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细节!!!能拍下盐语的部分实属珍贵。严重怀疑《喜马拉雅》1999年的片子,是不是借鉴了这部1997的纪录片啊。 |
|
建议和电影《喜马拉雅》(不是国产)一同观看 |
|
D5 |
|
在696真实影院看的,看得不够认真。西藏的文化深厚的看不到底,西藏的人民朴实的没有色彩。藏民的歌唱得百听不腻。没有走过,再怎么看都不能了解。 |
|
ཕ་ཡུལ་འདམ་གཞུང་གི་ཨ་ཕོ་ཧོར་ཚོ་ཕྱིས་སུ་བཤས་པར་ལས་བསྒྱུར་བྱས་ནས། མུ་མཐུད་བྱང་ཟོག་ལྷོ་ལ་སྐྱེལ། ལྷོ་ཟོག་བྱང་ལ་སྐྱེལ་བར་བྲེལ་བཞིན་མཆིས། མིང་ཆད་ཅུང་ངན་ཡང་འཚོ་བ་ཡག་པོ་རེད།👍🏿 |
|
拍得极好,但谁又不想现代化发生在自己身上呢 |
|
唤醒失去的记忆,更是对一种文明的致敬!!! |
|
极其优秀。 |
|
记录西藏当地盐贩采盐的传统流程,镜头比较拖拉,英文字幕,提不起兴致看完,大概浏览了一遍 |
|
开头格萨尔王诗歌,原来和萨满歌的一样都是说故事的,同理各种经文要唱起来,外国比本国都了解自己的民族拍出真实的藏民生活 |
|
感叹,赞叹,又叹息 20241225 |
|
这个片子还是挺学术的,尽管片尾字幕过了一点。 |
|
可是汉语世界没有啊(补标 |
|
五颗星致敬厚重的“人”。相信盐湖有神,带着敬畏,感恩获取盐;祈祷,献祭。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很愚昧,这让我想起人类简史里的说法“相信同一个故事便构建出了秩序”,民主、自由、主义,都是想像出来的,现在大家相信这样的故事;宗教是另一部分人共同相信的故事。所以大家只是选择了不同的故事而已,所以不要妄自评判,我倒觉得你毫无敬畏之心才是愚昧呢。 |
|
女人传诵着史诗,却不允许接近盐湖,连脸都不能朝向盐湖,男人像一群牦牛,行走在如画大地,用脏手团着糍粑,用盐语秘密交流。在这样的天地间,宗教是生活中的盐。男人不许女人去盐湖,却迷信盐湖是女神。在去盐湖的路上,不许说脏话,做坏事,和女人做爱 |
|
至此才明白西藏文化的根源,也对佛教有了新的认识 |
|
要用影像去理解那样的生活,需要宁静地观察、缓慢的揭示。 |
|
貌似在2008至2011年间看过。今分四日看完这部稍显冗长的人类学纪录片。那个唱格萨尔王的大妈,在今日应该叫'“非遗传承人”。 |
|
影像民族志,记录消失的生产方式。 |
|
“如果没人认识我/我是尼尼卡嫫
尼尼卡嫫/总是怜悯众生/从不厌恶
你得征服十八个魔域/并传播佛的教义
对善恶的评判/跟着白光/别在这待呆太久
你必须去阴间/要小心牛头和马面
地域有冷热两个/以及一条无底河
只有你和你的马/能跨越它” |
|
你都想不到在大山的背后为了生存是以什么疾苦的方式 |
|
结尾带有政治色彩 |
|
纪录片中时不时出现的卡车,暗示有系统的现代运输已经开始冲击传统的运盐业了,牧民们用牦牛拉盐,唱格萨尔王歌,祷告念经,用糌粑捏出牦牛形象以此来祭拜神湖……保证盐的成功运出。长期的运盐中所孕育产生发展的文化特征也会随着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消失掉。是哀悼还是觉得痛惜?然而,不只是在雪域高原上,其实在中国落后偏僻的区域也有很多已经消失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他们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这种冲击,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想起李娟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中写到对阿勒泰牧民生活的改变表示可惜遗憾时,他们回应的是难道我们过去的生活还不够惨吗?
无法简单地用是或不是回答这种变迁,我所感受到的只是现代文明对大自然的冲击,人类与他深处的大自然,是不是,渐渐地,越走越远了呢? |
|
纪念一段同样已经消失的旅程。 |
|
盐湖是女神,是母亲,女性却不被允许参与取盐,听盐语… |
|
又名:盐程万里 |
|
看抖音里很多人想去西藏,我感觉我之前的路是对的,我把中国转了,我顺便把钱也赚了,旅行就像是游乐场的过山车一样,你总在下面看,不如亲身去经历下,旅行不一定拓宽你的格局,但肯定能慰藉你的身心。 |
|
作为纪录片,论说与写意都控制得那般节制。 |
|
数年前看的影片《喜马拉雅》与本纪录片题材类似,藏族驮盐,对影片中的恶劣天气记忆尤为深刻。纪录片完整地记录了藏族同胞克服种种困难前往盐湖驮盐的历程,穿插的格萨尔王吟唱,以及取盐过程的民俗,极富民族特色。片中及片尾都出现了运货卡车,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碰撞,时代在进步,一些本质上无特色的传统行业注定要被取代,省力高效的机械货运对于畜力驼运有压倒性优势,而牦牛驮盐是落后生产无奈的选择,并不是藏族同胞独有民族特色的生活习俗,被取代是必然,制片者的忧虑有点多余。 |
|
西藏么 |
|
以前盐可以换大麦,但现在的盐已经不值钱了,现在只能用牦牛换大麦了!!!
就因为有敬畏之心,所以环境才不会被藏人所破坏!!! |
|
齁死你 |
|
需要沉静下来观看的一部纪录片。盐湖犹如圣母。 |
|
非常珍贵的影像记录。盐语和神奇的字幕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兴趣。历史和劳动智慧都在吟唱的诗歌里,当失去了传统的践行者,甚至已经将母语抛弃的后代该怎么在当今回答何以为家? |
|
敬畏,虔诚,坚毅 |
|
《盐程万里》是1997年德国人在西藏当雄境内拍的纪录片,地地道道的宁中(སྙྀང་དྲུང)方言。 |
|
借地标记:西藏七年 (1997) When you're climbing, your mind is clear freed of all confusions. You have focus. And suddenly the light becomes sharper, sounds are richer and you are filled with the deep, powerful presence of life. 看到后面如坐针毡,德国人看辛德勒名单是不是这种感觉 |
|
盐山,大概就是一座座小雪山吧 |
|
(觉得艰难时再看一遍 |
|
持续震撼108分钟,最后的长镜头像一段经典的重金属solo一样,足够震慑!足够深刻! |
|
因为最近在写一篇关于这篇记录片的文章,所以更细致地看了一遍…… |
|
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像盐一样洁白的心灵。 |
|
剧情的完整性好,是一部圆满而优秀的作品。
|
|
演员们的武打动作很帅气,让人看得过瘾。
|
|
看完慢慢发觉宗教仪式和传统信仰对现代人的重要性,本来按从小接受的教育来说那都是牛鬼蛇神,让我觉得省事了不少
但是,后现代人类失去宗教精神迷失是事实,像尼采追寻的“接受上帝已死,那么任何面对存在将是更大的挑战”
《西藏 盐程万里》 |
|
好不容易找到的资源… 看得我发困,节奏非常慢,凭借着对驮盐文化的兴趣一步步坚持了下来。随着汽车的普及,现如今藏族再也没有驮盐队了,文化在消逝,但这种精神和对万物的敬仰将永存。觉得遗憾的是,这样值得纪录的精神却不是国人拍的… 但也非常感谢当时的摄制组能为我们后来之人提供重要的影像纪录。 |
|
不管有没有政治色彩的成分在,中国的古老文化的确在慢慢的消失了,都被科技取代了,挺有感触的。 |
|
藏区题材还是藏族人自己拍得感觉对 |
|
家乡有盐田,小时候父亲认真讲述着盐田和盐的故事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盐、盐。 |
|
珍贵的影像资料,记录下现代化进程里汽车普遍使用,已经消逝的藏北地区驮队运盐。节奏非常缓慢,需要耐下性子看,一个镜头下牦牛走了好久好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