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单方面决定:今年奥斯卡谁打败安东尼•霍普金斯得最佳男主,谁就是史上最水影帝。 |
|
人最后的记忆将是自己的名字和妈妈。 |
|
唉,直接把影帝颁给老爷子就得了,这还选啥啊,太强了!尤其最后一场找妈妈的戏份,安东尼·霍普金斯真是演出了一种孩子般的脆弱,哭到让人心疼。影片堪称阿兹海默式叙事,如第一人称混乱呈现。 |
|
一般来说这种题材的电影我是不敢看的,对自己变老的恐惧和对家人变老的恐惧,都是我想逃避的。刚才去翻了下安东尼老爷子的资料,惊讶的发现,除了他在这部电影的角色名字也叫安东尼外,连生日都一样,安东尼已经84了,这让我心情特别复杂。 |
|
接近片尾,看着头发银白,颤颤巍巍的霍普金斯思忖片刻,自言自语到“安东尼,这名字不错”时,一时分不清戏里戏外,眼泪差点决堤……
思绪顺着藤蔓回转,蔓延到还在用vcd看电影的童年。
他是我初入电影世界为数不多记住的名字:
他是《沉默的羔羊》里令人胆寒又折服的Dr.Hannibal。
他是《象人》里将畸形症和畸形世界带回温暖与人道的年轻医生。
他是《告别有情天》里一再隐忍,一再把控,最终错失爱情的英伦管家。
他是《教宗的继承》里高度还原面对丑闻不断,忧患重重动定思痛决心变革的本笃十六世。
他是《燃情岁月》里在狂野西部默默守护那个家庭的退役上校父亲。
他是《第六感生死恋》中循循善诱,最终“牺牲”自己成全女儿与死神爱情的富豪父亲。
今年84岁,距离第一次拿奥斯卡影帝已经快整整30年。
他,值得第二次 |
|
世界郁郁葱葱,人事来来往往,所有人都还有故事,我的叶子却掉光了。 |
|
你慢慢遗忘,我慢慢失望,最后习以为常,最后天各一方。 |
|
讲述阿兹海默症老人故事的电影很多,一般采用亲人的视角叙事。但此片的叙事手法很是独特。导演、编剧精心设计了很多“障眼法”:用跳跃往复循环的剪辑模糊时间概念;用公寓-诊所-养老院近似或雷同的房间结构打乱空间感受;用角色身份交替错乱的演员混淆人物。由此使得观众全方位被线团般错位发展的剧情绕晕,仿佛始终代入阿兹海默症老人的第一人称感受,陷入深深的困惑、怀疑、委屈和莫名的无助,噩梦般难以清醒。除了刻意制造的混乱结构,父女的依赖而紧张的关系贯穿全片,也全靠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奥利维娅·科尔曼的演技撑起,才能打动人心。家里有这样老人的观众会更有感触。不过,谁又能保证我们在老去后不会有这样无法分辨现实、万劫不复的可怕体验呢?三星半 |
|
老去的恐惧不是在样貌,而是在神智上(我泪点好低) |
|
英国作家兼编剧,第一次做导演,把他自己的舞台剧改拍成电影,就是这部由85岁的名演员霍布金斯主演的《父亲》。应该是今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必选之作。基本是个室内剧,但并没有那么多“台词”。在一个“变化的”公寓空间里,导演展示了非常出色的视听表现技巧,含蓄、丰富、机智,许多细节处理值得琢磨,夸赞。题材窄狭了些,但又是谁都不可回避的。谁没有老人亲友,谁会不老呢? |
|
从来没有被疼爱过的姐姐也好让人心疼 |
|
从一个患上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的主视角出发,让观众体验了他的整个心路历程,错乱的时间线,交叠的人物和时空,代入感非常强,深深陷入主角的情绪中。我外婆就患有老年痴呆症,最后几年也是一模一样,不记事,认错人,常常会念叨年轻时候的事情,会像小孩子一样哭,会发脾气,作为后辈也是很无奈也很难过。 |
|
扬言残损躯体绝不离开自己的公寓,却控制不了残缺记忆游荡在时间迷阵。大女儿要不要去巴黎,小女儿是生是死,面前的护工长得何种模样,我究竟是这里的主人还是讨人厌的恶宾。墙上的画作不见了,随之不见的是我的尊严。手上的表盘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我的时间。像个蒙昧的婴孩,却在生命末路掉光叶子。 |
|
好像从来没有人拍阿兹海默症是从患者的视角拍的,感觉就应该这么拍才能让大家明白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看了这个影片我就会想,如果有一天我认为千真万确的事情,身边人都说没那回事,我看的世界又总在变化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确实挺恐怖的。或许就像男主角一样最后只能无助哭泣想要妈妈接我回家。。影片让我更加理解老年痴呆患者。男主角演技无敌,可能拿奥斯卡奖。 |
|
这是近很多年来我看过的最伟大的表演,安东尼霍普金斯 |
|
不光是演技,混淆因果、逆向交叉的叙事更点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谁会出现…一切对白、角色皆可真、皆可假,真实无所遁寻。男主视角出现的视觉、听觉、时间、梦境、幻想上的症状,构成本片特殊叙事载体。以前我们看这样题材的片子,会想到爷爷奶奶与父母,而这一部会让人想到自己。“我的叶子掉光了,风雨裹着我的叶子,无处安眠” 结尾镜头摇向窗外青葱茂密的树叶,情绪突然凝固、一丝不挂。 |
|
大部分时间都以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视角出发来组织叙事,在同类题材电影中新意十足。运用了时间错乱(重复的台词、画面、情节,时间跳跃与断裂)、空间错乱(两套公寓与疗养院家具陈设的换移、叠置与混融)和角色错乱(多人共饰一角,名字与身份的错位替代)等手法,尽力让观者直观体会到老人的惶惑、迷茫与恐惧感。缺点是意识流/心理现实主义的编排还是太规整了一点,混乱与断裂程度再提高一些会更契合于感知与记忆的无序与空白,或者说舞台剧痕迹还是稍重了点。女儿在床上捂死自己的幻想令人想及哈内克[爱]。安东尼·霍普金斯真是人戏合一(连剧中名字与生日都相同),绝对值得奥斯卡影帝。最后那段极度无助、连自己名字都忘掉、只想重回母亲怀抱的哭戏情真意切,令人叹息落泪。我们的最后时刻,都会像孩童一样。(8.5/10) |
|
真正的浸入式电影 在阿兹海默患者的时间线里走了一遭 用日常编织的精密迷宫 真是令人嫉妒的剧本啊 深沉又轻盈 别致又典雅 |
|
从两个向度来说都是恐怖片,对父亲来说,眼前的世界分不清是真是假,每回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世界下一回又崩塌了,自我不再能确认;对女儿来说,“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已经日渐不记得自己了,眼见得一个挚爱亲人迷失在意识的迷雾里,却无能为力。这些对我来说,引发的都是恐怖的心情。 |
|
I feel as if I'm losing all my leaves. |
|
I feel as if I'm losing all my leaves...the branches and the wind and the rain. |
|
主题对标“依然爱丽丝”,但真真假假的多重现实,叠加出父亲老年痴呆后的生活,还给亲情增添了悬疑感。霍普金斯的表演值得再发一个奥斯卡了吧?(我愿称之为84岁演技依然在线的神! |
|
视角乱成这样,在父亲与女儿各自第一人称之间反复横跳,像是猫抓键盘敲出来的。 |
|
9.5# 太强悍了太高级了太沉郁了 关于人类的一切终极母题 年度十佳 12.23 ideal |
|
安东尼霍普金斯如果今年不得奥斯卡影帝的话,天理难容。
预估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话,也是非父亲莫属。
老是说文字的想象力是电影无法超越的,可是第一次我看到了电影或者舞台剧呈现的想象力是文字无法企及的。
自打诺兰的记忆碎片之后看到过最棒最过瘾的叙事。姑且称之为回旋迷宫式的嵌套叙事。这种叙事在毕赣的路边野餐里看过端倪。不过电影是把父女间的琐事,小小的腾挪空间内画出繁复的细密画。
无法想象编剧技巧在过去20年间也有如此突破。30年前的电影人都猜不到编剧还能这样玩。
2021年第二部献上膝盖的电影。顺带说一句,电影院看哭许多人,依然爱丽丝之后最佳老年题材电影。 |
|
在老人的世界中所有人都是陌生的,可是每一个人又有着身边人的身份,他们不再是自己记忆里的那个人了,于是不得不一遍遍问,他是谁,她是谁,他焦虑到不敢再相信任何自己的认知了,直到最后问出了我是谁。
以电影的方式展现出老人错乱的记忆世界,段落的设计和切换很是舒服。赞美Anthony的表演。 |
|
有点哈罗德.品特式的戏剧风格,心理学与美学并重的室内剧,采用高度戏剧化的方式来表现阿尔茨海默症。视听能跟得上剧情和表演,循序渐进、感同身受,观众随角色失去对现实的掌控。女儿也提供了换位思考的角度,你也能感受到她的痛苦。虽然是单一场景,却不断在公寓环境、视角转换中制造持续的时间/空间、真实/误解的流动性,纯室内空间更考验技术。老爷子演得可真好,完全就是一个痛苦无助的老人。 |
|
正好手头在翻一本女儿照料阿兹海默症母亲的小说。电影之外的阿兹海默症,更狼狈、更绝望、更全面剥夺人的体面、精力、意志和生活的秩序。没有片中井井有条、一尘不染的时髦大房子;没有笑脸甜美、善意敦敦的看护;老人不仅会失忆,更会失禁、发臭,会有暴力倾向、徘徊行为,甚至会走失。有人说,年迈的人无助得像孩子。但孩子代表的是生长,身上寄托着周围的希望,而老人只会一步步走向没有归途的垂暮。凝视孩子与凝视老人的感受绝然不同,前者像阅读即将展开的画卷,后者是残破到字迹湮灭、无法拼凑的旧书。正因如此,望着银幕里父亲混浊的老泪,观者怎会不肝肠寸断,怎会不为之恸哭。安尼东,84岁,生于1937年12月31日,人间国宝。 |
|
一个阿尔兹海默症老者的颅内剧场。
影片从第一个镜头就告诉我们,以下所有内容,实际都是老人脑海中的景象。镜头虽然拍的是女儿走在街上,背景音乐一直响着,本以为是无源音乐,但当女儿走进公寓后,老人摘下耳机,音乐随之消失,由此可知,刚才发生的一切,皆是老人想象或记忆。
随后的情节,都混合着错乱的想象与记忆。解谜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呈现老人的精神状态与他的孤独、困窘和惊慌。
“我感觉我的树叶都快掉光了。”好凄凉、动人的独白。
霍普金斯老爷子值得一个小金人。 |
|
太累了,高级是你们的,我被困在时间里了 |
|
应该归类为恐怖片。 |
|
体验一番阿尔茨海默病的时间线错乱感受,安东尼·霍普金斯的表演细致动人。 |
|
长记性了...
我没事看什么奥奖提名啊...
这给我难受的
太过真实了,真实到什么程度,真实到最后六分钟结束你才恍然大悟这只是一个故事,又一次地,完全被电影本身摆布。
在最后六分钟前我一直认为这像是惊悚片,甚至到了剧情中段才开始慢慢接受,来猜测它想表达给观众的东西。猜来猜去,在最后护工说let's just get dressed的时候一下子醒了,整部电影没有想表达父女联结或是单纯空巢被抛弃,它只想从第一视角,让你全身心代入,向你完整而真实地展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生活,就像电影名称,The Father。
觉得像是惊悚片,是因为我们从未进入过一个这样人的世界。我们看到的“难以接受、无逻辑”,是他们的have to go through。
这是观众的97分钟,也是很多人的余生 |
|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 余华 |
|
年度佳片。平实中的深情,隐忍下的波澜,稳扎稳打的舞台剧改编,亲情从来没有那么简单,更像是另一个版本的《漫长的告别》。剧情并不复杂,叙事结构却卓尔不群,大量的室内对手戏,整体一气呵成,借鉴《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的表现手法,出场人物频繁身份置换,幻觉与现实交织,全程都是影帝与影后间火花四溅的高能飚戏……Olivia Colman把女儿演绎的真实可信,那份对父亲又爱又恨的矛盾情感令人动容,Anthony Hopkins饰演患有阿茨海默综合症的老父亲,他只身一人引领观众进入风烛残年的孤独世界,老男人的泪水简直比钻石还珍贵万分,Hopkins引人入胜的精湛演技,真挚细腻又打动人心,有几场戏真情流露催人泪下,完全值得一座影帝小金人的肯定,堪称他近年来最出色的一次银幕秀。最后,感谢不散观影团的“盲盒观影”活动。 |
|
第一次以类似第一人称视角看阿兹海默症,太难了。他一直在找他的手表,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时间已经混淆了 |
|
这个级别的表演已经不需要奖项来认可了,应当让霍普金斯老爷子来认可奖项。 |
|
最想推荐给阿兹海默症患者家属的影片,最不忍心推荐给阿兹海默症患者家属的影片。 |
|
珍惜所有还在我正确时间序列里的人们 |
|
我的叶子落光了,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回家…… |
|
一个人错乱了记忆,忘掉了周遭到底是惩罚还是福祉?他困在巨大的痛苦里,但也能屏蔽一些痛苦,而最终还是陷入更深邃的痛苦。极其私人化的注视,却写出了人类整体意义上哀婉的痛楚。对于错乱记忆里交错出现的人和景,流动衔接处理得真好。真想看看如果用小说的形式会如何处理这样的错乱和迷惑。 |
|
你以为我是花钱进电影院看电影吗?
不是的。
我是花钱进电影院给安东尼-霍普金斯磕头。
我。的。妈。啊。这是什么神仙一样的质感啊。别问了,问就是在给霍普金斯磕头。希望每个人都进电影院看神仙,都去给神仙磕头。我。的。妈。啊。 |
|
他跌跌撞撞,惊慌失措,不断地在时间和空间的迷雾里遭遇鬼打墙,反复确认,又反复迷惑,最终在一片混沌中遗失了自我。阿尔茨海默症正在侵袭他、吞噬他,所以他所在的一切都在走向失序和失控。暖色调转入冷色调的居室、柜子上的迷宫、墙上愈加抽象的画、龙头里行将流尽的水滴、慢慢搬空了的“家”、不复寻回的手表……都像他渐次被洗劫的记忆与生活。“我的叶子掉光了,风雨裹着我的叶子,无处安眠。”第一人称视角展示的这一切惶惑与无助,正是奶奶和我的家人正在遭受的。 |
|
阿尔茨海默的命题作文看了很多,但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混乱,无助与恐惧。看84岁的Anthony颤巍巍地独白,哽咽,抽泣,我心疼到下意识地按了暂停,紧接着意识到更无奈的是生活只能继续。
"I don't know what's happening anymore" |
|
我的叶子就要掉光了,风雨裹着我的叶子,无处安眠。 |
|
篇幅好精简,但完全无碍看客走进Anthony Hopkins精心诠释和打造的角色形象,还有他所经历的另重“世界”。最后场戏把情绪调到了最深,有种完全释放的畅快。但更出彩的是它的视角没有充满那种无端而起的悲悯,也无关真正想要帮助父女/护工/其他角色实现某方面的进展;而是进行了场真切细腻的研究- -那些在某个时刻快要崩塌的承受,那些可能永远没有答案的误解。陷于回忆漩涡的人,默默陪伴总以为努力点点就能唤起的旁人…说全然共情太夸张,但它能鼓励你至少不再焦躁与总是挂断:开始聆听,并试着理解;即使他们已经忘了,但也不要忘掉他们。 |
|
这一次,不止感同身受地痛苦(而不是隔靴搔痒地同情)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煎熬与折磨,还震撼于电影人们用这种艺术手段创造了伟大。原来时间的碎片和困局不仅仅存在于诺兰的烧脑故事中,还存在于身边普普通通的老人们的脑海中——那不再是有趣的解读分析,而是永远逃不出来的迷宫地狱。 |
|
如果父母得了阿兹海默或类似的不治之症,我们是以牺牲自己部分甚至全部的生活为代价、无望地坚持照顾,还是把他们送去养老院呢?每次看到这种亲情的两难选择,我都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没有出生。人生再多美好的瞬间,在我看来都抵不过那些矛盾而无解的长期折磨。 |
|
擁有阿爾茲海默症家族史的我這幾年照顧母上大人耐性被磨滅了許多,然而想想未來的某時或許我也不可避免地走上Anthony這樣的碎片敘事生活狀態,從體面、知性、聰慧、穩妥的當下不可避免一路下滑到拋物線谷底,失控、低能、去智,不寒而慄。He is ill,這就是真相,但我從未停止過愛家人友鄰,以及被愛。父女的演技都棒呆,剪輯也超讚。 |
|
舞台剧原著作者改编并导演的处女作,所以场景变化、台词铺垫、人物出场的戏剧范儿非常浓厚,霍普金斯的表演太厉害了,期待能再夺影帝,戏份不少的科尔曼提名女配很占便宜也有希望。主观视角表现阿兹海默症很像之前类似精神分裂症如《美丽心灵》那样的影片,带观众了解进入角色的记忆逐渐混乱并忘掉的病症中,从念叨女儿到想见妈妈像孩子一样啼哭是面对亲情和生命即将消逝的绝望,惊悚悬疑的镜头也更能体会那种状况下自我恐惧的心情。用很大声响的音乐和公寓布局细节调色的不同提示区分幻想与现实,重塑时间的事件下客观真实的那一面交织出现甚至需要脑补。为满足剧情和障眼迷惑可能牺牲掉一些逻辑稍有遗憾,比如常识中遇到这样的病人,首先就要不厌其烦的重复介绍自己好让对方都知道到底是谁怎么回事。索尼dc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