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想到放映的是3h的究极长度,我对这七角关系感到崩溃。男性成为了句读,女性则是文本的长短句,每一日每一夜的幻影与幻听好像框住了他们,谢幕后女性已然清醒地出走,而可悲的男人还留在原地迎来送往。我仿佛看到了Aura,但只有女性在场的时候才出现,无法忍受男性自大地主导地位和自我代入,散场的那一巴掌闪得太痛快了!题外话:我觉得这房子风水不好(kkkk) |
|
4.5 围困机械性,然后将所有边界拆除,进行无中介的生产: verisimilitude! 似乎从寻找24帧版本时,就与灵韵有一种暧昧的共谋。“真幻之爱”,似真似幻,完美的译名。 |
|
实景剧场实验,而戏剧在现实中渗透,而我而言最有趣的当是性别权力的流动,每当女性在里维特的景框内集结时,似乎都能创造出某种力场,去试图摆脱那些打着神秘幌子的控制。 |
|
#FIFF#英字个人自译,3小时版本,只能讲一句:淫男乱女屁事多。 |
|
仿佛回到了看雷乃《好戏还在后头》的时候。里维特的天才就在于能够把完全不同材质的文本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蓝胡子童话里的空房间,《蝴蝶梦》里挥之不去的幽灵,看得见的瞎子/看不见的预言家,酒后呓语,永恒的三角关系。那场戏中戏就是一场盛大的降灵仪式,戏剧创作的目的到底是出于对生活的审视还是对过去的修正?里维特告诉观众,你们还可以选择拒绝,拒绝故事,远远地避开这种自说自话的虚构。我太喜欢那间能听到海浪声和鸟叫的空屋,里维特电影里的空屋是过去与现在、真实与虚幻的交界点。 |
|
看了半小时就跑去和朋友吃可爱吐司了,太幻了 |
|
里维特真是喜欢戏中戏呐。Jane Birkin腿长目测两米 |
|
人生就是每次都想再也不要看利维特了然后又看了一部利维特(。 |
|
7.0/10。①两女主被导演男主A邀请到他的别墅拍舞台剧,过程中两女主逐渐发现剧本是来自A的现实三角恋(A,A消失的妻子,魔术师B)生活,而且她们还经历了各种超现实奇幻(这给她们许多与此三角恋相关的信息【前因后果/结局/等】)。她们逐渐发现那场三角恋是场灾难,于是她们反抗A的编排剧本并最终选择离开A的剧团。②主题:两性权力关系流动;创作与生活的互相影响。③用舒适的音响、精美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丝滑优美的高水准运镜/场面调度等营造了优美的诗意氛围。④用戏中戏戏中戏互文(有时有多层,如戏中戏中戏互文)互文营造虚实相交的有趣魔力。⑤作为角色导向型电影对主题的构建整体上并不清晰系统,而更多是一堆松散而笼统的概念与思考;作为主情绪电影不该用群像叙事(问题同质于《不散》);影像表达较冗余。 |
|
又土又傻,乏味无比,四次看到77min弃。 |
|
8.0 这才是无法预测的电影 |
|
4.4 大寫的戲劇人電影。很多戲中戲與戲中戲的交纏,所有角色幾乎活在一個真空世界裡,除了排演台詞外,所有人物不是自言自語就是相互說著些癡人囈語(窒息感是逐步提升的,房子裡的聲音提供了一些呼吸出口)房子與房間既是現實的介質也是虛構幻象的舞台,角色們漫無目的流動在內(包括一些指向性很強的場景),是一種難以預測的,因此顯得很自由的幻覺,越是這樣越說明表演及文本背後的高度控制,破除這樣的控制(劇作家)便需要意外,魔術師的角色提供了這些意外(安排的結局、製造的幻象)開場戲與結尾戲都拍得很棒。片名翻譯切題啊 |
|
与女友有同感,感觉出航记里有股发自内心的童真,看这部却有成人装癫的造作之感。前者令人受到感染,而后者则让人保持距离……(陷入了绝望的冗长的无聊中 |
|
★★ 也许那只坐在打字机旁的猴子所做的只不过是一种翻译,一种听-写罢了;也许莎士比亚也只不过是翻译了莎士比亚...不过,奥菲莉亚可不乐意! |
|
可能是里维特片中字幕品词用的最多的一次//Parfois, le dimanche soir//Donc, ce lundi, vers midi//Or, à l'aube du mardi//Néanmoins, mercredi matin//Car c'est déjà jeudi//然后终于Mais, le lendemain matin//Et vient le samedi soir.
小品词总是和时间联系起来,一次次停顿带来变奏与新的(即兴?)变化。就像一边是由过去写成的剧本,一边是预兆未来的幻象,现在就在这种混合中生成。梅洛-庞蒂:“每个当下都是对其所撵去的过去的重申,也是对任何一种未来事物的预期。” |
|
哇太神奇了这部完全结合了戏剧排练(从巴黎属于我们到l’amour fou再到la bande des quatre最后到集大成的va savoir,勉强还可以算上完成度很低的最后一部)和神秘主义(celine julie/duelle/merry-go-round甚至北方的桥等等)这两个主要分支(还有一个是历史戏剧)而且不是out 1那种平行叙事 虽然根本不像dvd封套上说的是里维特最好的一部(剧本和表演都不如va savoir好)但很有趣!从œuvre视角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影子 尤其喜欢结尾!!那两下钟加得真好 |
|
看完三小時法版從電影院出來快虛脫。慾望傷心,愛情傷身,劇終之後迅速打包離開才是人生吧。p.s. 佈景和家私極美。 |
|
真幻之潇~SB鲍勃粥~~ |
|
真让人着迷 |
|
被三小时的长度拖垮,最后看完已经不在乎里面的主角如何交换伴侣了,只能爱上令人惊艳的开头和那个勤勤恳恳打莎士比亚戏剧的管家。 |
|
喜欢开篇营造的神秘感:突然闯入民宅(舞台)的偷窥者(观众)、充满幽默感的摇镜、没有用影像展示来源的声音(鸟叫、飞机的呼啸声与海浪声等等)……和《出航记》有些像,但我更喜欢后者。《真幻》把戏中戏的结构赤裸裸地摆在了台面上,于是一切都成人化了,就像魔术师在变魔术前已经明说这是一场魔术,不再让人相信这是魔法。《出航记》则不一样,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幻梦,一切未知保持神秘直到最后,一种无需任何设定、结构、解释的童真。 |
|
3.5//确实有些太长了 但完全感受到简伯金的魅力//戏中戏的设置反而让人清楚感知到真实与虚构的边界 或许这确实是80年代的法国电影或里维特个人热衷讨论的议题//在此之外 多面立体的女性形象和她们作为人的主体特质 在一些其他电影的衬托之下 显得尤其明确 可能性本身就很重要 |
|
40+- 20170202 |
|
workshop实录(另类版),像在看或是编排过或是“真实”的花絮超级大放送,里维特可以永远在自己浑然天成的虚实构造里自嗨,观众受不受用就不一定了。开场倒是百分百的吸引人。 |
|
直到戏中戏结尾出现的那一刻才真正觉得有点意思了,这种舞台实景近距离化也许并不能带给观众实感,但这点小意外带给了导演现实、带给了演员虚幻。排练过程太无聊了… |
|
内容上还是前面几部女性主义片子的解构重组,形式上那座大房子是克莱门特的力比多空间,他的目标是将他者的欲望全部捕获。
而片中的三个女角色的觉醒程度各有不同,她们在男性的欲望丛林中不断的停滞与穿梭,像是经历了一场场惨烈的战斗;
保罗/比阿特丽斯是个异数,他/她打破了了克莱门特欲望体系中男女权力的结构,也是迫使艾米丽和夏洛特走向觉醒的关键因素。
至于影像方面,不得不感叹里维特真的是新浪潮里的顶级魔法师,比侯麦的魔法还要魔法,真的很绝。 |
|
爱情,一种虚实难分的存在。戏中戏的不断滑入现实,信手拈来的运动镜头。开场戏非常有意思,奈何实在有点过长…… |
|
想法挺有意思,但是太长了,看得有些累了。 |
|
3.5. #176mins4KRestoration#虽然将近3个小时的melodrama戏中戏vignette时不时就会让思绪漂浮云外,但Jane Birkin和Geraldine Chaplin都在自己的空间里表达了两位女演员不同选择下的“戏梦人生”,而有了电影这样一层外壳,Immersive theatre以及创作者基于自己真实人生的剧本书写都有了崭新的意义解读。另一方面, Beatrice仿佛大宅中每个人的“Rebecca”,而排练是becoming的procedure,演出是being的destruction,爱上和消失最后都是一记耳光的谢幕。 |
|
我真的 很喜欢 很喜欢 很喜欢里维特了 |
|
戏中戏 戏中戏中戏 各种互文引经据典超级过瘾 但有一个地方没有看懂 Emily从门外窥见到Paul坐在空房里睡着是什么意思呢 有精神时得看多次 |
|
戏中戏很有意思。
Beatrice太仙了!
『你就像有史以来最美的日落!』 |
|
说实话 看到杰拉丁的时候脑中永远都是她那令人敬畏的父亲查理卓别林的脸
这点对于她的表演怎么说也都挺吃亏 |
|
#tiff cinematheque# 隐隐记得自己特别特别喜欢,待重看 |
|
9# 杰作 哪怕在里维特自己的一众佳品中都属上乘——缜密完备的剧作串接起三层戏中戏展示 但和《塞林和朱莉出航记》《去了解》迥异:为了再现真/幻之间的游离和嵌套 导演首先将观众埋入一种沉浸式戏剧的欣赏方式里 以不断透析第四面墙来打开镜头 同时垒砌个人戏剧观的展示平台 而后(再度!)缝制以一栋大宅作为迷宫基础(多么里维特式的发生场所 在这里因为主角们在房间和房间的逡巡之间不断逼近真理 且真理就在房子中 因此可以被视作一种里维特式喜剧)的繁复群像 在其间接二连三地借助信物细致展示自己作为auteur的导演观和演员们的表演观(由此有mise en scène一说) 比如即兴/现场修正/协同工作机制 以及作为桥梁/触发物/所指的男性演员-角色 和作为目的/火光/能指的女性演员-角色等 /Dore |
|
一部迂腐到让人无法透气的法国电影 |
|
有钱人真会玩 把自己的八卦写成话剧在自己家里演给朋友们看 |
|
每个角色都好有个性,尤其女性!大概她们太时髦了,加之这高级的布景,真是又一场美妙的演出!似乎记得里维特尤爱自然光照明,但正是如此能让我们感受到室内与室外的链接由这种光照指引,而这暗淡与光明的变换似乎也是一层不言自明的戏剧性了!还有声效在此尤为重要指向了另一种梦境的时空般,我们能听到室外的鸟鸣,直升机,这不可视的在场让我想到了杜拉斯的『印度之歌』等三部曲!然而令我琢磨不透的是,这位神秘女子最终还是成了隐喻的道具一般作了结。纵使她在电车上的出场就暗示了她不一般的气质一定就是那位剧中剧真正的女主角。可是她的神秘登场和她又随的离去是否有点搭不上掉,有点过于轻描淡写了呢?最后夏洛特和艾米丽又牵手离开了这个空间,我才明白也许这一出剧中剧也是她俩的故事! |
|
恕我对这些普信男的人设和剧情走向接受无能……只有开头的场景戏剧段落是真的有趣,这种游戏般的创作方式到后半部分已经玩过头了…… |
|
3.5。感觉跟《不羁的美女》有点相通的地方,借助绘画/戏剧的形式呈现男女关系中主导者的转换。两个女主主演两个男人根据自身感情经历创作的戏剧,二女某种意义上是替代者的身份,皮埃尔是保罗的替身,芭芭拉是比阿特丽斯的替身,西尔瓦诺则是克莱门特的替代者,在这样的戏剧层面的“本体”与“替身”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单纯的男女关系网中,总存在着剩余,没有完美而和谐的组合。女性乍看是感情中的受伤者,而在结尾的戏中戏之内与之后,女性逆转了男性的主导位置并把握住了自身的主体性。保罗身上那种玄乎的使人预见未来的能力,并非是什么命运的暗示,更像是他的话语在二女身上的实现效果,艾米丽如其遇见一般躺倒在地上,而夏洛特则能改变她所预见的画面,他只能在戏剧情节中掌控自己的替身,却不能在现实中抓住他所爱之人。 |
|
更像一种新式的悬疑片,在排演的过程中打破芥蒂,寻求文本的庇护,那间无人知晓的房间的主人原来早已出现过,她在表演时的突然出现让三小时长的排演过程都化为泡影,一层一层的嵌构让人沉沦,原来里维特那么早就发现沉浸式戏剧的妙处 |
|
戏剧是现实生活的布景(Béatrice的登场精彩极;所谓真实就是即兴表演(有预言作为脚本。里维特玩结构入神。 |
|
被名字和开头的排练戏吸引,结果后面也太乱了,看到中段有一种啊你们到底要干嘛的无力感 |
|
不是比阿特丽斯的女人,处在可能性中的女人,不愧是里维特,逃离传统的桎梏,包括但丁和希区柯克。 |
|
看起来似乎很轻松,在生活和工作中相互切换,奇遇争吵排练,再琐碎不过的日常,可真相与幻象,生活与戏剧,彼此膨胀重叠,在爱恋和欲望中覆盖,开始难以协调忍受,到底怎样才能很好的应对,不如顺其自然,轻松愉悦的结束。 |
|
里维特真的应该当化学家,太喜欢做实验了 |
|
法罗岛字幕组一校完成lo!什么沉浸式话剧、戏中戏人家里维特84年就玩转了,《Sleep no more》可以下跪了(划掉)。宛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升级版,不过相对于表现时空,这部更多关于空间和具体的人。在古老的建筑中,总能梦魇般听到海浪声或者预见自己的未来及潜意识…… 而人与人封闭其中再无规则与束缚,本性层层暴露。 |
|
喜欢戏中戏和在房间里演话剧的形式,虽然三小时但一点都不困诶!坐在uplink里伤感地想到这一定是我最怀念的日本之一 |
|
看不进去,看得要睡着了。 |
|
"theatre at home" "Thanks for the electric shock!" "JB: You don't wonder why I wear these ballerinas?/ Because you're tall./ JB: Yes, I am tall! I am tall. Well, I'm too tall! I'm too tall to do pirouettes." "As long as the columns hold up the building, it won't fall 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