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龍頭:被遺忘的孩子,被放逐的童年,失語、冷漠與孤獨;2.指望,經痛,懷春,少女情懷總是詩;3.跳蛙,理想的現實之痛,如同瓶中的跳蛙,束縛與重壓;4.報上名來,一個早晨的細瑣,透視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隔膜,現代生活中的另類孤獨和處境。四個故事,一段人生,如果來詮釋光陰,最好的是,死亡。 |
|
最喜欢杨德昌的部分,精彩,中学时青春期的萌动,4星。《小龙头》3星半,《报上名来》3星,诙谐有趣;《跳蛙》两星半,无感。 |
|
喜欢跳蛙那段,里面一个教授讲西游的挺有意思,“孙悟空代表了心,猪八戒代表了性,沙僧代表了意,三藏有了心性意才为之真人,才能在自我意定的路途前行。” |
|
《指望》:有披头士也有越战,沉闷而压抑八十年代。除却庭院外观俯瞰镜头以外,将外景贯入室内的窗外镜头无一存在。暗淡灯光充斥整个室内外空间。无力的悲伤基调就像少女无表情的脸。少年是杨德昌,说着和“一一”一样哲思而沉重的话:我以为学会骑脚踏车就可以去喜欢的地方,现在学会了却没有想去的地方了。 |
|
《指望》是里面最为成熟的一段。杨德昌从一开始就带着浓重的女性叙事视角,而他的影片中多半都是男人自杀。他似乎希望用女性的角度看待世界,但内心永远是个绝望的老男孩。 |
|
塞满了一堆概念,包括杨德昌那段,仍是拷问多次的“你到底需要什么”。所谓台湾新电影开山之作,也不知新在何处?两相比较我觉得比其晚一年的《风柜来的人》才更具代表性。 |
|
1、小龙头和指望,严重契合共鸣了记忆,如携手偷逃寻模型、分别时眼波流动、旧式庭院布景、少女的温婉感伤、静夜朦胧的小巷。2、“我一直急着想学会骑车。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却不知道要去哪里了。”——人的一生,不断重复着这个过程,直至归于尘土。【★★★☆】【入】 |
|
最喜欢的反而是陶德辰的《小龙头》,不被理解的童真和别离之愁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杨德昌的《指望》是个少女怀春物语,超前九把刀三十年表达出“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子永远要比同年龄的男孩子成熟”。柯一正的《跳蛙》略乱了,张毅的《报上名来》是非常有趣的幽默小品。 |
|
《小龙头》那夜我们手牵手一起寻找小怪兽,童真的色彩记忆常伴左右。
《指望》初潮戳动了春心的觉醒,对身体与情感的探秘如同学骑单车一路摇晃摸索,踏出青春的轨迹。
《蛙跳》大学时你如沙僧一般隐忍坚韧,如八戒般春光灿烂,如悟空般大干一场,如唐僧般不近奶妈。
《报上名来》这个男人真牛逼,裹条浴巾闯街区。人模狗样爬墙梯,仰面朝天认邻居。
最喜欢的还是《小龙头》,因为会回想起小时候手牵手的女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每个时间段的光阴故事,不需要刻意编排戏剧性,不需要配乐烘托情绪,不需要镜头营造视觉冲击力,只是自然的想起就自然的在脑海里放映。 |
|
童年抱憾,少年不满,青年狂傲,成年困乏。 |
|
2012修复版,画质感人。四个短片应该对应的分别是50,60,70.80年代。《小龙头》里移民的背景。杨德昌那段有明确时间标定(1966披头士武道馆演唱会),古典音乐确实用得漂亮,声音剪辑有想法(比如少女决定去敲门之前的那段),也能看出些日后[牯岭街]的视觉动机。但,杨德昌那段居然还不是里面最好的——柯一正那段《跳蛙》真是起点太高了,剧作、人物、表演都可圈可点,可惜后面主要当演员去了。之前看《白鸽计划》还记得张艾嘉对参演这个短片集念念不忘,不过《报上名来》水平也只能说一般。 |
|
台湾新电影开山之作,是对理想主义的尽情描绘,四阶段合一便是成年之前的散漫时光。镜头一直在描摹成长,以时间为线条勾勒出人物蓝图,消音处理则把人物缩小化,丧失本能后任其生灭。[指望](自行车与启蒙;大师范十足)≈[小龙头](怪力梦境之歌,情感的胜利)>[跳蛙](以闹钟声为背景,略沉闷)>[报上名来] |
|
四段故事喜爱程度从前到后,都有对身体的关注和展示,修复版清晰。小龙头里少年成长中不被理解和委屈有被触动,尤其在操场上神游配When a Child is Born那段。而杨德昌的指望能看出其锋芒,视听语言极为细腻,眼镜怎么那么像我小时候。三四有趣但糙些了,看几位大咖年轻时的样子,有现在微电影的意思。资料馆 |
|
第一个的歌曲好听 忧伤 第二个一般 萌动 杨德昌一直爱说教 第三个 迷乱 结尾好冷 拿错旗子了?第四个有意思 证明长大了就是一废物 结尾应该是摔死才完美 |
|
以个人印象最深的情景意象为这部与罗大佑同名金曲无关的合导章节式台湾电影重树子·标题:第一个故事,晒歌;第二故事,学车;第三个故事,馒头;第四个故事,躲狗。 |
|
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配乐不错。《小龙头》的普通话好标准、《指望》里1960年代的Beatles、《跳蛙》是在台湾大学吧、《报上名来》好年轻的张艾嘉和李立群呵~ |
|
这叫神马玩意。粗糙,虚伪,根本没有开创性。 |
|
#TGC #NewTaiwaneseCinema 长评-质朴,懵懂,困惑和童真。纯真的孩童,可以看作是《过往人生》的开场剧情,但能感觉到差距,串起整部短片的不是台词而是音乐,这种做法让情绪堆叠的非常到位。其中由中式琵琶转到西方乐器指代明显,而后也是一直借由音乐曲风代替剧情表达。期盼的少年,虽然剧情设计比较俗套,但是整体非常棒,也是故事上和镜头上最喜欢的一部。室内运镜很细腻,POV的凝视感极强,双重曝光仿似懵懂情愫的堆叠。小女孩的侧脸特写甚至让我有种穿越到《恐怖份子》中的感觉,但是杨德昌借由小男孩讲大道理也是让我笑出了声。欲望的青年,这部短片总让我感觉是《独立时代》中的其中一条支线,这结尾实在是有些差。稚嫩的中年,非常新浪潮,尤其是低龄大人的设定,仿佛回到了安托万的世界,最不喜欢的一部。 |
|
《小龙头》、《指望》、《跳蛙》、《报上名来》分别对应童年 少年 青年 壮年时期,看了不少台湾新电影时期的主要作品,感觉新浪潮就是借用孩童视角为外壳,本质还是对成人世界的探索与诉求。这么说的话,他们好像一直没有长大的样子。拍得最好的肯定是《跳蛙》,但个人最喜欢《小龙头》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台湾新浪潮电影开山之作。四个短片组成。儿童,少年,大学生,成人的烦恼。感觉整体还是比较平庸的。或许在那个年代的台湾比较有突破性的意义吧。听完吴念真对这片的爆料,我还是更喜欢《小龙头》。虽然人物符号化,但有意味。杨德昌的《指望》也好。《跳蛙》《报上名来》很平庸 |
|
杨德昌让其它三个黯然失色,原来和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没有什么关系…20170709@广州奇遇书店 |
|
曾经还以为罗大佑的那首歌是这部电影的插曲… 创意不错 大事云集 但感觉缺少些什么 |
|
光阴的故事最后一个故事音乐杜可风……四个故事音乐都挺赞,最喜欢的还是第一个故事的音乐。画面是两边截掉的VHS版本。 |
|
童年、少年、青年、成年,人生四个阶段,各有特色,各有故事,四个导演各截取人生中的一段进行创作,各有趣味,各有精彩,谈不上更喜欢哪一个故事,或者说四个小短片都很精彩:小龙头的顽皮和自我,小芬的暗恋与失落,小胖的执着和执拗,即使是成人后的各种无厘头的黑色幽默,看来都蛮有嚼头。 |
|
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童年、家庭、青春、爱恋、城市,历史,构成台湾新电影的现代视角。杨德昌的《指望》最佳,拍出了少女的性(爱)启蒙的朦胧感,敏感、缄默与潜藏的青春哀愁。 |
|
坦白說,最後一段《報上名來》(姑且找個史柯西斯的《After Hours》來對照吧,不過《光陰的故事》還比較早!),連人性都能拍得滑稽笨拙,反而戳中我內心對於現實世界的投射......不知道這是否是導演本意?? |
|
喜欢后三个故事!红色大门〜骑车的那个tracking shot很赞音乐也好。啊呀,小妹妹移情别恋了
虽然剧情看来狗血,但杨导处理得很好,空镜头和家门口街道的几个镜头都很赞。好吧那几个镜头竟然想到杨树与路灯。。台词不多不少很合适
哈哈!柯一正的出乎意料的好虽然节奏略奇怪。心里心外,蛤蟆的意象等 |
|
小龙头★★★★ 指望★★★★★ 跳蛙★★★ 报上名来★★★ 指望里任意一个角色只要一说话,马上就能知道导演是杨德昌。解气又透彻,这就是天蝎座。 |
|
台湾新浪潮的开山之作,真的好精彩。本来只是想看杨德昌的处女作,结果除了第一个故事有点弱,其他三个片子调度和人物都很棒。 |
|
杨德昌拍的《指望》水准最高,李毅拍的《报上名来》故事最好玩。《小龙头》里面的感情还太单纯因此也就没什么嚼头,而《跳蛙》的励志感觉有点太突兀牵强,没什么共鸣,始终也没交代男主角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游泳队夺冠。还是《指望》里少女怀春的情怀刻画得最到位。 |
|
不是太强。但比较有时代感,强烈的怀旧色彩在胶片当中荡漾出来挺舒服的。前两个故事比较可爱,带点忧伤有小情趣。第三个可能跟导演个人经历有关,比较一般。最后一个普遍反映被雷到了。只能说当时他们都还嫩吧。 |
|
#重看#四个短片从年龄段上组成一个有衔接意味的「光阴故事」,架构不免刻意,说教也难免,但无法遏制蓬勃之气的流露,镜头朝向了沉浮在灰暗现实中鲜活的人,无论是《小龙头》被成人忽视的人生第一场告别,还是《指望》中青涩少女凝视肉身的心跳(初潮与之对应堪称妙笔),《跳蛙》中决意要做成某件事的少年心气,以及《报上名来》里无视周遭眼光仍要爬向高处的尴尬,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我们总要在黑夜里体验细雨中的呼喊,身后门合上后兴许会从此忘记也曾携手暗夜共游;总要在懵懂心动和必然失望的交替往复里,摔倒一次又一次,然后明白“我一直想学会,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这段太《一一》味道啦);也总会在初蹈社会时,经受理想和欲念的反复纠结——这就是我们光阴的故事。 |
|
奇思,鬼才,新时代。 |
|
四段故事四段人生。台湾生活小品,有意思,很生活.7.7 |
|
本片由台湾四名新导演各自执导一短片,是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划时代里程碑,四个短片虽然故事各自独立,但呈现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成长经历,有如一个儿童逐渐成长为步入社会的大人,恰恰拼绘出台湾从贫困到小康,传统到现代的几十年的环境氛围,其中技巧最具成熟的当属杨德昌导演的【指望】,以其清新朴实的纪实影像,将少女的成长和对异性的暗恋情怀拍出细致而又真诚的感觉 |
|
楊德昌的部分精彩得不得了 |
|
1.四短片按顺序分别对应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即所谓光阴的故事。陶德辰《小龙头》>杨德昌《指望》>张毅《报上名来》>柯一正《跳蛙》。2.童年纯粹,少年懵懂,抓住一点感受拍,晕染开即成文章。所以前两段故事观感都不错。青年期就难得多,革命加恋爱,理想还未磨灭、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之前,有多少可能,就有多少迷惘纠结躁动。柯一正的短片野心不小,但处理不得法,抽象散碎、做作粗糙。中年过于复杂,张毅胜在干脆撇开大题目,剑走偏锋用一出生活喜剧四两拨千斤。3.小野访谈中讲,四段故事的拍摄见出四位导演的个性:柯一正的个性最自我节制而压抑;陶德辰蛮简单就拍掉了;张毅也知道他有多少钱,只能做多少事;杨德昌则是最坚持己见的人,开拍第一天就跟摄影师吵架。4.杨德昌的七部长片,仿佛都是四段不同时期光阴的故事的扩写与交织。 |
|
四个互不相干的短片,分别对应了小学、中学、大学和工作四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也各有不同烦恼,最喜欢第一个短片《小龙头》,点到为止的结局虽感到些许忧伤,却也是值得反复回味的纯真童年,第二个短片《指望》对一个女孩青春期的刻画也很细致,《跳蛙》中最后的比赛很看得很激动,年轻就是要敢闯敢拼,《报上名来》相对幽默一些,从中感受步入社会可能会有的新工作的困境及新环境的窘境……人在不断成长,社会也一样在不断变迁 |
|
作为台湾“新电影”的开篇,四个故事拍出了记忆的回味,和现实的生活遭遇,个人比较喜欢最后一个故事《报上名来》,只是太短了,感觉太匆匆... |
|
《小龙头》中的小男孩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一句台词,说是小龙头被爸爸扔到垃圾堆了。虽然没有千言万语,但小男孩的童真与天赋都被寄托在小龙头上,而小龙头不仅被同学乱扔,也被家里人乱扔,无处安放。最后小龙头与父亲的电唱机被并置在一起,仿佛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年代的寄托。在《指望》中,女性月经初潮与男性荷尔蒙气息产生了强烈的碰撞,迸发出对性的迷惘。学会骑单车,却不知道去哪里。好不容易长大,却好像哪里都不能去。《跳蛙》的象征寓意较强,被困在浴缸的青蛙就是小胖,小胖胸口的爱情被父亲代以事业的勋章,想做之事却又无力完成。《报上名来》最有趣,用大量的噪音把台北人内心的狂怒一股脑地宣泄出来,勾勒出一幕孤独感弥漫的后现代悲喜剧。前面三段自传色彩较强,还是有一定属于导演的私密性,不过最后张毅的一段,估计会是最受欢迎的吧。 |
|
3.5。非常可爱的合集,最喜欢《指望》和《跳蛙》,杨德昌拍的第二部分无疑是电影感最强、最大师范的。 |
|
哈哈,居然最喜欢张毅拍的第四个故事。杨德昌的那个确实不错,但是相比学生时期懵懂小情愫带来的烦恼迷茫,我更喜欢那种成年以后琐碎的烦心事仍旧相伴左右挥之不去然而叹口气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无奈感。早晨在一堆杂乱中醒来开始争吵可是上班之前还是要在脸上亲一下,这种细节就是生活。 |
|
年纪和时代的递进,交融在风貌和媒介,从移民留下的电唱机,到Beatles和越战背景的情窦初开,到录音机汽车房地产,再到长焦里如瀑布的车水马龙,一个新的都会在诞生,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语言,新的趣味,新的眼光,杨德昌以少女视角折射与世界的遭遇,骑车-成人戏已有文本上的穿透力,柯一正则描出挫败-热血的青春形象,文本又透着wrong flag之类的生气,不过新导演的稚嫩也不少,男大学生敲门等镜头摇到脸上再说话,以及胸肌反复闪回的男色遐想,都是很粗糙的影像,用肖邦音乐也是藏拙,其他短片也或多或少有性别的陈词,现代性带来的平民个人主义浪潮,终将冲决传统身份的局限,这种冲突将被杨德昌最有力地写出。 |
|
豆瓣宜比照電影,按時間順序給導演列名。前三段都頗有可觀。楊的影像當然最成熟凝練。真正的主人翁是小鬼:假使他如願長到180就是楊自己,長不到170就是一一的NJ。陶則情感真摯,內涵豐富。兩小夜裡攜手翻找哥斯拉(被漢化成小龍頭)美如安徒生童話。移民們遺下的拾餘生活也慘淡得能配上鐵道旁的垃圾堆。 |
|
这是一个浓缩的人生,第一和第二个故事,哪怕在大陆也可以找到共情。后面2个故事反而找不到共情,毕竟在82年,两岸的背景是完全不同的,让我想起了童年影院热映的《欢天喜地对亲家》,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小龙头》有一种童年,终日无所事事,听收音机已经是所有的娱乐了,有多少青梅竹马的小朋友,一别就是永远……男主和台湾艺人洪都拉斯非常像。《指望》杨德昌用无数个瞬间的片段,交织出一个青春萌动的记忆,导演杨德昌,女主石安妮《星星知我心》。“以为会骑自行车就可以到想去的任何地方,没想到学会了自行车,却不知道要去哪里”。《跳蛙》没有台词的女主好似胡慧中,美的令人窒息,男主是已故剧作家李国修,奇才。《报上名来》张艾嘉也不穿内衣,好美,屁股很翘。李立群曾经说过,70-80年代的小生戏,他全包了,这是真的。 |
|
《小龍頭》:大人和小孩有時就像是處在不同頻率的世界裡難以互相理解;《指望》:觀看本片主要原因是楊德昌導演了其中一個故事→花季少女的情竇初開;《跳蛙》:最後的勝利卻是因為外國選手拿錯旗子,總感覺有些勝之不武;《報上名來》:人生就是一個解決各種麻煩的過程,有人輕而易舉,有人困難重重。 |
|
7.8;柯一正 是牛人 |
|
童年的部分有很恐怖的视角,像是对过去的模拟,话都在心里,并且看不到事物的全面,然后不小心接近了真实,没有什么可防御的。杨德昌部分很会拍,寻常的故事,他提取出诗意,他也是对着人拍,让摄影机成为表演的服务或者说助力。比较喜欢的就是这两部分。 |
|
虽然稚气,但是好有内容。关心人,关心当下,关心境况,新电影的发轫和开端。 |
|
台湾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四位导演四段短片分别描写小学,中学,大学和成年人四个阶段。第一个故事略悲伤,一个不被理解的没有朋友的小孩的故事。第二段故事最喜欢,一对青春期姐妹的故事,这一段的故事和导演技法明显比另外三段强不少。尤其对少女怀春的描写恰到好处,结尾处理的也很巧妙。第三段最不喜欢,太无趣了。第四段的两位主演现在来看是名气最大的,整部片子充斥着一股黑色幽默风,但还是用正片方法拍得,其实完全可以拍成喜剧。7.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