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伯格曼岛 Bergman Island (2020)

    最近更新: 2024-05-23 HD中字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格蕾塔·葛韦格、米娅·华希科沃斯卡和约翰·特托罗确认加盟米娅·汉森-洛夫([将来的事])执导的英文片[伯格曼岛]。故事围绕美国一对从事电影工作的夫妻展开。他们曾于一个夏天,在启发了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地方为电影创作剧本,此次他们将故地重游。该片预计将在明年夏天开拍。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6.9 IMDB 6.3 正片
      Annette
      2020
      爱情片
      墨西哥/日本/比利时/法国/瑞士/美国

      安妮特

      Annet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卡拉克斯叫我们禁止呼吸,因为不然,我们会发现自己无法喘息。一部美国电影——被诅咒的电影,“历史的最后一章”,卡拉克斯恢复了一些古老的东西:美国电影的线性时间,不可逆的,因此它不可能如奥斯卡先生一样在无限宇宙中超越生死,而必须是Adam Driver,大明星走向金·维多《群众》和斯蒂文森《郎心似铁》结局的深渊;一部法国电影——被消失的电影,卡拉克斯又带回了一些古老的东西:法国印象派电影,让·爱泼斯坦的鬼魅、阿贝尔·冈斯的叠影、路易·德吕克的树、雷诺阿的戏台,一起掘出这最可怖又动人的坟墓。
      • (7.6/10)《安妮特》是Carax作为父亲写给女儿的道歉信,同时也揭露了《神圣车行》留下的开放式结局:Oscar先生最终也成为了一名礼宾车司机。《安妮特》延续了《神圣车行》的怀旧主题,它是Carax对逝去感情的怀念,以及对过错的愧疚和悔恨。电影中出现的绿色是主角Henry(也就是Carax本人)的颜色,代表了导致他犯下错误的自私、自毁、怀疑和逃避。本片类似林奇和德米的结合体,但情绪大于情感,不加克制的情绪让电影看似很满实则很空。不过话说回来,创作者也有表达私人情绪的权利。
      • 基本元素集齐,众人捧高的时代,美誉总是不缺。故事本源,剧作结构/叙事的平凡普通,时间线成长的庸俗,主演的努力,剧情片音乐剧互融的各种寡淡浓香的尝试,皆见。符号时代已经过去了,硬搬概念以为再创新没那么简单。可有些声音和喜剧/歌剧场面(bob wilson的版权费怕是付了不少?)真的是勉强亦无利,与剧场人而言只是抄吧。同时,音乐的轻佻和套路让人无法自欺。木偶的缺钱做作,真小孩的尴尬大人演法亦让人思绪冲突,无法一口咬定导演的真身究竟有几成。最最末尾,还不忘叫观众喜欢记得告诉朋友,那不喜欢,也一定要告知吧!另,苹果和香蕉已经不是隐喻了,是明喻。metoo还不忘晃打一掌,编剧实质对男主充满了同情,女主天使降世一样的唯美空白以及鬼混乱入这些都…………还有就是LC在这剧本里多少投入了自己的生活情感???
      • 看的时候想了无数次,这也许就是舞台音乐剧和音乐剧形式电影的壁垒,而卡拉克斯是想要打破它。
      • 4.5,卡拉克斯的影片一如既往地充满巴洛克色彩,如同他十年前的《神圣车行》,开场的画外音与麦克风声音作为电影本体=催眠术的隐喻,恰好并置于亚马逊的logo——剧场。在影片之中,一个情节剧叙事在歌舞剧唱段和林奇般的柔化叠印中变得诡异化。《安》是查泽雷式复古歌舞的反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将现代性引回古希腊的诗学之中。安妮特是一个能够引起恐怖谷效应的人形,是Henry(摧毁,酒神精神)与Ann(建构,日神崇高)失败的交合的副产品,她的别名叫做资本,而影片则是一个黑色的《木偶奇遇记》。正如同在恐怖影片中所看到的那样,这个鬼娃占据了”Ann'之外不可化约的残余,并在沉默中发散出的强度导向了一个巴洛克色彩的全球叙事/分裂/剥削三位一体之中,一如斯洛特戴克通过球体理论对于全球化进程的重构。
      • 电影没啥问题,但歌真的难听,二元共存太难了,耳朵想谋杀眼睛让我打0星。
      • 今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原来是三十多年前因为《坏血》、《新桥恋人》等片轰动影坛的法国新浪潮后代表人物卡拉克斯的新作。采取音乐剧形式的剧情片,视听制作、运镜调度依然够质量,只是其内容苍白,无趣。导演有61岁了吧,还不老啊,应该有更出色的表现!
      • 瑰丽大气的影像,转场如动画般的朦胧,adam driver的演技已经不需要证明了。故事则设计得很套路,一切为了催生情绪的起承转合,结尾小女孩演技不足以撑起这个本该肝肠寸断的画面,脸上滴的眼泪和木然背词的表情没办法共鸣。(还不如不换演员呢,虽然也是一种情节必需)
      • Pure cinematic experience。开头一个长镜头从现实直接转入电影,太妙了!故事是薄弱,但这不是问题所在,我从来都偏好故事相对薄弱但能给导演留下更多发挥空间的电影,但是这一部怎么说,故事-形式构架中空了,该放进去的东西或者说要表达的东西(情绪?好像卡在某个地方没有进到电影里去也没有从电影传达出来。尽管如此,你不能否认被那些纯粹的cinematic moment击中时、不知道该做何想法时的无措所带来的悸动感,这正是卡拉克斯的魅力所在,也正是电影作为完全视听艺术的魅力所在。P.S. Simon Helberg in,Adam Driver out。
      • 想抓住什么对标否则无法形容刚刚看到了什么 像是大卫林奇抓着杜蒙拍了一部婚姻故事版的温蒂尼 再看预定
      • 很诡异的片子,很诡异的故事。前半段让我想起《纽约提喻法》,后面情节完全失控了。Adam Driver的角色第一次在舞台上发疯的时候就奠定了之后的基调:从导演到演员,谁都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倒是群演信念感很强,因为他们就按传统musical来演的。(而导演和两位主演对旋律都不敏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选择musical这一形式,暴露自己的短板。)一出credits我身后有个观众就迫不及待地说:I'm so confused。
      • 我们跟随这个男人疲倦地跋涉到了终点,时代的终点,电影史的终点,行动的终点,那辆被德尼拉旺和德帕迪约一度骑在林间飞奔的摩托终于驶入一座由巨大的幻灭铸就的坟墓,渴慕已久的黑暗以一个罪愆的面容降临在他身上。从非生非死的独角宇宙中退回来,这是卡拉克斯绝对私人的电影史,将一部古典歌剧用近乎自虐的自指带回当下:他是如何热爱又厌恶着作为一种献祭仪式的“演艺”,又是如何像新浪潮的前辈们拍摄痴恋的女孩,同时像好莱坞的传统般被爱欲欺骗,引向杀戮,又在同一种对怀疑和残缺的热枕之下,宣告陈旧的类型理应终结。一个终极的矛盾体,在哪儿都不得宁歇,到何处都在呼唤未来,即便不知前路何往,也要耗尽浑身解数告别过去和现在。
      • 司机演的还行,唱的真的是折磨我的耳朵。我跟卡拉克斯还是挺难connect的,这位特有范儿的,少年时期喜欢骑着摩托车刺破巴黎郊区宁静的来自巴黎富人区的白男导演,感觉一辈子也就爱讲一个优越文艺白男自恋刻奇的人生。年轻时候是谈恋爱,老了开始讲女儿,但翻来覆去中心还是自己。连女儿都不是女儿,是个木偶,很creepy哦。蛮过时无聊的,但我也从来不讨厌卡拉克斯,真有范儿,但你让现在的我去跟这样不肯老去的倔强老男青年喝酒听他吹b,我可能也不会了。
      • 做爱的时候就不要唱歌了吧(
      • 10+++/10 “直到结尾都不要呼吸”,从片头开始,卡拉克斯不再“催眠”而是直接试图“杀死”观众,亨利成为导演的替身,脱口秀舞台上往返的质问成为了屏幕内外的一场创作者与观看者的爱恨纠葛,然而最后观众“囚禁”了亨利,终结了这暴力的狂欢。外壳或结构是极为古典的,甚至是维多利亚式的,相爱,生子,一场谋杀与复仇,文本时常回到中世纪,在黑夜骑单车的恶魔与依赖自我牺牲的天使,所中和出的安妮特也在结尾被怯魅,幻化成人。而其歌声则是一则神迹,被亨利带回的旋转灯台所触发,正如卡拉克斯一度地对早期电影形式的关注(神圣车行中的人物行为短片),这旋转发光的台灯正是动态影像的雏形:Magical Lantern(魔灯),而当摩灯被摔碎,圣迹凋零,歌唱终止,所有曾被舞台或图像粉饰的暴力也就不再受到保护,一切败露
      • 失望透顶,卡拉克斯生涯最差。只有片头声音提示与片尾落幕散场的自我包装是成功的,那是属于第一段人声录音、马戏团、傀儡剧目、村庄戏台与爱伦·坡的历史墓穴中的观看与聆听,但电影并未变成期待中的穿梭在旧世界与新世界之间的神秘演出。简单的寓言故事,成为最直白的视听风格组合排列的白色画布,然而既往的模糊掉人类语言意义和社会行为的如怪物一般仅能靠观察与想象来透视的的奇异影像,在歌舞片与英语系的通俗规则下却反生出了巨大的限制和枷锁。披上绿色睡袍的德赖弗,与歌迪亚间展开的不仅仅是一段《黑猫》或《泄密的心》似的哥特情感怪谈以及卡拉克斯的回顾与忏悔,更是古典法国电影与现代美国电影的奇妙联姻,然大师技法和名作段落的复现,却总在一种过犹不及的冲撞下局限为最无机的油彩斑点,并未流动、浸染与融合,在形式的漩涡中淹没沉沦。
      • 一头一尾,从“May we start”到“Do you like it”,卡拉克斯的作品依然以强烈的自反的姿态带领我们体悟电影本身与表演本身的意义。红黄绿之中的颜色编码、反复出现的苹果意象和这次“水”的元素等等都让人忍不住反复去揣摩他的用意。它本身的结构十分工整,文本层次却极为丰富。视听依然是一流的,叠化转场取代跳切和升格,成为他最新的语法元素,更添鬼魅气息。
      • “如果男人真的杀死了女人”,《日出》的邪魔变体。依旧是卡拉克斯的死亡之舞,Adam Driver有巨大身躯,可是速度呢?恐怖呢?Denis Lavant总是在刀刃上创造,动作精妙,能跑得比18格默片快。Carax-Driver则没有准备好创造什么,从一开始就以懒散的姿态毁掉了一出Comedy。默片被用作象征的布景,而不是释放最原始的速度和能量。最后一场Annette与Henry的相见倒是火星四溅(近乎杜蒙式的),可惜为时已晚。
      • 故事简单对于卡拉克斯本最不是问题,形式的、修辞的拉满即可。但《安妮特》在视听层面的捉襟见肘感太强了,音乐、哥特式人物和场面塑形皆是点到为止,没预算惊世骇俗,但天马行空棚拍总可以吧,没有都没有,好像钱都花在台下群演身上。虽然不至于又臭又长,但也真的乏善可陈。 @望京电影资料馆
      • ★。“幕”的呈现、转场状态、对“观看”的基本解构,延续着《神圣车行》的特征,不同的是,选择一个故事、一个人物进行不断的挖掘,在每一被拆分出去的局部情境,由情绪主导着完成意识的深入与流变,而当情绪转瞬即逝时,大量的歌声继续高强度维持,兼顾了表层叙事、吟唱、以及情绪走向,严丝合缝,毫无喘息。
    • 豆瓣 7.1 IMDB 7.1 奥林匹亚街区
      Les Olympiades
      2021
      爱情片
      法国

      奥林匹亚街区

      Les Olympiad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比眼泪之盐好一整个13区
      • 切勿带着文化和移民的角度看这片,它是日常的、起伏的、普通的。非常轻松顺畅的爱情故事,两段小品串联在一起,熟悉的街区就是爱情的天堂。
      • 4.5 欧迪亚放弃了人文关怀和宏大的格局,不再审视街区里的美好与罪恶,或试图唤起人心的悲悯与自强,而是摈弃一切高谈阔论和社会问题,单纯地讲述一个寻找爱情的故事。黑白画面如白描速写,把爱情的纯粹凸显出来,还原在爱情里角力的你我真实的模样。它无关种族,无关性向,无关时代,甚至无关奥林匹亚或十三区。它只关乎爱本身这一母题,以及在爱中不失自我的自己。
      • 谁不想和Jehnny网恋呢!(to love is to live to live is to love)难道在巴黎可以随时蹦Rone吗我不信呜呜呜
      • 豆瓣评论们太让人惊讶了。Jacques Audiard这么狡猾地(明显地)在歧视华人女性,难道看不出来???!!!真是mérite被stéréotype吗???另外电影本身也很烂,性也没有拍出激情,爱也没有拍出感觉,结尾还贡献了今年戛纳最没有诚意的”我爱你”,男主也写的很空洞、很工具、没有任何角色成长,Noémie的角色三十几岁的人了有工作经验工作的时候还挺机灵,然后被校园霸凌???被写的conne又在电影里确认自己是“la conne”???
      • 唯一诟病是中文翻译太烂了
      • #cannes第一场# 3.5全片黑白色,两位少数族裔,一位性工作者和32岁大学生,面临不同的人生困境。十三街区被塑造出一种现代感,当代人支离破碎的亲情和爱情,男女交往始于快节奏的性,害怕爱与责任,此时十三街成为三个人的救赎之地,nora通过一次意外结识了自己最好的朋友,打开了心结;wong和男主在纠葛中抵达了爱情。影片尺度非常大,所以基本上没有困点。
      • # 74 Cannes# 虽然故事发生地就是我住了快六年的街区附近,然而却并没有觉得有共鸣感,描述的人物并不一定是住在奥林匹亚街区而是任何地方都可以
      • 还挺喜欢。用轻松流畅的小故事把当代青年情感、取向的流动性平实地展现出来。有提及社会问题:网络暴力、毕业生找工作难、青年教师收入低……都是一笔带过,主要还是看片中人物在这些困难里如何努力快乐地活着。有些幽默感,比如男主的妹妹,努力讲段子时完全不好笑,但揶揄她哥哥时非常出彩;Lucie Zhang的角色整个人就很逗很可爱……演员都是新面孔,很舒服。虽然我并不熟悉片中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十三区也不是我的街区,但看到那些高楼、6号线的站台和车厢,还是觉得很亲切。终于有一部故事很平静没有一惊一乍、关于普通人而不是关于创作/电影行业从业者的戛纳参赛片,感谢Audiard。
      • 刚开始看得莫名其妙,尤其是糯米出来之前,想说一直喜欢的欧迪亚到底在干嘛?除了啪啪啪就是啪啪啪,毫无剧情可言。真想骂人了,结果后面越来越好,到最后简直神了。欧迪亚也拍出了法国最松弛的影像,一下就让人想到了侯孝贤的咖啡时光,太妙了,还是我欣赏的那个欧迪亚,虽然这次确实完全不太一样的风格。不过,这是一个完全érotisme涩情版的“咖啡时光”。欧迪亚导演,席安玛编剧,糯米主演,以及大概是第一部由中国人(中文流利无比)担任主角的法国电影,也算个王炸组合。顺便,配乐Rone的电子风也很带感。
      • 华人女主在银幕里的性解放令人眼目一新,黑白画面视觉上非常舒服,如果彩色(的现实十三区)肯定没有那么吸引人…
      • 确实比眼泪之盐好,各个方面。
      • 结尾略拉垮
      • (7.0/10)《奥林匹亚街区》扩张出巴黎十三区,辐射至所有当代都市青年。他们在孤独和痛苦间挣扎,在渴望与拒绝中学会表达。
      • nora&amber :) 确实拍的像个新导演的处女长篇就有点儿离谱。以及配乐mdr太崩溃了,Rone听多真的土。
      • 两星半。雅克·欧迪亚、瑟琳·席安玛、蕾雅·梅西斯三位有着明显各自风格的作者型导演一起做一个剧本,又是广泛涉及到族裔、性取向、家庭、情感的多层级故事,就像是在奥林匹亚街区做了场大型影像混合实验,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从欧迪亚的导演身份层面看,则完全放弃了以往的技法,更多的是一种初试啼声的滞涩感,偶有那么几次灵光乍现。整体观感,如同酷似法国春夏的女主角谈论同事社交软件的p图酷似赵丽颖,诡异的真实。
      • 曾经在巴黎生活的地方,看场景很怀念,但剧情很糟糕,13区的华人不是这样的
      • 8.9/10 #PFF30 虽然以“奥林匹亚街区”命名,但本质上并未对地貌和社群做过多打量,而是回到精巧而又轻松的小品结构,以一种随性且真诚的姿态去袒露新时代下的“孤独”和陪伴。的确有过度乐观的嫌疑,但是这种灵动在低反差的黑白色调中确实颇具感染力和渗透度。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祖母的质问"你是谁?你为什么在这?"可被视为是对“外来者”的敌意,也是Emillie试图化解的移民背景。展现了身份寻找的局部,但是并未自高而下的指明方向,而是展现了多元的渠道,甚至通过情感与性爱的反复,最后走向弥合。四位主角,即便语言犀利或行为反叛,但都留存一种特定的温柔(或许是迷失时的脆弱),不断吸引观众给予最关切的凝视。
      • 音乐画面和节奏都好棒
      • @STHLM电影节 Emilie这角色也太三八了分分钟想扇她!我也想和Louise网恋…………………………
    • 豆瓣 7.6 IMDB 7.1 HD中字
      The Souvenir: Part II
      2021
      剧情片
      英国

      纪念品:第二部分

      The Souvenir: Part I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比第一部更好,可能是关于电影创作本身的缘故,也可能是在形式和叙事上做了更多尝试,失去爱人的悲伤幻化成了意识流的叙事体验,从主角遭遇的想象、创作和现实中流淌出来,感染大银幕前的所有观众。
      • oh this was much much better than Part one. Hogg is masterful at subverting expectations - she really did avoid the temptation to be obvious. something magical happened for the film the second Julie started directing her stand-ins. then just as you think it couldn't get any better than this the end scene happened and it was even more magical. also her/Hogg's wardrobe is to die for.
      • 两部连看, 提升不少好感。 电影学校的片段都非常真实了。
      • 3.5 更迷人的外壳, 继续精致但不细腻 @ walter reade
      • 是因为我没看过第一部吗?不知道看了个啥……
      • 4.5 Honor Swinton Byrne温柔但坚定的言谈举止完美契合Julie这个通过疗伤来寻找自我的角色。故事偶有矫揉的瞬间,但依然动人。“I just miss that intimacy.”
      • The portrait of a filmmaker as a young woman
      • 【Gene Siskel Film Center】作为年轻人是幸福而又苦涩的。你充满了能量、希望和情绪。你准备好去爱、去感受和去受伤。但另一方面,以还没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没有人会对你的意见特别在意。但不管怎样,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一定会想念自己年轻的时光。
      • 4.5 #LIFF @Kijkhuis
      • 直面浅薄-11/16/21 at AMC Palisades 21
      • 我可以感受导演对这段感情的着迷程度和从他身上汲取了多少的养分 人总是有工作和生活要过 但是这样不管不顾的沉迷 是很难在人生的其他阶段再现的 我对这种孤注一掷的自我感动着迷 他有着无比虚伪的一面 却在虚伪的自证中变得无比纯粹
      • 不過,生活還要走下去,告別是漫長又無法挽回,只能設法在失重的生活中重拾平衡點,找到能帶著與他/她的回憶走下去的方法。找到自己的聲音(Richard Ayoade 扮演的浮誇導演卻說了全片最語重心長的一句,我要拍屬於自己的電影。)但要做自己有多難,不禁要問Joanna Hogg 經過40年後,還放不下那不成熟天真的自己,非要傾瀉人前把自己這一面展示,因為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份還是借由制成紀念品才可以向過去告別?Günter Grass說「剝洋蔥的時候你一片片剝過程總是讓人掉淚,回憶就像一顆要剝皮的洋蔥。洋蔥皮層層疊疊,剝掉又重生;如果用切的,洋蔥會讓你流眼淚,只有剝掉它,才會吐真言」看第二部最後,也不只為了那位看來不值得愛的神秘男人,還有生命裡一一成全她走到今天的人。以至她在最後一個鏡頭,可以將自己內心傷痛鎅開,再有縫合的可能。
      • 因为戛纳上的口碑可能期待高了
      • 对创作的探讨算是精准,但戏中戏与她个人生活的情感联系好像仍有不足。情感被各种炫审美趣味给盖住了。过于精致反而不动人。可能得补补第一部? 反正观感干巴巴的。
      • 见到了导演本人,快来羡慕我吧!
      • Not “be obvious” for its own sake is just so banal
      • 7.5/10.0。两部合起来是8.0分。初见惶于情,再望曲终散。第二部以出其不意的不同于第一部的节奏,完美诠释了女主经历的两阶段变化:从神秘和复古的“沉浸”,到摇滚和现代的“抽离”。朋友说得很对,这种题材稍不注意就是落入mediocre的自怨自艾布尔乔亚小品。然而,导演以其惊人的饱经沧桑的成熟,为我们诠释了如何在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下,依旧能让人些许感同身受那刻骨铭心的混杂着妥协、悸动、希望、挫折和亲情的半自传文艺女性的柔软内心。
      • 两部曲的安排让Part II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叙事路径,反而到达了云开日出豁然开朗的效果。相比于第一部分的“怨侣物语”,第二部分着重于Julie在grievance中探索成长(与Tilda饰演的母亲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刻画),这种转变Honor Swinton Byrne拿捏的很好,不同层次的故事与情感的juxtaposition都在她的举手投足间流动(希望以后能多在荧幕上看到她)。集齐Joe Alwyn和Harris Dickinson两大帅哥客串,续篇最终落到film making as memorial:我们举起不存在的香槟,敬给再也不能到场的朋友,也敬给荒唐自由的青春岁月与刻骨铭心的爱情。文艺青年对于生活的渴望与哀愁,大抵不过如此了。
      • 4.5.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 从第一部到第二部,很明显看到了女主的成长以及导演技术的成熟,最后十分钟特别精彩,拍摄与被拍摄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镜像,让观众迷失在不同的镜头里
    • 豆瓣 6.4 IMDB 6.1 HD中字
      Avec amour et acharnement
      2022
      爱情片
      法国

      双刃剑

      Avec amour et acharneme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笑死 開場五分鐘比諾什就在黑暗中離場了,可能她也覺得看不下去吧。放credit的時候有大哥在狠狠罵:’boo!shame on berlinale! ‘ 我同意。但是看到Claire Denis 在哭,很是心疼
      • 大家打分手太紧了,贞操带太紧了,我来拉一拉。这么狗血的玩意儿拍成半路夫妻的痴缠眷恋,比诺什的脸神秘、脆弱、羞赧又风情万种,男人都只是失火女性的柴!(好了知道林顿是gay蜜的爸爸了,爸爸🔝)我对比诺什的凝视欲望太强了,觉得她劈腿、装白莲花和打扫卫生都一样好看死了。德尼啊暖暖的光。
      • 并不是最好的电影,但包裹着如此多愠怒、郁结和无可奈何的能量,实在让人不再有心,也不再屑于营造出任何叙事向自己和旁人作出解释。
      • 吵什么吵,三人行蛮好的,多正常的事,女人又不可能同时只爱上一个男人。
      • B+. 开场两个镜头便为全片定调:在数字感极强的画面里,波光荡漾如狂舞的电流。于是我们所见所感的一切酥麻、抽搐、疼痛与灼烧,都是人体被“爱”击穿后的触电反应。比诺什和林顿赋予了冲突无限的痛感,德尼用镜头紧锁肢体与五官,即便是唇枪舌战,发力的也始终是面部肌肉的张弛。相比之下,对种族问题的探讨因为依赖“解说”而流于苍白,但这种力量间的对比,倒也成为电影本身的有趣脚注:我们是感觉而非语言的动物。2022.2.12 Berlinale
      • 中年人的情欲…复杂
      • 3.5,本届柏林主竞赛的质量全由法国队扛下来了。德尼姜老辣,虽然前半部分各怀心事张力过大以为后面要杀人,结尾却故意戛然而止。一颗心劈成两半的自我告白,令人不齿又感到无常。演员自不必说了,这种角色对比诺什和林顿还不是手到擒来。
      • 5.8/10 #FLC 开场即巅峰,然后一路崩坏。高核心的表现手法对上中心松散的剧本(儿子线,母亲线,还有直到最后也未被揭晓的男主入狱原因),再加上吵架部分文本的空泛,一切张力最后也沦为吵闹,试图用过量的慢节奏的延绵的配乐来缝合这撒落一地的玻璃渣。偶尔蹦出来的女主的工作又引出社会事件的探讨,但过于流于表面。作为表现三角恋的情节剧而言,男性第三者的视角和形象都极为干瘪,两位男性的对峙也被省略,留下从一个空有毫无章法的存在危机的女主来连接,事实证明并不有效。爆发段落的肢体表达被各种嘶吼与手持镜头撕裂开来,难以见真情真感。
      • 于我而言很差,但并不是完全无可取之处,不推荐浪费时间。最有意思的大概是男二要h…入那场戏。……………………我来pitch一下:他爱她,她也爱他,她又重遇多年前那个人,她发现她无法承受的多年前的那个人她依旧炙烈滚烫无可自拔的爱着,但她也不想失去现在的她,然后……哦……对了现在的他有一个黑色混血儿子有一些种族以及认同问题……
      • 我死去的爱情突然攻击我的故事,恭喜克莱尔·德尼拿下银熊奖,水与火的镜头真的很棒。Tindersticks同名歌曲莫名契合这个想爱又不敢爱的故事,在刀锋游走的比诺什阿姨太婊了太婊了太婊了!(虽然已经习惯了口罩每一天,但大银幕看到依然很down,什么时候这该死的世界才能回复正常...)
      • 前段的情感悬疑、中段的欲望摇摆、后半段的老实人发飙,不擦眼镜看成中老年版《夜以继日》。不同的是林顿说我还有青春期小孩要教育,不和女人玩了。
      • 劇作與人物精准得可怕。Zara的播音工作用「narrative」形成並操控一切,真實的人只是畫面,或许Post-COVID的虛擬促成了更多故事)。Jean似乎是更加與「責任」和真實生活有關的:孩子、母親,社會的種族問題艱辛現實在他的生活里投上陰影,勇敢掙扎卻依然得有些卑微、蒼老。Zara與他之間的依戀是深刻的,但缺乏「幻想」。而Fançois充滿慾望,有些可笑幼稚,讓人感受到年輕時純情的凝視、不安與嫉妒,看起來無比年輕;在與他相處的時候,一切生活與社會現實的陰影徬彿都被排除在外,「可以相愛卻無法一起生活」,我不知道這些感受起來是否有性別壁壘,總之我是毛骨悚然了。德尼依然用盡辦法來放大感官,無論是海,浴缸,暴露在城市中的陽台,跟隨手的鏡頭和誇張的手套,爭吵時的面孔,唯一的可惜是有用力過猛之嫌。
      • FLC请了贾木许来做开场。在电影里看到Mati Diop有点小惊喜,看得出来三个主演表演都很卖力投入,但真的很想对这个离大谱的剧情问一句:why??? 德尼拍过这么多优秀作品,这部是最不该拿奖的…
      • 配乐摄影剧本全方位的糟糕,完全靠两个演员的爆发力撑住整场电影。ps恕我看不出什么导演的痕迹,是怎么拿的最佳导演奖?
      • Grégoire Colin也老了啊
      • 德尼对女性刻画是入微的,中年妇女即便风韵犹存,格里高里和比诺什两具走形的躯体缠绕着,突然从情欲片变成了搞笑片,中部的冗长以为让我一度认为片子要烂尾了,最后手机掉入水中则是结束地干净利落。
      • 老年琼瑶剧了属于
      • 这得影后吧
      • 5/10
      • 看二老飙戏也蛮有劲
    • 豆瓣 7.8 IMDB 7.0 HD中字
      Un beau matin
      2022
      剧情片
      法国

      晨光正好

      Un beau mati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A. 如果不是看到iPhone,完全会以为这是一部八十年代的片子。说是故事,其实更像是对瞬时情态的展现与感知,而不论是剧本的语调还是卡司的表演,都精准地抓住了悲喜之间的微妙细节。色彩搭配和胶片质感让人想起侯麦,但更重要的,是它也以那种看似毫不费力的松弛姿态,捕捉到了生命流动的韵律:有些人逐渐远去,有些人失而复得,生活就像水波,自有迎来送往的起伏节奏,我们只是在其中保持着我们的平衡。2022.5.20 Croisette
      • 像是要做成一个“N部曲”,第一部是《将来的事》,这是第二部。关于女性和她在某个人生阶段的生命体验,亦如同《将来的事》,感觉可以一直一直这么看下去也不会感到丝毫厌倦。比较《伯格曼岛》,更想要看到这样的汉森洛夫作品,希望她能一直这么拍下去,不做改变也无妨。
      • #Cannes 2022 3.5/5 细水长流,蕾姐真人是闪闪发光的精致我心脏漏一拍;在公交车上接到短信的情感变化演得绝了。但整体稍微差点味道
      • #2022BJIFF# 好几场戏都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好了,有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四两拨千斤之力。每周都来探望的女儿,仍然排不进父亲生命里最重要的人的前三名;爱一个人爱得那么深,却只能作为情妇默默忍受分别的煎熬。生活布满罅隙,不是每一道缝都能照进来阳光,但至少第二天醒来,又可能是一个晴朗之晨。话说这一部这么好,居然都进不了主竞赛,福茂我真的劝你耗子尾汁。
      • why poupaud so hot
      • 这部评分那么高感觉就说明现在戛纳已经没什么正常片子了,大家都在平行单元找安慰。
      • 舒伯特959之于生活的沉重,播放时父亲压驼的背会想到驴子巴特萨,也暗合爱情状态;哲学教授/翻译的身份与失去阅读/思考/交流之力的残酷对照;最后一镜仿若等到了绿光,此前所有累积出非常动人的能量;蕾雅·赛杜,美。//第一部MHL
      • 演员太漂亮了真的影响观感,于佩尔演大学教授是好的,看蕾雅赛杜和帕波滚床单(渣男上床还不脱鞋子,不能忍)导演还要发些“平凡中年人的生活真是混乱无常啊”之类的感慨,只想学小黑哥狠狠白这两人一眼
      • 舒服得像是一部(新冠)史前电影。不讲究zzzq,不拘于躯壳,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忆和爱。在陀螺似的有点儿混乱的生活中,只为值得的烦恼投入,享用转身都有些促狭的房子,可以走神、偷笑、默默流泪的公共交通,让服务于人的归于身外。一度以为并希望结束在地铁上接到电话,就这样行远,那真的非常绝。
      • #2022 Marché du Film Online# 双周Europa Lable奖。蕾老师真美好,恍似在看一部侯麦的电影,这个题目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就做过,但这部更细腻绵长。处理着衰老、爱欲,日常生活。巴黎真美,蕾老师真好看。#年度佳作#
      • 2022BJIFF,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系列,冲着蕾老师看的,结果这片整体极其平庸,纯粹是一个简版困时父+蕾老师卖肉拼凑而成;但是观感上可能别无所求的话还是比较舒服,毕竟蕾老师太适合演这种大冤种了。
      • #Cannes75 举重若轻。“他亲自挑选的书比现在住在养老院的他更是他自己”,而同样True life exists in those little moments of every fine morning(本届戛纳最爱!
      • BJIFF2022 从这部开始的感觉真好,不止是蕾老师美好的躯体,是那种对爱的勇气,何时开始还是什么人生阶段,都是如此自然的事,能大胆追求心中的欲望为爱哭泣真是一件美好的事,知识会消失,爱会延续(clement居然是夏天的故事里的小哥 有种莫名的感动 不过为啥一把年纪还是那么渣
      • 75/100 一位身体逐渐恶化,即将消失;一位职业与向天体飞行有关,他出现了,而翻译,则是困在中间的中间人。女性创作者总能给她的女性演员带来不小的情绪驱动力。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 虽然从戛纳主竞赛降级了,但这才是最自然状态的米娅·汉森-洛夫,又找回了看“将来的事”的感觉。知识分子女性、侯麦式对话和“生活即走路”的创作哲学,知性又感性的蕾雅·赛杜背着双肩包步履不停。生活从来不缺晴朗早晨,只要我们坚持往前走。(梅尔维尔帅哭我了~)
      • 在一种可见的松弛下表现关系的紧张和平衡,失而复得与得而复失的循环,就是生活与我们彼此相对时的目光轻触。Poupaud好美!
      • miff Hoyts, 人不太多。中年知识人苦乐悲辛, 常有一种重量感 欢愉难纯粹。夏天的故事的男孩已成无着中年 难以辨认 而失智老父就是沙滩上的宝莲等等中的青中年 不觉吃惊。尘满面 鬓如霜。几年前biff看将来的事 听见很多舒伯特 这次也有舒伯特 - 似是故人归
      • 可能我太肤浅了,但Léa太美了!喜欢看她哭,或者不穿衣服!排不上父亲心中top3的女儿,没有主动权的情人,总在最开心的时候叫停的maman。可是日子还要继续……羡慕电影里满墙满墙的书,但又有点儿焦虑:在女儿眼里,满墙的书比养老院里那个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父亲更像自己的父亲。然后我就想到,如果继续宅下去的话,以后都不知道找谁帮忙签字>_<!!!
      • 4.5 比《将来的事》好,主要是因为演员。MHL用了两个侯麦演员和大量蓝绿色彩,其意图可想而知,看了这部也很容易get到什么是真正的精神传人(有《绿光》那味儿)。双周是MHL恰适的归宿,能讲述自己喜欢的生活和故事,挺好。
      • repeat after me: I love Schubert
    • 豆瓣 7.7 IMDB 7.2 HD
      Hytti nro 6
      2021
      剧情片
      俄罗斯

      六号车厢

      Hytti nro 6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太可爱的爱情小品,可能会在未来看很多遍。导演就像考古的女主一样带我们去看了一个来自过去的东西,并没有多么宏大特别。但那些孤独、无助、彷徨、暧昧、心动的私密小情绪,人与人之间尝试去沟通、交流和探索的过程,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远了,感伤、怀旧的情绪氛围充盈并滋养着整部电影。
      • 芬兰中产女同在车厢遇见俄罗斯矿工的故事,从粗鄙到无法忍受到笨拙可爱、眼神里闪烁着光芒,尽管性向不同也渐渐彼此吸引,在封闭的车厢,开阔的车站,或者是冰天雪地的路途,展开一段纯粹而浪漫的感情。观影过程中不断回忆起自己以前在俄罗斯的旅程,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睡过的卧铺火车,还有遇到的一些可爱的人们。俄罗斯情结总是相似。
      • 在冰天雪地里和你偶遇,一起去找去不到的目的地,好浪漫啊。
      • 像翻开陀氏小说《白痴》,品读着俄国人真与善。电影镜头语言之丰富让每一个人物的微表情和动作都那么恰到好处,仿佛勾起我们对绿皮车共同的记忆,也仿佛是对美好时代的追缅。俄国男人从来没有这么可爱,或许是本届影节最可爱。
      • #TIFF# 你需要一节车厢来偶遇,偶遇一个像鲍里索夫一样糙帅可爱的小土狗,陪你闯至冰天雪地的尽头,看你心心念念的岩石雕刻,登上一艘泰坦尼克号,不说再见,我们只说HAISTA VITTU!(鲍里索夫是让人看下去的动力是的)
      • 尤霍·库奥斯曼恩的两部长片都描绘了一个我们业已失却的时代,它像绿皮火车一样缓慢——它是感伤的,指向了每个人最孤寂、最失意时刻;它也是纯真的,是每颗心灵最柔软、最善意的部分,在那里人类共同筑造小屋,面对人生的漫漫长夜,抱团取暖,一口一个小鸟伏特加。
      • 滞重的热机,轻盈的身体,东边来的男人和西边来的女人一同奔绝对的“北”,亦是溯共同的源。精巧的世界内不见时间标记,只有在暴风雪中我们才知道这是《泰坦尼克》后的世界。坐在残骸上大笑,置生死于度外,比《安妮特》乐观得多。
      • 芬兰女人Laura乘上前往北极港口摩尔曼斯克的列车,意欲逃离莫斯科的曾经美好,而在六号车厢等待着她的,不只有憨傻的俄罗斯男人Ljoha,更有心口血液的滚烫迸发。导演尤霍·库奥斯曼恩对情感判断有着傲人天赋,镜头所到之处皆是人类本性对爱的渴望,平凡的Laura和Ljoha之间爆发出的情感张力竟有山呼海啸之感。两位主演赛迪·哈拉与尤里·鲍里索夫非常出色。
      • #TIFF 2021#导演很可爱,正片更可爱。一次车厢偶遇造就一场奇妙的感情,笨拙的粗犷男人用热忱打动了内心充满伤感的女人,也打动了屏幕前的观众。尽管最后女主可能不会爱上他,但这一场单恋依旧如此美好,最后那句“我们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既浪漫又伤感。
      • 2.5吧,结局真的很可爱。其实是个剧情非常老套的公路片,但剧本和节奏都很完整,非常好地展现了导演的执行力。
      • 被深深打動。關於他我們幾乎一無所知,而他卻告訴了我們人與人如何真正地聯結:無需一個有跡可循的舞台,無需約定俗成的儀式,無需背景的相通,無需計劃的相投——在身分與存在上人將永遠是煢煢孤身。要拋卻一切既定的記憶和世俗,在追求虛無夢想的旅途之中支撐彼此,一起在冰天雪地的純粹中歡笑。他是真正孤單的人,他也真正地明白什麼是不孤單的時刻:單純地理解,無條件地支持,互相陪伴度過一段時光。
      • 喜欢!导演和演员都是有想法有思考的聪明人,单拎出来很简单的内核却描绘得又精致又粗犷,也没跟着原著把火车开到乌兰巴托。影片全程牢牢聚焦在两个人物身上,导演“不想让观众看到角色视角之外的内容”,所以对于影片最核心的火车和岩刻都没有任何远景的完整呈现。岩刻部分更是完全的反高潮处理,一是那本就不是女主的梦想,二是更着力在男主对女主的视线。车厢拥抱那一幕,在只有右上角昏暗灯光的几近黑暗里,男主额头疤痕下那双慢慢抬起进而闪着光的眼睛实在是迷人。
      • 欧洲摄影师手持跟拍很好这件事情不需要在电影节上再次强调了,毕竟这只是一个技法而已,都哪一年了也不用为此而称赞了吧。离人物近吗?是的,但只是脸近,心理可没怎么完全靠近。女同真的是一个噱头和无意义的工具,简直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元素,一条完全没有写好的背景线。女主看着就不小了,真的不适合这个角色,这样无理头跑来跑去就算放在70年我也难以相信,以为看官没有见过雪?没有座过几天几夜的火车吗?最最最最糟糕的是最后一场戏,谁td在暴风雪里学泰坦尼克,这个导演太能折腾演员,也以为自己可以把欧美中产阶级冬天去滑雪的观众放入自己口袋里,但我可是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今年的戛纳真的很差....这个片子唯一的好处就是男主充分演出了战斗民主男人“小孩纯真和原始人”合体的个性,让那一吻完全成立。两个🌟给演员
      • 戛纳主竞赛。让人会心一笑的公路爱情故事,虽然知道是l'amour impossible。和另一部北欧主竞赛影片相比,同样是爱情故事,同样有不忠,同样有一些老套,但这部明显更取悦我。
      • 大概就是战斗民族拍“爱在黎明破晓前”的路子,导演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很强,女主的形象很复杂,重点没放在爱情上,而是芬兰女留学生遇到了一个俄罗斯傻直男,被战斗民族那份死命的浪漫给整心动了。片子的格局非常小,导演的也有意把故事限制在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上,没有更大的主题,只是跟着从女主的视角,跟着她对男主的感觉进进退退,去感受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怦然心动的奇妙。
      • #TIFF 2021# CONTEMPORARY WORLD CINEMA。前获2021戛纳评审团大奖(并列)。7分,还是波米说得好,“这不就芬兰囧妈么”。除了这个大概还有些《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意思。火车上的部分比较套路。不过到了摩尔曼斯克之后的半小时确实非常动人,非常浪漫,也是勉强能送出一个四星的理由。以及,摩尔曼斯克岩画是1997年才发现的,所以这个故事最早也得是21世纪初了(岩画的图册都出版了),那么没有手机,还用磁带随声听这种事情就有点奇怪了……发评审团大奖真的有点水,给个评审团小奖差不多……
      • #TIFF21,库里斯曼恩第二部作品就问鼎戛纳电影节二等奖,未来前途大好,这个片子导演在第一部作品之前就开始创作,在原小说的基础上修改了很多也修改了很久,塑造了两个林克莱特式的男女主角,但比林克莱特浪漫太多,把两个完全不同阶层的人放在同一个空间,从充满文学氛围的芬兰到俄罗斯的大型工业城市,城市景观的变化在塑造不同的人性,从愿意想尽办法为你实现梦想再到充满伤感的分别,短暂的相处背后是一生难忘的浪漫。
      • 釜山电影节看的。六号车厢鱼龙混杂,有好人,也有烂人,犹如这个世界一样。
      • #74 Cannes# 朴实版的爱在系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孤独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不去感受每段偶遇所产生的爱,就像这部影片中所阐述的,正是一段段的偶遇串联成记忆的那串项链
      • 俄罗斯的冰天雪地也被小清新的爱情融化了呢。傻直男浪漫起来真是不得了。@TIFF2021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