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以为是恐怖片然后带本来已经挺尴尬的dating对象去看了。。结果这个大型恐男厌男现场。。两个人看完回家路上已经可以说是相对无言了。。优秀。。 |
|
镜像/附身部分拍得太赞了!在各种表现主义的霓虹和暗影里,历史的“幽灵”和携带着女性的血与泪一步步吞噬主角,她的觉醒被呈现在一种疯魔的状态里,反而对应了当下的社会现实。“作为男人”将成为一种原罪,它是如此激进,但我们需要正是这样的革命:割破父权的喉咙,啜饮他的鲜血,然后绝不超度他的亡魂。 |
|
缺點很多 也很明顯 但Edgar Wright是個天才 |
|
论一个坏结尾如何毁掉一部好电影。电影表现性剥削的主题,具像化女性视角中的心理恐惧;用众多镜像穿越的迷幻镜头与无缝剪辑,营造虚实难辨的悬念感;加上出色的服化道与配乐,尤其安雅的一首downtown美到窒息,都是电影的优点。但可惜,一切人物动机与剧情发展的铺垫,在结尾都显得毫无意义,编剧似乎在剧情反转后陷入了谁是反派的迷茫,干脆让Sandie和鬼魂们开始精分,留下一份摸不着头脑的happy ending。 |
|
好像一部被压缩成电影的美剧,前半部尚可,后半部全面崩坏,放到netflix上都不会进入日榜前十的水平。 |
|
看到我们学校的logo大剌剌地打在屏幕上,且多处硬广(如信的logo、学生卡挂绳等),由衷地感到尴尬。以及这是伦敦时装学院的校区,并不是圣马丁。故事直白得生怕观众理解力不过关,艺术家追梦、男性凝视、艺人潜规则…用一种老套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影片高潮纠结混乱的处理方式是最泄气的点,观众以一种极其矛盾的心情试图感受人物弧光,结果大失所望。不理解女主感情线的作用,最后时装秀的作品相当敷衍了事,可惜了讲究的灯光、配乐和布景,唯一的收获是种草了那件white vinyl trench coat。另外当成伦敦soho夜景打卡还挺有趣的,在soho的影院看完出来立刻能看到电影中的取景,沉浸感挺强 |
|
楞是把十分的想法拍成了五分 然而每一次霓虹灯里的转场每一次镜子里的同框和触碰都看得停止呼吸 纽约42街看伦敦soho仿佛也是一场时空碎片的弥合 出门就被吸入 |
|
威尼斯非竞赛单元全球首映,《Baby Driver》导演埃德加·赖特的新片。题材有趣但不恐怖,结构问题略有瑕疵。主演之一的安雅·泰勒-乔伊昨天穿上死亡芭比粉礼服也太美了,不愧是新晋的世界顶流女星。我该补《后翼弃兵》了🎀 |
|
为什么喜欢的新生代导演都在江郎才尽...摇摆伦敦拍得如此没有魅力,一向直男鸡血的赖特这次女性主视点的尝试多少有点鸡贼,怎么拍都缺了点味道,虽然很喜欢女主被受害者/加害者当作祭品骗进恐怖屋这种情节,但影片缺少真正的female bond,连表面的温情都惺惺作态,更别说深层次的扭曲了。所以人物也很像装载一件极好创意的毫无灵魂的花架子,走了一场万圣节限定却并不吓人的复古秀。话说都借鉴《威尼斯疑魂》和《冷血惊魂》了,为什么你们这些back to 60s的电影就不能在质感上做旧一点呢,复古起来CG感这么强真的好吗 |
|
OMG! |
|
算是灵异惊悚片,映射追求五光十色明星梦的女孩在大都市的真实现实,只是女主的神经质突出了些,感觉她疯是迟早的事,今天不疯,明天也会疯。最后那好笑的服装秀、还有女主那丑男朋友,zzzq也不至于到如此吧。。。可惜了年轻版和老年版桑迪,表现力都不错,如果结尾是老年桑迪把女主杀死,老房子又多一个怨灵,跟着镜头转换新的一天,又一个来伦敦寻找梦想的女孩敲开门,这个故事会显的有趣一些。 |
|
剧情音乐画面演技都很棒…最后的反转太贴切了。感觉本片是在以女性视角解读男性凝视,一个在片中从六十年代就一直存在的东西。片中男性凝视=灰色无脸僵尸的设定也很有意思。结尾最讽刺的一个地方:男性灰色无脸僵尸让女主杀掉老奶奶,但是女主却试图阻止老奶奶自杀———老色批们死了都没有对女性共情。但是也不知道老奶奶哪一种结局更让人悲哀:是被捅死在床上还是变成黑寡妇。片里一个小细节:老奶奶杀男人都是乱刀捅死的,然而第一次试图杀女主却是毒杀,还想让她死前躺舒服。按犯罪心理来分析,前者是overkill 后者shows remorse (当然也有想伪装女主自杀的缘由)。 总而言之电影细节处理很棒,好久没看过这么畅快淋漓的片子了。 |
|
sandie的问题在于电影前后不统一:前半段她被男性压迫、被男性剥削、被男性吞噬的呈现已经非常完整,要转变成对男性的复仇者也顺理成章,可是结局她突然又挥刀举向同情她的同性,电影的主旨和力度突然模糊了。Ellie的人设问题在于青春校园片女主角走错了片场:悲惨的家庭、温暖的祖母、喜欢她的男同学、刻薄霸凌她的女同学,大费周章地抖落出这些俗套玩意,还跟主题一点关系都没有。可以深入的警察线也白白浪费了。 |
|
对导演期待其实特别高,立意很高但是表现手法是不是有点太实在了?无论是乡村女孩儿逐梦伦敦时尚圈,还是男性凝视像僵尸一样穿越时代。僵尸和跳吓不断出现,看得我想打人了。导演不知道这两年恐怖片这样搞已经是很低级的了么。最后的反转又是什么鬼。虽然都可以解释通,但是就是觉得远远低于期待啊! |
|
里面已经说了,伦敦每一个房间,街头都有鬼魂。而这,就是一个关于伦敦的鬼魂的故事。风格也不错,不过,感觉也是想说的太多,尤其是结尾的处理,实在是有些无趣了。 |
|
本以为是梦中磕CP,没想到正主就在楼下 |
|
表面上可以说是既好看又好听的电影(复古、致敬、迷影、摇滚、霓虹美学,永远都爱6、70年代!),镜像的运用(可看作对梦境中自如变移、可分身的主体状况的模拟)也挺迷人,可惜内里过于空洞无聊,属于类型杂糅玩儿失败的产物,后半段彻底崩坏不再需要逻辑,成了四不像。节奏把控不佳,反转非常强行粗暴,人物也平面化到极点。金黄大雨中的奔逃配电子乐如同穿越回[阴风阵阵]片场,但[阴风阵阵]故事虽简单剧本却经得起分析足以自圆其说,而本片的剧作根本经不起细思推敲。整体来看,反而是结尾Credits中穿插的杳无人烟、契若末世荒城的伦敦街区夜景片段最有力量。(6.5/10) |
|
3.5,我还挺喜欢的,安雅就是那种,天生就应该做明星的人。/ 虽然明白是政治正确,但是没必要非得加个黑人男主叭,尤其嘴巴比王大陆还大,其实这部加男女感情戏都属于多余。 |
|
《SOHO区惊魂夜》是一部放大女性意识的铅黄电影,又很埃德加·赖特地将歌单作为本体,恐怖感来自于文化工业的unsheathing,令当下/怀旧的虚假二分被打破。“二重身”是一个精神分析隐喻,令影片中的根源不是真正的城市之恶,也并不是波兰斯基式的纯粹妄想,“伦敦”“Soho”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咒语,城市之创伤被加密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又随着古老的租住房开启,换言之,Eloise是(被变成)一个记忆/存储的媒介。“《SOHO》最大的问题也是精神分析其所不能,在哲学上生产出哥特式的谵妄,借助流行的种族或性别议题,不断将创伤绑定至年轻一代以实现自身的延续。但Nerdy直男埃德加·赖特又不可能真正反对这些光怪陆离的60年代亚文化,因此他安排了一个happy ending,令影片更为不伦不类。 |
|
前兩幕是言之有物的當代鉛黃電影,關外女子的入世記,冰冷的現實與看似美好的過往年代,悠長聲樂與紅藍閃光之間,被殘酷交融驚醒的南柯一夢。而最後一幕的反轉看似顛覆前面主題且“沒有必要”,但實際也是收得很漂亮的,同時也擴大了整部片子的主題,其實並非是“前程似錦的年輕女子”的覆滅,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覆滅。一些看似是因為創作者沒品疏漏的小伏筆也收得很好,兩個女主角的演技、魅力都不分上下,還蠻想二刷的一部電影。4.5歸5。 |
|
还记得埃德加·赖特当年为《刑房》拍摄的那部伪预告片『Don't !』吗,本片实质上也是一部鬼屋片且同样夹杂着赖特浓重的个人情结。类似于昆汀电影的模式,开场麦肯齐的卧室如《低俗小说》中的“兔子餐厅”一般,而在这场复古巡礼的序幕后,随着安雅的登场,赖特一头扎进了自己的“好莱坞往事”。六十年代的SOHO区融高级餐厅、时尚潮店、大型影院、酒吧夜店、艺术社区及红灯区于一体,承载着几代英国青年的向往与记忆,未赶上那个年代的赖特,影宅属性使然让其对SOHO的传说充满幻想。铅黄片的诡艳与SOHO的气质天然相配,一则横跨了几十年的谋杀侦破故事将两位勇敢的女性连接,而各自的不同结局是时代的进步下对性别命运的反抗与改写。《威尼斯疑魂》等片虽是表面,但罗伊格式的蒙太奇炫技以极其虔诚的怀旧姿态让电影穿越了时间与空间。 |
|
如果故事在Eloise的雨中追逐下结束,那这将成为一部近乎完美的心理惊悚片:香艳却不艳情,妖冶却不靡乱,镜中人的变化、红白蓝三色切换映射自我意识,anya出场的一幕美到可以成为影史经典;然而这一切惊才绝艳在影片最后三十分钟戛然而止,导演为了使作品变成一部标准万圣夜商业片,强行给故事套上闭环,又安了个极其cliche的happy ending。这部作品给其他导演来拍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 |
|
埃德加·怀特的功力搁在好莱坞那帮商业片的导演里,简直就是碾压级别的视听语言,就算写了这么一个“前面入戏太慢,结尾天崩地裂”的烂剧本,视听上依旧是让人无比的享受! |
|
【B-】那些被CG抹去面孔,以叠影呈现给观众的影像幽魂,一路追杀到最后却露出受害者的面孔,复古语境当然随之失效。得益于埃德加·赖特的导演水准,纵使是复古趋向却也能在电影中埋下足够多的作者时刻。当然是好看的,也是好听的,却不一定有趣。正如公寓外面那个以固定频率闪烁红白蓝灯光的广告牌一样,喧宾夺主的光影符号,告知观众这是一场回到过去的仪式。但实际效果总是间离的,就好像女主一样,从未真正融入六十年代的SOHO区(纸醉金迷质感的失效)与其说是复古怀旧倒不如称之为时代倒退。第三幕自然走向了“反转再反转到反杀”的剧作设置,并在辩证探讨和大团圆下注定其必然的失败,既然都尝试复辟铅黄影调,为何不正视那些本就愚蠢的剧情,一昧的粉饰只是逃避,不加掩饰才是真诚! |
|
埃德加·赖特拍了一部属于他的《好莱坞往事》,奇幻惊悚设定下的复古大巡礼,希区柯克遇上波兰斯基,对老套的故事用精妙绝伦的视听手段和出色的叙事、剪辑进行重塑,把惊悚配乐和劲歌金曲合成一起的想法更是让人拍手叫绝,恐怖重场戏的氛围营造和对于镜像的运用都到了最最顶尖的水平,值得收一套4K。 |
|
1.5 吵死了 |
|
其实电影发展到如今这个时代,拼的不再是诡计多端的故事情节,而是偷天妙手的讲故事方法。瞧瞧本片,其实剧作上Bug多到繁星点点,但影像上剪辑(相似性)和摄影(红蓝色)调制的好多桥段真是惊鸿一瞥,每每响起的老歌也配得相得益彰,这种独属于Cinema的华丽丽视听语言正在向沉寂于老套电影的观众呼唤:“电影万岁!” |
|
最后反转和大团圆真没必要 前半段的故事和画面都非常精彩 为杜比厅的音效点赞 |
|
抱着对于穿越题材和60s的AnyaTaylor的期待来看,最终得到的是电影的后半段无线崩盘下翻不完的白眼。前半段对于六十年代的纸醉金迷刻画的很好,Anya也献上如鱼得水的演出,总体上说悬疑的铺垫是到位的。然而当Thomasin McKenzie开始神经质般毫无章法的演出,僵尸般的鬼影还在搞jump scar cliche,我就隐隐感觉事情不妙--很明显EdgarWright并不知道怎么把这个内核关于凝视,消费,物化女性的故事完整地圆回来,所以只能用违和的反转把崩盘的剧情带向一个稍显积极的方向。只能感叹顺白直导演再次浪费了这么好的设定和cast,那些怀旧感到位的服化道以及六十年代的伦敦街头都彻底in vain. |
|
视听和镜头很舒服,致使我前半段觉得自己选了一部好电影。中后段女主Elly开始变得歇斯底里就感觉不妙,似乎又落入惊悚片的那种经典俗套故事走向。为什么主人公总是突然失了智一样?女主的尖叫不停,直接把我送走。Sandy的遭遇很难过,但你前几秒还在捅Elly,后面看到几只杀了的人的鬼魂你就放下屠刀了?就let it go了?而且的而且,Elly的移魂为什么看到的是sandy的遇害?那那个警察被撞的TM的多冤?!你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人家当罪犯,还煞有其事的正面刚,看得我好难受 |
|
[欧乐]漂亮的厌男片。纽约,伦敦,镜像,阶梯,60年代和复古思潮,让人很难不喜欢。 |
|
没有人和我一样,看得想扇女主吗? |
|
如果说Baby Driver质量欠佳但依然是一部纯正的Edgar Wright影片,那么本片就可以正式宣布他作为一个auteur的死亡。曾经赖以成名的剪辑风格完全丧失不见,标志性的英式幽默也荡然无存,但对铅黄风格的模仿让前两幕至少字面意义的好看,直到第三幕的彻底崩塌:影片高潮极其拧巴的处理以及完全画蛇添足的尾声。可惜了戴安娜·瑞格女爵士完美的谢幕演出 |
|
3.5 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从香艳到惊魂,电影完成了一次穿梭在时代间的光影转换。虽不敢说是什么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娱乐性还是很强的。60年代的Anya Taylor-Joy真的是美到让人窒息了。导演Edgar Wright对60年代音乐的执念,从《极盗车神》一直延续到这部,真的很!好!听! |
|
赖特不管拍啥都是“异乡人对抗全世界”,只不过这一次除了出挑的音乐品味和灵性的剪辑,已然很难寻见他此前鸡血式叙事的标签。时间维度上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变成了60s午夜伦敦,这让他这次并非是以创作者角度去拍片,而是以迷影者的态度去玩电影,用铅黄的复古腔调包裹弗洛伊德式的霓虹心理惊悚再合适不过;数不清的影迷元素—-闪灵凶线剃刀边缘乃至让Bond都为之倾倒的蛇蝎Vesper,可以说直到后段的凶宅恐怖类型野心暴露无疑之前,这是一个满分的影迷作业,而揭开真相后却也同样陷入了和温子仁、德陀螺一样的怪圈,为炫技而炫技,为致敬而致敬,紧接着画风一转便是他无论如何也要正能量的强行happy ending(不止一次了),实话说停在火灾一幕会这是一部更加干净利落的女性剥削片,但看在安雅wink的面子上,这次勉强原谅了~ |
|
本片告诉我们:租房不讲究风水、穿衣服老从死人身上扒古着的后果,是十分惨烈的。 |
|
仿今敏式视听,仿《灵魂狂欢节》&《冷血惊魂》式复古,呈现出一个空洞的三流文本。早料到黛安·里格不会是一个普通房东老太太如此简单。只是以为特伦斯·斯坦普是位智者或世外高人,结果是一障眼法。 |
|
这是什么东西啊???望京Soho都比这可怕~ |
|
1. 太让人烦躁了女主角,太烦了 2. 结尾那些该死的男性鬼魂还帮女主一把是怎么回事?究竟什么逻辑? 所以从头到尾他们都是冤魂的设定??可我以为他们在剥削女性? 3. 这就是当代伦敦设计学院的设计水平??? |
|
太多的致敬反倒挤占了叙事的空间,既没有《灵魂狂欢节》那样简单的魅力,也无真正的悬疑片的紧凑感。埃德加·赖特显然对于影片的女性视角有些无所适从,只能用华丽的灯光和视觉特效掩盖精神层面的空洞描写,披着复古的外衣贩卖廉价的CG影像(连Cruella都要比它真诚一点点),的确偶有灵光乍现的影像时刻,但总的来说就是一部舒适区电影。 |
|
虽说演员不是最大的问题,但这女主也太差了,差到几乎不想再看她演的戏的程度,之前在乔乔兔里也没这么糟糕啊。 |
|
保守派圈定了安全的范围,也决定了影片的上限,用一场铺张浪费的香艳歌厅秀伪造“禁忌”。摄影机上天入地,视野的范围却始终狭窄,泛滥的镜像如加粗的字体般画蛇添足。看看《本能》看看《艳舞女郎》吧,被摆弄的人物再声嘶力竭,也不过是空壳一具。 |
|
太傻了…对60年代的描写也很浮光掠影…视听虽然开头体验很好,但一到入梦之后就真的太满了,甚至没有太多变化。小男朋友简直就是工具人,最后和奶奶站起来鼓掌那里真的尴尬(看的过程中并没联想到male gaze这方面,或许更可以说明导演失败了?) |
|
从恋旧到呼救,从希望到失望……赖特电影自从变身流行金曲MTV大合集之后就不再好看了。 |
|
#siff,特么的,6.8实在是太低了,怎么也得7.5往上吧。这是我见过最牛逼的男凝具象化,就冲着也要打五星。 |
|
挺不错的,Edgar Wright知道他在做什么,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影迷向B级片的作品颁奖季口碑上不去很正常。Thomasin McKenzie小劳模姐,我领教新西兰星三代人脉有多广了,但我真有点审美疲劳了,哪儿都有你。 |
|
一星半,老玫瑰遗作,玫瑰本瑰表演完美,气场惊人,压住了这糟烂本子忙着空翻转不停,试图让你拍大腿的劲头,扯出了些许对女人在现代社会,时至今日都适用的适时批判。回头再看这戏,就了解精神分裂遗传史的梗延宕地太长以致于拖沓失焦,赖特摆弄的灯管美学和惊诧叙事又没有强大到强悍的风格来压制或者掩盖故事的整体偏移,所以一个乡村小女娃即没急迫的自我认同危机也没迫切的自我解构风险,你让她破案破出个女性和解,姐姐妹妹携手向明天就非常顺拐且本末倒置,另外这也和麦肯齐淑雅、安雅豪放的选角定位有关,大概只有拍成动画片可破。 |
|
Wright 没有灵气就没有看头。气死我了,好想一边抓着他的肩膀疯狂摇晃一边大喊:你的聪明才智已经用尽了吗!!?! |
|
假装把激进和保守各打五十大板。驱动力当然是没有,但一整套pr软件层次的剪辑和转场着实比保守主义幽灵在21世纪还要愣得令人安心。 |
|
看开头和中段,我还真猜不到结局会是什么样,并不是猜不到凶手而是猜不到这片子到底是什么类型:有病还是有鬼。看完后仔细想想,很多细节,类型化不是很好,所以让人迟迟抓不住。而且编剧方面应该也是有不少问题,有些比较大的地方并没有想太清楚,造成没什么太多可回味的。但是我还是打了4星,因为中间那些电影形式感,那些很细节的剪辑、表现形式、节奏感、音乐等等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我也觉得这些地方都达到了世界上最好的一档水平。这些地方都是使用语言几乎无法去描述的地方,看着很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