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更喜欢第一部分的行走和第二部分的影像辞典,当然这两部分都只是在为第三部分做备注。 |
|
真的狠,尤其联系中国去年疫情期间那些直播网课乌龙的X爱事件,非常绝了。这才是疫情时代的影像报告~#2刷之后觉得有点扣分 |
|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金熊。详见长评。文本结构非常复杂,甚至过载。最吸引眼球的性爱录像泄露以及围绕它的有关私人-职业形象的辩论(感觉导演是不是参考了大表姐的那次艳照事件),甚至都不是影片真正的重点,艳照只是一个引发议论的事件,导演真正要讨论的则是如今罗马尼亚的社会现实:贫富分化加剧、戾气横行、疫情加剧社会危机、消费社会、反智、阴谋论、民族主义盛行、右翼势力崛起,当然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网络暴力和道德审判。我最直观的感受,大概是导演近年拍的几部屠犹题材电影让他在罗马尼亚遭受了右翼、民族主义、阴谋论者甚至新纳粹的围攻(可能很多是在网上的),这部影片基本是导演对他们的直接回应。其中关于SHZY历史和齐奥塞斯库的段落就显得有点多余,甚至有些“剥削”。 |
|
一头一尾真令人痴狂, 中间个人观感2>1>3。第二部分真的辛辣刻薄而又冷静解构了大部分国家后现代生活里的苦乐酸甜。形式上看似简单粗暴,仿佛在长片里插入幻灯片,但其实它在结构和主题上很好串联起了全片,把宏大又纷繁的控诉编成一张大网,扣在我们每个人脑袋上(宛如结尾)——看完甚至都有了读鲁迅般的感受,仿佛感到导演站在那里点烟冷笑,骂这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第一段非常本雅明,城市漫游与震惊体验直接明了,默默展现消费主义、种族歧视、阶级和性别的剥削,左而不激,如沐春风。第三段其实也很强,但跟前两段那么灵气的手法比起来,就匠气造作了起来,还好结尾拯救了回来。啊!再次感慨*结局3*,若说电影有什么好,还不就是给我们提供如此妙而爽的幻想!! |
|
我fuck因我在,我FUCKKKKK故我在。政治辞典与行为档案,揭示人类的两面性,一半掉书袋,一半爆粗口。 |
|
【柏林 2021】以性爱这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入手,得以窥见罗马尼亚的社会生态。戏里女老师因性爱视频泄露而受千夫所指,戏外导演则用政治黄片予以有力还击,影像与现实构成完美互文。在这个疯狂的时代,或许就需要更加疯狂的影片,要用魔法打败魔法。 |
|
居家隔离的性爱视频被发上网,中学教师被迫接受下岗审判。一部疫情中诞生、却又不只是疫情的历史主义猎巫电影。拉杜·裘德依然喜欢搞些千奇百怪的幻灯片,但这次却是和性爱黄片的辩论相辅相成。结尾AV女侠绝了哈哈哈~ |
|
道理我都懂,可是真的好无聊。黄片放完仿佛听见,“ok, kids, that's all the interesting stuff for today” |
|
既是第一部扎根于新冠疫情时期的国际电影,又是一部包罗万象、展现当代文化与性别-政治图景的百科绘本。影片始终保持了复杂性、开放性,既有严谨传统的智识论证,又有多声部的反讽对话。引言(性爱录像)+三段式正文+多结尾结构。第一段里,摄影机远远跟拍女主,但又时不时摇移至看似无关的周遭行人、楼宇与广告牌上,配上强化的环境声,既描摹出疫情冲击与消费主义漫卷之下的城市生态,又烘托出普遍的焦躁与忧烦情绪,亦似本雅明[单向街]中的浪游者视角。第二段的历史文化词典拼贴承袭自戈达尔的论文电影脉络,科普解说讽刺恶搞呼应兼有,也契合于追求快节奏短视频与信息密度的当下景况。第三段剧场般的“民主”论争与道德审判则是对各色人等偏见与狭隘思想的大起底。知识/教育、性别/族群、权力/政治紧相连,理性失效后,一切就像笑话。(9.0/10) |
|
这种偏向行为艺术的“电影”,我向来没有好感。不唱赞歌需要的是勇气,说人话才是考验才华。 |
|
情色片中用来引起欲望的尾随,偷窥在《倒霉性爱》的第一段以景别的方式复现,但拉杜·裘德的影片是一种“拼贴的古典主义”,也是“第一部”关于疫情的影片,关于它如何改变认知与隐私空间。除却大尺度的开头和剥削电影色彩的结尾外无关于性。相反,第一段中,摄影机扮演着一个不称职的跟踪者,distraction,然后扫(“超链接”)向充满广告与事件的街道,一个COVID,波普,赛博空间与后集体主义遗迹的杂合体。第二部分则是一种数据库电影,字幕独立于声音。而第三段即影片结尾则构架了一个舞台空间的审判,如同苏格拉底,默尔索,或艾希曼所经历的审判,在当代(弱)技术哲学/伦理学主题下产生一种古希腊式的倾向。人物脸上的口罩等同古代戏剧的面具。这场对话和柏拉图的大多数对话一样,是未完成的,所有的开放结局都不是答案。 |
|
4.5 非常值得探讨的一部电影。第一部分镜头总是从主角身上滑落而去拍摄街景,根本就是意在展现罗马尼亚疫情期间狂躁的社会状态,第二部分对罗马尼亚历史政治进行解构和批评,第三部分以舞台形式展现当前罗马尼亚社会诸种倾向,最后结尾非常爆炸。三个部分看似离散,其实相互勾连,可以看到历史对当下的影响,甚至看到欧洲各国议会政治混乱的根源。拉杜·裘德的形式野心极大,而这部可以算是近两年来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
|
把gopro绑猫身上出去跑一天,回来剪个vlog都比这好看。不过part3还挺搞笑。 |
|
7分,话题型电影,论文式的影像拼凑与各种隐喻。 |
|
富贵险中求,疫情让导演变赌徒,在电影节押大博弈。 |
|
footnotes提前插进 生怕观众知识储备不够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论文思维 然而论文无法改变世界 |
|
这是个啥玩意儿,一堆评论解析解构的云里雾里,各种喻指,碎片化又杂糅,看故事性的观众可绕道,这太特立独行了,喜欢不来,无论有多高级。★★ |
|
3.5 第一部分:走在罗马尼亚的大街小巷,进入语境;第二部分:词汇量补充;第三部分:看似针锋相对的对谈其实都是在自说自话,从一开始就没有人可以改变别人的想法。结尾令人意想不到,哈哈爆笑。 |
|
真难以想象我竟然看完了这部电影!我都佩服我自己!!简直想给自己跪下磕头:你做到了!片头十分生猛,真正的porn,抖擞精神做好了看一部荒诞喜剧大猛片的准备,没想到接下来,就是一段长达三十多分钟的街头暴走长镜头,中间夹杂着大量的街景空镜。我告诉自己坚持住,文艺片嘛,我懂的。熬到第二部分,开始进入无数符号和断章的拼接,这部分是靠刷豆瓣好评撑过去的。最后,进入传说中最精彩的大辩论部分,如果能来一点耳目一新的观点刺激刺激,那么扶我起来我还能夸。然后我震惊(且失望地)发现,讨论的基本都是一些可以称之为常识的问题。而这部分,则完全靠沉没成本撑过去……俗称“来都来了”。 |
|
3.5,这也太柏林了 |
|
「Reshaping Cinematic Forms」金熊奖种子! |
|
拉杜·裘德的这类论文电影极具想象力和创作力,怎么会有第二部分的影像小词典那样的想法,还把自己在职业生涯上的思考和当下疫情带来的社会环境融合进电影创作里,让熟悉这个导演的观众感受到他的私人感,借助于电影完成他的私人表达,不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因为是疫情期间拍的,第一部分的外景地在场景拍摄和声音设计上就有很多展示日常生活细节的目的,疫情也无法阻止好导演的创作。 |
|
拉杜·裘德作者策略的百科全书。虚实纪录、数据库意识流、演绎论证,组成电影的三个章节。数据库作为裘德作品中愈加凸显的创作引据于中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第一章集体与个人周遭境遇的微妙变化进行梳理和综述,后为第三章的实践论证潜移默化的打开了理解的入口。小到一段私人性爱视频的曝光,大到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将罗马尼亚乃至全人类的种种困局又一次暴露出来,裘德再度强调历史幽灵的还魂复辟及新问题的悄然潜入。此外更难得的是作者对自身创作理念的即时性演进,开篇大尺度的短视频性爱,第二章惊人的短视频素材穿插,第三章末尾第三结局的闹剧式神奇女侠登场,皆在全片随处可见的口罩下,阐述了疫情下裘德对观众与观看间新关系的思考,高压之下的碎片化娱乐成为快捷高效的宣泄,且正如片中提到的美杜莎寓言,这或许终将打破影像的怯懦。 |
|
投机取巧。实际上什么都没说。 |
|
影像泛滥的时代,铁幕坚硬,文明坍塌。监控(记录)、视频流(观看)、实录(交锋),无休止地表达,拒绝倾听与接纳,影像让所有矛盾变得肤浅又严重。我们赶走了威权社会,却似乎急需一个马东来敲木鱼。 |
|
impressive genius as a cultural studies researcher. part2 "short dictionary"直接显示了整部影片的形式设计如何全然内在于当代景观社会碎片、拼贴、被冷笑话充斥的文化生产逻辑,Jude似乎很清楚在这种语境下批判某物的最佳策略就是直接甚至放大呈现它本身,但恰恰是这种过于紧密的内在性使其所谓形式开放性变得可疑。 |
|
您如何应对大流行期间拍摄的风险?
这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道德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您会做什么?您是否会为拍摄影片而冒着危害人们,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未来的健康的风险?我决定冒险。我们让每个人都戴着面具,这当然不仅成为一种实用的事物,而且对这些人来说也成为一种隐喻。什么是淫秽?什么是不道德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习惯于比这些[性]行为更淫秽的行为。色情影片中所谓的淫秽与我们周围的事物相比毫无意义。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东西就像豚鼠在实验中学习生物学一样。 |
|
真是一幅布加勒斯特街巷风情画,加情色趣味,历史回顾,政治表达,鬼马至极,片尾大炸弹。 |
|
Berlinale71 去年一同坐在CineMart pitch,不到一年就拍完柏林主竞赛了。拉杜·裘德在平衡激进迅猛和不动声色之间做得太好了。第二段堪称短视频时代手机素材的教科书般打开方式。 |
|
Schanelec的城市全景中,时常需要调动眼球来寻找人物入场,Jude则刚好相反,摄影机运动即是眼球运动,会在人物身上短暂停留然后走神到街景之上,也并非对街景内容多感兴趣,只是将目光移到了他处继续失神,如同云台没有拧被动发生了摇动。进入到词典,活动影像为词条释义,随意翻阅了半个小时后,调用了一些词语进入到审判。以此,既可以经由入选的词语讨论后生成几种结局,同样也可以更改而生成多场审判。自发的,扩张的电影。 |
|
开篇即是性,在“莉莉玛莲”的配乐中进行,仿佛预示着战争帷幕的拉开。在罗马尼亚这样的前社国家,性作为公共议题何时不是一种战争呢!第一部分横扫covid常态下的社会图景,第二部分则很像轻巧版的影像版《米沃什词典》,意象丰富,是罗马尼亚近代史,是一本小说,亦是社会人文课本。直至第三部分,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观众若把各色人物投射在第二部分构建的背景大幕上,则更加深了对背负着屠犹和共产历史的罗马尼亚社会的理解。 |
|
观影指南:
如果是因为简单粗暴吸睛的名称或“我听朋友说”,开片三分零八秒足够你进入贤者时间了
如果你坚持要看下去,期待有更刺激的感官,那先请扪心自问一下以下几个人名是否熟悉:埃米娜丝库,齐奥塞斯库,汉娜阿伦特……再想想齐泽克的笑话,然后平静一下
最后,你看完了,那就送上此段:
观此片者,生怜悯心,菩萨也;
生畏惧心,君子也;
生欢喜心,小人也;
生效法心,禽兽尔! |
|
喜欢第一部分的跟随扫视镜头,从人摇移到社会景观,有属于电影影像的魅力,关于语义的模糊与暧昧,当词典与辩论出现,就沉入在庞杂、明确的智识层面打转了。 |
|
看到单行道便会心一笑,但后面未免有些令人失望。第三部分布莱希特式的forum其实有所回勇,但整体看下来还是比较被动。真的足够大胆自由吗?全程都能感受到被各种各样的材料或概念束缚住,于是第一部分的灵气也显得scripted,一部被big name支配的big film,耗尽了其应有的吸引力。 |
|
3.5;色情视频只是一个幌子,由此引发的争论在疫情大环境下足够引人深思。第一段追随女主的长镜逡巡,替代观众之眼扫过当今整个世界面临的危机和问题,尤其是右翼化与新纳粹,在第三段的“审判”中得到回应;我最偏爱第二段,这些影像蒙太奇构成的力量颇有冲击性,在历史的时空中寻求当今危机的来源,信息量满溢。手法戏谑,风格狂野,然而其表达的主题却是深远、广博而沉重的。 |
|
毫不夸张地说,这正是这个年代迫切需要而求之不得的电影:狂欢,闹剧,以及错综复杂的多面结构只是表象,拉杜裘德最具洞察力的成就,在于他和所有当代珍贵的作品一样,抛出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还剩什么?” 如果林奇和卡拉克斯在上一个年代给我们留下了任何遗产的话,那便是朴素的“现实主义”已经不够概括如今的现实:它太过魔幻、焦躁和琐碎,一板一眼的描摹反而隐藏了面对它应有的迷惑和恐惧。当代的现实主义必须是一个喜剧,一个致命的喜剧:世界是如此禁不住观看的推敲,以至于在合适的凝视下,它就必然生出滑稽的歧义来(这便是第一段的街景,在它产生的离心力中我们抵达“词典”的再说明),更不用说我们正是这般欢声笑语、五彩缤纷地稳步踏入毁灭。只是,揶揄大可以由电影来完成,而行动呢?谁会是有一天将权力的阳具捅回权力口中的人? |
|
#LCFF 9.3 真正意义上的当下电影,第一幕观察,第二幕阐释,第三幕预演,而真正的故事沿着历史的单行道不断上演:纳粹,独裁,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它们从未远去,而是随着消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观众。疫情的爆发使这些恶意激化,怒火随处可见,偏见司空见惯,疯狂无处不在。罗马尼亚如此,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亦是如此。互联网成为了仇恨的完美载体,我们无法控制,也无处可避,只能随着这个鱼龙混杂的大粪坑一同爆炸。 |
|
第一段“游移的观察者”有点意思,后面差点意思。片尾的五彩审判,Miguel Gomes在《一千零一夜》里玩过一次。Miguel相信Folklore,Radu却说Folklore是无能的,所以他的声音总有些单调吧。 |
|
第一次见到直接提供观看说明书的电影,非常有意思:第一段提供故事背景+疫情下的社会全景,第二段概念普及、提高姿势水平,而在花了电影2/3的篇幅为观众做好准备后,第三段的大讨论才是导演所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整体观感既激进但又非常容易被理解,但仍然免不了说教感 |
|
略无聊 |
|
思辨段偶有闪光点 但前两章的人文和知识性内容基本与阐释(甚至故事)无大关联 而是通过刻意压低节奏、挪用观点和符号化输出强行为第三章制造戏剧高潮 谈得上有趣 谈不上聪明 w/ Leon 很久没进影院 看到大银幕还是很感慨 |
|
從臨場感,到紀錄片,再到舞台化,隨著章節的推進,觀點的輸出愈發密集,觀看的情緒也愈發高漲,在憤怒到達頂點時,以荒誕喜劇的方式給了我情緒出口。操他們丫的,那麼愛嘴臭愛逼逼,就用屌封住他們的嘴。 |
|
从第三段开始真的好无聊啊 |
|
宽于律己,严以待人是人性的通病——现在任何一个拍片的都以为自己是戈达尔或布努埃尔吗?未成年人不建议看,因为里面大胆的性爱场面少儿不宜;成年人更不建议观看,因为你的人生已经够艰难忙碌了,没必要在这上面浪费两个小时。 |
|
4.5。第一部分真惊人啊,由女主不经意的长时间地行走带起了国家民粹生态的符号展示,女主直达目的地直线行走带起并唤醒了路边一个个带有主观意识的观察位置一般,镜头无意义的停留在对一些当代现象的实体物体的观察里,在眼前铺开了一个全方位可感的环境,与后段内容的强烈对比即强调互联网内容的无孔不入和离开互联网进入可感的现实世界的丰富与重要性,当一个人在任何位置任何时间,每一步的行走都被游离地观察抓取,也就是完全毫无保留和隐私的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与环境之下的情形和心理表现了。 |
|
这个导演有趣,需要多看几部~ |
|
显然,本片的野心并不局限于讲述个人故事,而是以小见大、展示社会全貌。这个野心从影片第一部分就能看出,当主角在街头行走时,镜头经常会突兀地转向,来捕捉城市的一角。在第二部分,影片完全脱离了个人故事,转而列举罗马尼亚社会中的种种侧面。在第三部分,本片又回到了个人故事,并给出了故事几种可能的结局,而独特的幽默感时不时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影片各个角落。可惜的是,影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寓言”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二者之间的切换经常表现得笨拙、生硬。在第二部分抛弃常规叙事后,影片并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替代品”,反而使本片显得讨巧、充满匠气。 |
|
想象力爆棚,结尾瞬间就wtf |
|
笑死了 这种笑里藏刀的真理大讨论 居然要靠美式超级英雄来粗暴解决 看来罗马尼亚人以暴制暴的潜意识没停过 第二段半档案半论文 属于辞典电影 把罗马尼亚的历史和意识形态骂了一遍 这个题材比较适合中国 |
|
【罗马尼亚】三种不同的风格,在各自的篇章相映成趣;色而不淫,杂而不乱。信手拈来的Hannah Arendt观点、错综复杂的教义、庸俗的“艳照门”八卦与严肃的主题…恍若打开了八宝箱,看下来的惊喜可真是太多了。最喜欢的部分自然是极度像情景喜剧范式、“大公园/《善地》/《百味超市》会议”吃瓜路人大吵架的最后一段;身陷风波的女老师对妇人说道你还是会贿赂我,然后再到嘶吼的脑洞...这个社会的可怕、冷漠与讽刺都不经意被装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