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始觉得声音和监狱走廊的拉伸感蛮好的(质地接近升级版的广角麦芽糖?),但后来感觉这些乍看新奇的东西被很多倒胃口的设计拖下水了(比如说那种近似中国城市夜景的灯光秀)…… 在保罗施拉德的作品里比较次等。 |
|
鱼眼广角镜头中的虐囚噩梦,把PTSD的神迷意夺直直展现在眼前。赌局上逢赢必炫的“USA”似乎隐隐讥讽着反战。
藏于内心的愧疚和怜爱在终局爆发,即便把一手好牌打烂,也要tilt,去赎罪、去定罪、去惩罪。
属于那种80年代老派的浪漫,啊哈,他居然把《出租车司机》又拍了一遍~ |
|
仿佛是只能在牌桌上流转的扑克,肉身始终被关在那虐囚的监狱。赌局的筹码是道德的刑具,宾馆的白布是灵魂的洗礼,递来电话的男孩本是心中自我的重生,爱与救赎却隔着探监室的玻璃触手难及。当谷歌可以探寻地球任意街景,却没有软件可以抵达内心。当算法可以预测比赛成败输赢,却没法教人如何救赎此生。 |
|
是大脑的电影,而不是手的。这对玩牌的手,虐囚的手,杀人的手,在荧幕上近乎隐身。是禁止运动的电影,停滞的电影。布列松的手凿,摸,偷,是欢愉的手,冲动的手,而施拉德的手是冷漠的。大张旗鼓地包起所有家具,简朴到铺张,也背离布列松本意。刻意低调的表演不过是一种赘饰。 |
|
故事讲得太晦涩了,老大哥帮小兄弟复仇,其实和赌博没一毛钱关系。 |
|
影像风格和故事设计都很施拉德,一颗荒芜的心如何拯救另一颗濒死的心,监狱广角设计有意思,其他则寥寥。 |
|
看的把我气得对空气乱打拳,跟算牌有什么关系?!欺骗我感情!!!《基赌山伯爵》罢了! 真无语,但凡对德扑有点了解都不会这么装b吧……男主造型还是复制《东方的承诺》,看起来就是在牌桌上活不长的样子。朋友评价男主说得真好:isfj随便出门都能捡到个娃。 感情那么多,是没办法好好读人的。结尾扔下牌局跑去和长官互相折磨,对应了他无法参加WSOP的FT—heads up battle,winner takes all。讲个题外话,2021WSOP FT—HU阶段,美国业余选手乔治赢牌时,亲友团就大喊USA,对手那边亲友智囊团穿着黑T恤衫一群nerd样,结果最终bluff还是被德国职业选手阿德米尔抓诈了。 施拉德能不能做下海导演啊,这方面我是真的很认可。 |
|
希望每年能有一打这样的美国电影而不是漫威 |
|
主角在伊拉克的过去不由自主地让人想到施罗德前作《第一归正会》。可惜这次没有个有趣、新鲜的想法,没有耐人寻味的人物。况且主人公的过往、外在冷静、叙事的一般套路以及不最亮眼的结局,令人失望。 |
|
什么乱七八糟的剧情 |
|
Tye Tye水城主竞赛三刷。打破赌片常见的刺激,抑或是神算超能提供的聪明;一次启程、一次探视、交织在其中的主人公,提供了复杂却又触及内心的角色研究。还有在闪回部分采取的镜头也异常地有风格,并带来更强烈与不安夹杂的冲击。2021年了我还是在慨叹Tiffany Haddish的过度选角以及资源妒忌,只能说Paul试着挖掘了她;并且里面的每个演员都经由这种挖掘与调度- -有熟人,有看到选角消息以为是来搞笑的,成就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
|
很难再有如施拉德这般的创作者,一生中轮回一般的拍摄同一部电影:于过往伤口的裂隙中,洞悉魂灵流放的准则,但严格的自我鞭笞与暗示践行却仍无法放下赎罪的执念,舍弃掉成为幸福之人的机会,重新撕开疤痕下从未愈合的伤口,以自毁完成受戒,实现神迹的手动圆满。现代社会中精神世界远离宿命信仰的人们无法逃脱的虚无焦虑,成为对黑色电影语汇的超验,奥斯卡·伊萨克与先前《美国舞男》《迷幻人生》《第一归正会》中的男主角们高度重叠,喃喃自语,背负原罪,在自我封闭的冥想炼狱中写下孤独存在的证据,并迎接那亘古不变的布列松式结局——触不到却存在的稀薄的温存。舞男、毒贩、神父和赌徒,不同身份象征却陷入相似的困顿,几十年来,支撑施拉德坚持拍摄这些寓言的又是什么,新好莱坞的伤逝,美利坚的幻灭,他又何尝不是自己笔下镜头下的那些角色呢。 |
|
2.5,第一部保罗施拉德,这个鱼眼镜头很棒,其他的没太喜欢起来 |
|
不在赌博而在复仇。Oscar Isaac是我daddy,他可以在宾馆房间对我做任何事 |
|
C+/ 对数字影像语境下城市景观的平面性显得更加敏感,由此能将人物内在和外部世界摊开在同一维度。但与此同时视听的扭结上又太过松垮,以至于时不时显得过于嘈杂,过于标举着氛围、情绪乃至只有推进叙事的效果,无法让人物维持在被扰动的开放状态。假如关于监禁与安全的社会批判仍在前半段的多种媒介的穿插中有些奏效,那么后半段嵌入或是仅仅浮游于权力关系的救赎就完全是剧作意志主导下空幻的施拉德式cliche——只不过失却了《第一归正会》里那种翻转于污浊与圣洁之间的沉静罢了。 |
|
可以算牌,可以控制赢到什么程度就离席,可以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行为准则,但摆脱不了曾经的梦魇,赢不了那个高喊USA的对手,救不了一心要复仇的孩子。从监狱开始,又回到监狱,到头来最适应的还是监狱生活。影片整体给人感觉是精致又晦涩,克制又忧伤,结尾比较拉胯。每一个镜头里的Oscar Isaac都帅得不像话。 |
|
救赎片…正反打对话真啥几把乱写 |
|
6.5/10 分。初看,蓝光。导演编剧,保罗·约瑟夫·施拉德,马丁·斯科赛斯的《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就是他的剧本。。。本来我还以为是看的是酷炫的算牌扑克大赛,结果却是慢吞吞的文艺剧情片。。。新版《沙丘》里有男主,没认出来。。。 |
|
主题推进得非常缓慢,甚至快到中段之前会怀疑这种不知是否可以算作清教徒式的苦行生活对赎罪有何用处,只能说生活上的一点克制和精神上的每日自省在一遍遍洗刷过往PTSD带来的烙印,但随着超广角的监狱酷刑展示,加害者的原罪在迷幻中被揭开,牌桌上的推演计算是精神上的麻醉剂吗?爱可以救赎过往的罪孽吗?信仰早已幻灭,刑具则是所身处的真相,加害者原来也是受害者,最后只能通过刑罚受戒得到解脱。还是有些简陋,爱情线没有那么必要。 |
|
威尼斯主竞赛第二场,我在纠结给4🌟还是给5🌟 |
|
施拉德尝试再次拍摄一部80,90年代风格的,具有斯科塞斯色彩的“纽约系”犯罪影片,但《算牌人》却又是《第一归正会》的延伸,有着之前的犯罪影片前所未有的沉稳,“赌博”这一特殊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作为罪恶/宿命的手“。奥斯卡·伊萨克饰演的赌徒虽然出没于享乐主义色彩的赌场,但从他的画外音中却充满了清教徒般的禁欲,他的拟父—子关系是伊斯特伍德的反面,一个无能的父亲必须通过儿子,才能重新寻回属于自己的恩怨与创伤,将那些以鱼眼长镜出现的监狱噩梦实体化;而影片中所有感人的母子重圆,以及作为救赎的La Linda不过是事先准备好的老桥段,施拉德几乎嘲讽了一切,从赌片,”美国叙事“,再到《第一归正会》福音般的机械降”人“。 |
|
就一般般吧,监狱Vr片段搞在电视上过于头晕,这点怪我 |
|
布列松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也开了一个坏头,至此之后,电影人把节制与高级划上了等号。影片中那些无处不在刻意营造的隐忍和冷清,低饱和的影像色调,但这使影片变成了一杯过夜的凉白开而不是无糖苏打水。 |
|
第一次发现Issac美人的演技不够用。他可以去重演《美国舞男》,但这个角色是年轻的威廉达福的,美人没有演出黑暗。 |
|
摄影机与Tell之间只保持着一种方向的运动:向他贴近。从而从此刻离开,逼退回某个恒定的原点,类型范式自然也便成了仅供演进的空壳。 |
|
看片名以为会是个决胜21点的故事,实际上还是保罗·施拉德《第一东正会》那种受困过往回忆的主角渴望救赎的路子,所以突破性不太大,赌博在这里不过是暂时逃避痛苦的手段,同时也指代了男主未知的命运,关塔那摩监狱那段的鱼眼变形镜头还挺妙,荒唐与扭曲被呈现了出来,整体还是很克制,有种苦行僧的感觉,伊萨克花白头发造型好评。 |
|
6/10。奥斯卡系电影,白布包裹家具、监狱鱼眼长镜头,极大得调高了我的观影期待,谁料一泻千里。除了主角其他人物都没有任何神秘之处,本应是主题的算牌也在香港夸张的赌博电影洗礼下众口难调。我好像从来没有进入过保罗施拉德的世界,《第一归正会》是,这部也是。算牌是导演与观众的较量,他藏着王牌但我已失去耐心。 |
|
鱼眼广角和包家具的视觉效果是有意思的,除此之外难免有些无趣。 |
|
#venezia78 这一代电影人曾用青春热血杀出一条新路,直到今天依然激励鼓舞着世界各地决心献身电影事业的人,而保罗•施拉德和马丁•斯科塞斯是走在前列挥舞着铁拳的领军人,有着男儿的阳刚与血性。但人终会老,他们肩上承担了太多责任感,曾经意气风发的抨击渐渐变为深深的痛心疾首与赎罪之情,本片仿佛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前行,观众似与男主人公一起如伊桑•霍克般走向自我毁灭之路,过往不堪回首,明日不见曙光,唯有爱可以拯救。难得的从施暴者角度切入,不幸的是,其同时也是受害者,在他遇见另一个受害者的儿子时,伤疤被揭开。我们终将面对该面对的,无论过去还是自己(这也是本届很多电影的主题)。《后翼弃兵》明确I will entertain you,本片,I will tell you a story. 这就是不同。 |
|
在施拉德这里,“反类型”并不是一个在假定了某种“类型”的公式然后展开逆反的概念性手段,而是电影为了蜷收起情境自身的能量而不得不借以打开故事的裂隙的一种运作逻辑。段落镜头内人物入画出画,轻飘飘几无重量,摄影机巡视着干净的环境,内折起了电影所有锋利的棱角,甚至角色前史都只在失真平滑的鱼眼镜头中补足,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所有讲述轮回的电影提出的都是相同的问题,为什么要拍摄它?故事有其逻辑并总是想要走向圆形闭合的结局,但从裂隙中重新发现的运动和情感的力量却能直线延续到无穷远处。这是电影存活的动力,也是角色的。 |
|
可以和《国旗日》一争年度最迷人的影片宝座。 |
|
我相信很多影迷不买账的原因除了摸不着头脑的氛围营造(对白、配乐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这种后《出租车司机》人设真的已经挺多的了,施拉德自己编剧的《穿梭阴阳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所以核心还是看人物动作—算牌以及牌局与主题的结合,我觉得是挺不错的。伊萨克在牌桌上的遭遇就是他人生境遇的缩影—本无意却不得不,在可控情况下才能勉强掌控的自己的命运,而一旦与伤害自己的体制搏斗,最终都会如期失败。将他自己所崇拜的布列松式存在主义命题加入美国社会观察,几乎一直都是施拉德的创作母题,本片亦不例外。 |
|
不想当布列松的施拉德不是好小津?但他真是毫无视听审美力啊 |
|
2021威尼斯主竞赛入围+2021手册十佳第9位。剧作一流,台词精彩,旁白特别值得分析;视听上保罗施拉德强调数字感的方式是通过极为清晰的景深镜头实现的,这个景深的处理往前就接到比如《圣鹿之死》等作品;用2D化的VR镜头来呈现梦境和记忆也是第一次见到有人这么做!演员处理上特别布列松(旁白也很布列松哈哈哈),不过美国演员跟这套风格确实不搭……战争相关的PTSD居然还能翻出新花样,实在厉害,奥斯卡怎么着也得给个编剧提名吧! |
|
今年电影节给的第一个五星! |
|
是赌片?公路片?新黑色电影?还是政治惊悚片?又是一部反类型的典范之作,将好莱坞的类型玩法与欧洲电影的心理叙事结合得恰到好处,对声音环境的塑造让人印象深刻,抛开明显可见的鱼眼镜头的声音处理不谈,单是酒吧的嘈杂与人物对白中的接应就足见功力,叙事中夹杂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留白之处,也可以说是反高潮处理,比如公路之旅的结果如何,结尾复仇的处理等 |
|
与《算牌人》最相像的是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二者都在本是绚烂张扬的类型里拍出了萧索之气。施拉德那新教徒般的节制在这个寓言中显出恐怖的一面来,他的男主角的道德性即体现于这种节制,他是一个能算牌的人,能看透坐庄的美国体系里自洽的极权性,却只稍作利用以维系生活而不加追究。直到最后,他才成了真正的威廉·退尔,一个斗士。他在自由之时却似乎活在玻璃监牢里,而在监狱中反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
|
睡了醒,醒了睡,说不清是我太累了还是这片真的蛮无聊的,鱼眼镜头的监狱片段视觉上很有意思,每次赢牌就要喊USA的那群人好讽刺。 |
|
一再地反高潮、去繁琐。却比第一归正会有了更多的运动,那就是不断推进。摄影机穿梭于牌桌喧嚣、人间地狱、灯火阑珊,抵达奥斯卡深邃的眼底。USA那几位哥真的承包所有笑点。(电话那头差点认成是Carey Mulligan... |
|
恐怖的控制力,犹如审讯时被“强迫”集中着注意力,威慑感充盈整个电影。思维被吸入影像,裂开成算牌与书写的双重知觉,而后又消融在某个道德阴影下的冲动时刻。类型主题也不再提供刺激感,它被理智的自我鞭笞所替代,正如未来被过去的罪感殖民,噩梦暴露出原始的恐怖,只好像清教徒般书写罪状。 |
|
那种煞有介事遮遮掩掩地讲没什么惊喜的故事的片子。男主的魅力盖过所有人。 |
|
呼吸部分跟冥想相关,这一部分比较吸引人。但是关于救赎,电影表达的差劲。 |
|
7.6/10 #PFS会员放映 即便以赌场打牌为表面驱动,“赌”并没有被过度剥削为男性气质和奇观,而是“博弈”和“观看”,牌桌上的视线交错宛如泰尔逼供时盯着囚徒的对弈。奇观则由绵延的伴有呼吸节律的配乐与纷乱的霓虹灯构造,某种意义上延续了施拉德一向的对日本文化的钟爱,不过是从西方中心的视角去异化,正如其在《三岛由纪夫传》和讨论小津的Transcendental Style一样。剧本尚可,但是节奏中段过于缓慢,所有推进点都被无限制拖延到最后部分。部分镜头或调度的确富有魅力,但是施拉德的有些花活儿依然看起来突兀,沦为展示,譬如监狱的超广角(鱼眼)镜头,引用真实影像的纪录片式的回溯,都被影片中硬塞进来的爱情线与不合时宜的刻奇笑话直降格调。讽刺与救赎同时存在,无法战胜的却永远是穿着美国国旗且时刻身后有人呐喊助威的那个对手。 |
|
77/100 |
|
【B】必然的,轮回的,且总是可被预测的。罪孽、伤痕、受难与救赎,那些剧情被讲述的方式,正如主人公的生活一般沉闷,当然也伴随着极简的节律重复。同时也在他人的入侵中逐渐消解孤独壁垒,节奏走向失控,无论是常规的牌局博弈,还是妖艳的鱼眼镜头,都在导向那个必然的结局。也可以说全片都是为了最后一个镜头而拍,几乎完全布列松式的,跨越隔阂的温暖。 |
|
看到一半:请问《算牌人》内地买家/投资人还好吗?看delivery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哭晕在厕所了 这纸面的vision以及卡司和制片的flare 是不是和成片差距太大? I can feel your pain half way through the film. 看完全片:what the heck is this shit! |
|
出租车司机的编剧。
好像是狱警一个项目折磨士兵(?),之后坐牢,但项目领导没受到惩罚,出来算牌赌博,遇到一个男孩(孩子爹也是狱警?),赎罪去杀项目领导。大部分都是公路赌场对话,相对比较安静吧。稍微无聊,配乐不错,心跳和歌曲。联想电影绅士们,醉乡民谣。 |
|
打过德扑的人都知道,算牌作为一种概率技艺,可以构成打牌整体策略,为长期盈利提供数学工具。但具体到某把牌,甚至某次比赛,某一天,某一个月,是否能赢钱都首先建基于运气,也就是偶然性之上。当代“神学”如果说还有什么是超验的,或许就是这种“偶然”,那种我们能从萨弗迪兄弟电影中大量感知到的混沌和不可预计性。而施拉德只能在老派的信仰体系里做得足够正统,在当代电影语汇显得足够正点。不过,这个电影最成功地方,当然是把赌博男人塑造如此帅,如此秀食可餐。
@望京电影资料馆 @望京德扑之家 |
|
Austere到浮华,无处不在的枷锁,连呼吸都要叫观众一同沉重。//原声碟太好听了! |
|
8.3 奥斯卡伊萨克最好的角色,William Tell一改往常疯癫的赌徒形象,赌博于他只是逃离现实的唯一途径,疲惫不堪地眼眶中满是虚无,即便是半点激情都形如幻觉,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地覆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