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以置信 二战著名软蛋意大利居然在索马里混成了真正的战狼… |
|
兩個同民族同語言的人,經過生死之交,卻要保持沉默。可能此生也無緣再見。 |
|
最后一幕镜头拉远,两辆车朝不同的方向驶去,那是一个民族分裂永恒的伤痛 |
|
不论陪哪一个男朋友一起看,他都会满意的。这就是韩国商业电影的魔力。 |
|
看之前:这韩国旧时代政治剧能有啥好看的。看之后:怎么办,韩国影视剧已经把其他亚洲地区甩得越来越远了!至少也是奥斯卡最佳外国语 |
|
韩国再一次展示类型片自信之作。如果说《特工》对标的是《间谍之桥》,那《摩加迪沙》对标的就是《逃离德黑兰》。对于非洲战乱的还原非常精彩,朝鲜大使馆夜逃的长镜调度复杂,临场感强;非洲孩子的威胁也有着微妙的情绪节奏,顽劣童稚与野蛮疯狂并存,又一个没有上帝的上帝之城。有了环境的铺陈,韩国人与朝鲜人在针尖对麦芒的间隙里的短暂融合所闪现出的人性光芒便更为耀眼,这也让影片有了厚度。高潮段落的逃离囿于套路,好在有了贴书防弹、四车同行等等出人意料的设计,其中,不仅有类型元素的变奏(书点燃、串糖葫芦的撞车与运镜),也有诸多巧妙的隐喻象征意味(在混乱的世界,文明失效)。最后的告别与沉默,已经有了好莱坞颁奖季影片的意蕴了。 |
|
印象很深的一个情节:叛军小孩假装打枪嘴里发出“突突突突”的声音时,对面一群人由惊慌转为短暂的怔愣,队伍里的小孩率先明白过来并假装中弹倒下以后,大人们也有样学样,叛军小孩心满意足朝天开了数枪之后还是放过了他们。这个时候观众猛然意识到是哦原来他们也只是小孩啊,麻木不仁的杀人机器和偶然流露的少许童真投射于同一人群上造成的强烈反差,无疑最大限度展现了战争的残忍。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我们都明白,有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种真相。 |
|
《摩加迪沙》再次描绘了南朝鲜(韩)一方与北朝鲜(韩)一方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生存面前,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被束之高阁。这就对了,先保住性命,日后再反目成仇也为时不晚嘛。 |
|
意大利人没想到,02年世界杯被韩国黑惨了。 |
|
柳昇完作为韩国首屈一指的通俗动作情节剧导演,于《柏林》后第二次关于严肃南北题材的跨国大制作类型电影的高水准发挥。视听上对保罗·格林格拉斯与巴里·埃克劳德模仿得有模有样,而一以贯之的对香港动作电影癫狂过火的场面设计的精神借鉴,在本片高潮的车队逃生戏中展现出了绝佳的夸张想象力——被书本“装甲”的汽车,飞驰在现实与魔幻之间,达成了紧张的调度平衡,而在彼时的摩加迪沙,丢掉了象征规定规则的文本纸刊,无序的暴动浩劫来临,也是在这其中,本被政治意识法则束缚的半岛人民,放下对立联手搏命。煽情比预想中的克制,最终的分别值得琢磨,离开乱世回归秩序世界后却又背上了枷锁。渴望统一的表达安置于这样一个文本中实在是让人不得不钦佩韩影顶尖创作者们对可改编真实事件与虚构故事的敏锐捕捉,并进一步构建出一个个南北关系的新传说。 |
|
是一个只有在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诞生的伟大故事。敦刻尔克之于大英帝国,大兵瑞恩之于好莱坞,战狼之于广电总局,固然能有各自的好,但通通不如这部,索马里的政府军反叛军以及韩国的南边与北边反复交错的比照里,只用四两的力气就掀翻了战争与政治里的千斤虚伪与荒诞。 |
|
赵寅成出场时候影院里的姑娘都在尖叫,啊啊啊,人奶手厉,打起人来了一点不含糊。南北韩短时间统一了,还是统一力量大。《黑鹰迫降》的另个大使馆视角,这个枪战场景拍的可真是令人浑身颤栗。小孩子捂眼睛太真实了,不能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腐蚀。在扭腰林肯中心电影院看得纽约亚洲电影展,韩国驻美大使出席,结束时候我回头一看,哎,大师夫人这发型就跟电影里大使夫人一毛一样,可真是阿姨们钟爱的烫发发型呢! |
|
明明都是人类还是要向左走向右走 |
|
让我特别感触的一个细节,在饭桌上朝鲜女人帮韩国女人压了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这是韩国家庭之间经常有的亲密行为,而此刻对于同祖同族的“兄弟”,在面临重大困难面前,他们能感受到紧密相依,可是人民有什么仇恨呢?“兄弟”之间的仇恨不过是国家的仇恨,是政党的仇恨,是当权者的仇恨。最后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
|
即便对标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摩加迪沙》仍拍出了特有的冲击和震撼。生死战乱,让水火不容的南韩和北朝打破隔阂,蜕去敌意,活得像一家人;和平安宁中,曾经同生共死,讲着同一种语言的他们却又要带上面具,装作陌生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作为人类,我们又何尝不是殊途同归? |
|
摩加迪沙版《国际市场》南北韩使馆一行携手高呼’We are Koreans’ 跑进意国大使馆寻求协助 到最后在肯尼亚机场不舍分别又不得不在国际媒体和各国使馆人员面前形同陌路 全片最令人难忘的一个片段:反叛军不乏10岁都不到的小孩 他们甚至或者不理解扳动板机的意义却又被迫背上比自己还要高的枪支和大人们去“反抗” 愿世界和平! |
|
不是第一次被韩国南北题材打动。其实这部拍得很克制一点也不煽情。也没有刻意拔高南方。然而那些无言以对的,不得不分道扬镳的,各自沉默的瞬间,却别具一种撞击人心的力量。让人不胜唏嘘。 |
|
又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涉及南北朝鲜历史事件的电影,发生于1991年索马里武装政变时两国使馆人员互助撤出的故事,据说是今年韩国票房最佳、青龙奖提名13项的现象级作品。紧凑、完整,群像式的描写,细节充足。与我喜爱的韩国今年另一部电影《兹山鱼谱》(10项提名)风格迥异,证实了韩国当今影视创作的活跃及扎实。 |
|
韩国电影真的可以称霸亚洲了,无论从题材的多样性,拍摄的水准,内心戏的把控,以及演员的水准都是亚洲超一流的存在。本片挖掘了一段被保密尘封30年的历史,讲述了韩国在索马里摩加迪沙大使馆协助朝鲜大使馆众人逃脱的故事,从敌对到告别时的不舍,毕竟经历了生死存亡。降落时由于南北双方都有接机人员,大家故意装作毫不相干,互不认识的模样,小朋友忍不住要转头,被大人赶紧扭过来遮住视线,细节处理的极好,应该会成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强有力竞争者。 |
|
“下了飞机,就装作不认识吧。”远在华北平原的我为韩国编剧笔下的朝韩虐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地狱在人间。 |
|
为了能够独立,我们相互使绊。因为遭遇孤立,我们终于联手。夹同盘的苏子叶,用同样的胰岛素,说同种的语言,车却开往不同方向。书本可以抵挡子弹,胶带能够弥合分歧。暴力的孩子扛枪耀武扬威,聪明的孩子学着应声倒地。捂住他们看向战乱,看向尸体,看向奥运会吉祥物的眼,如何捂住机场分别时的回望。 |
|
三星半,挺写实的,不是爽片,没有过分浮夸和煽情,最后的机场告别,两支车队左右各走一边,大家强忍着装作不认识,不敢望向对方,南北同族就像不能在一起的恋人告别,又像被迫分家的手足,克制的情绪有些动人。 |
|
长条桌一起吃晚饭那幕戏,是全剧的亮点,特别是北朝鲜女士用筷子抵住,帮助南韩太太剥下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真是体现了“本是同根生”的电影内涵。#20211020 |
|
就算一起出生入死,我們也注定成為不能相望不能問候的陌生人。叛軍反抗獨裁追求民權,卻不完全是正義的一方。啊,你看小孩都懂得舉槍殺戮了。 |
|
韩国是真的把这类政治气息浓郁的惊悚动作片做到了极致,和《出租车司机》一样在情感充沛的情况下兼顾商业娱乐片的紧张感,比《逃离德黑兰》更好看。相当于1.37亿人民币的投资拍出甚至高于好莱坞的水准,中国电影人应该羞愧! |
|
韩国电影太太太强了,羡慕啊。很想了解一下当时的中国大使馆是什么情况 |
|
两个业已分裂国家的外交官在另一个正在分裂的国家体会国家分裂过程的故事。 |
|
这部比 特工 还厉害,真实事件。明明是共赴过生死的关系,分别时却要形同陌路。韩朝虽然意识形态不同,韩国电影却从来没抹黑过朝鲜人民。 |
|
中途最大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到这么危险的国家做外交工作还要带上自己的孩子?结尾给出了答案。把这部电影类比成战狼的人,不知道是在侮辱谁的智商。 |
|
笑死,结尾朝韩形同陌路我竟然哭了,我和前任碰面还都没这么哭过呢~ |
|
柳昇完的电影绝对差不了,再加上赵寅成oppa和金允石大叔的加持,电影节奏把控的很不错。乱世中的求生作战,紧张刺激中又不乏幽默,还有南北暂时在他国的“统一”最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结尾在飞机上恍然想起《逃离德黑兰》,接下来的索马里就是《黑鹰坠落》的故事了。 |
|
我们统一台湾并不缺军事实力,但是缺这种文化软实力。 |
|
看得到南韩人那根隐隐作痛的神经,明明同根同源,说一样的语言,为何要分颜色?为何要分方向?电影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祈祷时间到时,所有的暴徒都放下枪下跪往同一方向祷告,祷告完成又重新拿起枪,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信仰能让他们一边视人命如草芥一边如此虔诚。 |
|
南北题材一直是韩国电影的一道硬菜,柳昇完导演又是个中好手,从影片后段逃亡戏里一个摄影机穿越三辆车的长镜头调度与配乐里所用的非洲讯息鼓就可见一斑,除却这些国际工业实力的展现,影片更打动人的便是对于南北分裂所造成的民族伤痛的思考。南北题材之于韩国电影,就如两岸题材之于华语电影,但我有生之年是否能见到一部还未可知。 |
|
近期少数剧情与动作场面并进的电影,值得一看 |
|
赵寅成演技太寒碜 |
|
这电影怎么被夸上天的,无论剧情还是逻辑都太水了,这就最近外语片远超亚洲了,果然韩吹才是世界第一 |
|
人民与人民相处久了,知道对方都是善良有感情的人;但是在各自政府的宣传之下,却充满了猜忌与防备。朝鲜人和韩国人本是一家,直到今天却还是被冰冷的三八线一分为二,所以政治究竟在干什么? |
|
韩国电影总在北朝鲜和南韩国的政治立场上玩出新花样,但这电影光辉的地方在于,人性正确胜过了各自的政治正确。 |
|
有几个场面挺不错的。反派军和政府军在意大利大使馆前难得口吻一致,喊着这是我们的国土,外国人滚出去,但这些人在自己的国土上杀同胞却毫不介意。 |
|
结局很好地诠释什么是幻痛。 |
|
下了飞机大家就要装作不认识,有告别就在这里作吧。 |
|
是谁给这片加了个#真实改编的标签?我不想认识他/她。 |
|
结尾没有过分煽情。两辆车走向两个方向。留下的事更多的思考。我们和台湾如果啥时候也能拍出这种影片,而不只是单纯的喊喊口号而已。 |
|
9/9/2021 @ PREMIERE ELEMENTS。韓國拍政治題材果然有一手,即使片子本身是一部有笑有淚有刺激的爆谷片。南北韓大使館即使曾共患難出生入死,可惜最後還是敵不過政治現實,結尾形同陌路地分道揚鑣的一幕只能一聲嘆息。 |
|
这种红海行动式的命题作文竟然意外的融合进了民族主题 实在惊喜而意外 虽然高潮段落的娱乐性稍显不足 但当索马里的政府军与叛军、韩国与朝鲜在意大利使馆外对峙 不仅映射着韩朝同族分裂之苦 也消解着、嘲笑着人类喜欢以国家、民族、信仰区分彼此的行为 纵然我们比想象的更加相似 结尾更是神来之笔:原来在这个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 有些人也是一旦分离便再不复见 |
|
讲真,韩国电影的深度已经甩某大国五百条街了。 |
|
结尾的离别之痛值得单独的一颗星。 |
|
说这是“韩国战狼”的,大概是根本没看过。没有俊男靓女,没有上天入地,没有明犯强韩虽远必猪。写实的剧情,复杂的人物,跪着求生的无奈,把当时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刻画得非常真实。最难忘的段落一是三个叛军小孩与朝鲜大使馆避难人员的“游戏”,二是打白旗被误认枪口,啼笑皆非地引来一场追逐与枪战,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南朝鲜大使馆对索马里示威民众的同情,大约呼应了当时的国内局势。 |
|
3.5。个体的人能从饭桌对坐到飞机上并肩,但是还是要经典向左走向右走,这部分设计没什么新意。反而最有意味的一个设计是,用书(意识形态)来自我武装,可是书也被打得满天乱飞,管你是红色宣言还是美韩协定,纸就是纸,人才是人。妙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