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就像一个成功的妓女,你要什么她都笑脸相迎满足你,要市场、要科技…在她的背后,只是为了过一种简单、安静的生活…”悲情城市,来香港一个月,第一次被这座城市所感动。 |
|
“不完全是因为懒惰而不想离开香港,我很好奇,我很想知道真的会发生什么事,为了这个好奇付出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它会变成什么模样至少是可以看得见的,就不想离开了。” |
|
其实明明是不同的话题,听来却觉每字句都在为现实敲钟。以妓女比作香港,凄凉感是内地环境从来不会涉及的表述,有实难感同身受的困难,但更多理所当然的傲慢。妓女为各方投身献力,获得成功有目共睹,但牺牲掉的尊严和始终平衡的处境却要背过身去自我消化。
许鞍华谈及对殖民地生活有份特别的怀念时,说这种感觉“不是对的,可是你不能没有这个感觉”,孩童时代一路成长的回顾,也恰同香港经历坎坷动荡的回望。身份上的认同是确定的,但模糊的中间心态也是始终伴随的,看到当下越来越多的讨论执着在前半部分实在可惜,真正应该被照顾的后半部分的情绪,始终呈现不出双向的交流,两个维度上互相对空言说,处处是交流的无奈。
“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科学都是没有希望的……”对自由的表达又仿佛预见当下,自由是何等重要的东西,很多人却不以为然。 |
|
这不是一部可以轻松观看的纪录片,只因这座城市今日上空的阴云密布,早在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前,已显露征兆。许鞍华讲她如何走上电影之路,读比较文学时,文学与现实的落差让她痛苦,曾有半年都无法好好睡觉。与吴大律师的情谊亦不必多说。两人对香港社会的观察与关切,在国中一同参与社会服务,探访木屋时,已有萌芽。片尾,许鞍华说,她留下來,哪怕付出很大代价,她好奇会发生什么;廿年后,在《好好拍电影》片尾,许鞍华说,她留下來,还想为香港做点什么。 |
|
喜欢许鞍华的人可以看看此片,她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史,在教会学校受教育(全英教学),殖民地成长产生的自卑感,中学时代爱上武侠小说,客途秋恨之外的母女关系的延伸,总是抽烟,还有最后她对香港的深情。片尾她说不愿离开香港,想留下来看看后面会发生什么。
上周随意点开一期马世芳的<耳朵借我>,是回顾2010年华语女歌手,听完整期还是对<无名>最触动,香港很多名字和条目已经消失在歌单、豆瓣;刚刚听完<反派影评>的香港电影十年特辑,也很有感触,最后大家一致(除波米)把<树大招风>列为最佳,特别有“贼王末路,一切随风”的悲凉感;以及刚看完的<千言万语>的黄秋生,还有再也不拍<千言万语>的许鞍华。
“香港是妓女”的讲述好像真的没错~香港也确实是时代的产物,再过几十年呢,还有人记得她曾经的辉煌、过往与转变么?大概只能感叹一句“去日苦 |
|
比较感触深的是,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殖民,对韶山奉化的耳濡目染,港人对爱郭、恨郭这件事是看穿的。被殖民的酸楚,籍权的恶,都心知肚明。有两点印象挺深。一是许鞍华说,香港比较特殊的是,对同一个事件,韶山的报纸奉化的报纸,两种不同立场的观点都会有,这让她们成长的时候很困惑,不知道该信谁的。我觉得这是香港普通市民阶层相当长时间对政治无感挺重要的一个原因,很早就看透了天朝的政治就是宣传洗脑。二是结尾的时候,许鞍华说事件发生后,她没有选择移民,是想看看香港到底会是什么结局,为此付出的代价自己也能承受。这是华人女性导演很少有的知识分子属性。 |
|
「我感觉香港很凄凉,好像一个很成功的妓女。你有什么样的人走过来,你要做什么东西,她便给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机会给她生存。要什么东西,要市场,要科技,她帮忙做,什么东西都帮忙做。然后每个人做完以后得到自己满足,便跑掉了。最后,那妓女只是要求过一个简单、安静的生活。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又能够得到。她出卖了自己的尊严,她所付出的是很大。」吴霭仪 |
|
处在中间的许鞍华,留下的原因不只是懒惰。可留下不代表这里会有归宿。 |
|
「因為了解香港,所以不願離開。想留下來看一看後續會發生什麼,為了這份好奇,付出重大代價也可以」,23年前許鞍華展望未來,真是一片冰心。另,吳靄儀也值得一部紀錄片吧,瑪格麗特吳,當代烈女。 |
|
“不懂中国文化感到抱歉,为了生存竞争又必须接受西方教育。”“小时候发现不同的报纸说法不一样。”“hk像个妓女…”深深的撕裂与艰难的认同。 |
|
“香港就像一个成功的妓女。” |
|
吴同学关于香港就像一个成功的妓女的论述讲的真是太棒了,当詹同学打断她问Ann如果只能再拍五部电影是否会严格挑选。不及Ann回话吴同学毫不客气的反击到:你没有机会挑选!再聊下去后詹调侃她女性版花花公子时直接回你真是曲解了我的意思。吴也预言了自己的命运,一个赢不了的人,她挽留了短短二十余年的不失败,没有超越这个时代,然后失败,然后消失。 |
|
饭局为线索穿起来一段个人成长与历史交缠的回忆。喜欢在茶餐厅分镜头想剧本,不会被赶翻枱吗?自嘲“山河派”爱国主义者,我们也是城寨派港片废中。“管得太具体,文艺无希望”,“年轻人有立场但是没策略” |
|
去年許鞍華拿了威尼斯的終身成就獎,在網上面跟一些嘍囉罵戰,但願他們也認識一下許導而不是以二元對立去看待別人。可對照《好好拍電影》,二十多年人的思想也會變,而她晚年主要拍文學電影與她小時候背景有關,一部一部看似失敗的作品站起再來。單是這份堅持就值得學習。在這部紀錄片裡再看看現在的香港,有些人要放棄,然而亦築起了新一代人。live in the moment。 以前的人說年青人有勇無謀,現在也是,但起碼他們站了出來。 |
|
97,那些她擔任採訪的普通話是怎麼回事?還不給配字幕。。。看之前可以有的背景知識包括客途秋恨、今夜星光燦爛和千言萬語。找來的這一桌同學簡直太妙,包括最左幾乎沒幾個鏡頭的中學老師也完成了很好的低存在感出演。話說我們對人的初始認識在於對方的職業身份這件事也蠻有趣的。 |
|
现在的许鞍华有多绵软,当年就有多锋利。
“香港好像一个很成功的妓女。她自己有她很卑微的生活。但是,外面的人要求什么,她便给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机会给她生存。”
“你说什么公民自由,对别人来说,你是在装模作样,但对我来讲,这是真的东西来的。当大家不明白自由是重要的东西,我是很急的。因为我知道,当我们没有了以后,你就会知道会变成怎样,那就太迟了。”
“现在那些有想法的青年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勇无谋,他们只是有立场,但是没有办法/策略。(只能)说完立场就算了。”预言占中。
补一个趣闻:97之前,黄秋生是香港著名的毛左,一直骂港英政府是殖民地政权,呼吁早日回归,让当时政府各种头疼。回归后,这个著名左派却因为帮学生说了几句话,而直接被政府和演艺界封杀。
这种个人三观的崩塌+魔幻现实主义,难道是个例? |
|
和《好好拍电影》对看,当年讨论的一部分内容,如今只能视而不见了。印象最深是她讲在港大念书,大考的时候因67抱动中断考试,这不就是60年代版《小团圆》开篇吗? |
|
九七症候下的回忆和时间意识,以及lived experience。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许鞍华回忆中学时代自己的心态(作为殖民地人,不懂中国文化让人对祖国感到抱歉,为了生存竞争又必须接受西方教育,而又恰恰在这种经验中实现主体的认同),说很怀念那时候,这时候此前流畅的普通话表达出现了一丝波折和犹疑。 |
|
看完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重新回顾了一下上海历史,沪港仿佛一对悲情姐妹花,都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做鸡”的,东方小希腊却受限于当时航海术逃过一“劫”。当时hk获评“small, barren, unhealthy and valueless”,过咗百多年回头看,有一丝苦涩的好笑。 |
|
可以和关锦鹏《念你如昔》对照看。男导演反而伤感,女导演反倒乐天多一些。 |
|
长久以来,“香港”其实只是个遥远的概念,如果不是这样的简单讲述,其实很难去理解,或者说窥见一斑,一个被西方包含宗教的观念所建设,和战后台湾与大陆意识形态对立影响下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里,这几代人究竟经历了什么,又有何种思想。 |
|
吳靄儀:但妳知道係個 losing battle,到最後唔會贏,但可以挽留住一陣唔輸,妳就係唔輸。 |
|
“我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当现在回过头看特别唏嘘,也是这部纪录片最为动人的时刻 |
|
事隔超過50年,香港人面對的問題並沒有甚麼大變化,只是方向不同了。吳靄儀形容香港是一個成功的妓女,這個比喻很準確。 |
|
《去日苦多》侧重环境,《好好拍电影》更生活化视角,这样两部作品,交互组成一个更完整的许鞍华。感触良多。 |
|
殖民一代的青春记忆,与去留抉择。当代华文文化最璀璨的部分,大多都是他们这一辈创造的,然而感怀身世与出路,她说“我们始终没有超越我们的时代”,而且“我们的时代过去了。” |
|
港大的五个同学在毕业25年(?)的一次聚会引申出来的关于97情绪的纪录片。五个同学中,两个中学老师,两个社会名人(律师/议员/作家/政治评论员),一个电影导演。聚会上,两位老师甚少言语。唱主角的是两位社会名人,搜了一下,如今一个应该在国外,淡出中文视野了,另一个已经作为XX分子被检控,这样的“结局”,其实在那场聚会中他们的谈吐已经埋下伏笔。没想到许鞍华的母亲竟然是二战后滞留中国的日本人,连她自己都要到少年时代才发现妈妈不是“东北人”。她的妈妈一生都在“移民”,大陆、香港、美国来回跑动。 |
|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过去,从个人经历梳理脉络看一步一步发展至今,许鞍华是天真的左派的书生意气,在所有97情结的导演当中,她几乎是唯一一个保持着温暖的好奇的甚至有些积极态度的;玛格丽特吴就精英视角多一些,且展现出更深刻的警觉性。二十几年过去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两个人的确都没有超越时代,但在她们的时代,她们也都尽了全力,不知道许鞍华是否真能为玛格丽特吴拍一部纪录片。其实结尾一场饭局上,吴女士日后对于23的态度已经可以说提前预见了,看她用餐具划桌子我都能感受到那种焦虑2333.PS,之后就拍了千言万语,从短暂的个人记录到纵深的历史表达,这两部可以连起来看。 |
|
粵曲、唱詩班、紅太陽……昨日少年歌。 |
|
五十岁,一个迈入中老年的关口,开始考虑“积阴德”。香港往事,时代终将过去。或去或留,为好奇付出代价。 |
|
你钟意粤曲,但我一听到粤曲就会想起我悲惨的童年。年轻人有立场无策略,所以大概率会死,你又想说什么呢,你又能说什么呢 |
|
是对《好好拍电影》的一个很好的补充,除了许鞍华自己前半段的人生故事之外,更多也讲述了当年知识分子的97焦虑,看得出那桌上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不知道时至今日他们都还好吗?想必内心是越来越痛苦的吧。“我想留下是因为想看看之后会发生什么” 许鞍华留下了,继续拍了那么多关于香港的本土故事,并且让更多人看到了。时代的洪流终将吞没一代又一代人,而只有理想主义者才能在夹缝中发出最亮的光。资源:https://pan.baidu.com/s/1eQ3NS6A |
|
许鞍华他妈是日本人啊?才知道 |
|
现在再看真是泪流满面,时代车轮碾过来时,个人真无能为力。 |
|
许鞍华说到殖民地文化,痛苦里不多不少也找到一种身份,不可以说出来的怀念,它不是对的,但不能没有这个感觉;施南生说她第一次去大陆,一看到中国的山河就会哭起来;“你们有没有穿着长衫回过大陆?”;说自己从生活逃到电影里,结果变成一个现实的导演,“好讽刺”,她大笑;吴霭仪说,香港好凄凉,像一个很成功的妓女…对香港太感谢,自己的损失微不足道,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最大的好处,但没有超越这个时代。
“我为什么还不离开香港?我很好奇,我想知道跟着会发生什么事” |
|
真的很会拍,几段简短的采访就浓缩出了一段香港历史以及特殊历史时期的动荡人心。“香港就像成功的妓女”。 |
|
反日大环境下,在十六岁时才发现一起生活的母亲是日本人。六十年代暴动,支持法律秩序的学生会代表,化作报纸里中间名X的攻击目标,被恐吓跟踪。从左右派媒体的互搏,从大学政治学钻研,理解到一维政治思维的不可行。学校舞台中反串版的《哈姆雷特》,曾是左派 groupie,为实践好不容易争取到的选举权,成了 reluctantly heroine 立法局议员;出演奥利维亚的许鞍华,为逃避理想生活与政治现实的割裂,选择了电影,没想到拍的都是政治电影。喧闹茶餐厅最适合写剧本。殖民地里中文作为第二语言,食堂里的阶级斗争,闹鬼宿舍幽灵武士……跨五十岁追忆理想主义学生时代,预言兵临城下的逐渐崩坏,“我们只是想输得慢一些”,而今看来真是另一番感慨 |
|
Ann在海边录音时风还是太大了,收声不好,不给字幕比粤语还听不清。 |
|
来日方长同学会。在《好好拍电影》里面詹德隆说Ann的世界观是比较灰暗的,Ann笑了难道不是充满希望吗?没错,她拍的都是灰暗,但正是因为身上充满勇气,才敢于留下来,拍下去。成长于那个年代,都一定会提到罗卡和陆离。 |
|
在香港回归这年,大家组织了一场饭局,大谈特谈彼此的童年回忆。小时候的香港,可能一片祥和,安静如画,也可能由于不幸福的童年而让那段时间分外悲伤。北角、大围、长洲……在香港无数的角落都能找到往昔的碎片,而在看不见的未来,当年的这份感动是否还会永远长存,暂且无人知晓。文化冲击让中文成为第二语言,现实与教育的分裂,让无数人在政治的门前停下脚步,并与其挂上了钩,继而进入新时代,从此去日苦多。香港像个很成功的妓女,付出很多,不过要求得很少,而简单安静的生活依旧无处寻觅。有人走,有人留,纵使很多人想留下来看看将来会发生什么,但这里终究不是他们的最终归宿。 |
|
重新认识了纪录片,第一次觉得香港是个很心酸的城市。 |
|
现在看,情绪很复杂 |
|
迟看有迟看的好处 短评待补 |
|
1、我们那种爱国主义是一种“山河派”;2、香港好凄凉,像一个很成功的ji女(这个形容发现很容易引发本土导演们的认同,例如陈果的“ji女三部曲”;3、学生们只有立场,没有办法和策略,有勇无谋;4、我们无法超越这个时代,这就是我们的限制,这个时代过去了,我们就像以前不见的人一样,都会消失;5我不是因为懒惰没有离开,而是因为好奇。 |
|
为理解香港提供了很好的视野和思路,没有经历过殖民统治的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理解那一份身份认同难题。 |
|
似有似无,碎片化追忆和反思。“很多很好的事,其实是为了一个很坏的原因”。 |
|
“香港就是一个妓女”太像陈果的表达了 |
|
“我想我不离开不仅仅是因为我懒惰,我也想看看接下去会发生什么” |
|
97同学会,港人心态大剖析。殖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割裂,让香港人逃避现实(政治),转向寻找虚拟世界(武侠)。但67暴动,89惨案以及97的逼近,让他们意识到政治正改变生活。积极投身其中后,理想主义的热血却无法挣脱现实的牢笼,但一种悲观的乐观主义又使得他们不愿离开。哎,太挣扎了。 |
|
许鞍华导演影迷必看!在茶餐厅里谈笑风生好可爱,还提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感到苦闷于是寄身电影,结果又都是拍的写实电影23333主线是许鞍华的恰同学少年,伴随着香港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学生运动,还有母亲的客途秋恨......看到最后几位的深情告白,“无法超越时代就要担起这个责任”,“看看这里会发生什么”,“你说自由是装腔作势,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东西”,站在此刻回看,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