
|
四集,五集最佳。过了是第二集。第一集最差 |
|
大白鲨,1975年夏季票房月开始的时刻,重要的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第二集复仇,为何复仇,怎么复仇,复仇的结果,第三集电影人物是否要被观众喜欢,阿拉伯的劳伦斯以及教父,不被喜欢的人物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真实。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很正常。这两集应该放在前面啊,这两个中都出现了大量的经典电影的画面。第四集动画人物的吸引力,女性形象的单一化确实很明显,以及CG原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第五集,电视和电影越来越趋同功臣就是HBO,黑道家族又见到你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电视抢客户的时候,电影院各种创新成功了。这一次电影院各种创新无效,主要是在家选择更多以及疫情影响,解说人看到权游结局直接把桌子掀了,哈哈这剧的最后几集我就不看了。第六集,电影48小时,没看过,不过这一集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不是搭档喜剧,是人生悲剧。 |
|
迷影记录片,大卫·芬奇制片,还看到了Tony Zhou的名字……挺适合给自己列片单补完的。 |
|
本剧中有两部韩国影视,《亲切的金子》和《寄生虫》,时代真的变了。 |
|
完美。完美。实在完美。 |
|
推荐影迷,编剧观赏。 |
|
第四集讲动画,涉及专业性和创新性,纠结一个动画人物的“嘴角”这件小事就能看出人家是真的想要做好一个作品,而不是给嘴巴留个豁口就完事了。第五集讲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近五十年的时间里两者之间隔了鸿沟,但随着流媒体的出现电视剧已经按电影水准来拍了,它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
|
影迷看电影,迷影观自在 |
|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多多少少被电影点缀着 甚至影响着 而那些对于个体印象深刻的人物 台词 故事 和镜头语言 都又跟某一段社会和历史紧紧相连 这或许就是电影的意义 用那些亦真亦幻的角色 让这个世界看到其所需的善 也让我们有机会看清自己内心深处魔鬼的样子 |
|
像看了好几集电影公开课 |
|
于我而言还挺差的,吃饭时间看完~做这种片真的没太大意义,可惜,没有一集是有意思的。 |
|
挺精致的视觉表达小品文,被科普到了。 |
|
好看跟不好看的一半一半。1最无聊;2、6最佳;5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正常水平;3不大能理解选题意义,因为从没感觉过自己会因为一个角色太坏而不喜欢他;4站到了创作者角度,莫名有点跑题(加上我最喜欢设计A = =) |
|
3、4集五星 |
|
?有事吗 |
|
希望电影业挺住,不要被电视挤成小众娱乐 |
|
有不少技术细节 |
|
大白鲨、亲切的金子、48小时、动画师的工作,像刚上电影学院的学生写的读后感,浅尝辄止。电影与电视的对抗已经很久远了,现在是电影和短视频的对抗。 |
|
有点浅而且无聊,毕竟是Netflix做给一般观众的吧,咱科班出身的还是看点别的吧 |
|
第一集 拉低整体质量 我愿称之为影迷原教旨主义 看斯皮尔伯格的居然嘲笑看漫威DC的 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 |
|
这是什么啊……大可不用浪费时间 |
|
video essay这种形式还是适合自媒体,风格不统一又缺乏关联,网飞搞个打包上架有点没必要,多半是David Prior背后大哥David Fincher的名头作用。当然能看Tony Zhou再续《帧影帧画》也是好的。另外,没想到最后一集围绕《48小时》背后的种族议题展开,这确实是部被低估的作品,Walter Hill早期超能打,非常推荐。 |
|
编排精细也颇有见地,说的基本上是对的和有趣的,挺适合随便看看。第二集谈复仇类型片,第三集谈人物的复杂性,第五集谈电影与电视,这三集相当不错。第一集和第六集是具体的影片批评,比较无聊。第四集关于动画,有点碎,不过知道了CG建模动画相对手绘动画的不自由性。 |
|
【3.0】用六集口头叙述性高于例证性的视频论文来组织一个电影史文化节目,这部Voir确实显得有些偷懒和敷衍了。但看下来还是有所获得的,哪怕关于《大白鲨》的流行文化现象和观影心理、复仇电影机理分析、电影和电视比较的这些论题,更多也仅仅是在佐证大多数观众此前已经达成共识的电影知识和观点,谈不上第一手的干货。 |
|
2.5
第四第五还可以 |
|
津津有味地看完这个视觉随笔集,6个篇幅分别讲述了个人记忆情感(①鲨鱼之夏)、改变原有观影方式(②复仇的伦理)、刻画角色的合理性(③但是我不喜欢他)、创造吸引力的方法(④吸引力的双重性)、数字革命后不同媒介对注意力的争夺努力(⑤电影与电视)及通过《48小时》的观影剖析谈及种族问题(⑥世俗与深刻),短小简明质朴。 |
|
跟想象中不一样,算是借电影描述/批判/反思当下的电影环境吧。比较深刻的是关于Likeability的问题,这在现代创作里算是跪舔市场的social norms了,我大概也是这一两年才开始正视,喜不喜欢一个角色跟电影本身并没有关系,且更多人去拍不讨好的角色和故事,也同样重要。另,这纪录片画面拍得也太精致了... |
|
耐心看了两集看不下去了 这是啥 为了啥 要讲啥 啊?? tony zhou 你还是重新做你的 youtube 好不好 |
|
喜欢tony zhou的调调 |
|
好像只有第四集的动画制作可以一看 第五集现在电影电视已经是同阵营与短视频争夺注意力了 |
|
这玩意儿油管一抓一大把,视频的剪辑和讲解在这之上的也有不少,民间也有很多大佬的🚬 |
|
浅了 |
|
當成小百科看是可以的,但作為分析就實在太水。 |
|
ep5 |
|
2.5吧,第三集中间有一段剪得挺好,最后一集适合发展成一个电影博主类的视频长节目。 |
|
其实完全就是油管短视频的水平,总体质量还不如Tony Zhou自己做的Every frame a painting远矣 |
|
就很一般。 |
|
5电影/电视简史还行。6种族议题:亚裔谈黑白配警察片《48小时》非常不错。1女性观影人视角也还行。4设计动画角色跑题。2复仇与正义讨论为老生常谈。3忘了。 |
|
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关于为什么热爱电影的Visual Essays,写得真好 |
|
整体质量一般,各集之间参差不齐,后边几集还行,动画师讲吸引力那集比较有启发,讲角色那个也还成。但比当年的every Fram a painting差远了 |
|
不像纪录片,只能是小散文。 |
|
看完需要重温一下48小时 |
|
没太多干货的引导流,把问题和思考抛回给观众,可以看但也可看可不看 |
|
信息量巨大,简直不能挪开眼睛一秒。 |
|
Made me want to cry |
|
电影入门种草剧集 |
|
资深影迷心路历程? |
|
前三集很喜欢,旁白的解读特别直击人心。第四集讲动画的时候觉得有点浅显,而且不确定想表达什么。第五集也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