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星半。德国当代社会中法西斯右翼势力的散播愈发严重,青年群体则成为反法西斯左翼阵营的主要构成,本片的核心冲突也自然成了这两股势力间的对抗。导演朱丽亚·冯·海因茨为这样敏感的争执找到了不同寻常的语境,双方和夹在中间的执法机构都是那样的冲突鲁莽、不计后果,可这正是导演最想纪录的行为和思想上的群体化统一。正是这些本质上的不计后果,才导致了如今如此难以根除的白人至上病灶。尽管本片在角色情感和剪辑方式上都有调整的空间,但那股人类愚蠢背后的疯狂已然析出。女主角玛拉·昂德令人印象深刻。 |
|
2020威尼斯主竞赛入围。7分,成色还挺不错的,用青春片的方式拍了部政治电影。社会问题分析得还算可以,谈到了决定政治立场(无论极左极右)的阶级问题,“过了30岁还是左派那就是没长脑子”。不过移民问题的分析是缺位的,重点放在了极左P81对抗极右新纳粹的暴力方式导致的与法律-社会秩序-警察体系的冲突上,最后收尾有点春梦一场的感觉,也谈到了P81是如何愈发激进化的问题。看得出来导演是想尝试处理一些更新的情况并且试图和之前的角度有所区别,但是你也不能放这么多首歌啊…… |
|
看看《替天行盗三人组》 |
|
食草的野兔被食肉的人类剥皮,想改变世界的青年被世界改变。奇怪,还有正常人过正常的生活,我们却在为摇摇欲坠的楼房刷着白漆。三十岁以下不左翼的人没有心,三十岁以上还左翼的人没有脑。我们假装自己是超级英雄,却为想要聚光的人搭建了舞台。我们共同炸毁了一个纳粹仓库,不如我们同床拥抱在一起。 |
|
CIFF
我一个那么左的人都觉得无聊了,觉得年轻人只是选择一种立场而已。但是应该比较真实,对了解德国现在情况有帮助。 |
|
不管片子好不好看,反正作为群众演员参演了哈哈哈,高低给他搞个满分(不是 |
|
3.5吧 沒有很喜歡但也還不錯。 |
|
充满话题性,也带有鲜明的议题感召;困扎没有止境,也永远不要忘记。只可惜它浅视了片中的动荡实质,对Antifa的背景也匆匆带过;呈现的就是“那天醒来,忽然想开”的女主,满腔冲动地投入进去,并且高呼觉醒。但喜欢片中对那种“一触即发”的氛围营造- - 两个阵营之间的,追捕与被追捕的,更或是随成长与情绪上升的性冲动;或许纪录片,能更加直观地表达它的主题。 |
|
导演以自己在九十年代参与“反纳粹运动”的经历为基础拍摄了这部十分个人化的作品,只不过视角切换到了当代。但和近期其他同题材的作品不同,这部电影并不带有鲜明的立场,而是以女主角Luisa的一段个人经历去引领观众理解年轻人政治热情背后的鲁莽和坚持,自然还有困惑。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角色在影片中的发展,和影片写实的风格与紧凑的节奏(不过结尾略显疲软)。电影全程手持跟拍,营造出一份无间的亲密和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它让人感受到,只有当真正投身到社会运动中去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个世界和人生不仅仅只有政治本身。 - CIFF56 Virtual Cinema (10/17/2020) |
|
与Ton Steine Scherben过于契合,其余无感比较无聊 |
|
5.0。以單一意識形態指導每一處的人物選擇和情節轉折,悲傷地直指一種「以暴制暴」的必然性。導演在塑造青春情緒和暴力場面的匆忙之中,全然忽視加入觀察建制本身的客觀視點(一場倉促的一年級憲法課堂辯論並不足以擔此重任)。因而,最終被呈現的極端政治勢力相互絞殺更多關於主創們顱內的自我演繹,而與她們開篇擺出的Art. 20 Abs. 4 GG無太多實質關係。 |
|
今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热血迷人心动,女性导演太厉害 |
|
“到最后,不过只是那些想要聚光灯的人的舞台。” |
|
左派视角下对左派极端暴力倾向与行为的反思,并与德国现代极端左派进行了关联,让观众能窥见安提法在现代德国的一些情形。可惜反思得相当浮浅。影片中主角,男爵的女儿,从一个只对此运动抱持好奇的大学新生,变成一个极端暴力的激进分子,还是相当有典型意义的。但故事并未将这种转变表现出来。看此片,最好与相关影片结合在一起看,如《巴德尔与迈因霍夫》、《丽塔传奇》《失火怎么办》及《周末》等,可能会对二战后西德左派及对现在影响,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
|
“你们一切都很简单” 哇想吐了 |
|
我也略左,但是电影让我睡着了。醒来大家疯狂鼓掌,主演在台上跳舞,留下我小小的眼睛大大的疑惑 |
|
年轻人太容易在政治运动中迷惘和迷失 |
|
Noah Saavedra的气质还是很独特的,虽然这部电影不是很能将其完全展现出来。 |
|
一次又一次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人。运动的挟裹性盲目性理想性甚至阶级性在这些德国青年身上表现。可惜的是本片最多止于记录,而且由于节奏铺陈问题很容易让人昏昏欲睡。 |
|
发现爆炸物不能匿名报警,因为还要留着用。。。 |
|
#TIFF2020 二战后的德国留下的struggle一直延续到现在,年轻人为政治而疯狂,迷失自我,继而追寻本心又找回理性,可惜理性又是如此乏力面临镇压如此无助,只能愤然爆炸…… |
|
When we were young (莫名喜欢三个人之间小心翼翼的互动 |
|
剧本散到头晕,镜头晃到头秃。我一年到头要看多少不知所云特立独行求而不得。我谢谢你和这个世界! |
|
别国青年 |
|
还挺好看的,视角很平,也没有指向,不是漩涡是浪潮。 |
|
面对愈发暴力的极右翼,以暴制暴是否是合适的?从《明天整个世界》提出的这个主导问题来看,它的主创已走入了思维的死胡同里。德国宪法赋予公民在自由民主秩序受到侵害的反抗权在两方的论证中都没有被正确理解,因为现行制度没有在任何一刻受到了威胁。而电影在摆出自省姿势、放弃自己态度而撤退方面倒是异常灵活,似乎“antifa”就一定要成为极右的镜像反面,亦即采取他们的暴力手段,而意识到这件事的当代左翼则可以明智地在“彩色多元”和“暴力抗击”中自由滑动。是呀,在这两者间流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因为哪一个都没碰触到问题的本质。这样对于左与右浅薄的认识就导致电影成为所有俗套的大集合,特别是那句关于年龄与政治倾向的论调。可悲的是,这正反映了现如今普通民众对左与右的理解。 |
|
想起我们那次 我妈那代大学生所经历的和所有的结局 而我想成为最强硬的人 |
|
当年在德国国内左翼就没能干过纳粹,也不好好反思是因为啥~ |
|
一点深度都没有 |
|
3.5 德国冲奥 击败《温蒂妮》《亚历山大广场》等。 |
|
一盘散沙 |
|
those years, these years; la haine + the dreamers 非常迷惘 非常德国 w/ Leon(lockdown前最后一场) |
|
蚍蜉想撼树,却终难逃与蝼蚁们的狂欢;一切标榜的自由,都是趋利者的游戏单;活在井底的我们,天空只有那一方的明暗;
我们憧憬的,我们以为的,
我们还是对这个世界知道的太少,
只有懂得够多,才可分辨黑与白的界限。
电影如同纪录片一般关注到了某种社会现实,导演没有强行加入自己的观点,而是把更多的思考留给了观众,问题清楚,线索明确,但电影的节奏没有把握好,从没有一以贯之的主线,大多的剧情都是跳跃性的,也许也对应了电影中年轻人做事的方式:没有一个明确的全盘计划,很多时候就是分散的想到就去做。 |
|
当代德国左翼革命的困境 |
|
感觉是导演的把握问题。题材和人物应该可以感动,片子视角也是奔着人物去的。但看到最后还是觉得没有被带入。倒是这主人公的行为有点莫名了。 |
|
写实手法配合手持镜头,以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贵族后裔Luisa作为圆心,展现出一面新生代反纳粹的鲜活画卷。摈弃说教,以纪实方式的演绎,从一场场年轻人的行动里,平铺新纳粹、反纳粹以及政府维稳的三方那种胶着角力,这真切就是德国持续近一个世纪最困扰的新生纳粹和反纳粹对垒的社会难题。对与错的标准,愈来愈模糊,甚至以暴易暴也成为一种无奈。但是,文明和野蛮的价值观辨识永远脉络清晰。德国反新纳粹题材有很多佳作,不限于《我们年轻,我们强大》《作案者:今日非永远》《凭空而来》等等。 |
|
似乎看到了某些群体的影子…… |
|
777|德国电影常见的反纳粹命题,有些东西老生常谈了,在《浪潮》里讲得更清楚;也有结合时代的新内容,移民问题、LGBT之类,在这部电影里都有体现,但属于蜻蜓点水。贯穿全片的“纳粹”,更像是一个空洞的符号,女主角的富家身份,也并没有起到任何大于其本身的作用。结果就是,对于女主角的人物塑造不算成功。总体上来说还是一部情节内容大于人物塑造的电影,优点也是有的,比如手持镜头对于气氛的营造、女主的身份认同以及内心变化,后者在我国就是房间里的大象,很难表达出来。和《每分钟120击》一对比就能很明显地感知到法德两国的巨大文化差异。 |
|
极左 |
|
这么严肃写实还这么好看真的感动到。一度又担心热血变狗血…Schiele穿这么丑还这么好看。unser Haus unser Haus! 但是今年土味情话也太多了ich nehm es ernst wenn du auch |
|
用青春片的方式拍了部政治电影。社会问题分析得还算可以,谈到了决定政治立场(无论极左极右)的阶级问题,“过了30岁还是左派那就是没长脑子”。不过移民问题的分析是缺位的,重点放在了极左P81对抗极右新纳粹的暴力方式导致的与法律-社会秩序-警察体系的冲突上,最后收尾有点春梦一场的感觉,也谈到了P81是如何愈发激进化的问题。看得出来导演是想尝试处理一些更新的情况并且试图和之前的角度有所区别。
这种青春政治片,好像是德国电影永恒的主题之一了,好像也只有德国人能拍好。 |
|
#77th Venice#主竞赛 政治阶级对立之下的青春挽歌 整体缺乏深度 更多是一种从好奇到狂热 从理性到激进的个人记录 |
|
会看睡着,支持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党专政政府 |
|
社会将问题都抛给了年轻人,就会发生结局发生的事情。 |
|
德国的左右互搏啊,拍得也够无聊的,左翼很脑残就是了。“如果30岁之前你不是左翼,那是没有心,如果30岁之后你还是左翼,那就是没脑子”,哈哈哈说得很精准了 |
|
#77venise主竞赛第十五场# 影片处理的不错,演员演技也在线,结尾部分值得关注一下,有彩蛋 |
|
30岁之前不左没有良心,30岁之后还左没有脑子🧠。这个大哥的吐槽也是很犀利了 |
|
这是一个注定不会受欢迎的故事,鄙视沉默,憎恶反抗,不屑主义,东亚年轻人和他们之间隔着一条马里亚纳海沟 |
|
对于现时状态下的欧洲,对抗运动是十分值得思考的,但该片皮毛不及当年60、70年代的那一波资本主义对抗运动的作品。 |
|
饱满、私密且洪亮的“青春”宣言。在新纳粹/民粹主义和右翼势力抬头的世界,这帮紧随现代议题的柏林创作者们在切入社会政治语境时永远不会忘记卷入其中的人们,绝非在生硬输出立场,相比运动本身,更多的是在聚焦运动中的个体。德国于当下的未来感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这种蓬勃活力,无论电影还是现实,让我们从阿金「凭空而来」的悲悯无奈中抽离出来,海因茨再次设想一个可供幻想的世界,重新注入唤醒那股使得我们团结的力量,拒绝分裂,尽管冲突和争执在所难免。在手持穿梭视点中连结塑造出了当代青年社群的面貌,并赋予其独属女性导演的坚毅情感。她们总是运动的代表,总是浪潮的源头,而她们的任务,就是反击腐朽和建立崭新。如果明天的世界不属于她们,那还将会属于谁?我们年轻、我们强大!我们只剩下无畏的勇气和高昂的声音!届时所有人都有权抵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