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了第一集,哭了一个晚上。之所以给出五星,不是因为剧本身拍得多么好,而是因为I was the Leah。My mom died of ALS 14 years ago.曾经的我也是每天生活在无尽的痛苦里,也多么希望能够找到治愈ALS的方法。I miss you,mom. |
|
居家隔离期间,每个演员上交的一份长度必须30分钟、内容不限的家庭作业。个人秀最佳的是那个酒驾撞死隔壁男童的女贱人。 |
|
可以说是拍砸了,但问题不在于题材的俗套和重复,而是这些道理不能通过这样浅显的方式讲述和表达,不是独角戏不合适,而是剧本太糟糕。卡司浪费了。 |
|
只看了Anne Hathaway和Morgan Freeman & Dan Stevens那两集,科幻外衣的内核还是家庭。不过我不是很喜欢看独角戏,会很容易出戏,因为常常会感到演员的演技体现盖过了故事本身,有时候会觉得像是在看audition的self tape。不喜欢听一个人讲故事,而是喜欢看很多人演出来。 |
|
第一集,安妮海瑟薇,一个人的电影,一个人Solos三个角色,妈妈的爱,生活的压力,是承受、跳过、终结、还是牺牲,只有洗衣机一次的时间来抉择,洗衣也是洗的自己的心灵~ 穿越,审视,对话,从过去的自己中成长~ |
|
故事有点俗套了,可能只是个看演技的剧?有些泪点完全get不到,三星半 |
|
多年观影观剧的嗅觉,不仅仅让我闻到狂碾爱死机2的味道,更让我顿时左脑齐泽克右脑拉康般又陷入了那种思考:
科技和物质极速发展的当下,整个人类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分裂,作为分子的我们更是茕茕孑立地隔着屏幕佯装享受他人的狂欢……
有点类似疫情初始期间,骑着自行车肆意妄为地驰骋在本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偶遇一两个和我一样奔向超市的路人相视一笑……
看起来,我们和世界共振,实际上,我们仍在芸芸众生间独自solo,等待和寻求一个,哪怕只是一个可以从日暮到初晨齐唱共舞的人。 |
|
3.5 海伦米伦最佳 |
|
秀演技的独白剧,内核实际上还是低配版黑镜 |
|
第一集尝试了四五次才看完,因为实在是让人提不起兴趣,安妮·海瑟薇的这种表演让我想起她在《Modern Love》中那集演的双相情感障碍者——那一集也是我在ML里最不喜欢的一集(她的表演禀赋在《一天》里已经用尽了罢)。本剧全程两倍速度看完(如果有三倍速可选就更好了),除非另请编剧,否则不要有第二季了罢。同样是对着镜头的伪纪录片模式,《Modern Family》就让人觉得亲切,但是本剧里的几集只让我觉得他们太为刻意。第二集里,既然能够创造一个一模一样的AI去代替病人完成未尽的愿望,那保留或者复制人脑到新机体这种技术应该有了罢,为何弄得如此生离死别。第五集,亚裔的角色永远这么尴尬与刻板印象。剧中白人永远是开拓、拯救、正义的,非白人演员的角色,则是失败、忏悔和退缩的。最刻意是打着未来科技、人文关怀的假旗号跟“居家隔离”挂钩。 |
|
作为同时期科幻剧,撇开高超的演技、巧妙的运镜、剧集间若有若无的关联,和爱死机2相比,Solos则将科幻作为外衣,而巧妙的将人文关怀显露出来。缺点也相当明显,和爱死机1相比缺少幻想和更为深刻的内涵。 |
|
Peg, this is a ship of no return. 就像人生一样。 |
|
人性的光辉 |
|
比此前几部声名在外的“传统型monologue”,在形式突破和拍摄手法上,显得更把细些;但输于话题的丰富度,单集之间的质量差也明显(开头两集的呈现简直赶客,调换集数会好点)。比较让人意外的点是:每个故事的背后,都设想了一个更大、充满更多可能性的未来世界;《上载新生》珠玉在前,这些小创意全然有独立成篇的趋势。【我敏和Helen Mirren真的赢很大,Morgan和Dan的一集做得最完整。】 |
|
科学可以搞定一切,但唯独解决不了人类的情感扭绊。当今的科技世界正在破坏人际关系。当孤独反省回来的时候,能解决问题的只有人类自己。独角戏设计很棒。 |
|
喜欢3、5、7、1,排名分先后,但是认为5更适合进《她说》 |
|
冲着anne看的,谁知道第一集演技就这么浮夸(solo就得放飞自我了吗?)谁家快点出那款透明手机吧,种草了。 |
|
这部剧注定会引起争议,两极分化。科幻只是一层壳,或许连壳都算不上,就只是一层糖衣~糖衣下面,就是五味杂陈,鸡毛蒜皮,絮絮叨叨的凡人生活,这也是“芸芸众生”的含义。喜欢戏剧和文艺对白的,会很爱这部剧;但不爱听大段对白,尤其是演员一直对着镜头说话让你厌烦的,就会坐立不安~ 演员的演技也是良莠不齐的,独角戏的确是个很严峻的考验~ |
|
第三集哭傻 |
|
养老-穿越时空;死亡-克隆人;重生-单程太空旅行;隔离-人工智能管理;被爱-意识调取;生育-人工胚胎;埃兹海默-记忆。 |
|
非常无法忍受这种自说自话,不但不高明而且很散乱,全程很尴尬,二星半 |
|
非常狠…… |
|
「You need to accept what you can't fix it.(Ep1)」「They'll never forget you. I might look like you, sound like you, feel like you, but... I'm not you. Never will be. I never could be.(Ep2)」「Old age is a strange, blunt foe. And it fights dirty.(Ep3)」「I realized that if I was destined to disappear, I was going to do it on my own terms.(Ep3)」「Maybe somewhere in the farthest reaches of the universe, I would finally have a spot. I would finally be counted.(Ep3)」 |
|
试图用空洞的情感撑起极其过时的设定,看看人英国独白剧吧。 |
|
低配《喋喋人生》前两集看个新鲜,第三集还以,第四集过于抓马,第五集真的看不下去了。。。还是直接去看大表哥吧,最后一个故事也就那样吧。。。。 |
|
有点浪费卡司的意思。。, |
|
看到第三集发现都是独角戏,我实在看不下了,独角戏不仅考验演技,演员的支撑力,还有剧本的设置,最考验观影者,像我这种几乎一直大多数独处的人来说看到关系,事件推进,个人喜好不好打分 |
|
什麽是妳生命中不可測量的東西?是什麽讓妳成為妳?到生命快要結束,妳會如何講起自己的一生?
病痛也好,災難也罷,時光飛逝向前,消失的不會再回來,傷害不可逆轉。如果人類不是如此渺小,如此無能為力,誰也不想在時過境遷或者無可奈何之時,長嘆一聲:“都沒關系的,都會過去的。”
但最終,一切終將化為一聲輕笑,一聲啜泣,一聲嘆息。
這一生註定留有遺憾,酸甜苦辣也是另一種圓滿。
《蕓蕓眾生》有非常鮮明是由人物驅動的。作為觀眾,需要和講述故事的劇中人產生情感聯系,理解他們所處的境地,或者想起自己的曾經,然後才能感同身受。所以它並不適合浮躁的觀劇者,盡管披著科幻的標簽,也並不適合追求快節奏、華麗視覺效果的觀眾。 |
|
怎么这种类型的未来科幻剧都在走黑镜的路,然后学的四不像,独角戏太容易让人觉得用力过猛,除了最后摩根弗里曼和大表哥正常点。 |
|
剧本、演技真好。第一集安妮·海瑟薇主演,就把我看哭了。想到我今天这把岁数还不能穿越回去,8岁或者18岁的我一定很失望。在不同的年纪,我想象过与未来的自己相遇。无非是世俗层面的原因,希望未来那个更加智慧的自己指点迷津,如今我还是很多困惑,也没有遇到从未来穿越回来的自己,顿时觉得未来的科技也不过如此,有一点小失望。话又说回来,每个当下的自己都固执至极,就像剧中人,根本不会理会未来自己的意见,一意孤行地只想解决眼前的烦恼。环环相扣的人生,没有未来的自己拨动其中任何一环,这样的想象无非是一点浪漫的逸事,人的成长跳不过任何一环。 |
|
cool |
|
众生皆苦 |
|
X |
|
轻科幻重亲情?对孤独的揭示尚浅;第七集串起所有线索,却粗糙;第三集孤独老人(Helen Mirren)的演技加分 |
|
Memory and farewell...故事中故事, 7个人7段人生自白,7个名字: Leah, Tom, Peg, Sasha, Jenny, Nera, Stuart... ps. 亚裔Jenny 这集好俗,毫无必要的就談vagania,pussy,各种乱侃,歇斯底里,整个一精神错乱。 |
|
独角戏太考剧本了,大咖们的演技都没问题但是本子真的不太行,每集都是四五分钟短片的体量硬拍到三十分钟,太乏味了。更何况本身也只是科幻作品中司空见惯的点子,更撑不起来了,纯像试镜 clip。 |
|
海伦阿姨那集最佳 |
|
自娱自乐 |
|
喜欢第三集。 |
|
无关独白,是思想鸿沟造成的无法共情 |
|
飙演技的独白剧。最喜欢第1、7集。 |
|
这剧很不符合亚马逊的风格,更像是苹果家的作品,然而就是这样的离经叛道,让这部剧的精彩程度直线上升。卡司阵容堪比一部A级制作的商业大片。 |
|
在每一集的独角戏中,演员的演技都异常精湛,看着看着就融入进了他们所展现的世界,体会到了他们的情感。这些由同一个模糊背景串联起来的芸芸众生,极好地展现出了科幻中的人文精神。 |
|
大概是觉得做诗选科幻或者做独白戏都比不过BBC,所以Amazon就综合做了这么一套剧。有些cliché放在modern love可能好使,放在这里只让人觉得乏味。 |
|
5.5分左右。
实在是,太无聊了。 |
|
七集各20多分钟的小故事,一个人的对话,与过去的自己、未来的自己、AI、自己的记忆、自己的孩子……仿佛“黑镜”版的《喋喋人生》。实力派演员演技不错,但情景意义有点虚幻。 |
|
看似几幕独立戏剧,实际所有人物关系紧密相连。大量台词独白相当考验表演功力,Morgan Freeman同时担当每集旁白、作为整个故事的讲述者(记忆偷窃者)赋予故事全新的意义,并以精湛演技完美收尾。相比《黑镜》的激进SOLO有更为深刻的情感探索,深沉调性与人性思考。 |
|
软科幻,重情感。一共七集,每集一个小故事,最后一集又微妙的把它们串联起来,很像Morden Love的方式。虽然并不是每集我都喜欢,不过也有其三,第一集、第二集,尤其喜欢第七集。“记忆不只是你拥有的一样东西,它还是一个承诺,是你对心爱之人许下的诺言。回忆就是找寻,你已经把她找回来了,孩子。”摩根弗里曼的演技折服了我。我觉得最后一集的布景很搭,海边、沙滩,海浪拍打在沙滩上,一浪又一浪,对应着记忆一点点退散。留下这段记忆怎么样?Stuart |
|
个人秀。第一集,安妮·海瑟薇表演是不是太浮夸了,应该可以处理得更好的。人物行为动机怪怪的,做这么多就是想扔下母亲逃离,马上又决定毁了包括自己等母亲生病的平行世界。平行世界毁灭怎么可能只是人消失了、背景一成不变。第二集,难道每集都这么吵吵嚷嚷吗。要是自己喜欢的演员就好了,不认识的个人秀根本提不起兴趣。 |
|
emmm, 看了两集,没什么兴趣。可能就是对科幻不感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