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含涛量较低 |
|
“多少次的寂寞挣扎在心头,只为挽回我将远去的脚步,多少次我忍住胸口的泪水……"有那么一天,你突然听到了不一样的音乐,并且,你发现自己都听懂了。热爱文艺在八十年代,是个人意识的觉醒,代表着身体、衣饰和发型的解放,对XX文艺座谈会的挣脱,乃至冒着被惩罚的危险。《站台》里的文艺,不单是文工团的金曲串烧,电影从1980年(刘少奇平反)开始,到1990年(渴望)结束,其实是一部悲伤的青春片。春风不度的汾阳小城,终归是能收到南方沿海的改变信号,人们内心躁动,等待着什么发生。科长采用一套群像组合,不断进行省略留白,比如离开又回来的张军,成为税务员的尹瑞娟,消失的钟萍。许多镜头美到惊人,平遥城墙下的交谈,荒野中的火苗,韩三明的五块钱,姑娘像春天的树站着突然大风扬沙。立个 flag,2020年,平遥放映修复版《站台》。 |
|
那是我一直想要过去看看的年代。 |
|
梦想死掉了,只剩下虚无,不同的是有些人看穿了早一点退出,有些人一辈子就陷在了里面--而且那真的是梦想吗?这部感觉和科长别的片子都不太一样,这么长的情况下(看了个3h+版…)剧情反而被刻意削弱,不断出现的各种流行金曲我能接受,谁不曾在一个孤独的夜听着老歌突然就很难过呢 |
|
在《小武》里就发现了,王宏伟长的真像我爸。他就跟电影里的崔明亮差不多,浑浑噩噩的过着没啥出息的小日子,几乎难以糊口。全靠我妈才勉强有个人样,真是个窝囊废啊。原以为我能好过他。现在坏了,我也光荣的成了窝囊废中的一员。 |
|
“一个朋友,普希金。”
就喜欢这种七八十年的调调,虽然贾樟柯用得有些过了,整个片子里都是那个年代的背景音。 |
|
难以喘息的、逼人的真实。潜藏在个体命运最底层的无奈、挣扎、荒谬与尴尬。而生活本身就是剧情。 |
|
烧开水的声音刺耳得如同远方开来的火车 却叫不醒多年以后的崔明亮了 |
|
7.5 贾樟柯的导演生涯就是一串悖论——早年拍出来的东西神韵俱佳,技术方面却粗粝到好比学生作业;之后的作品越发精雕细作,韵味却散了大半。 |
|
站台有一种小城之春的气质:它们都没能把住时代的脉搏,但却拥抱了整个时代。 |
|
卧槽,太牛逼了。史诗级作品。贾樟柯野心真大,要为整个80年代肖像。“让民间记忆充满银幕,以代替被官方垄断的历史。” 这时候的他才三十岁。 |
|
贾科长的电影并不粗糙,相反精致到有些强迫症了。他极喜爱将镜头从人物身上缓缓移去,投向远处的景物,逼你看眼前身后、墙里墙外,强迫你关注故事之外的时代细节。他又善于控制情绪,让你的情感在喷涌前克制,卡在喉咙里,吐不出来咽不下去。然后你发现,站台在那里,可没人出得去,生活原来是恐怖片。 |
|
起碼可以看三次 |
|
虽然说改革开放和新旧交替的这个主题我很喜欢,但是这片子太散太缓慢,终于到我即将无法忍受的沉闷高潮点结束。 |
|
车去人去,车回人回。暗夜孤漠中、熊熊烈火前、声歌起舞后,打扮时兴的钟萍最后消失了,尹瑞娟结婚生子了,韩三明交给崔明亮的5块钱悄悄地翻了一倍,娟娥姐妹俩、路边卡车上、一首“路灯下的小女孩”、跳着没人看的舞。车站广播里、通缉令中、喊着余力为的名字。墙壁上,画着“打死贾樟柯”5个字。 |
|
贾樟柯早期作品总是这么一种马马虎虎的味道,大概那个八十年代就是马马虎虎的。人们在时代中好奇迷惘地前进着,跟没人要了似的。 |
|
【A】大概是贾樟柯最具“史诗”气魄的一部作品了,八十年代的岁月,改革开放的时代,市场化的浪潮,和一代青年群像的支离破碎。将近十年,曾经的思想与意志被打破,未来的道路模糊不清,贾樟柯很好的将那一代青年的彷徨颓废抽离出画面,将之与“时代批判”并行,在粗粝的影像里保证了虚无主义的雕琢。各种象征性符号用得相当出色,不知去向的火车和旷野上的追逐,从五块钱变为十块钱的情感,夜幕下火堆旁的沉默,醉酒搬砖时大声吼唱的《成吉思汗》,以及不断变化的汾阳街道。当然,最令我佩服的还是影片最后一幕:崔明亮如同死尸一般躺在沙发上,尹瑞娟在照顾小孩,灶台上的水壶发出了类似火车汽笛一样的声音,而这一切,他已毫不在乎。无论这一幕是不是梦境,他都已经从对面的城墙进入了曾多次凝视的宿舍楼,而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力气去眺望墙外的世界 |
|
我可以理解最后开水壶响是模拟火车鸣笛,但是此片也太冗长了!镜头语言很好,但是太多没意义的长镜头零零碎碎。这部片子太贾樟柯,但是初期的他几乎所有的运镜都是中景以上导致错过了大部分角色的正脸及特写,太多人物让观众迷糊,这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故事主线并不明朗,角色塑造也不是很分明 |
|
演三明的演员就是我的亲表弟,而我本人也真的有过给他读生死状的经历,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我之所以一直到今天还在坚持拍自己的电影,真正能反映当下中国某些现象的电影的原因之一就是现在还有很多像三明那样的人无法表达自己,他们需要别人来替他们表答。 |
|
在改革開放和時代變革的現實下,無數的汾陽都只是被現代化所遺忘的角落,他們曲縮在辟寂之所,盲目的效仿著大城市的歌舞昇平,也不乏喇叭褲和迪斯科,但是所有時髦的物什都是虛假繁榮的表像,内裏依舊落後且愚昧,現代化也只是可悲的雙重模仿而有效顰之尤。年輕者的探索與失落,象徵了城鎮精神的斷層。 |
|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老婆七八个,孩子一大堆。” 能真正说清那个八零年代的只有那些曾经有梦的人,曾有的青春、梦想、躁动、激情蛰伏在意识的底层,亲切而遥远。蓦然回首,竟又走了这么远!茶壶响了,像火车的声音。没有了青春的人都爱眯个午觉。 |
|
没想到这么好 |
|
最后,放弃理想与冲动,平静而劳累地生活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老婆七八个孩子一大堆......... |
|
贾樟柯的现实主义史诗片。影片几乎是由一段段中、远景长镜头组成,固定与横摇为主,与侯孝贤的风格相近,这种远距离的凝视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但也容易使没有共鸣的人心生厌倦。导演用大量标志性歌曲、广播、录像和电视节目表现时代变迁,兼顾了写实与抒情。叙事和生活一样散漫。(7.5/10) |
|
那代中国人所经历的人事物都有惊人的相似性,贾樟柯用了他几乎能想到的方法来插入他记忆中时代所留下的痕迹,无处不在的流行音乐和物件细节,越走越远的人总归还是回到了原点,本片不管是从技术还是创作主题上都算是导演最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了,期待《天注定》 |
|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在外流浪一圈的崔明亮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重新回到汾阳,与留在这里接受命运的尹瑞娟结婚生子。贾樟柯用他冷静到冷酷的长镜头和惯用的广播电视背景声通过描绘两对情侣10年的漂泊人生勾勒出改革开放浪潮下被时代撞到的失语阶层的生活,用电影制作时代细胞切片。值得一提的是贯穿全片的各种流行歌曲,如同汇编一般,文学硕士刘靖曾撰文如是说: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具有时代特征和文献史料价值,贾樟柯电影中的音乐具有重要的叙事意义,是电影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片名本身就是曲名,还有《火车向着韶山跑》《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妹妹找哥泪花流》《流浪者之歌》《啊!朋友再见》《成吉思汗》《军港的夜》《校园的早晨》《我的中国心》《希望的田野上》《路灯下的小姑娘》《是否》都起到了构建时空揭示主题的作用。 |
|
一直不喜欢王宏伟,总觉得他把颓废演成吊儿郎当。直到《是否》出来方才醒悟贾樟柯潜藏的心酸和动人。「体位的变换是不需要有所避讳的,当两人彼此相爱,任何体位都是理所当然的」,史诗一般华丽的狂欢过后剩下的是一无所有。站台是一处集散地、亦是年代更迭的坐标,塞满了改革开放青春的迷茫和怅惘。 |
|
故乡三部曲之二。无望的青春,虚无的精神。历史的变革怎样波及那些有追求的年轻人。命运就像满载希望的火车,最终拐向不可预知的贫瘠的远方。主题与小武一脉相承,人物群像比前者丰富。疯狂地利用流行音乐来重回80年代,几处大提琴配乐给了隐忍的情绪一个释放的出口。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
|
有些导演吧,你不喜欢,作品评价再高也看不下去。 |
|
没感觉 |
|
我们县城什么时候也能出个这样的导演来记录这一切? |
|
海上传奇——是上海人离散的轨迹;站台——是汾阳人离散的轨迹。村里的人永远向往着城墙外和大山外的世界,明信片里的“广州”对他们只是一个梦。 |
|
7/10。开头表演结束后团长点名,迟到的崔明亮不服输的狡辩和黑暗车厢中人们满嘴跑火车,奚落了集体主义的乐观,家中缝制喇叭裤的母亲、被训斥的弟弟和小崔入画又离席,位置中心始终是强势的父亲,场面调度表现人物关系变动的绝活还体现在城墙意象:小崔站在城墙遥望与家庭的疏离,与张军买醉在夜灯下搬起废墟的砖头不过是人生的苍凉,大篷车开到一片荒地,众人追随象征自由的火车,城墙约会时小崔独自点亮一团火,下一组镜头从主线消失的尹瑞娟成为税务官坐着摩托,两人都放弃心中理想的火焰,结尾瑞娟抱着孩子望着城墙:回归世俗的失落同样存在;始于规划蓝图下唠家常的农民,钟秀身穿大红、嘴叼玫瑰的斗牛舞却传来刘少奇死讯的广播哀乐为历史分节,姐妹被骗表演站在风吹过的路上不走终结了新生活的幼稚幻想,这些琐碎描绘被贫瘠现实扑灭的大时代理想。 |
|
3.5。或许是贾樟柯最成功的一组群像。时代的主流是那列不予回响的火车,彼时的贾不关心火车去哪,他置身而无心代言时代,只静静注视火车背后的那群人,那群高呼着被抛下的人。 |
|
五年后重温。是我的母亲那一辈同龄人的故事。每一代人都有无法安放的,从躁动归于寂静的青春。你常想问,从前那些文艺青年们都去哪儿了?贾樟柯告诉你,他们都去生活了。当苏芮的《是否》歌声响起,她情不自禁地暗夜起舞,最后一次让不羁的心挣扎,仿佛光线里曾经翻腾的尘埃,从此屈服于命运,平静躺下来,找一份平凡的工作,像大多数人那样穿行在破落的汾阳街头。2018-10-06 |
|
贾樟柯带着强烈的私人时代记忆,来捕捉时代变化下个人和群体的走向,或是被围困的青春、或是仍在呼喊、奔逃的囚徒,他们都是被动的挟于奔涌的历史浪潮中,找寻不到真正的方向。贾樟柯对时代元素的痴迷(歌曲、广播、电影、电视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时代变化之下连贯的人物情绪,或者说,他正想要捕捉这样一种断裂的、若隐若现的小人物情绪,去记录他们,去定格真实,这也正是第六代游离于城市之外的另一处风景。 |
|
4.0。为什么我感觉如此忧伤/而此刻/泪水隐瞒我的眼眶/那些逝去的岁月/把我们变成了什么摸样.30岁的作品啊,与《小武》一样泛着粗糙的质感,镜头处理上丝毫不见贾导的痕迹,这是最厉害的地方。只是有点长,如果让我再看一遍,我也愿意。 |
|
【5】角色所深深蕴含的虚无感、群像的理想消亡,以及怅然若失后的颓靡情绪,像磁铁一样吸住了我。同时贾樟柯依旧在粗砺画面中保持了他现实主义的批判目光,真正重现了一个时代,他也还是很会用歌曲,很会用时代符号。最后一镜好到可怕,完美的浪漫颂歌,完美的平民史诗。 |
|
应该是贾樟柯电影里最不做作的一部,他真得好会拍时间,尤其这一部,时间和生命就是任意得流淌着,不需要生命目标和目的,最后都成为世界画卷中的一部分。王宏伟和赵涛每每去哪个城墙上“恋爱”还颇有几分欧洲电影的影子,纵向中还能浮现出贾樟柯现在电影里汾阳县城的样子,就是这样的景,横向纵向都有它的意义,真是有旺盛的生命力。喜欢追火车的那一场戏,写得很有韵味,先是表弟追车送五块钱,而后车又熄火,在广袤的土地上看见桥上的火车,他们都远远的跑过去,朝着火车呼喊,这场戏不在站台,不在那个小世界,但是是心灵的呈现。 |
|
贾樟柯俩进步:一是镜头语言丰富了,二是开始懂得提炼。基本上只要是那个时代跟年轻人搭边儿的文化符号,贾樟柯都用上了。这办法实在,但是笨。一个善于提炼的导演,不应当只是利用这些现成事物,而应去寻找电影独一无二的特质。只不过后来贾樟柯撒丫子鼓捣他的伪纪录片去了,站台也就成了最后一站。 |
|
长长的《站台》上有无数张《小武》的脸,但却再也没有《小武》这个青年。他的那个即兴、残酷和决绝的转身给影迷们留下一部杰作,却给小武们留下一片困惑。贾樟柯在这部献给父亲的作品里完整记录了自己从体力劳动者跃身成为脑力劳动者这一蜕变过程,与此同时也让我们隐约洞见了那层脱落的死皮归去何方。作者深知自己的历史就刻在那些磁带上,但想要在一首首时代金曲里找到自己的主题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北上的唯一一班火车已经出发,没有赶上的人只能回乡下沉。然而他镜头里的群像最终都因脱焦而变得模糊不清,唯有自己的状态真实。正如他自己的辩解:其实谁也没有权利代表大多数人,你只有权利代表你自己——因此很多人的命运就这样滞留在煤矿和山沟里不了了之。影片的结尾是真正属于贾科长的歌词: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老婆有一个,孩子一大堆。 |
|
贾樟柯在[站台]里该是想表现一群被时代携卷走的人是如何在现实里磨掉了梦想的。这是一种史诗的架构,需要协调时间和人物。相反影片中的力量却完全无法调和:摄影机处在伪纪录的位置,时间是碎的、被故事外的元素所标记的,空间却缺乏发展。一直在运动的人物于是乎根本没有在动,他们停在了站台上。 |
|
1.看见时光在胶片上流淌,看见时代在他们身上经过;2.站台送走一群人又迎来一群人,站台也目送了一个时代的过去,迎接了一个迟来的时代。 |
|
真没想到贾樟柯可以拍的如此打动人。a masterpiece。[A] |
|
你说的都没有错,错在哪里你知道吗?你说的太晚了。我们都老了,回不回来无所谓了。 |
|
含蓄、细腻以及黯然,在这部主题漫漶的电影中,贾樟柯用通篇的白描和旁观还原了一种隽永的乡愁,流浪的虚无、人际的脆弱、不由自主的命运,那些琐碎、断裂和看似随意攫取的场景,在时空的变迁中保持了温度。喜欢此片的镜头调度,人、物和空间有机的结合,推动叙事,又饱含深情。 |
|
终于补掉了因为找不到匹配字幕听不懂汾阳话而搁置了很久的《站台》……不愧是科长作为流行金曲DJ之王的封神之作🌚相比之下科长在后期的电影里其实对节奏的把控已经进步很多克制很多了,《站台》里完全还是恣意的奔放的一腔热情。那些漫长漫长又凝滞的大全景镜头那么摄人心魄地直逼得人怔怔地掉下眼泪来。几乎在每首歌里边给哭出来了。一些印象深刻的东西:黑暗的车棚里众人默契地模仿火车的声音向着前方微弱的光亮前行的片头;大篷车上众人恣意放纵地“等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老婆七八个孩子一大堆”;追赶着火车时的“我的心在等待”;被作者电影的留白给流放在视野之外的钟萍张军;水烧开了,高鸣的沸腾声如同火车的汽笛把尹瑞娟抱着的婴儿给吓哭了,悬置不安的氛围在孩子的哭嚎声一直持续着,崔明亮在一边的沙发上兀自睡得岿然不动。 |
|
【C+】拍的太流水账了,感觉贾樟柯想通过一种全知的角度去体现时代的变迁,偏偏能力又不够,还不如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两个半小时手法上也太重复,收音机和电视机的背景音多到已经不再是背景而是一种做作的存在了。 |
|
音乐起到了timeline的作用。空镜头极好,还颇为幽默。最后是一声马上就结束的警笛 |
|
是否这次我将真的离开你 是否这次我将不再哭 是否这次我将一去不回头 走向那条漫漫永无止境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