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尾车里那段田壮壮和张艾嘉贡献了近几年来华语电影最精彩的夫妻对话。 |
|
姥姥等外公等了一辈子,她把牌坊立在了心里,用黯淡的一生刻下曾氏二字;慧英等孝平等了几年,她把婚姻藏进了算计,用不安的半生提防外敌入侵;薇薇对阿达说我不等你,她把自由包裹住爱情,用易逝的青春拴住对方脚步。多少女人在爱情面前自动缴械,束手就擒,甘心做岁月的俘虏,梦里都是他年轻的样子。 |
|
我不要你了。我不会等你的。不许王太太坐。张艾嘉的台词,细节和情感,是近年来大银幕中最具中国式的说话方式和情绪把控。最有趣的当属讽刺媒体、办证繁琐、三代女性对家庭、爱情、夫妻关系的层面描写,又好气又好笑,然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啊!#吴彦姝的表演真的太催泪!# |
|
张艾嘉竟然拍了部自己的《一一》,探讨三代人的情感矛盾,情绪把控并没有被戏剧性的情节乱了分寸,反而有种力透纸背的细腻真实。张艾嘉的角色拿捏最精准,没人能逃过抛物线的人生,重要的是得学会如何在困境中自处。结尾新车那场戏可以说是年度最催泪场景,“现在车有了,歌也有了,你倒没兴致了。” |
|
有让人遗憾的地方,也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就好像田壮壮不露声色的表演,实在太厉害,也完全超越其他几人。张艾嘉有些细节处理得特别好,无论是情节的细节还是情绪的细节。整体上,这样的电影让人不舍得批评,三星半。 |
|
是我眼瞎了吗?这么个人物动机和大部分细节都经不起推敲的狗血电影居然这么高分?整个片子毫无时代感和地域特征,放到台湾的话导演处理起来可能还更自如一点,生硬地讽刺了内地事务部门的手续繁琐,对电视台的丑化十分想当然。只有最后张艾嘉和田壮壮车里的一场戏是对的。 |
|
张姐竟在河南拍了一部这样写实的电影,很久没看到如此丰富细腻的文本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情感归属,情与理的纷争,三代人的不同爱情观念,向死而生的生命豁达,家长里短的吵架拌嘴,婚姻关系,办证制度,媒体嘴脸…每对人物关系都耐人寻味,每位主演都很出彩。《306090》的女人故事,浓浓人情味。 |
|
我们为爱还在学。被爱,是这个时代赋予每个个人最伟大最实际的梦想。似乎被爱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但离爱最近的时候,是选择去爱别人。 |
|
爱的教育,也是张艾嘉娓娓而谈,文艺片架势的“爱的代价”。触动最大的点,并不是什么结尾车内花房姑娘对话,而是火葬场的颅骨,陌生的踮脚仰望,还有照片上被抹去的容颜。不同世代女性对爱与家庭的追求与理解,固然是很好的剧本架构,但始终有设计的痕迹(电视栏目,城市拆迁建设,证明你爸妈是爸妈) |
|
什么“迁祖坟”、“大闹电视节目”这些,难道不是八点档的剧场版。是我太挑剔了吗,城里的戏在河南取的景,但姥姥的村子明显不像。每个角色又都那么标签化。结尾也还是照例走大团圆路线。想写实,又不真实,让人感觉很奇怪。而且我不喜欢这种“解决问题”类型的电影。活着这个问题根本是无法解决的。 |
|
极喜欢这部电影,情绪饱满而不尴尬,音乐温柔且没有目的性。泪点是合理的、有情绪的积累的、层层递进的,到最后的时候我几乎无法自抑的捂住脸哭出声来。电影让人联想到《20 30 40》。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女性,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残忍而天真,温柔且执拗。 |
|
内地城市怎么拍都显得非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谁来拍都一样……可能还是我们太熟悉了拉不开距离吧…… |
|
张艾嘉是个好演员,但真的没有导演才华。想到《如父如子》,都是用一个狗血的设定去抽丝剥茧家庭关系,但功力和是枝裕和一比太露怯了。看得出剧本有打磨过,可生硬之处还是太多了:郎月婷行为逻辑都是不通的,耿乐也很突兀。比田壮壮男配戏份提了金马男主更莫名其妙的是,这片的摄影指导居然是李屏宾? |
|
好久没看过这样的国片今年目前最好的华语电影,在大陆港台都合作过的张艾嘉交出的这份作品可以说能贯通到中国人的情感虽然能看出在哪里拍的但城市乡村和三代女性的故事好像都能找到共鸣覆盖面广而精准。郎月婷戏份很讨喜,包括主演客串明星的表演也都很接地气,永远在滑轨的李屏宾的摄影,配乐有设计。 |
|
本以为会有更煽情的一面,没想到是如此踏实平和温暖的心态与姿态,本可大作文章的一些地方更是用类似轻喜剧的方式轻巧而过,剧本的细节处写的很厉害。中国人本应当会拍稀疏平常却又不平凡的情感与故事,但现在这类电影却十分罕见。遗憾的是概念性、符号化的设定与技巧性社会批判用的有点多了,可以再简单、淡然、专注些。 |
|
完全没想到一个台湾导演拍大陆家庭戏竟然一点也不尴尬,光这一点就很难得了。“这个车王太太不许坐!”张艾嘉实力傲娇。 |
|
写得不错制作精良的电视电影 |
|
竟然不是女性电影,虽然编导和主角都是女性,最后对三代女人眼中的爱情,还是落在了一个男权社会的视角。隐忍含蓄的东方式情感表达方式,故事却拍的太实,好在剧本很文艺,矛盾冲突转向了法律和人情。这部电影有很多飞起来的可能,最后还是落回到了电视电影般的水准上,好在它的完成度要高的多。3.5 |
|
我们终于有了一部地道中国风味的类日本家庭剧情片。【中影太阳新天地】 |
|
李屏宾完全是挂名的吧,那些让人无语的正反打和慢摇是在干什么???三条线一条都没说清楚,郎月婷演技无限接近零,还跟《一一》似的全程抱着照相机…… |
|
张艾嘉不但是中国最被低估的导演,很可能也是在世的最好的中国导演。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家庭切入中国社会,探讨了三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自我抉择,有立场但不露锋芒,有温度但不气焰熏人。很简单的技巧被她用得出神入化。从黄建新之后,很久没有在中国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真挚写实的电影了。 |
|
评分虚高太多,很多处节奏不对,各种混搭与零碎的尬;可取之处是开头未道出口的遗言、拣拾骨灰的逼真场景与青空袅袅吐出的黑烟、姥姥皎洁发亮的眼神;待结尾踮起脚仰头看相框、雨淋湿的照片模糊了脸、“迁坟进城”与“抱坛返乡”的交错又扳回一局——这才使得那些尬都得到缓冲,毕竟,混搭与零碎的,才是生活本身啊。 |
|
清苦的时候感情还好一点,现在只能对陌生的脸表达爱…2017华语最佳。 |
|
张姐导演的最大风格就是没有风格。没想到上一部如意念般涓流潺潺的【念念】后,这次突然剧力大增,不留神转身拍了一部【一一】感觉的【一次离别】,还是有味道的! |
|
擦照片一幕一下就心疼了。“我不要你了”,人浮于世,说放下终究那么不容易。很诚恳所以很动人。 |
|
看完后,出了影院还是心头一阵难过和惆怅。如此轻柔地讲述,但越想越沉痛。这也是我喜欢张艾嘉电影的地方,日常生活中亲人之间既撕扯纠缠又在乎的情感,一点点地展开,把人带进那个情境之中,喜乐哀愁,一言难尽。真好。 |
|
镜头真的好电视剧,节奏也好电视剧,视听真的很电视剧,台词实在很电视剧。此片实力证明了电视剧硬上银幕的尴尬,就适合CCTV6。 |
|
体制的无情,人情的包容 |
|
三星半。煽情部分效果很好,叙事部分有点飘,特别是几个年轻人的部分,把三代人的故事塞进一部片里还是有点冒险。看评论里不少人提是枝裕和,其实跟一些日本家庭剧相比,本片呈现的更多的还是一种经过修饰和加工过的家庭生活,戏剧性更强,同时会有一种疏远感。不过,对待这种片终究是鼓励多过挑刺吧。 |
|
【20171012 北京电影学院站】剧本扎实,好看。不是絮絮叨叨家长里短的家庭剧,张艾嘉说想讨论的是“人性”。现场时不时爆笑,不是段子式的台词,真的挺有趣啊,自然,不是为了迎合去做,真正的“笑中有泪”。散场后,和朋友在北京九度的夜晚聊天,昏黄路灯下迎面走来一个人,一看,田壮壮老师。 |
|
虽有瑕疵,至少比是枝裕和<海街><如父如子>强,比贾樟柯<山河故人>强,比山田洋次<家族之苦>强,但又比这几位导演的巅峰之作差,能打平许鞍华。摄影弱,破坏影像质感和气质,下次不要迷信李屏宾了,换顾长卫试试?配乐差,用不着配那么实和满吧?至于表演,中老年组集体都比年轻组更自然、贴切、到位。 |
|
想象了一下把故事放到日本、由山田洋次拍,节奏想必是要好得多,现在这个我真的只能感到一种典型的台湾女作家式做作……杜琪峰别折腾了,郎月婷捧不出来的。 |
|
张艾嘉在床上呻吟那段莫名其妙,记者女儿和同事的行为简直是强盗流氓了,这种国产剧水平的片子谈什么亲情爱情,人都不会做,真恶心 |
|
3.5;剧本细密箍扎起三代人的光阴故事,在时代大环境的颠簸洗礼中,完成各自的情感升华,细腻真切,数度催泪,父辈乃至祖辈的爱情并不遥远;她渴望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用女文缝出那个几十载流水也难以磨灭的名字,她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轻吁一口气“我不要你了”,漫长的告别。 |
|
开了一辈子车的父亲,在查出重病后买了一辆几乎跟电影里一样的新车,早做好心理准备的我在看到最后那场戏时也差点忍不住哭出声来。散场后我和兔子都没说太多,我们却在接下来的两天讨论了许多和自己家人的故事。原来那些让人们用尽全力想抓住的,迷信的,心甘情愿停下来的,都是爱啊。 |
|
细腻而真实,感人却不煽情。女儿与摇滚歌手的感情好像一杯可乐,清凉爽口,却稍纵即逝。母亲与父亲的感情好像一杯白开水,看似平凡,却不可或缺。姥姥的感情好像一杯白酒,辛辣呛口,回味时却别有感动。这三个女人形象,也是三个时代中国人剪影。8.8分 |
|
故事取自一个成都女孩家里迁坟的真实事件。张艾嘉骨子里的细腻使得她看到了这个故事背后可以深入挖掘的东西,并且,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她在其中加入了更加生活化的场景和细节,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影片的表现力。该片获得了金马奖7项提名,非常值得一看。 |
|
3.5 对吳彦姝的最后那句“反话”真的是抵抗无能,情深似海。张艾嘉的戏还是太通俗剧,做得太精致了,李屏宾的布光和track都太漂亮太雕琢,整部戏粗糙一点力量会强很多。最好的是田壮壮 |
|
每一个演员都选对了。 |
|
我不要你了。
我不会等你的。
不许王太太坐。 |
|
张艾嘉也太会演了吧,快再给她一座金马奖好吗 |
|
1.外公当年如果不出轨,后面就没这么多破事了。2.姥姥不是吴彦姝,也不是阿祖,而是吴彦祖。 |
|
本来想说点什么 一看“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里面有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 有一念无明和万箭穿心 有推手和饮食男女 去掉海边的曼彻斯特 再加几部女儿愁嫁的小津 便是本片的全景图 |
|
和《念念》一样的毛病。张艾嘉还沉醉在自己洞悉中国都市人所有底层焦虑的幻觉里,同时虚构着根本不存在的青年一代生活逻辑。剧本矛盾尴尬陈旧,形象手法也极度乏味。好在除了她自己,其他演员都不错。看完都不觉得《山河故人》难看了,不容易。 |
|
已经越来越少见的写实题材,上一次在电影院看的还是《山河故人》。张艾嘉更细腻,有李安的影子,隐喻、冲突、平静之下的涌动,是真实的中国人生活的写照。选择的迁坟主题非常妙,做过女儿、妈妈、年逾六旬的张艾嘉对三代女人的诠释很有质感。有一点点散但整体好看,喜欢。 |
|
姥姥终于对等了一辈子的一捧白骨说:“我不要你了。” 在孩童的嬉闹声中一个小女孩先于比赛中的同伴爬上了那座残存的贞节牌坊,在逆光中欢呼着高高坐于之上。一言难尽耐人寻味,语塞泪流得不明不白。对某种感情的体会之幽深和切肤,和对每一种感情的存的态度之开放,成了我眼中“张艾嘉电影”的水印。 |
|
莫名想到了鲁迅和朱安。 |
|
三代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爱着,妥协着。内敛,安静,日常,动人。最后看到田壮壮和张艾嘉在新车上听着《花房姑娘》,谈起年轻时节,不知不觉眼泪就掉下来了。生活就一如往常地继续,留给我们一个个难题,我们就这样笨拙地化解着,细心感受着,努力爱着,才成为自己。 |
|
张艾嘉太细腻了,而且沉淀得越来越有味道,她展现的生活,真就如生活一般平凡又绚烂。生活的琐碎与繁杂,人的执拗与多情,人性中至深的温柔与善意,都被影片轻描淡写地放大。这次的张艾嘉,依然有一部分是在讲与上一代人的和解。看这样的电影是一种逃离与温习,逃离周遭的烦恼,温习生活的本味。 |
|
完全没被撩中啊,还是太过“架空现实主义”,逻辑细节上有不少站不稳的地方。就说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张艾嘉要把亲妈的骨灰送回乡下,前面明明交代了二房不能合葬的规矩,还得直接去,这是和解还是继续撕的节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