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女权报到。摇滚悲壮,口号对喊,惊天美人只被消磨,不杀夫便自杀。All-girl band all-girl gig L’Internationale |
|
“(女人反抗男权)唯一的斗争方法就是暴力” 思忖着的马克思小姐拿着湿毛巾去给废物老公擦汗了,观众我额头也流下了三滴汗。最后嗑鸦片后的一段狂想rave,以为要买毒药why women kill了,原来是自杀,看得气不打一出来。行吧,毕竟需要记录历史,尽管导演用力了现代化改编。易卜生《玩偶之家》点睛了。音乐选择挺有意思的,好像宇宙共识只有朋克才配得上马克思 |
|
2020威尼斯主竞赛入围。苏珊娜·尼基亚雷利真是传记片高手(女性+音乐),之前那部拿地平线大奖的Nico就很厉害,这次依然非常新颖——反正朋克音乐(工人阶级音乐?)用得很有意思,女主那段唱歌感觉是受了杜蒙的启发?题材刁钻,从马克思女儿的狗血人生角度,写了劳工权益、女性权益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都有出镜;电影质感很好,美服化道都挺讲究的,用了一些相当不错的间离手法。作为社会主义者与工人阶级的脱节,与作为女性主义者自己却“毁”在渣男手里,两个层面还算丰富,但是没能深挖矛盾性,有点表面……略可惜,但是片子也是年度佳作级别的值得一看! |
|
马克思小女儿传记,继承父亲志向,编撰共产理论著作,领导共产运动,倡导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上的独立,却无法放下自己的私人感情,被感情禁锢,她说的女人在婚姻情感上与男人平等的权力建立在脱离政府背书的婚姻,这真的是聪明一世糊涂了自己,还给自己乱套了的感情给定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事实上自己也知道在扯淡。电影拍得满细腻的,重点不在她的丰功伟绩,而是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纠结和矛盾,加上一些新奇的搭配,比如现代化的配乐,还算描绘一个鲜活的共产主义斗士~~~嗯~~~。 |
|
歪嘴妞为了角色也很拼,好想看到hours时时髦的样子啊拜托回春吧。女性精神上摆脱对男人的依赖很难的样子?宁愿去自杀也不扫地出门meh当然结合片中tossie的后一段公开演讲确实有时代认知局限。 |
|
5/10 |
|
看来马克思小姐也没有搞明白婚姻只是一门生意。这个问题早在形成互文的《玩偶之家》中易卜生就已经弄明白了。接着马克思小姐作为一名社会主义者以及女性主义者,除了为他人争取权益,自己却不断的陷入财务危机以及在精神上的自我PUA。虽然她向往一夫一妻制,但是难道她没有认真学习恩格斯写的那本书?一夫一妻依然是男权的。女性非要向往爱从根儿上就起错头了。问题其实还是出在导演身上,一不理解革命二不理解女性主义。 |
|
4.3 我觉得最致命的是,作为马克思之女的传记片,拍得还不如那些没啥背景,朴实无华的人的女性主义电影。一方面是剪辑和政治演讲插入的割裂感,另一方面是时间跨度之大,完全没有效整合,单独拍她得知马克思私生子的前后一两年的故事反而更好,如同导演在《1988年的妮可》那样,就主角人生最后的几年,并保持了主要的气质 |
|
女主演技超级棒 |
|
新视角看待女主人物命运:生命的每个细胞若都能同时为光荣和惬意再生,而非矛盾而内耗。 |
|
我和他都并非不道德之人,却为何一直在被命运惩罚?他的女人已经找到了门口,因为爱他我只能将她赶走。昨日还在为女性权利振臂高呼,此刻却成为被爱情奴役的劳工。父亲在求索共产主义的真谛,恩格斯的私生子却变成了兄长。连狗都长了白发,一头青丝的我却已衰老。在毒药簿上签字,玩偶之家的预言成真。 |
|
。。。真的吗 伟大的革命女性 电影里就只谈论了 恩爱情仇。。。其他的伟业就是 草草(我认为)带过。。。 |
|
+,旨在表意的陈述 |
|
好喜欢《马克思小姐》对人物传记题材的女性视角表达方式,Eleanor从对阶级压迫的关注过渡到对男权压迫的关注,以及结尾马克思一家人概括自己的价值观的部分最打动我,两个部分Eleanor都直视着镜头,成年和幼年的Eleanor交叠在一起,那双眼睛诉说着她对truth的追求和go ahead的人生。历史人物也曾活在伟岸与灰败的交织中,但不妨碍他们确实为整个世界带来了光明。 |
|
传记本来就难拍好,这部实在太平庸了。威尼斯目前已出现多部女性主题/义的电影,希望量变引起质变,在未来能让人看到不是题材先行的真正“电影”作品。 |
|
平庸是最无聊的… (有几个镜头很卡拉瓦乔 |
|
啊啊啊啊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悲哀,她继承巨人的衣钵,为理想主义斗争成为宿命,却有狼狈委屈的私人生活。最后,她终于吸了烟,对着令自己欲罢不能的男人狂舞,这一刻,她才是真的自由,惊心动魄的成功。马克思没有解放全人类,马克思小姐解放了自己。 |
|
private is political,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 |
|
传记是一种剪影,由已存在的历史中挖掘片段,帮助我们重燃逝去的记忆。恩格斯和海伦都不看好艾威林,包括女友奥利弗也忠言逆耳谏言,在爱琳娜自杀后,伯恩斯坦都极力谴责艾威林是某种程度上的凶手,也就是明眼人都看穿的事,爱琳娜却蒙在鼓里,一骗再骗也没有让她清醒过来——何谓真爱,直至死亡,这是过于自信的代价。再就是易卜生戏剧的插入令人着迷,这很让人停下来思考悲剧为何蔓延,作为戏剧爱好者的爱琳娜更应该早日寻找到解决方案,可惜并没有。爱琳娜不愿成为马克思的附庸,她自己想写的马克思的传记未能完稿,马克思遗稿整理方面,也未能帮助恩格斯做好《剩余价值理论》的出版工作,倒是恩格斯在继续在为马克思亡魂效忠,爱琳娜的历史价值究竟几何?关于马克思私生子,让恩格斯背负骂名事,我需要多找些资料确定,最好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通信。 |
|
内容是好的 就是拍的实在是太烂了 如果意识到最痛恨最反抗的东西来自自己本源 那确实go ahead只有死路一条了 |
|
go ahead者却自杀,还认为道德缺失是和坏视力一样是人的一个小缺陷而已,这是时代与社会给人带来的认知局限,纵然只是在父亲阴影下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真的思想解放吧。资本主义生活下为无产阶级劳工们的奔走也很讽刺。我只喜欢洒恩格斯骨灰时一起唱国际歌,仿佛只有那段有真实感。 |
|
#SIFF2021 第三部。这大概是我看过最无聊和迷惑的传记电影了,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
|
《1988年的妮可》遇上了Trine Dyrholm,这部有了Romala Garai;导演十分幸运,能接连合作了两位只让电影锦上添花,也多少掩盖了她自身诠释的气力不足的演员。在(以为)充满现代精神或是突然插入朋克意欲用“酷”的方式来改写人物之外,更多时候则是冗长的主义赘述…Eleanor的成就、经历和主张是懂的,却仿佛怎么也不能触及人物自身的感受;就以每隔段时间的“突然蹦迪”,把故事行进到了最后。 |
|
电影挺有意思,穿插一些非常现代的表现方式。马克思家里也非常有意思。思考中文世界也有意思,表述里面过滤以下词汇:富裕,女仆,私生子,非法同居等等。其中女仆的平替是亲密战友,我也是醉了。如果能够实事求是不是挺好的嘛? |
|
流媒体电影。开篇很亮;BGM全程吸睛;突然插入的女权并不融洽;没有交代和彷徨的沉沦,无法共情。编年体不是良策,没有人物成长。 |
|
看的很不舒服,对于艾琳娜的成就和思想,尤其是女性主义方面的描绘太少了。比如去美国传播思想和实地考察,只有一些人尽皆知的抱怨和过多的谈恋爱场景。第三十九分钟终于进入正题“我只是简单地从他(父亲)的手里转移到你(丈夫)的手里”,多好的论述!从玩偶之家开始觉醒,发现自己竟是戏中人。但是心理变化也很突然,没有去研究为什么有“精神上的依赖”以及如何摆脱。对共产主义运动中妇女议题讨论的不深刻,对主角人物的刻画也不细腻。什么都想讲什么都讲不明白。
|
|
3.5 表达情爱和女性主义并不冲突。她的一生,是需要那个摇滚乐跳舞的时刻的。 |
|
也就还行吧……没有马克思家人背景知识的话肯定看得云里雾里,剧情本身、剧情和表现形式之间都很破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很浅表,但马克思出镜的部分还是很动人的。 |
|
故事就局限在情爱当中了,女性主义如此表现显得较肤浅,音乐运用得不错。 |
|
拍得过于空洞浅薄,感觉功课没做足。如果干脆整个都拍成punk风也算,现在这样简直对不起塔西的人生故事 |
|
本以为是严肃的传记片,结果是摇滚抓马,对马克思小姐的一番心理分析比较可圈可点 |
|
故事不错,但是拍得很一般。 |
|
很平庸的传记片,伟人之女,平权先锋,阶级斗争和男女之事,每一样好像都很有戏,但是偏就这么温温吞吞。就如同听上去很rock但实际没啥叙事作用的ost一样。 |
|
【D+】中近景的画框构成的空间,虚化的背景,摇滚的噪点,尽力将贫瘠的表达抽象。 |
|
好家伙,这混搭这元素碰撞,蛮有新意,但看不下去。 |
|
“打破第四堵墙”的意义在于“间离效果”让观众意识到自己在看戏,也提醒演员自己在扮演一个角色。以女性角度叙事,同时直视镜头,有点致敬索菲亚科波拉的《玛丽皇后》的意味。
影片极具现代感,甚至有些超现实主义,用严肃又新闻性地描述历史,但却用现代摇滚的方式发泄对过去压抑的情绪。
|
|
古典和摇滚的诡异结合 |
|
为平权,为孩子,为工人阶级斗争的摇滚小姐!(立青映画字幕组翻译) |
|
拍女权社会主义运动者的传记,参与社会运动的场景全是ppt,亲密关系中施虐与被虐关系间的心理运动搞得不明不白,导演这水平真的很能让人共情;大概就是微博推特大v截几张女主台词被转发几千条的那种电影;多给一星是反好莱坞女权电影高潮(男的必须死)以及朋克的品味不错(大多数都选的女性乐队) |
|
她的名字永远会加一个前缀,“卡尔马克思的女儿”。我们知道这个名字的伟大,这个伟大不得不和某种意义上的“造神运动”建立关联,而神一样的父亲,被世人敬为“半神”的人,同样会有所谓“道德的暇疵”,显然,女儿继承了父亲观念的衣钵,并身体力行去改变真实的社会结构。督察工厂环境、工人薪资标准,呼吁女性的平等地位,禁止使用童工,甚至去爱一个渣男,她是行动主义者,并拒绝对父亲的私生活发表道德的意见,她认为,须区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而私生活中的性道德需要的仅仅是爱的约束,婚姻无非是经济行为的绑架,政府甚至不需要对任何人自愿的结婚或者不婚进行监管,父亲的“道德暇疵”本来就是不必要的指摘。这才是马克思主义比较真诚的观点。可惜,马克思主义最终被纳为政治行为的八股式的律令,丧失或者被篡改了原本的色泽和论点。 |
|
#siff 影片展现出的马克思小姐的个人生活与公共意见是矛盾的,不仅如此,传记电影的严肃性和乍现的摇滚乐和生硬讲演也是矛盾的。 |
|
和现在很多女的喊着“男人不行”但真要是面对自己喜欢的男人又立马毫无原则一样,前一秒想清楚女人和男人的关系如同工人和资本家,反抗的办法是暴力,下一秒转身就照顾起亲亲老公,我信你个鬼?女人总是以爱为借口无限牺牲自我,心甘情愿让渡权力,这可比工人阶级的斗争困难多了。马克思小姐,我以为你会更酷的。 |
|
绝对是我的菜,第三场。 |
|
为了萝玛拉·嘉瑞买了SIFF这部,但故事和人物还是显得太平了,哪怕最后她是这样的结局。为一百多年前的女权运动感到些许悲哀,说着女性独立,却还是在感情上依赖男性,是被剥削的阶级。百年过去了,女人还是挣脱不了感情的桎梏,也许是生理决定。 |
|
这位女导演真棒! |
|
评分低的原因不在于主人公,而是剧本和拍摄的问题,正如结尾字幕,这样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斗士,全片却是围绕着她和已故的父亲和出轨的恋人之间的情感故事,诚然对男性对于女性的压迫已久这一现实进行揭露,但是认识到性别压迫的女主角却是一边屈服着,一边又在公众面前大声呐喊着那些理想,如果一个人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又谈何领导她人走向光明呢?因此她的奋斗在我看来是毫无说服力的,导演在后段插入了一段摇滚狂舞太突兀了……不是反叛,而是发疯,自杀是无望的抉择。(前段的光影倒是挺好看的,有几个画面像古典油画) |
|
女性平权主题已经被太多投机主义者利用,使得太多蹭热、功利的本不配的项目上了流程,相当无聊。 |
|
萝玛拉·嘉瑞能把那么直白且不加修饰的大段台词说成这样也真是不错了。影片展现了马克思女儿背后的一些故事,题材倒是不错,但手法就有点癫了。我还尝试去理解品味了一下中间各种不合时宜的音乐,到最后疯狂的一段舞真是吓死人了。 |
|
远离男人!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