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已婚男人,家庭美满,但无聊的午后总让他想入非非。老朋友的前女友找上门来,于是,他的午后变得多姿多彩。他相信他深爱他的妻子,他相信他能够抵制诱惑。你一定认为他最后出轨了,但是,侯麦却让他逃走了。不过,正如克洛伊所言,她的诱惑也许会让别的女人享受成果——谁知道呢。 |
|
“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侯麦台词最好的一部。 |
|
2017.09.23 「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最后这一句,我老公也曾对我说过几乎一样的话,然而事实已经证明这是一句谎言。 |
|
喜欢男人的一点点克制,和女人的一点点放荡。 |
|
三位主演的长相气质并不讨喜,但依然是个精彩的故事。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忠贞的约束,它是一种感性的坚持,信者得救。 |
|
侯麦的片色调都特别好看。青色,棕色,乳白,朱红搭配在一起非常舒服和谐。还有喜欢男主一开始的格子衬衫。 |
|
虚伪的中产阶级啊,一面希望享受充满新鲜感的男欢女爱,一面又想维持着和谐的家庭生活。最终只能带着情人勾起的情欲回家和妻子解决。简直就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绝妙之处在于,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丈夫,妻子也同样存在。结尾狠狠地打脸。侯麦这个道德故事太精准了。 |
|
我们在与婚姻形式相悖的《午后之爱》里并没发现所谓的自由意志,而是看到了一种存在于想象世界里的柏拉图式恋爱。侯麦的道德故事表面上都是关于选择的冲突:选择道德不快乐,选择快乐不道德。道德与幸福之间的矛盾不仅困扰着爱情当中的男男女女,同样也让资产阶级焦虑得不知所措。然而作为一个极富审慎魅力的资产阶级代表,男主角的“选择”却具有强烈的宿命论调。因为在他看来,消除危机获取安全感的前提只有一个:将具体的人抽象化或把欲望概念化。于是他在序言里那些自欺欺人的白日梦便赤裸裸地揭示了自身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可以心甘情愿陪你逛街吃饭买买买,就是不能跟你上床睡觉嘿嘿嘿。究其原因在于男主只想巩固自己作为主人的道德,根本不想因改变而成为奴隶。形而上(资产阶级)的爱情与下半身无缘,这才能保证婚姻秩序(自身地位)的稳定性。 |
|
独白如诗。猥琐又真实的白日梦,妄图占有所有女人的天然梦想VS.必须忠于婚姻伴侣的道德现实。无法平衡的摇摆,可怜又可悲的止步/逃离,怀中哭泣的妻子……对中产阶级空虚精神状态和婚姻道德的入骨讽刺,Cholé起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爱逛街爱购物的男主,最讨厌男人穿高领紧身线衫(福柯躺枪) |
|
真相就是男人抵挡住诱惑没有出轨却只能面对妻子已经出轨的事实,在结尾狠狠地摆了一笔。注意两点细节:1.外遇发生在妻子怀孕期间,2.情人的每一次出现都改变着装束(发型、衣着),与呆滞的妻子(狐狸样)形成对照。而诱惑的不断变奏无不诠释着普鲁斯特在《女囚》中点出的命题:越难得到越会激发欲望 |
|
所谓中产阶级找情人就是理所应当这样的借口可笑的连自己都欺骗不了,侯麦影片里的女性角色都被赋予了近乎主导价值观与爱情观的领袖气质,真的比阿莫多瓦更适合“妇女之友”的称呼。特别讽刺的结尾——克制了出轨欲望的丈夫回到家里面对的是已经出轨的妻子,婚姻、家庭说到底只是他们口中微而不坚的薄纱。 |
|
3.5. 第六个没有得逞的感情因所谓的道德挑战而搁置。Maud、Françoise、Haydée、Aurora、Laura、Claire 都登场了。2020.12.13 午后三点大银幕看午后之爱。咦原来Bernard Verley和Françoise Verley现实中也是夫妻呀。最后的道德挑战,也在城市人潮中沦为笑话,没有一件衣服不好看,没有一个女人不好看。 |
|
“一种新的婚姻哲学,在婚姻与奇遇之间的选择,暧昧的道德。”很多人说洪尚秀像侯麦,探讨一些中年男子在婚姻中的道德困境。在这一点上,洪倒像一个东方人,而侯麦则严肃克制的多。伍迪艾伦则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美式风格。(高领毛衣像神偷奶爸) |
|
道德故事系列集大成之终篇:人到中年难免危机,已经不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问题了,这问题就好比男主的高领紧身开司米,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玫瑰呀。“女人如衣服”,侯麦把这句话展现得太好了! |
|
道德故事系列里我最喜欢这部。不论开头部分的抒情化表达还是后来的热情与理性间的挣扎,都表现得很到位。人心的幽深易变与生活的杂乱失序,在日常秩序的运转之中一览无余。 |
|
#bjiff2020#北影节最后一场,午后欣赏一场法式午后之爱,把“出轨”上升到人文哲学的高度也真没谁了,候麦再次以冷静疏离的眼光审视中产阶级寡味的婚姻生活,略带讽刺又异常可爱。午后人容易感到孤独空虚,异想天开的已婚男人却幻想着另外一种生活,比如借助神奇液体(丘比特之箭or费洛蒙?)让自己人见人爱,与无数巴黎美女邂逅陷入爱河。可等到真有那么一个完美“小三”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犹豫不决且退缩了,最后在“小三”刺激之下,他反而鼓起勇气忏悔表白,从而加深了与妻子的情感……爱让现代人迷惑,而男人真是让人费解的矛盾生物呢。ps,不妨追问下,夫妻之间精神出轨而肉体未出轨究竟算不算“出轨”呢? |
|
最后一部。与慕德家一夜 女收藏家 克莱尔之膝同样讲了中年男人在道德与情欲间摇摆不定的故事。电影感的削弱以及生活况味的自然展现无疑是侯麦特色 亦是我最爱他之处 本片依然如此。至此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刷完 最爱克莱尔之膝。 |
|
《克莱尔的膝盖》之后,侯麦还能拍出什么呢?他的道德悬疑曾经只是女人柳暗花明的陷阱,这如今在他炉火纯青、如入化境的隐身术中渺无影踪。他还能给我们惊喜吗?
侯麦的选择是始料未及的,我们从未在之前的故事里这样不带防备地直视阴谋:主角在序幕中就毫不避讳地幻想与陌生女人的幽会。我们与阴谋捉迷藏,这是希区柯克电影;而当我们在阴谋面前无处躲藏时,这便是库布里克。侯麦拍摄了一部《大开眼戒》的预告片,道德故事的终点、这在道德两级滑动得最为剧烈的电影,却恰恰瓦解了道德,走向了它的反面:欲望。这正是最好的结局,电影违背自己赖以生存的语法,让精巧阁楼轰然倒塌。侯麦一路艰难跋涉到达的终点便是这里:他不再让自己的人物看上去像个衣冠楚楚的罪人,而像个衣冠楚楚、却满怀悲伤的怪物,他竭尽全力守住人的底线,却不可能如愿。 |
|
重新想了一下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是,男主角乐于与克洛伊相处、说爱她,可是一直不愿意改变她贫困的生存处境,而我在看的过程中竟然代入了男主角的心理,认为他的行为很正确。侯麦用同情的方式,揭露了爱本身的懦弱与残酷。 |
|
2020.04.09 “序章”的台词优雅得像一篇散文,男主一开始不打算买的衬衫(男主是套头衫爱好者)出镜率却很高,谁能抵御新鲜感呢,帮Chloe擦身那一幕连镜头外的我都能感受到白皙肌肤的细腻触感和强大的吸引力,男主一时失了神也是必然,不过结局如果停在关门这一刻也挺好的。 |
|
“不,我很高兴,你不能知道我有多高兴你在这里,不过我肯定表现得傻里傻气的。”“冷淡的人是我,我不能爱一个总是窥探我思想、我太熟悉的人。”“人们生活的多样性抚慰着我。”“生活是丑陋的,人们过着一样的丑陋生活。”侯麦真厉害呀…像是细细的针尖刺进你最敏感的神经 |
|
看的第一部侯麦。很对我的路子。 |
|
一点点所谓道德时而是缚着奔马的缰绳,时而又是悬吊的胡萝卜,紧一步,快一步,悬崖上了,坠马惊心,可勒马又差点成了个笑柄。男女之间对于忠诚的辩驳简直火花四射,而聪慧的女人总能把男人看得太透,只是男人就连一个套衫的动作,都能勾起戏逗孩童的欢喜,白日茫茫,什么都该有点讽刺的模样。一刹那觉得,最后那个杯子,属于某个秘密来客。@ 资料馆,#北影节 |
|
就喜欢看侯麦一层层撕开中年男人道貌岸然的外衣,把他们从自以为是的道德高地上拉下来的样子。
可这就是人性啊,“我只喜欢高领毛衣,我绝对不会买衬衣的。好,我试试。”原来这件衬衣我穿上这么好看啊……
我爱我的妻子,可你那么喜欢我,我也喜欢上你了……
在侯麦的这些道德故事里,女人都勇敢可爱,男人都懦弱可笑。 |
|
也不急着补全侯麦了,闲着没事儿就看一部,反而乐得轻松愉快。想到有人说过,侯麦的导演笔记里把演员的衣服颜色都考虑得很周到,这一点在这部里体现得尤其明显,每套衣服都搭得好看极了,CC修复的颜色也好看极了。 |
|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同时爱多个人是道德的,一夫多妻制也是合理的 |
|
Frederic他老婆也够厉害的,生孩子,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写论文,还时不时会情人 lol Rohmer is so subtle. |
|
内心欲望的悖论上升到男女不同视角的层次,提出“所有女人的美是我妻子的特征,也是她的延伸”论点的是他,“一夫多妻”的反而是她,克洛伊戳穿了安逸幻想的泡沫,清楚表明爱与占有之间的区别,肉欲和征服的区别,与慕德家一夜相似 费德里克“顿悟”的心态更应该算作“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
|
侯麦对所有人的一次挑逗,包括女人,我也在觉得好无聊 有点意思 什么情况 还是无聊之间反复横跳,本来以为又是一次对男人的虚伪进行的嘲讽,但最后男人阶段性的战胜了诱惑后,回家面对的却只有妻子出轨之后的愧疚窘迫,原来是对所有人婚姻道德的取笑,这样对婚姻的态度算是乐观还是悲观呢 |
|
罗麦尔的这一部莫德家的一夜差不多一样无敌。六个道德的确比四季水平高一些 |
|
我觉得这部才是最经典啊!女主全部出现,结尾暗藏玄机!至此六部看完~侯麦的牛逼之处就在于,六部没有一个让我猜到结尾…… |
|
1. 第六个故事了,终于结婚了,看到主角的老婆孩子了。但大部分时间他还是不能投入的去爱老婆,永远只是精神出轨,肉体绝不。2. 这大概跟侯麦的天主教背景密切相关吧。 |
|
厉害,厉害,如果说卡萨维茨用特写的表情代替性格,那侯麦就是用对白和衣服,后者的视觉埋梗尤其举重若轻,男主高领毛衣玩好几遍,祖祖每次出场不重样,是衣服架子,也宛如一个多巴胺超市,驱动男主走向“每个女人都是我妻子的延伸”,最后拍出了《大开眼戒》的感觉,也就是说,被把玩的不是道德,而是某种渴望上位的男性自尊,用现在的女性主义看,祖祖的境遇显然有工作性别歧视的背景,而被转化为性魅力武器(裙装黑丝秘书也穿,但祖祖才诱惑),男主比起单纯泄欲,更需要道德资本来巩固对女性的幻想资格,所以一切仿佛柏拉图式精神,又像是口嗨聊骚,被剥皮后的中产生活,回归的不是爱的德性,而是由脆弱与恐惧编织的体面。BTW“硬闯私宅”那场室内戏话筒入镜了哈哈 |
|
A/中年-婚姻-午后,人生-爱情-自然的奇妙联结。向来反感爱情中性别的规律总结,因而更愿意当作对爱情边界的谨慎探讨。触手因欲望伸出又因欲望退缩,婚姻成为背后看似完好的壳。质朴却又丰富的镜头,精准有力醍醐味的台词,平实描绘的心理张力。BTW中产阶级依然是令我无比困惑的词汇。 |
|
侯翁是鲜有的伟大悲剧艺术家。二十世纪,电影里是有这么多人未吵闹自杀,而带来了二十世纪的伟大。所以二十世纪是伟大的。现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它也应该是伟大的。在侯麦这里,人的思考与非思考同时存在。大概就是我最近在想的事情。我是他们两个人的合体。又羡慕远游的人,可我又在那个穷画家那里找到我的角色。我是不是天生角色太多。如果读者在作品里看的总是自己,那么这种观点下的映后讨论便应该足够有趣。其实真正的亲缘关系在侯麦这里。我不信他不知道自己的锋芒。 |
|
侯麦最后一部道德故事,讨论了中产阶级的中年婚姻危机,结尾又是精妙的暗示令人恍然一笑;赏心悦目的马卡龙色调冲淡了些许严肃性,跟随镜头漫步在70年代的巴黎街头,日常出街的服饰搭配今时来看竟也毫不过时;一个幻想精神出轨差点付诸肉体的背德故事,好在最后关头勒马悬崖,看似一切都尚在可控范围内,变成了也许永远难以启齿的隐密,但恋人之间长久默契的通电又岂会浑然不察;午后时有烈阳令人目眩,时有阵雨令人狼狈,但最终宁静的傍晚降临,之后的生活将带着新的领悟继续下去。// PS. 侯麦描述的"道德"似乎更存在于影片里这类对逾越与背叛始终保有足够耐心的人群之间,狭义点说是欧洲文化氛围和人性解放起了作用——假如把情景挪到伦理观念往往大于"人"本身的东亚儒家文化圈,恐怕文艺片就变动作片,道德故事也变成法律故事了。 |
|
终于关注到侯麦电影的文学性所在——小品文一般说到哪儿算哪儿,不搁闲笔,不贯之以余味,不唯章回之间,连段落之间也可以戛然而止。譬如序章中,随着男主角的自白,说到哪里拍到哪里,镜随言转,各不相干,短而密集,没有花哨的转场。一个不耽于肉欲却又图新鲜的男人,通过序章展现守旧的寡趣与逃遁的幻想。当新鲜逐渐脱离掌控,还是要赶快放手。回家后的戏才发现妻子也经历着同样的煎熬。灵魂伴侣即便寡淡也无法拆散,毕竟这是排除了多少备选的万里挑一。并非出于道德——「道德故事」的误译让不少人往虚伪道德约束上拉扯,其实是「自我剖白」——而是真的没办法,不过是个很实际的原因罢了,可以满足新鲜与暂时逃离,但仅止于此,不合适终究还是不合适。 |
|
开放性关系和忠诚关系没有高低对错,只需要达成共识,否则会造成伤害 |
|
如巴赫平均律,明线上的复调叙事将男主面对妻子与情人的时刻并置,并隐藏了一条暗线——他理想中的暧昧出轨与现实中的尴尬偷情,一面是小布尔乔亚式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式的。圆融的叙事结构少有节奏的错拍,保持冷静的旁观视角,却也令人物少了某种活力。片尾的警醒时刻是寻找出口的必然,但如果没有出口直接跌入洞中呢?洪尚秀接过了这一棒。 |
|
“道德故事”的最后一部。原来天下所有特立独行的女子都一样,原来天下所有的中产阶级小资男也不差多少。人物的内心刻画过于精彩,以致我不免有点邪恶的想:如果侯卖没有切身的感受,怕是拍不出这样的电影的 |
|
长期处在单一爱情状态下的困倦状态后,人们都在渴望一段打破固定情感状态的新关系。从蓝眼睛的对话中瞬间切到黑眼珠的亚历山大,生生从单线的道德选择中撕扯出一道暗线,困倦乏味的家庭生活直接从个体上升到了群体性的普遍困境。从环形阶梯上落荒而逃有着不亚于布努埃尔式的讽刺喜剧效果,或许只是从一种困境中摆脱出来回到另一种注定的结局而已。准备重看侯麦。重新开始社交后慢慢体会到女收藏家式的情感困境与主观障碍。 |
|
男性如何在婚姻与爱情中掌握平衡(此命题预设的婚姻/妻子和爱情/情人无法兼得的命题在如今越发保守的价值观下更加尖锐),大段对谈与交流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上升到哲学上的悖论,如果说男性本来就是道德观(婚姻)上非常混乱与违背的动物,那么一切的艺术讨论究竟是继续说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还是为之辩护,从情理上看侯麦的很多情感主题作品都在价值观上很模糊,一如人与世界的关系。 |
|
侯麥的電影似乎常常讓主人公在兩個情人之間遊移著,男主角不斷背著妻子和情人進行午後的約會,卻一直處在某種曖昧非肉體的關係中,不知該不該跨過去。算是某種男人對婚姻與感情慾望如何平衡的掙扎,侯麥拍來當然是相當有味。裏面大量出現辦公室的場景不知怎麼地讓我想到小津安二郎。 |
|
唯有这部是完全基于婚姻之上的讨论,于是为私人道德引入了社会公共道德的成分,于是爱情与道德的天平终于朝向后一方倾斜;拥抱所有女人的观点似乎形同《追忆》中马塞尔对阿尔贝蒂娜的爱情,当你爱一个人时你爱的只是一个符号和特征的集合,你甚至能在所有人身上看见那个人的侧脸;这次又欣赏了侯麦配色的各类高领毛衣,着实太喜欢。 |
|
“女人频繁且稍纵即逝地出现,她们丰富了妻子的美”,“有些女孩只是晚上开花,白天就凋谢了”,其实所有华丽的言辞不过是男性对于出轨与混乱的开脱,本质上还是反讽性的,他电影中的男性总是思想远远大于行动,或者说是已停止生长的个体,你很难发现他们会有实质性的飞跃。 |
|
“六个道德故事”系列最后一章,此前所有的女主都在本作男主的性幻想中出现,丰富了这个中产阶级中年男人无聊的午后。尽管他坚定着“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的忠诚,最终依然在老朋友的前女友克洛伊的欲擒故纵中逐渐沦陷。当精神的出轨已经出现,观众以为肉体的不忠也顺势而来时,他却又突然逃走了,也许并不仅仅是因为对妻子和孩子的愧疚,也不仅仅是自我道德观念的谴责,可能是在那一个瞬间,他意识到自己只享受形而上的暧昧和追逐,却胆怯真正的肉体缠绵随之而来的后果。结尾和妻子那段对话耐人寻味,不是单向的道歉而是相互忏悔。 |
|
有两个女人的男人失却自我灵魂,有两处爱巢的男人降低分辨头脑——《圆月映花都》 |
|
法式的小聪明和圆转哦。。。无出其右 // 20200829@美嘉三里屯 |
|
这个时间感强调的尤其之好,不过我不喜欢想象那一段,有些过于直白,办公室里几个女秘书,其实就构成了一个很好的氛围,脱套头衫的伏笔也有点好笑和明显,但最终的结尾我是喜欢的,那样寂寥的下午,丈夫和妻子烦恼的发笑,变成一幅风景画。 |
|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之作,六个道德故事中侯麦最深厚功力的一部。他将一个男人的出轨故事拍的如此智慧,力道,又点到为止的精炼且精妙。体现了侯麦对人生的处世哲学和爱情哲学。影片中随着男主的喃喃自语和自我剖析,我们的内心秘密仿佛早已被侯麦知晓,喜悦又慌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