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rgman occupied a very important place,不过仅仅是她的imagination,在她妄想捏造的剧本之中并没有任何伯格曼的痕迹。米娅·汉森·洛夫希望通过伯格曼所在的法罗群岛召来某种《婚姻生活》的模式,却无法绕过这种简单的致敬,只剩下《打扰伯格曼》中的只言片语,更像是以一种私密化的模式解构了这个代表着严肃宗教与形而上的名字,而这种私密模式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指向了她的前男友阿萨亚斯。在她的叙述中嵌套着一个充满性幻想的故事,是伯格曼混乱而充满情欲的私生活的一个女性版本,又在影片的结尾重新界定为对家庭生活的重新确立,在欧洲式,知识分子式的表达背后是《廊桥遗梦》式的合法出轨,但无法通过全片找到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关系或冲突,更像一部漫长的风光宣传片。 |
|
实在太meta了:一个导演(Mia Hansen-Løve)拍了一个导演(Vicky Krieps)创作一个关于导演(Mia Wasikowska)的片,但毕竟阿巴斯只有一个。结合影片一拖再拖拍摄与上映,结尾真的是感觉Løve如同Krieps陷入了不知道该怎么收尾的瓶颈。关于本片对汉森洛夫/阿萨亚斯关系的影射已经无需赘言,Wasikowska的扮相几乎就是Hansen-Løve的复刻,影片中反复出现的Robin Williamson的凯尔特音乐,阿萨亚斯之前在《夏日时光》里也用过。至于影片标题,这片已经不是三句不离伯格曼了,戏中戏之前伯格曼几乎每一秒钟都在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影片里,但真的和伯格曼有什么关系吗?好像又并没有太多关系 |
|
3.5,元电影元素和戏中戏的交错依然难以扭转这个羸弱剧本的单一性,这样没有水花的流水账,我们已经在MHL失败的印度之旅中遭遇过。作为一个诚实面对其生活,并在作品中反思、疗愈和消化的作者,《伯格曼岛》再一次是高度私人的,她甚至并不热衷于玩弄电影结构,她所能留下最宝贵的东西是两位女性角色在婚姻和情感中最真实的状态,而这也正是影片中最打动人那几个有限的瞬间。 |
|
可以再装一点吗?再装一点就可以一星了唷。新郎骂伯格曼那段,就是全片最棒的了吧哈哈哈哈 |
|
3.5 其实是汉森洛夫和阿萨亚斯的故事,然后再是女主(汉森洛夫)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戏中戏)来试图解决情感障碍和生活瓶颈,最终虚构和现实相交融的神秘感来自情感也来自创作本身。和《驾驶我的车》同日放映很有趣,完全可以double feature,一个契诃夫一个伯格曼(不过这片里面伯格曼有点过剩了(最喜欢戏中戏那段 |
|
誰來拍個《東極島》,展現下我國年輕導演的疲軟生活 |
|
感觉是看了一个四层套娃的故事,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和前男友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去法罗岛的英格玛·伯格曼故居写作。她在写一个新剧本,剧本中一个女导演和导演丈夫前往法罗岛写作,写了一个女导演在法罗岛遇到了青梅竹马的前男友,上演了类似于伯格曼的《婚姻生活》的故事。女导演剧本中的女导演,不知道如何给电影收尾,她们不想走伯格曼导演的对待感情的老路,最后选了一个女性化的解题思路,也给了“伯格曼跟六个女人生了九个孩子”这件事一个立场。 |
|
只不过就是在法罗岛上套拍爱情小品 ABBA一首歌基本定了调 还要强行碰瓷伯格曼 也挺难为导演的。作为拥趸 腻味这种less harsh的玩意儿。另外 这丑哭的海报是认真的吗? |
|
In Another Country. 从需要影院、剧本、叙述作为引子,到随后隐秘掉了叙事层级间的接缝,各层终于能够流畅地互相渗透了。但在一个巨大的天然电影博物馆面前无法保持冷静,过于谄媚电影,变得像是豆瓣用户的线下聚会。 |
|
最大的败笔是用英语,MHL对英语掌握不成熟,导致对话又干又白又作,而这又是个建立在对话上的电影,所以本片单薄无趣。如果是剧本都是英语写得就更是灾难了。实在想不出阿萨亚斯是tim roth的瘪三样子,我只能理解为是在黑他。MHL把她的爱情主题在《再见初恋》全部拍掉了,再拍也只是它的余波。Wasikowska演技出众 |
|
评分低得离谱,可我很喜欢。以后一定要找个机会去法罗岛上参加“伯格曼周”。观看时,忍不住一再赞叹岛屿之美,简朴素雅的建筑,干净清冷的大海,伯格曼留下的遗迹,再配上竖琴与风笛的配乐,真是想立马飞过去。 |
|
6.0。電影結構與漢森洛夫個人過往的投射形成了四層嵌套,而她又尚不具備韋斯安德森以童話風格為切入的整合能力,以致於成品顯得繁瑣無力。最好看的其實是居於最中心的短片,畢竟對失去愛情的眷戀是漢森洛夫的拿手好戲,可惜無論是觀眾還是她本人都不再需要第二部《再見初戀》。至於前一個小時以伯格曼軼事百科全書式科普所串起的法羅島觀光宣傳片,多少有些脫節和吊書袋。此種自我感動的尋訪實在惱人,我如果是島上居民大概也會裝作聽不懂英語。 |
|
# Cannes 2021 "Do you think it's a film?" |
|
虽然是非常私人的一部戏,但情感却意外地可以共通,由于并没有看过几部伯格曼所以迷影的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女主面对创作和婚姻的双重瓶颈,那种潜藏在宁静之下的焦躁与束缚我个人是很能体会的,这是一种女性关于情感很微妙的独自感知,那些分歧与冷漠、忽而希望忽而失望、自身的局限与想要打破的探索等等,对方真的会参与吗?在一座孤岛上做自我挣扎,最后的团聚是暂时的与自身和解,注意只能是暂时的。导演的技法似乎又成熟了,岛上风光如画,徐徐铺开一层又一层的故事,处理得甚至带有一丝幻梦。这是一部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只需要向自己交代的电影,有共鸣才会喜欢它。 |
|
创作套创作的套娃结构,奈何导演才华跟伯格曼有断层,拍得很散以后不许再拍了... (好想去法罗岛看一个星期的伯格曼电影) |
|
不敢相信有一天我会认不出Tim Roth |
|
看了十五分钟就确定自己会喜欢这部电影,果然。这个片子就是那种,如果我有个同样喜爱电影的伴侣,我们会在周末晚上挑选出来并抱在一起看的电影。正所谓睡着也好,醒来也罢,谁要关心有没有伯格曼呢,有彼此拥入怀中就够了吧…that's life. |
|
还可以这么操作的吗 在Faro上立一个项拍两部片 不带这么过瘾的//看到Mia扮演的戏中戏女主角Amy失落地躺倒在床上,画面消弭冰消瓦解,随后Vicky饰演的Chris从床上迷糊醒来,已经忍不住打出满星;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开始期待坎皮恩之后第二位获得金棕榈的女导演。迷影、轻巧、玩笑、反复自诘,夏日里最后一缕充满爱恋的柔风,女导演的重重化身都值得大书特书,所以在Fårö拍一部电影是不够的,一口气要拍两部过瘾!
和米娅·汉森-洛夫一样沉迷于名字游戏的我非常高兴本片中没有出现米娅·法罗。 |
|
大可不必... |
|
2021戛纳主竞赛入围。其实真心说要是不从柏林逃跑,应该能混个二等奖或者三等奖吧。把片子当喜剧看就对了,转着圈地自黑、黑前男友、黑伯格曼,很多时候居然有看伍迪艾伦片子的感觉,太好笑了。几乎要放进年度十佳的作品,不过,剧作的套层结构其实互动可以更多一点,现在这个其实做得不够足(以及其实真应该做个桥段搬演/仿拍);以及结尾实在太顺拐了(真·编不出来了吗?也不能这样应付吧!),伍迪艾伦来做个同题目绝对会有个好一百倍的结尾。音乐加分。 |
|
“你想看一部友善的伯格曼?”“呼喊与细语”“那像一部未经宣泄的恐怖电影”。法罗岛对每个人不一定都是朝圣之旅,可能这里只是供给候麦的夏天和假期,以及上演他关系中的一段。 |
|
配乐跟影像感觉不在一个拍子上,所以每次配乐一响起,我就以为自己在看什么学生作品。 |
|
一开始还蛮平淡的,特别是女主真的好烦,会让你以为又是一场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不过戏中戏部分反而特别喜欢,大概是米娅这个角色太有共鸣了,渣男也渣得不动声色,让人恨不起来,感觉是摩羯座爱上了双鱼座?无论如何,和前任玩玩是可以的,心存遐想再上贼船那是万万不可的,没有“相遇太早或太迟”这种事的,你们分开总是有原因的,而且它会一直存在。 |
|
其实Faro岛美成那样,并不是很关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尤其老婆想出来的那个故事,如果真的拍成电影谁会想看…个人觉得很有趣的是Tim Roth的人物设定,难道这就是大部分圈里男导演的代表么? |
|
(7.5/10)汉森-洛夫将自己的生活拍成电影,中途略显笨拙和重复,但最终的成果真实又感人。前半段中汉森-洛夫对感情里因对方更成熟而感到的焦虑刻画得十分成功,戏中戏的部分则将现实中的依赖、无助和孤独进一步放大,虚实结合的尾声则是她得出的感悟:在感情关系里和创作过程中依然要保持适当的独立性。 |
|
4.5,中途一度晚节不保,也非常melodrama,但视觉和音乐太好了,感官体验很强大。 |
|
26m and I still have no clue... |
|
一部亵渎伯格曼灵魂的电影 |
|
欧版“王家卫”?有些台词还蛮喜欢的,我们花上一辈子讲述同样的事物;你晚上不会吓醒吧?我会,但这也是乐趣所在。 |
|
D / 残羹冷炙黔驴技穷……一堆无聊的文字游戏……至少中后段好看了点,虽然原因可能只是演员变好看了。: ) |
|
男信徒循图游览,从《豺狼时刻》《呼喊与细语》中汲取类型片养分,拜访“死去”的遗迹,仪式主义同类型创作具有相同禀赋。女信徒游离于“宗教叙事”之外,与话语权(谁更懂伯格曼?)、场所、主题背反,寻得了另一种文本——与伯格曼无关的,被遮蔽的——叙事更肆意、松散的文本,是一种对抗性的,形成了欲图逃离伯格曼岛的张力,因而简单的嵌套变得有政治性。 |
|
【3】确实不是每个创作者的生活都值得拿来创作一番的,哪怕弄个Meta结构也还是没劲。对伯格曼也基本停留在口头致敬,实际上关系也不大。但汉森洛夫可以把一些平实的东西拍得美丽,也好。 |
|
故事逐渐脱离讲述,电影逐渐脱离导演,我们逐渐脱离生活,所见即是自由、轻快、无所羁绊。岛屿作为魔力场, 如果不是到处cue伯格曼应该就五星了。 |
|
法罗岛是伯格曼早已存在于心的景致,伯格曼却不是所有人心中瑞典的代名词。女孩拒绝新郎祖父母在杂货店遇见的伯格曼,却接受在法罗岛上多情的前男友。分不清长裙是白色还是米色,如何分清他的靠近是爱情还是背叛。当你在床上问为什么是她不是我的时候,我们能原谅多情的伯格曼,却无法宽恕深情的自己。 |
|
导演对创作有很深的焦虑(尤其有个极富盛名的名导丈夫作为对比),所以她借由角色问出了:Do you think it's a film? 被死掉的老男人——伯格曼和活着的老男人——丈夫填满了生活,也就这样了。话说法罗岛真的很无聊啊,看了电影都不想去了。(不过女主角的演员找得真好。而且有趣的是在女主角虚构的故事里,女儿还存在,但丈夫没了。她刻意强调了自己not married。) |
|
I don't wanna be in a group, I wanna be with you.
感谢这部电影陪我完美地度过了一个醉醺醺的晚上,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似乎可能但永远无法真正达到的事。 |
|
真空上阵… |
|
成也伯格曼,败也伯格曼。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大部分来自法罗岛的自然风光,令人身心松弛的环境,缓慢的生活节奏,完全就是度假天堂的旅游宣传片嘛!相比之下,这对导演/剧作家夫妇的故事就显得有点矫情了,或者说只是打着致敬伯格曼的名义,主题和伯格曼并没太大关系。核心实则是创作困境,采用了戏中戏的巧妙结构来呼应这个主题,最后女主角醒来之后,与自己虚构作品里的角色面对相处的一幕较为惊喜。除了作家的创作困境外,导演还将女性创作者的性别困境也写进这个故事里,所以一家三口大团圆的结局似乎有点女性回归传统角色的味道,不论这一幕是真实发生,还是剧中女导演的虚构作品。 |
|
虽然但是…嵌套了这么多层都和伯格曼没关系啊 |
|
#TIFF21,通过把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融为一体,互相嵌套来呈现出主角的欲望和生活中的弱点,电影中的主角是米娅汉森的投射,戏中戏的女主角是电影中主角的投射。对伯格曼来说,电影即自我灵魂与精神恶魔斗争的地方,而对米娅而言,伯格曼岛变成了寻找灵感和回忆的地方,整部影片的处理方法非常简单,亮点并不多,伯格曼的存在感也比较弱 |
|
“伯格曼患者”逃离伯格曼的过程。身为创作者的夫妇俩亲历充满着伯格曼幽灵的法罗岛后,越发难以抽离。女主尝试用背离伯格曼的方式创作了戏中戏的故事,但这种单纯忽视的创作方法无疑是乏善可陈的,让前面的铺垫也显得无关紧要了。片中最画龙点睛的地方,是女主寻找《犹在镜中》那栋不存在的房子一段。询问生活在法罗岛的当地人后,得知对方竟不知伯格曼是谁。这种身在其中却置身事外的感觉,正是女主寻找的。 |
|
+0.25。有互文对照但欠缺延伸,有点像伯格曼命题作文,万幸写的还不错。“你我不必一起睡,睡了什么都会失去,我最多只是想拖你的手过一条马路去。” |
|
女性的困境,是身为创作者的困境,而不是作为妻子或母亲;她们的情感指向的是自我实现,与约定俗成和道德无关。米娅·汉森-洛芙在“戏中戏中戏”的构架中嵌套了多少个人经历我们不得而知,但私人经验渗透到底,亦是极大的普遍和共鸣。法罗岛上,伯格曼初看是梦魇,是路标,但待久了便发现它只不过是一盘可有可无的开胃前菜,和供懒人使用的名胜风景。 - Tiff 2021 Digital Bell Lightbox (9/18/2021) |
|
Mia Wasikowska |
|
3.5 爱情小品。导演发现两个剧本拍出来都达不到长片的时长,于是搞成戏中戏,顺带拉动瑞典旅游,还致敬且剖析了下伯格曼,这书袋掉得真高级。最后打破次元壁虚实相通,从编/导/演三方位敲打迷影人士,有点巧思。但中段超长的戏中戏是个败笔,典型melodrama,结不了尾stuck也感觉是导演的真情流露,拖到了时长却破坏了原故事的框架,可惜。 |
|
戏中戏那段看得心酸,克里斯不也跟伯格曼一样展现生而为人的残忍,看完同样让人痛苦不已。 |
|
Mia没有穿胸衣.....看到最后没觉得伯格曼,但想起《法国中尉的女人》。 |
|
#Cannes2021 很好 很自high 满足了我的影迷情怀!MiaLove的电影总是很私人 但这种诚实的私人总会有时刻让我想起自己的私人故事。看到Amy和Joseph一起快乐地骑自行车 我瞬间想起我曾经也在某个夏天 和我很爱的人一起这样快乐地骑自行车 尽管我们现在不再快乐了。 |
|
非常直白的嵌套式文本,用两个相似处境的人来投射导演自己,无论是创作困境还是情感生活,可惜的是这个戏中戏故事并没有一加一大于二的张力,除了结构外,导演好像没找到更好的方式去输出情感,伯格曼被提及的次数虽多,也没入里,婚姻生活的拍摄地看来没给她提供什么灵感。 |
|
选材非常“迷影”,当然不只是为了迷影,而是要把现实中从事电影行业的夫妻日常,与伯格曼,以及妻子意象中构建的作品形成三层虚实暧昧关照——野心很大,可惜控制力略显松散,缺了点狠劲儿。不过仍然算得上一部用清新影调写成的沉重中年电影。3.5星。法国文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