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哲“希腊近代史三部曲”终章。一具雪中尸体串起6人的过往经历与创伤记忆——政治变迁主题及时空交错似前作[流浪艺人],但实而两部的时空处理并不相同,后者是在空旷的室外环境中于单个横摇长镜中变换时空,深具电影感与魔幻性,而本片则以陈设尸体的室内空间为核心,镜头出入衔接室外时变换时空,极具舞台剧气息与荒诞色彩。室内六人的岿然不动掩饰不住内心波澜,门外则时而是处决、刺杀、胜利游行甚或下台告别。当忆及某位士兵的自杀时,兀自响起枪声,镜头一摇,桌边竟真有人倒下,可见这是种过去与现在多时空交叠的、舞台化的、象征式的时空观。另一典例是尾声段落:1977圣诞夜酒馆-女人迷狂似地搂住不存在的舞伴起舞-倒地呻吟-起身-大家鼓掌-群舞-1949革命党人枪杀全员-全体起身回酒馆-发现1977尸体横陈。虚拟2人足球似[放大]变奏。(8.5/10) |
|
由于出场人物太多导致人脸识别障碍和缺乏对希腊近代史的了解,这部电影对我来说特别晦涩。再加上大量舞台剧式的表演和台词以及不断穿越进现在时态场景的过去人物与事件,看到一半时干脆放弃了理解剧情的努力,就当纯粹欣赏构图和镜头吧。 |
|
#BIFF12# 7.希腊近代史三部曲通刷观感:本片较于前两部强调政治性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观赏性,其观赏性来自于安哲对部分,可以制造惊奇场面的美学特质的专情(频密的表现)。省略画面元素、节制叙事,侧重(可移动或固定)超长镜头内的场面调度,以及单镜头内的时空转换。安哲在影片的最后,以极度戏谑的大退步调侃着民族历史和记忆,试图为当局者提供一种历史教训。 |
|
这就是许子东说过的那种“太好看了,好看得都看睡了,睡醒再看还是好看”的电影啊。形式美感确实太棒了,随便定格一个画面都是如诗如画。但问题是,那时的安哲似乎太执拗或者说太陶醉于形式美感的打造,许多镜头的长度以及调度确实给人为了长镜而长镜之感。它美,但也冗长沉闷,这样的观感没啥不好意思承认的。另外几部安哲看下来我有一个体会,不懂希腊包括巴尔干近现代史的我们看安哲,就像是隔着橱窗欣赏一件精美的出土文物,有些部分我们终究无法触碰,有些温度我们终究感受不到,最后也就剩看看安哲凹构图了。2019年上影节,美琪大戏院。 |
|
「他出现在这,是历史的错误。」由历史的幽灵说开去,「血还是新鲜的,就像他还没死一样」。舞台化搬演希腊近代史演进过程,各色代表人物汇聚一室,革命、理想、镇压、背叛、牺牲、还魂,一场拷问般的风暴席卷而来。尽管不了解希腊历史不懂其中诸多象征隐喻,但从开场人物登场方式起只看丰富的调度就已充满乐趣、回味无穷。 |
|
[2012-04-02]这时空观念也太牛逼了。这部电影可以看做考察安哲长镜头电影方法来源的重要作品:既有得自雷诺阿的360°环摇,也有来自希胖[夺魂索]的调度和接法,更有学自杨索的政治音乐剧调度。游击队员的幽灵作为一个想象的能指,在片中起到极为核心的作用。结尾段游击队员们还魂太赞了!|2022-08-17北影节重看,可能是安哲政治电影时期(到《亚历山大大帝》)最好的一部了,时空观念是对《流浪艺人》的继承和发展,俱乐部作为一个被反复争夺的空间恰是内战之后三十年希腊的提喻,整个片子其实都在cue《游戏规则》(包括那个走廊调度)。希胖的《夺魂索》遮挡转场被用来做时空转换。舞台剧风格一强也显得不那么扬索了。 |
|
【20190615上海电影节展映】时隔六年再刷大银幕。深度沉浸在安哲跨越30年历史的长镜头调度中。在舞蹈糖衣的包裹下,深刻地批判权贵。内战、政变、权力的游戏,纷纷在一间小礼堂中粉墨登场。那具尸体犹如历史的幽魂,默默见证着如此荒诞的现实。结尾更是穿越时空的神来之笔。 |
|
荒诞滑稽的剧情,看似无理取闹,却是一刃刺刀。欢快的舞曲,哭泣的逝者。 |
|
【4.5】观感比《流浪艺人》要好不少,有几个很棒的安哲瞬间:红帆碧空尽,义士血尚温,歌舞升平日,白雪葬忠魂,还有那个极其漂亮的树林720°长镜头。然而安哲的历史政治片相比后期沉默三部和边境三部那些巅峰之作,人物在历史焦虑里彻底被压成单薄的符号,完全没有戏剧意义上的丰满。【资料馆2023】 |
|
跟“重建”类似.因尸体而重建现场.究竟那具尸体是否真的存在?尸体只是引发“重建”的动因.不仅是国家民族的历史.还有个人的历史.三部曲下来觉得安哲像个历史科教师.而他教授的历史除了国家/民族/主义/景色/氛围.还有深深的个人印记.我们不是他们但我们任何人也绝对不能/无法/彻底忘记/割断历史.任何人。2019.6.15.流浪艺人是同一群人变换地点讲述历史,他们始终是一群人;而猎人则是在同一舞台上演历史,同样的一些人各自变换了几重角色。大银幕看安哲有一种自带的沉重和心痛。 |
|
沉重的历史、权力的剖析、布拉格式的戏剧性,个人在群体中的渺小。 |
|
超现实主义的分段叙述仿佛布努埃尔,室内政治拷问戏又好像帕索里尼,对于希腊历史的匮乏会造成巨大的观影障碍,只是强烈的「疏离感」进一步深化了安氏电影的风格。 |
|
2022/8/16资料馆,北影节,我的开场第一部电影,也是我看安哲的第一部电影《猎人》,人还算满,但资料馆有蚊子,咬我,很喜欢片中的歌曲,也算是体会到了安哲的长镜头,以及牛逼的人物调度,中间一共咪三次,每次将近7分钟,醒后发现场子里倒下一大片,只能感叹安哲太牛。下午还有《亚历山大大帝》但愿不会睡很久,谢谢🙏 |
|
因为对希腊历史了解为零,所以完全没看懂,从始至终脸盲且犯迷糊,几乎是放空大脑两个半小时,但不妨碍沉浸在本片技巧性、影调氛围与影像历史感觉之中。至少这种感觉是迷人的。(况且不求甚解的我也不会因看不懂而去了解希腊那些复杂的社会变迁史.... (2013标想看,直到2023才因大银幕观影的关系,终于看掉了。 |
|
12th BJIFF No.11@小西天。1.一场背叛希腊革命的变节者和当权派的颅内高潮,以及对他们的臆想审判。政治讽喻性像上校妻子的性幻想一样直露而过火。安哲的政治电影技法和主题缺乏变化,看一部《流浪艺人》足矣。2.六个政治象征人物中叛徒的回忆一段最富诗意:昔日情谊具象为一场与同志安东尼奥尼放大式的虚拟足球,而两人终究在湖心国际歌的口哨声中分道扬镳。3.一处与《流浪艺人》的呼应:瓦西里斯始终没有签名。4.革命埋得很浅,游击队的歌声,有朝总会响起。 |
|
在安哲作品中算3星,但也比其他导演好出不少... |
|
二战后希腊三十年社会变革史,面对一具在1949年死去的尸体——希腊内战中失败的共产党民主军,战后掌权的右翼分子轮番交代证词进入闪回记忆,共同的主题是不断破坏民主进程。理解门槛很高,需要对希腊近代历史很熟悉,才能搞清每个人物背后代表的事件。没有贯穿历史的主角人物,情节汇聚点都是回到躺在桌上的尸体,灵感有些像希区柯克的《怪尸案》。
表现形式高度的舞台戏剧化,现实和历史完全掌控在长镜头内切换,人物表演刻意的排除现实主义风格,类似《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那种所有人在单一空间内的聚会。可以称之为半部音乐片,模糊剧情理解之后,单从视听角度都能欣赏。 |
|
6.5/10。1976年一群希腊资产阶级(皆右翼)去打猎时发现了希腊内战时期的一共产主义游击队员的尸体,这引起了他们对与希腊历史相关的过往经历的回忆。影片大量通过高水平浸入式长镜头制造「少即是多」的深邃情绪体验(方法论上和贝拉塔尔一样很塔可夫斯基),其中不乏跨时空的长镜头。但:1、作为角色导向型电影本片对角色的塑太扁平符号(问题同质于《被盗的飞船》),扣2分;2、作为主情绪电影(虽然本片很少画外配乐但不能视为自然主义电影,因为表演模式过于舞台剧化+有超现实幻觉段落)用群像叙事是败笔(问题同质于《不散》),在这分段的话扣0.5;3、舞台剧式表演模式缺乏足够的影像意义,在这分段的话扣0.5。 |
|
这部早期作品在时空上的实验性令人惊咋,运镜、场面调度以及对时间的掌控已经足以让人惊叹。以一起死亡引出对历史的回溯,不同的人物登场作舞台式表演,完全是在同一条时间线下接续,在同一空间承载起不同的时间流变。酒馆的舞会总是被闯入的外来者打断,人物站立出静默的仪式感。历史不懂。 |
|
8/10。安哲一个镜头里经常包含双重时空、过去情景的当场再现,比如红军前来投票的那段历程,讲述人走到现场笔录旁坐下还原当年的对话,表达担忧左派势力的复兴;假定性表演的讽刺意味浓厚,尤其是早已脱党的二人像蹲监时那样踢虚拟的球赛、红衣女跟想象的国王跳舞做爱,这两幕政治哑剧完成了历史反思。 @2016-04-24 16:43:31 |
|
2h51m这个导演剪辑版不是很好,技术上的很多瑕疵都显露出来了,那个跟着汽车拍摄的卡车上的团队影子、室内人物上的窗户反射倒影,都是。 |
|
第九天,在大银幕前看完安哲两部短片和所有长片,最后一幕的皑皑白雪,把数日里无从驱散的忧愁盖得严严实实。希腊四十年代内战的尸体,在七十年代依然渗着鲜血,关于肉体的不堪,精神的流亡,在那片腐败紊乱的土地上、历史中,有永远无法愈合的巨大伤口,而那些无能的,傲慢的,孱弱的,衰朽的左右者在上面起舞,欢笑,吟哦,粉饰,他们会在枪口下死灰复燃,徘徊千秋,而你我无能为力。融合停尸房与大客厅的室内穿插时空,折叠魂灵的舞台剧形式,对内把情绪聚焦焚燃,对外将虚空扩张吹散。海滩边无实物的踢球,红裙女人单独的久别重逢、肉体交织和空濛失落,难以忘怀。四星半。#北影节12#27,中间影院,过于热情好客,映前讲解吓得不看梗概的我仓皇捂耳。 |
|
【第二十二届上影节】穿插人物经历和创伤记忆构建的时空架构,再加上舞台式长镜调度,好看。画面越美,人物或平静或癫狂的状态越出奇,这背后的政治指向就越强烈。但内容也确实晦涩难懂,需要补历史课了。「他的伤口还很新鲜,就好像他还活着一样」 |
|
用一具好像刚死不久却是内战期间的尸体,引出六个不同阶级不同立场的人物,各自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共同拼凑出一出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国王、政党、独裁、民主、左翼、右翼,反抗与斗争,来来往往,反反复复。故事复杂不凌乱,尸体就像是历史本身。穿越时空的长镜头,严格的固定机位,舞台剧的展示方式,静中有动的场面调度,充满诗意,每个镜头都有自己的呼吸。。“今夜提琴呜咽,为我们日渐暗淡的梦想哀鸣。” |
|
C+ / 第一部安哲,总体感觉是手法偏机械且稚嫩。时空概念一开始惊艳,但之后始终没有形成连绵的情绪,以至于整体结构的文本化倾向愈发严重。摄影机一开始是夜游的灯,之后却有点沦为穿凿时序铺张形式的工具了。在同题材类似风格作品中比较还是缺乏一些灵性。 |
|
【2022北影节】不了解历史,故事近乎瞎看,但不影响欣赏安哲美学XD新年夜一场戏太精彩了 |
|
不算几处遮镜剪辑一共三十九个镜头,被共产、君主立宪与军事独裁三大政体撕扯的现代希腊建国史。1、半超现实倒叙结构,摄影机作为时空变化开关。几处历史节点的诗化象征化处理,最终还魂的共和国遗体成为叙事与画面中心。2、绿色小屋承担一半以上叙事时空,摄影机绕柱走提供时空转场空间。红色幕布后的隐藏空间。3、外景戏已可见之后作品仪式感。红旗渡江、码头群戏、广场斯巴达军歌、招魂晚会。4、音乐元素助推史诗气质。 |
|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希腊近代史三部曲”终章:一场权贵间的狩猎游戏,逐渐演变成了对于希腊近代历史的解刨,历史是罪恶的帮凶,虚构宴会的伪装下,是精神的放纵,也是肉欲的狂欢,富华的外表下潜藏着一副不可告人的邪恶面孔。一连串的象征性符号,插着红旗的船只,口号中呐喊的民主,无处可寻的虚妄自由,军队的冷酷无情,贵族们吟唱着的赞歌,以及一直弥漫在镜头下的死亡,像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戏剧,在放纵和浮夸的边缘徘徊不定。房间里一个人的独角戏,恍若短暂的梦境,突如其来的集体死亡,是蓄谋已久的屠杀行径,被掩埋的尸体,被尘封的历史,都是看不见的过往。在一场大雪过后,所有脚印都被吞噬,大地又重新遁入了一片宁静,音乐和舞蹈早已消失殆尽,只留下历史的书写者,在脆弱不堪的白色纸张上,书写着失败者的懦弱不堪,和胜利者的高傲姿态。 |
|
左翼倾向的影片。印象最深的是一列列手擎红旗的船队静默滑过碧水的长镜头 |
|
从《重建》开始,安哲就已经熟练掌握了玩弄时空线条的手法,从文本层面的隐形递进转而形成影像层面的时空调度长镜头,在本片中以超现实的形式初露头角,一个镜头内完成多次时空转换,以柱子、门框等自然分割物为轴环绕360度而背景却在镜头背面悄然变化,室内环境变化实则是室外时代变化的前奏,每个人的历史进而融入国家大历史背景中,最后用高位推拉为这惊艳的时空长镜头完美收尾,实乃大师运镜
六个人物六段历史,以尸体为引重构希腊三十年政治变迁史。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独裁政权的兴衰;左翼右翼的起伏在安哲诗意的笔触下散发无限的民族情怀,寄托于戏剧化符号的隐喻,是安哲对"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忧思,而欢乐的歌舞声还在继续,最终发出"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无奈,强烈的对比振聋发聩,只能将不堪回首的历史还魂于尸体,隐埋在无人知晓的雪地 |
|
是我没看懂历史,还是没看懂情节 |
|
撇开内容不谈,影像手法有雕塑的美感。 |
|
希腊现/近代史三部曲之第三部。一点儿不比前两部更具观赏性!除了一头一尾必然让人想起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今天这三部曲共七八个小时看得我简直头大,懵懵懂懂、不明就里、稀里糊涂、昏昏欲睡!对希腊历史的严重匮乏是观影最巨大的障碍,相信经历过的当事人应该对这几部片子深有感触。欢快的歌舞、插着红旗的船队…小小的类似多功能厅围绕着尸体的种种聚会庆祝。又有男女全裸C戏。查介绍说是超现实主义,那就有点儿懂了。但今天之后,也切实了解了安哲影片的政Z性,今天后俩片都有国J歌旋律。看得好痛苦,希望明天别这样!内嵌英外敲中。约150分钟版。2日6连之3。资料馆1号厅100%放开约五六成满。真是热!坐立不安。今天就没碰到一个熟人啊! |
|
1. 每一方的每一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历史中无法解脱,绵延不绝的红旗和游行队伍,萧瑟湖面上令人唏嘘的国际歌,同时也是十五岁少女眼中来自另一个阶级的性暴力;2. 怀疑过去的同时也在拒绝未来,革命破产、政治理想幻灭后的生活像是踢一个不存在的足球,或是和一个不存在的舞伴起舞;3. 迟迟到来不了的新年,像是迟到28年的军事审判,令人无处安放、讳莫如深的不仅是雪地中的尸体,也是随着记忆积淀不断交织的恐惧、愤怒、悔恨与愧疚。 |
|
5.0。12th BJIFF资料馆1厅。1.绝对是安哲被严重低估的一部超5星神作。在影厅完全看嗨。同年的戛纳把金棕榈大奖给了塔维亚尼《我父我主》。2.游击队员的尸体其实就是左翼的幽灵,电影中的不在场成为巨大的在场,借由此安哲完成对希腊近代历史中各路政治角色的大审判,最高行政长官、执行命令者、民主派的叛徒、发战争横财的酒店老板、束之高阁的贵妇等等。3.打破现实逻辑,强化表达逻辑,将回忆、现实、超现实幻觉(河边红旗飘扬、人山人海的船只)完全打通熔铸在统一的长镜头之内,又不失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这简直是表现力和想象力的顶峰,后期《时光之尘》《尤利西斯的凝视》《永恒和一日》均是如此。4.伴随罗伯特·彭斯《友谊地久天长》翩翩起舞的辞旧迎新之夜,隔空做爱啪啪啪,这本是对左翼的恐惧,却成为保皇们的忠心。 |
|
9。精巧推进首尾见,尽现调度末舞会,民族近史三部结,看到目前这最好 |
|
比《流浪艺人》成熟非常多,引入戏剧观念对叙事进行了极大程度的删繁就简。借用勃鲁盖尔的名作《冬猎》来映射希腊近代变迁,没想到结尾关于“猎人”的身份竟然还有一个大反转。毫无疑问的杰作,只是出于我对人文历史的无知,还是有很多地方看得云里雾里。 |
|
满是政治隐喻的<无人生还>,时间轴在故事中失效了,不断的回退、延展、交叉,在结局怀着原罪的人依然选择埋葬历史,非常库斯图里卡,国仇家恨一杯酒,大陆在歌舞狂欢中断裂。 |
|
相当晦涩,远不及沉重的地步。无数次陈现的游击队员尸体,配以一场不散的宴席,犹如女人口述中反复植入的噩梦。 |
|
7.5。149分鐘版。《流浪藝人》的一次升級。將罪案的審訊置於劇作中心,有效地賦予人物獨白與單一鏡頭內時空轉接以合理性。安哲尚無今後精湛的場景設計能力,因而觀感仍有些舞台劇化。彼時多數的左派導演對於前蘇聯指導下的歐洲共運形態缺乏系統認知,「一邊倒」的觀點現今看來也就有些片面,《焦點新聞》便是這方面的上限。 |
|
可以看作是【流浪艺人】的延续,【流浪艺人】的实景部分更丰富,而这部更多固定的场景,用更多的镜头内蒙太奇进行转场,更能觉出安哲的电影手法和话剧的渊源。 |
|
#2022BJIFF##纪念安哲#太震撼,修复版,两天一口气看完安哲“希腊近代史三部曲”,这是最后一部,也是最令人唏嘘不已的一部了。演员与《流浪艺人》是同一拨,剧情也上下互文承接,都是关于打败法西斯之后希腊国内社群的分裂内斗,随之而来持续不断的杀戮派系争权大戏。舞台剧式的即兴表演,回忆场景与现实之间的自然转场,代表不同派系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最后贵妇的倾情独舞,死而复生的僵尸,船上红色旗帜与水面上的白天鹅,一群主角们被机枪扫射,背景是绝美的湖光山色……像是一个关于希腊历史的寓言,始终绕不开的政治和时代变迁,这些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面无一不是天才导演的设想。从《猎人》开始,艺术造诣上安哲显然更加成熟了,终于发展出独门绝技,也更配得上“电影大师”这样名号了。 |
|
2019SIFF第三部:本以为可以看看影评理解一下剧情,结果发现影评少得可怜,第一次在电影院里因为看不懂而想弃门而出。政治隐喻和戏剧化的东西都太多了,难以理解。 |
|
Moving history. 舞台剧的表现形式和拍摄的刻意反光是组有趣的对比。不慌不忙的叙事节奏,有时候觉得有必要这么慢吗?推荐想了解安哲风格的影迷观看,不推荐此外所有人观看尤其是只看现代片的。 |
|
作为安哲早期的电影,主要通过人物命运的描画勾勒希腊的现代史的大致轮廓,当然,并不停留在对客观的历史的描述上。尤其是《猎人》和《亚历山大帝》,安哲罗普洛斯对政治、历史反思已经超越的简单的辨证思维,他甚至放弃了自己左翼的政治观念,揭示了政治自身的荒谬性。 |
|
安哲的希腊近代史三部曲无一不是让我不明觉厉到无法打星。 |
|
在安哲长镜头的时间里,剧情在我脑中慢慢消解,慢慢有个念头冒了出来:人进入社会可以选择加入两个阵营,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加入被统治阶级就是不断地反抗统治,何种统治本质都是一样的。但最终似乎都会陷入勇者屠龙的局面。加入统治阶级分一杯羹,舍弃良心但可以过得很好,甚至相当好。社会好像周而复始,希腊现在又有新问题,人的生命有限,选择也有限,一切好像都在轮回。 |
|
构图。场景的色彩。雪,雾,山,河,船。室内色彩对比。好几部电影都有被窥视和围观的sex场面。至于是不是XP就不好说了。资源是被不见的胖鸟,就很绝。TA们的歌有独特的味道。搬桌子的是女士和一个男。 |
|
太棒了也,安哲早期对时间空间的塑造也是顶级的,一种真正的时间——运动——影像,安哲作品序列中的无冕之王。 |
|
tag: 人物是雕塑 另一个角度的流浪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