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他之前的电影都要好,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激情大胆活力十足的自由创作,在绿洲经典Wonderwall的音乐中扒开银幕改变画幅惊艳整个戛纳,两个女主的表演非常棒。实在太喜欢母亲的想像段落了,第二次打开画幅犹如一个情绪炸弹在眼前爆炸。 |
|
第一次看这九零后天才的电影,很是惊讶,尤其在大银幕上,看着主人公在Oasis的wonderwall中,将1:1的画幅扯开成4:3,非常爽。 |
|
导演长成这样,谁还能客观的看电影? |
|
歇斯底里的主角,活力叛逆的行为,传记色彩的故事,还有各种廉价的MV作风,艳丽高饱和的色彩,正方形的画面比例更是将观众的注意力死死的抓到表演上,不管你喜不喜欢泽维尔·多兰的这些辨识度很高的手法,你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不过靠配乐和表演狂煽是不是有点犯规?★★★★ |
|
这部电影的成功是花了不够成功的前四部作代价的。终于明白多兰的too much风格不是有错,而是以他的年龄阅历只有“笨鸟先飞”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平衡点。瞬间黑转粉。最喜欢母亲背对镜头那段爆发。结尾Born to die出来真的触到我的点了。(求资源的请冷静好吗戛纳刚世界首映怎么可能有下载。。) |
|
1比1的画幅强迫观众把注意力锁在角色的眼睛上去感受他们;由窄变宽的画幅则是情感的彻底绽放,触摸从未存在过的未来,是神来之笔。五部电影,这是最成熟最饱满的多兰,但也同时保留了他摄剪音上一贯的炫目以及自豪。为多兰的成长感到骄傲。母亲会越来越爱她的儿子,但儿子对母亲的爱只会越来越少…吗? |
|
虽然母子部分跟处女作如出一辙,但已经很刻意压低了配乐和慢镜比重了(好吧,还是有若干段MV……)。“扒开银幕”的点实在太燃了,现场媒体先是集体一愣,继而玩命鼓掌。 |
|
“这世上,没有一个母亲会不爱自己孩子。唯一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会越来越爱你,而你越来越不爱我,这就是生活。” 时宽时窄的银幕,时好时坏的人生。屏幕一窄,便知道他们又要不好起来了…生活或许是狭隘的,但生命依然宽阔。 |
|
大块浓艳的色彩、喷薄排比的配乐、时常处于爆发中的母子情感——我喜欢这样的多兰,带着一股子掏心置腹的热爱,也许有一点炫技成分,却能让人情不自禁陷入他感情的汪洋大海。第二次变幕可以给满分。 |
|
【B+】①第一次看多兰,居然和看星际穿越的感受相似,时而觉得真好,时而觉得真烂②变屏不只是噱头,是完美符合电影情绪的绝佳创新,值得赞③开始很受不了他大光圈逆光的广告风,但看到后面觉得,这或许也算是种个人风格,马利克其实也差不多不是么?④第二次变屏太好看了,无视一切缺陷,五星。 |
|
虽然很作,一群bitches的MV狂欢片,但是应该是多兰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安妮·杜尔瓦勒延续了一贯出色的表演。略有超现实的色彩和基于土了吧唧的魁北克口音“改良”的怪味法语口音共同塑造了近未来世界的感觉。 |
|
挤眉弄眼撕心裂肺捶胸顿足的劲真是受不了,莫名其妙的MV画面充斥了俩小时。多兰一生黑。 |
|
伟大的妈妈 母子之间的情感爆发强烈 但影片有点压抑 扣一分 |
|
本片入围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与《再见语言》并列评审团奖。 |
|
#BusanIFF# dolan应该少听点歌 我认真讲 |
|
生活如同薄脆,关系不堪一击,我们协调,沟通,克服,竭尽全力,越过山丘,周而复始。躁狂和失语是表面病症,一绳系两端,一旦力量失衡便撕心扯肺。明明痛不欲生,偏要波澜暗涌。银幕比例变幻,是真正的拨云见日,豁然开朗。轻躁和冒进的处理,反倒是锦上添花。 |
|
比前几部要好一些 |
|
如果不是那魁北克口音,会是六星之作。多兰很会选男主,即便是一部充满暴力的电影,清澈的眼神把暴孽洗刷的一干二净。她是那样的爱她的孩子,即便是躲在门后苦苦求饶。最后一幕,配上拉姐的音乐,男孩是真的飞起来了。就像他在公路上推着车,呼喊着自由。 |
|
God i loooooove it!!!! i love it so much!!!! |
|
很不错的电影,导演有突破 |
|
本次电影节 最爱的作品 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塑造还是剪辑都无可挑剔 |
|
其实画面看的有些难受 |
|
多兰的优点和缺点都这么的明显,电影除了沉浸在音乐中和马景涛似的对话外就寥寥无几,不过这两点他做得还可以. |
|
【北京电影节展映】一部揪心的母子题材电影。正方形的画面比例给电影带来压抑感。母子之间咄咄逼人的几场戏让人屏住呼吸,非常紧张。第二次画面比例的变化,配合激动人心的配乐与美丽的画面,击中我心,让我哭得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实在是震撼。虽然配乐略煽情,但真的都非常好听。天才导演!五星推荐! |
|
真的很感動!母親真的是很偉大的 |
|
多兰这次走出了LGBT题材,却没能在情感上有突破,人物的关系仍旧是神经质的单线条,MV风、通俗音乐、咆哮,其实这些都还行,但问题是,太直白了。情绪还在酝酿的时候,他已等不及把人脸、画面撕开给你看;演员都还不错,作为马景涛的传人,他们演技更上一层楼… |
|
1:1的画幅,新奇,好看 |
|
画幅参与叙事,一比一与特写造成强烈的压迫感。 |
|
炒鸡温馨 |
|
多兰的一个自我突破,超越之前的所有电影。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多兰氏的火爆嘶吼和温情的MV仍存,但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 |
|
多兰还是重复俄狄浦斯情结,走向更加极端。心理斗争的妈咪为希望而活,多动症的孩子恣意妄为尽兴而活,才是触动我的地方吧。电影里妈咪的想象段落是后来她说的“希望”。“充满希望的世界和绝望的人类,有什么用呢?”“不能起早的妈咪,一定不爱你。” |
|
多兰以高速运转近乎巴洛克的个人化视听语言构建了这一俄狄浦斯情结的社会问题剧。画框四次渐变:这一影像自反不仅提醒观众和剧中人物银幕边界的存在,更令导演具有先验地“预示危机”特权。重点非“展开”而是“挤压”的严重拘禁感。结尾:《四百击》的反讽,先验的“展开”并没有随慢镜而到来。 |
|
影片里设计了一个不太切合实际的未来。 |
|
看到一半时我便认定了这就是我的五星片,说不上为什么,尽管看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由于压抑的氛围导致我一度想要打四星的冲动在影片结束后的回味之中荡然无存,甚至将《我杀了我妈妈》也一并改为了五星。全片的观感十分复杂且多变,但压抑的氛围一直存在。1:1的画幅导致大量画面中只存在着个体,使片中人物存在着极大的疏离感,将每个主体内心中的孤独、矛盾、迷茫无限放大,压得我喘不过气来。Steve无尽地咆哮在逼仄的空间中显得如此无力、无助。上一次带给我这种感觉的还是范桑特的《大象》。但多兰的MV式拍法和大量的虚焦、升格等镜头以及利用画幅叙事等手法在观影上还是带来了一些新奇的体验,贯穿全片的压抑感也在结尾那一刹的放开奔跑得到了缓冲。
在Steve用手拉开画幅的那一刻,我爱上了多兰。 |
|
离开同性题材的多兰/他所有作品里最好的一部。 |
|
被惊艳!被感动!被征服!两次的画幅转变都充满感情色彩,几首配乐超perfect地将情节推动到观众入戏至无法自拔,满满的赞点和亮点呀,仿佛每一分每一秒都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哇!醉了…… |
|
多兰迄今“最成熟”的作品依旧是一部色彩,音乐,和能量远超饱和的Melodrama,祝愿自信,熟练,分分钟炸裂这些褒扬能够不依存于“年轻”这个巨大的标签永远地伴随他。1比1的画幅并未隐藏任何东西,被扒开的宽屏也没有更多的意义,多兰的世界里爱是真实的,绝对的,永远不会被彻底摧毁的。Good for him. |
|
人物形象塑造得挺失败,关系、对话、行为做作得惨不忍睹。此外那些生硬插入的配乐和小清新慢镜头是要来多少次才会高潮?生活已经如此艰辛,我就不为别人痛苦的生活点赞了。 |
|
神马玩意。莫名其妙的极端情绪对峙。不会演的人才必须所有台词都吼着说。明显一个大脑有问题的青少年和一个失败者母亲,非要试图扯上更宏大的背景。 |
|
好看 |
|
A / 不断制造噪音吧,直到口吃与沉默都变成一种音乐;不断制造停顿吧,直到爱在这姿态迟滞的相遇中被明证。 |
|
今年似乎流行技巧流啊,鸟人和这部都在玩镜头,虽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开屏的想象力还是很惊艳 |
|
母亲是伟大的 |
|
爱的多样性 |
|
这导演真的是天才吧! |
|
恋母到近乎偏执,炽热喷薄的爱无处发泄。一首首恰到好处的配乐直戳我的心窝,曾经与母亲处于崩溃边缘的记忆一幕幕袭来,顿时泪流满面。第一次我不再只觉得多兰这个导演有才,我还窥见了他敏感无措的内心世界。这是一部我不会再看的电影,不想再去触碰那些不堪的回忆。 |
|
还是很喜欢这类电影的 |
|
感人 |
|
看着总觉得胸口有口气堵着 |
|
单亲妈妈的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