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侯麦相似度很低,因为它完全不旨在导向任何人际的、外在的联系,而只拥有一个向内的视角,并基于此,借助日常的动作和对白,使人物的内在延伸至城市空间中,提炼出一种属于生活的超验。正如月圆之夜勃发的精神力量,升腾。也因此,比较的对象应是mikhael hers,maren ade和nadav lapid。 |
|
西班牙的《夏天的故事》,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女主简直就是社交女皇,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女主得了新冠,这就是个悲伤的故事。 |
|
很侯麦的风格,欧洲真的令人羡慕,33岁没有正经工作还能在马德里度过一整个有朋友有酒有演出的夏天。 |
|
15天就整理好心情开启新人生了 哪有那么好的事 |
|
过于文青的腔调~无病呻吟 |
|
英仙座流星雨造访下的马德里,潮汐牵引着欲念,从午夜漫步到黎明,每一个孤行者纤细的神经,牵连着最遥远的星辰,宇宙自有安排,是我们的相遇。导演自言,他的演员团队是从第一部电影开始延续至今,仿佛能看到一群最熟悉的好友经由电影的汇聚,生活自流淌出,而这里几乎有欧洲夏天让我想念的全部美好。 |
|
陆续看手册去年的十佳,果然又是这款。它的这个事件的编排很有趣,每一天都是与陌生人的搭讪和交流,没有目的性的叙事任务,只在一些细微的变化之中看女主角的内心如何泛起一丝丝涟漪,回过头来一想,才会发现细节上的味道。 |
|
很潇洒。 |
|
随性自然如法国电影,清新治愈如日本电影,但却是个西班牙电影。看的时候拼尽全力回忆一年前在马德里走过的每一步。 |
|
侯麦万岁。少了法式的慵懒和自然。更缺少一种夏天的感觉。 |
|
编剧精神状态类似在上解放天性课 |
|
隐约中还以为是法国电影,那种轻巧与浪漫。 |
|
极具包容度又细节丰富的迷人电影,开篇介绍公寓就引人入胜,它和后来伊娃去到阿戈斯的公寓还形成了一个小小居所互文,因为女主是在“静止”中寻获我是谁的人生意义,她不像一般的女性,是通过出走而找到自我,她是留下来,从一开始的被动遇到人(路易斯),到后来主动聚集人(河边聚会),再到后来更主动的认识(玛利亚)和建立联系(阿戈斯),她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这期间写到了宇宙的静止,流星的燃烧,有些人一个晚上会经历很多,伊娃的回溯与重生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美。路易斯、奥尔卡、乔这些人通通都问过她的计划,最后在阿戈斯那里有了答案,这一番写得很高级,她说了高架桥的故事,又说自己快要来月经了,然后道别,和这里的细节一样,导演拍下了许多突然而至又生机勃发的细节。女主角表演也超厉害,有意无意展露了许微妙的反应,令整个影片真切 |
|
另一个时空的《修女艾达》,都在倾力呈现一个女人的徘徊与成长,都在有限的时间里由摄影机发掘出女性身体的无限性。前者是演绎的、显性的;《八月处子》则是捕捉的,隐性的。马德里被赋人格,成为母胎,孕育着艾娃对于生活之不确定性的从容;艾娃经历了一切却又好似什么都未经历后,焕发出母性的包容与温柔的坚毅,微笑着走向明天…… |
|
寻找幸福,嗯!哦我的天,又是一股美妙的清风~~~ 和侯麦背道而驰的一点在于侯麦的日记时间卡通常意味着和前一日的事件断裂,而在这里却只是事件的继续开始,但也有可能只是马德里人总爱一夜不眠。 |
|
提前进入感受了一个炎热的夏天,还是在马德里。 |
|
竟然不是法国片啊,在这新片匮乏的几年,急需这种电影来打法(治愈)时间。 |
|
四星半。几乎是美妙的,关于女性与光线、色彩的秘密。等待夏夜流星,等待某个《绿光》式的神秘时刻出现,却不知尘世之光随着一次次打开百叶窗,始终闪烁在这个女人的脸上。墙上那轮蓝绿色的月亮仿佛来自《1Q84》,而这个lunatic woman却将其作为圣女背后的光晕——在交欢中完成主体性的回归,重述“处女怀孕”的传说。女性如何言说幽娴贞静的欲望?于是我们想起天吾的疑问:“青豆那时和月亮缔结的究竟是什么密约呢?.......当时她究竟把什么东西托付给了月亮?” |
|
每次说出"Hola!"都像在打水漂,在涟漪里,被事件碰撞、被他人反射、被神力作用,人诞生了。 |
|
这种自我寻觅的欧洲电影已经不会让我有特别大的悸动了。但是这种自我寻觅的情绪状态仍然还是很有余味。到了一定年纪,自我寻觅也会变得暖暖恹恹,走走看看,不再是苦行僧式的,不再剧烈的接受或排斥,整个生活都像在做田调。其实不会有处子般的新生的,但这种能有一段时间自己待一会儿闲逛一下的状态也很难得吧。因为几乎和里面的姑娘同龄状态也有相似,会忍不住自我代入一下,从长久来看无甚期待,但冷眼旁观大概在具体生活里也存在某种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吧。电影本身声色构图氛围都很好,激起了我收拾房间和一些同款购物欲。 |
|
社交技能满点吧,却还是个内向的被动者。能和每个人搭上话聊上天,却一个字也不提自己,因为于己诸多困惑,不知道对于自己该说啥、不知道在做啥、就只是困惑着,迷茫着,在这个城市漫步闲逛,好像在找寻着什么。
从被乔挑明问,为啥你都不谈论自己,伊娃虽然以不知道该怎么说自己现在的状态挡了回去,但心态上却开始慢慢转向主动。
河边野餐高光对话,“当没有人认识你的时候,你更容易获得自由重塑自己,更难的是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自由”,我想伊娃就是那个没离开的人。
“没有必要朝任何特定的方向看,你只需要看到广阔的天空,让你的眼睛习惯黑暗,只要有必要就等。”于是在一点点漫无目的闲逛偶遇交谈里,以真诚与勇敢之姿慢慢褪去了恐慌与紧绷的状态。虽然有点没懂结局具体是啥表意,但伊娃确实是更放松的状态面对生活了。 |
|
太太太太太自恋,可是又太太太蠢太太太无趣了……耐心看了一小时感觉就像耐心听蠢货讲了一小时前言不搭后语的心情,我又不是收费的心理咨询师我干嘛听你们讲这个????气得差点掀桌了,能不能作个法、劳烦侯麦从坟里出来把主创和拉这片子去提名的评审各扇三百耳光?? |
|
只是表面有些学习侯麦(绿光)的意思,但整体内核一点都不侯麦,拍的是自由意志的气息与能量,收放自如,尤到结尾的性爱,纯粹是一种水到渠成,豁然开朗的通透。 |
|
6.5/10。观感和不久前看的《南法撩妹记》差不多,都如午后的暖阳洒在脸上。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马德里漫游记,对自我的剖析也是一种“破处”。电影院门口重逢,因为你我不会进去,因为电影我会隔天再去。让我心起波澜的是最后房间的月亮画,哦原来月才是本片的核心啊。我喜欢前半段远远大于后半段,看似随意却满是编排,还让人察觉了。 |
|
闲适清浅地走走停停,过一段夏日,逐渐面对自我,与不同的人短暂交流,不需要有什么目的。的确浪漫且有点侯麦,私人很喜欢,很像我某一段时间的状态的理想化呈现,又似乎可以透过本片重新检视自身。 |
|
真好。虽然与hers或manivel选择在日常情境中寄托的情感完全不同,但最后达到的心境却是近似的。这种情感主导的内向型表达也让结构组织变得更不引人注目,脱离来自日常情境的束缚。 |
|
是我的问题,看得有点崩溃,全程找不到情绪落点,塑造的人物不够有趣,几乎没有遭遇什么事件和抉择,只是用不断遇到平时不会遇见的人来表达人与城市,或人与所处环境关系。全片收获,知道了西班牙的一个节日 |
|
镜头捕捉生活片段,我们随着女主遇见这个城市。整体的感觉非常舒服,闲适惬意。 |
|
4.5 最近又看了两三遍,着迷于如何把角色深邃的内心世界不着痕迹般向外蔓延开来,以至于浸染到每一段人物关系和每一处城市角落,就像流星雨划过马德里的黑夜天空,出现过,闪耀过。 |
|
不属于任何人的孩子,或许属于月亮。 |
|
Eva的N次奇遇。同样是人物的反复交错,如果说Alor Setar是时空的往复循环,那么马德里则呈现不断变化开拓的纵深。生活的给你的灵光乍现,就如受孕的处子,诞下的是继续前进的信仰,于是我此刻如此渴望接触一个陌生人,和他分享平静的夏日时光。 |
|
相逢在陌生时,熟悉后迎来离别。每送出一封情书,同时意味着写下一笔分手信,对一个人,也对一座城市。阳台内外是两个世界,喧闹的街和陌生的心,横摇或是跳接,摄影机拴住人物述说的神采,换回聆听的沉默。结构的边界渐渐模糊,唯有当下的影像定义此时此地的自己,在瞬变中抵达永恒。 |
|
一个人时是精神上的处子:一个人在镜子前端详身体,一个人路过热闹的人群,一个人在屋内或在街上边走边干饭,一个人头在床尾脚放枕头上看书,一个人找到了阴凉的草坪躺着继续看书,一个人走在太阳底下,一个人坐在公交车上莫名欢快,一个人逛博物馆……总是被别人问来干什么或是做什么的......如实回答:什么都没打算干,什么都不做。总是被腿还没自己粗的细狗搭讪,微笑着听他们大放厥词。
一个人躺在沙发上,把衣服解开,发呆,一句话都不想说。我们只是想尽可能放下“镣铐”,下一步做什么,谁知道呢?一个人仰泳飘着。望着上空时,她想着是如何活出真正的自我,而我会想:真的有“自我”吗?身心灵那段很讽刺:女性不知道如何排解自己的精神痛苦和生理痛苦,于是向宇宙寻求。更多可看长评:https://douc.cc/3pbRXp |
|
从海报就认定会喜欢的果然没错。摄影机机械的制造一种情绪的主观,这侯麦其实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色彩画面风格立意都是轻巧的,结尾处女受孕却毫不落俗。我可太吃这一套了!! |
|
A / 就像汗珠-湿发-玻璃杯-冰水的缩合一般,试图在一段截取出的时空中挖掘不断离散、分化的物候。八月从开头蒸腾的热浪中沉入夜晚,浸没在尚显冷峭的清晨中,因而它并非那个需要被躲避的炎夏里的八月。正如我们透过摄影机的透明墙(或是可以被光斑照耀的瞳孔)所观看的主角。她与我们共在的方式,是渐渐外溢并消散到混沌中去:她的眼从圆睁的满盈中逃逸出来,反而在远眺/窥视中获得跃出生活的目光;通过月的引力激活自身,但欢愉的那一刻仍是无定形的——从被七个阳台穿孔的房间贯穿到悬挂着虚假月轮的房间的,是一种精微到极致的情绪提炼。在其中日光之下是暗涌的月色,而任何以“生活”为名的雄辩必须在漫长的停滞与中断中被拆解。 |
|
炽热的八月,她独自穿梭于马德里的街巷,邂逅那些意外闯入的友人,浮躁世俗没有叨扰她并无计划的假期,她享受漂浮在河面上沐浴阳光,也会在live演出中听湿了眼眶,她不朝任何特定的方向注视夜空的流星,习惯黑暗的眼睛让她打破了被动,在无所事事的时光里寻找自我。太侯麦,太喜欢了。 |
|
也想像女主一样过夏天 |
|
八月,由子宫至星体,意念与宇宙的引力悄然重叠,共同在城市内部发散,随即将人与人轻柔地勾连住,以此反复地磁合到一起。 |
|
实在是有几次忍不住想到法国电影 夏日的灼热 旅程的旖旎 子宫的曼妙似乎都被写尽了//但不一样的是欣喜和观察的对象不是向外的人际 而是个人的内心 |
|
日记总是关于与某人的相遇,我们为什么不做爱,然后我们做了爱 |
|
时间是不可以被数字限制的,所以日期卡无法阻止事件的延续。最终指向了意识。 |
|
+。建立在虚无感之上的社交。马德里的河畔与星空仿佛魔法,形成了电影的两次变奏。宿命般的相遇,唤起体内潮汐的“月亮”,以及让人怀孕的八月,暗中为日常进行了神秘学的修饰。 |
|
艾娃体现出一种现代女性存在的症候,她们的一切都轻飘飘的,生活中没有磨难只有小小的烦恼,没有激越的欢喜只有小小的确幸,没有深刻的哲学只有存在的当下,所以故事也就处于一种轻盈当中,一切都是现代的流动,朋友是流动的,家人是隐秘的,男友是随机的,至于爱情和奇迹,那是导演硬在电影这个媒介中强行赋予的,一个两小时的泡泡。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艾娃的那副笑容,一种介于天真和憨傻之间的笑容,一种抵御内心虚无的也是回应着美好的无奈的笑容,脸呈现于银幕上,精准地刻画了现代女性的模样。这几乎是高知女性会喜欢的那类电影,更确切地说,跑电影节的那些女性电影工作者会喜欢,所以电影有着明确的观众指向。(既然呈现了神秘主义,为何不让女主角无性怀孕——一个女耶稣,一个无痛苦的世界,一个母系社会的诞生) |
|
2020年剧情新片最佳没有之一(《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排第二) |
|
0連結的談話OK?!125分鐘大概祇有5分鐘有連結。在電影院看簡直煎熬。出去上個廁所,在場外,tg好友詢問要不要繼續看下去。我説女主角是個金牛座女生,30多歲的處女,我一點連結都沒有。她回我説,等我到30多歲可能就有連結了。她鼓勵我繼續看下去,結果我又入場把這片看完了。OK FINE 看完依然沒有連結。 |
|
八月的马德里人外出避暑,而她却在城区里漫无目的的寻找,与故友叙旧与新人邂逅,就如同一个游走的灵魂无处安放却又不断发现自我的真实。这是一部只有女主角和马德里这个城市的电影,马德里的嘈杂无序和女子徐徐探索的闲适对比出了一个值得人深思的关于生活生命的大道理。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寻找生活的意义,而往往在追寻中找不到真实的自己了。 |
|
与侯麦一脉相承的,是对那些已经成为我们、正在成为我们、将要成为我们的小小物件的爱,真好看。可看完还是忍不住想,相比之下,阿克曼能把一个晚上拍得那么闷热,真是魔术一般的神奇。 |
|
真正的女性电影。不只有女性困境,不仅只是脆弱的、被辜负的、无错的,女人可以是搭讪者、跟踪狂、武断直言的、主动索取性的、辜负友情的、冻卵一年后选择放弃的自主的人。展现了他者眼中的第二性与自身的第一性。喜欢。 |
|
有段时间没看到这么喜欢的电影了。准确地拍出了一个人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独处、行走、对话,到底开不开心也不确定。被不确定的状态笼罩,一切都像借来的房子一样是暂时的,但还是会买花放进房间。内心还是有个声音在说,不要害怕,继续一个人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吧。写着写着变成了我的内心独白。 |
|
我的某一部分生活:卷入随机的洪流,跟循风的指引,在大地上永恒地游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