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细想来,本片作为安哲遗作,也并非过于残缺的谢幕,1953-74-99,横跨俄美加德奥的情缘,纵使颠沛流离半世纪,也终有刹那永恒的相聚,而不似[哭泣草原]般深陷无尽绝望。2.交叉剪辑时空,在单镜头内完成跨时空转换(如安大略酒吧)。3.三处破败空间:酒店大厅中一地的破碎电视机与渴慕"第三只翅膀"的天使,堆满斯大林雕像的废弃库房,画满彩色涂鸦的流浪人大楼,恍若历史的废墟。4.与前作的相似:音乐成为主角与沟通媒介,火车牵系起重聚别离,后拉与升高镜头及变焦前推频繁使用。5.74年新年夜奥地利通关边境上的猝然起舞,温情如亘古。6.母子美国边境重逢时周边漫溢的浓雾,模糊了时空幻真。7.艾连妮在情诗中将斯皮罗想象成披黄雨衣的人。8.布鲁诺·甘茨的表演极尽传神,"Don't go!" 9.“我只有在自己的故事中才能找到家的感觉”。(9.0/10) |
|
最后你投入冰冷的河流,一去不回,最后只剩我在时光里漫步,迎接银色的尘埃一片片覆盖没有你的记忆。 |
|
4.5;2019-6-21重看。半个世纪,两代埃莱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完成对往昔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的灰烬中尘埃落定;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结合第一部看更有意义,比起第一步的青春逼人,此部重心放在重逢和回首。最后一幕引用乔伊斯《死者》,仍是典型安氏风格——记住爱记住时光。 |
|
让爱和生命都葬身于此,这种奇妙的时空交汇是不是只会出现在安哲的电影里?电影里有很多漂亮的手,握住的和没握住的。 |
|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湮没一切。”时间之尘是记忆,灌入房间的风和渗出手指的水,对尘灰的两种冲洗,洗净则进入死亡,或者不存在的大雪、涡轮搅动的河流。卡兰卓的音乐听过太多遍,落满灰烬,安哲已不再。 |
|
时光,它曾被西伯利亚的冰雪覆盖。时光,它曾被纽约的车水马龙踩踏。时光,它曾被柏林冰冷的河水淹没。然而时光,它轻易的占据了每个人的心房,用力擦拭,抚摸它诗意的脸庞。紧紧拥抱,紧贴它热度的胸膛。牢牢印记,那是一生所寻、现实梦境交织的人间天堂。 |
|
又见Irène Jacob,又提到雪地中黄色雨衣,又是列车/旅程,又是把时间当做不存在可以随意穿行,但是时间偏又是最存在,时间印记历史和事件,而当时间流逝剩下的究竟还有什么,有些人可以一直把记忆当做现在时,却怎样也逃不了身体发肤的衰老,最终赢的还是时间.钢琴,管风琴.每一部看到最后想痛哭的片子都想给五。2019.6.21 重看.哭泣草原之后,一切最终留存在记忆里,现实中能够抓到的兴许只是一抔尘土。一切仿佛都结束了。 |
|
如果對白是電影語言的注腳,我想不需要對白也能看懂安哲羅普洛斯 |
|
柏林苍穹下,布鲁诺冈茨坠入水中,被历史抹去的人,被时光抹去的历史,尘埃落定。但轻如尘埃亦有回响,当再次飘进光影里,依然鲜活可感动人,就像四十年前埃莱尼跑过雪地刮起的风吹动千禧年的窗纱,斯皮罗牵起小埃莱尼的手,就像某些感情,某些电影,不会消散。作为遗作其实很合适,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神迹在安大略酒吧最后一次显现,再见安哲。|Cinecitta |
|
安哲对国界线真是情有独钟,然而其表现的乡愁并不仅仅限于空间,也通过其长镜头运动的速度变化、以雾气茫茫弥合两个时代剪辑的缝隙、如残破雕塑等常用的暗喻时代变迁的符号等等诗化的手段将这种踟蹰于寻找与归去之间的离愁别绪扩散到时间的维度,才会让那一场使得祖孙两代Irène完成生命交接的拥抱充满猛烈的后劲。 |
|
浪漫的希腊爱情总能轻易打动人心,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吧。 |
|
事件纷乱,人在其中漂泊。点到为止,失去了深刻,也不具力量。 |
|
[2010-02-27] 安哲大爷的封刀之作……| [2022-08-18]北影节重看看完五星改三星,就这三星也是看面子给的。这片子真是……差……首先安哲搞了个自我祛魅,玩一个曝露电影机制(尤其是把音乐这个点也曝露了),这不能说不是求突破但是拍得实在太差了,感觉主要是为了显摆他用了费里尼在电影城的五号摄影棚。此外表演尬到死,他那套史诗剧的方法用希腊语没问题,用英语真是看得脚趾抠地。再说这个三角恋故事,格局是有了但是细节呢!细节呢!细节拍的是个啥啊!伊莲雅各布那个老年妆能看吗??她那表演是个老太太体态吗???就不吐槽这个故事矫情到什么程度了……狗血到什么这片子单看预告片绝对五星不止,当年我也真是粉丝滤镜太厚了…… |
|
12th BJIFF No.18@小西天。1.意外成为安哲天鹅之歌的一部,细看却多少有总结和告别的意味。安哲甚至也涌起浓重的迷影情结,用多处拼贴致敬了电影。2.大师拍到暮年,往往生出为人类代言的野心。三代人、五个国家、半个世纪;管风琴、河流华尔兹、新年音乐会的贝多芬…安哲想要把整个欧罗巴的历史化为时光之尘。但他却放弃了自己最可贵的沉默与克制,转向一场又一场抒情,这注定了一切告别与重逢,都是浮光掠影,精致、轻盈,却难言深度与重量。对冷战结束这个历史节点的纪念与感慨有些空洞,毕竟安哲早知:历史永不消逝,过去存在于现在之中。3.伊莲娜女神是灵魂人物,威廉达福跟电影调性不合。 |
|
評價同《悲傷草原》吧。我沒給這兩部“希臘三部曲”電影五星的原因可能是太多時代背景,總覺得自己在觀影階段融入得不夠深。不過正如安哲所說,他的電影就應該在電影院看,不止一次地感嘆他的鏡頭真的太美了。 |
|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 |
|
虽然安大爷爷的片子看的很少,但他唯美而饶有趣味的长镜头和浓浓的诗意依旧深得我心。可是当人打上了风格的标签,就极容易单薄或得不出太多的惊艳。这或者也是悖论。人格从来都是风格的种子,我想安大爷爷一定是一位儒雅而简练的绅士。 |
|
与《尤利西斯的凝视》类似,通过导演身份模糊虚实,在寻找尘封历史的过程中揭开时代的伤痕,只是前者由个体上升至民族,以影像凝视还原历史凝视;而后者由历史回归个体,在时间纬度上呈现记忆之殇,抚平受伤的灵魂,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接处传承希望之翼
安哲的运镜越发稳重,变焦推拉精准捕捉人物目光所及之处,以类似视点镜头的转化营造诗意的盎然,近景变远景亦放大了生命于时代背景下的渺小,还原了无形的时光流逝。最为惊艳的当属在一个长镜头内完成时空的切换,柔情似水地为影像撒上了时光之尘,打破了时间的线性,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泛起一丝波澜
天使追寻着第三支翅膀,那是被折断的希望之翼。爱莲妮三次伸手够向前方虚无的希望,而希望不是随火车滚滚前进就是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时代的悲歌,国籍的矛盾,都在新旧一代的交替中传承,挥去时光之尘 |
|
看的我脑袋痛,太难看了,好像全片都是音乐啊,该死的音乐,放在这个电影里面就让人觉得别扭,可那音乐又都是那么好听,让人烦躁,该死的叙事啊,太考验观众啊,虽然很流畅但是依然看不懂!~ |
|
【2022北影节】新时代与旧时代,揉碎在时间里。听安哲的角色说英语感觉怪怪的 |
|
5.0。12th BJIFF资料馆1厅。1.打破镜像回归安哲整套表意符号系统中,将历史和现实、三代人全部做了串联,天使的第三个翅膀可望而不可即,时光的灰烬和记忆并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有所淡忘。2.布鲁诺·冈茨在莱茵河的纵身一跃始终让我觉得这是安哲本人写给自己的最终结局,一辈子理想的不可实现。3.广场上拍斯大林的葬礼和众人的默哀真绝,再多人留下伤痛的眼泪也抵不过马上要被流放的分离。4.片子本身也更像是20年后现代中国的预言。 |
|
多古典的一部电影啊,希腊不愧是悲喜剧的滥觞地,浸透民族血液的气质传承千年至今,诗意的台词娓娓诉说着久别重逢与擦肩而过与一眼万年,低对比度的胶片摄影绝美如画,每一个镜头都是对光与影动情虔诚的描摹,被时间风化的千疮百孔的爱情至死方休,悲伤与遗憾愈是令人叹息愈是刻骨铭心。 |
|
可能是安哲最通俗化的一部电影,双线叙事,一边是1999年世纪之交的现代社会,一边是1953年开始的五十年历史风云变化。美国人、瑞士人、法国人,由希腊导演在德国拍片,世界通用语言果然是英语。
线索发起点在于威廉·达福的主角,而在末尾情绪渲染点游移到上一代人的三角恋情,显得现代的这条线的用途不大,不如花费更多篇幅去展开上一代人的曲折经历。伊莲娜·雅各布演母亲,实际却比威廉·达福还小11岁,年龄跨度要一直演到70岁,会稍微有违和,不过我很开心又能看到她。
PS. 英文片名The Dust of Time,而 Ashes of Time是《东邪西毒》。 |
|
卡塔拉尼到柴可夫斯基,巴赫到贝多芬,如何在静与动之间做出选择。 |
|
又是一部跟拍电影有关的电影,达福的段落充满了迷影人的小情绪,可爱、讨厌又敏感,看得出有安哲回顾自我的意味。女儿的角色成为隔辈的呼应,同样的名字在最后一刻果真派上了用场,最后真的被感动到。有趣的老人家们,年轻时也够不拘一格了。走过边境的那段印象深刻,不知道为什么。年老后经常会为他们担心,虽然感觉足够美好,但是似乎所有的动荡并没随时间消退(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总体看得让人有点辛苦的影片,心里一直紧张。对母亲的寻觅有一点做作(可能是天使翅膀的梗没能很好地get),但细想从创作身份来说又非常在情理之中。SiffU2019 |
|
尾段的旁述讓人想起James Joyce |
|
安哲遗作。被历史放逐的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延续到下代和隔代依旧是常年无根无依难以和社会和解的状态。古典音乐满溢,时空不断交叉,甚而单镜头内便完成时空过度,但历史的厚度不是光靠横跨半世纪穿越三大洲就能累积的,单薄的情感力量成了这部史诗剧的木桶短板。三星半。
安哲实乃造型大师,屏摄重灾区能证明:广场集会悼念、流民攀登雪山黑阶、满地斯大林雕像、第三只翅膀。布鲁诺冈茨的表演臻入化境,冈茨+翅膀+诗意,一度跳戏《柏林苍穹下》。 |
|
不能理解在战乱背景下苦苦挣扎的人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
|
接连着《哭泣的草原》故事情节时间跨度和事件地点更加复杂 不留神就容易一头雾水//利用人物名字建立起循环 重复叠加混淆时空 历史社会个体命运循环往复 是车轮覆辙是旧日重现//我也好奇我怎么会看不厌他的把戏//真正的乌托邦是天使的第三只翅膀 |
|
看这电影的时候我正翻译杂志文章,于是没有特别认真。这几天忙乱得很,稿子一篇篇的。短评真写不出,配乐非常美,一如既往。评分好低,有人说这是安哲最差的一部,我没看全集,不好评价。电影么,慢慢来,生活呢,要提速。有时人生比胶片中的记录还要精彩。 |
|
First time I saw desperation in Angelopoulos's movie though there is still hope. After all, when time goes by, everyone will be dust... |
|
四星半. 巴赫, 柴可夫斯基, 贝多芬的乐声随着镜头完美切换, 静静感受主人公们的情感与时光, 暗藏着政治的伤害. Jacob这类角色总是让我动容... |
|
本来对希腊电影没有太大兴趣..不过这个片子太美了 |
|
太深沉凝重,而且有点直白,显得诗意不足。可以后再也看不到这样美妙的长镜头了怎么办。 |
|
和安哲以往力作相比,略显“懈怠”,但当世鲜有导演能表达到他的那独特的质地。最后1/3还是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些他的风格,不过瘾。。。。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安哲的作品。 |
|
我觉得很美,当然节奏再紧凑些会更好 |
|
起笔在两个时空之间恣意穿梭,调度满是大师的气定神闲,后续让母亲显影并铺开经年的情感纠葛,叙事则多少显得有些臃肿,悲伤在拉扯之间逐渐涣散,部分文本的对仗也落入俗套。伊莲娜的脸上已有时光的刻痕,但她扮老后的体态仍是轻盈的,这使我无法确信角色的衰老,一如我不能接受《爱尔兰人》里众人的年轻(面部减龄但动作迟缓)。 |
|
SIFF 2019 乌托邦是第三只翅膀 但哪儿会有第三只翅膀 于是片中的人物们伸出手去 敬时光之尘(我们) |
|
我想说 相当一般 除了安哲式的镜头语言和白搭的古典音乐 此片矫揉造作剪辑突兀 我中途还睡着了.... 而且还被安哲大师放了鸽子 您老要保重 |
|
这是一部格局较小的作品,而且显然导演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和努力,从而使其显得不那么强烈的带有过往安哲那样的烙印。作为一部遗作,显然有些分量不足。总体而言,深沉沧桑的爱和曲折波澜的人生,依然令人叹惋。8.2/10. |
|
Outside it was snowing, the snow was falling silently, on the city that was still sleeping, on the deserted streets, the water of the canals, on over the dead and the living,on time passed and time passing, on the universe. |
|
Un bloc indigeste de l’espace-temps concentré dans une spirale d’autoréférencements. Le vrai pas suspendu de Angelopoulos. Navrant |
|
借你的翅膀,你要抓牢。安哲那穿万物于无形的长镜,自有人甘折翼为囚徒。 |
|
乌托邦是天使的第三只翅膀,折断在死亡的暗红现场,时光拉长,加重,一粒尘如山压下,又如雾散去。死去的斯大林被默哀,又被抹去,柏林墙建起,又倒塌,男与女重逢,又分开,故事萧瑟开篇,又叆叇收尾。雅各布才是最肝肠寸断的题眼,新世纪是个不得不重写的历史,所以宁愿扑入旧时代的风凉,带着对你的爱,而她会在同一天垂下右手,指尖淌出水珠,有那天她与另一个男人,所谓真命的男人,在河边起舞时的河水气味。安哲也走了,这冬日,有暗的光芒。(达福应和了故事的一点异质性,但也有点拖戏,尤其是与母亲的初遇,承载不了那种移魂的自然和苍凉。还有过境时安检的赤裸透彻,真是可怕,好奇如何拍成。)#北影节12#25,资料馆,4K |
|
没什么会结束 一切永不结束 我回到尘封往事的地方 在时间的灰烬下 失去了当初的纯净 却又突如其来的在某个时刻 浮上水面 犹如梦境 一切永不结束 |
|
光有场调是不够的 爱莲贾克布同学离我最近时只有30公分 可惜她已一脸表情纹 |
|
希腊三部曲之第二部。不喜欢这部。相比前作感觉风格大变,两个时间点不停地穿越,加上时间、叙事的模糊,沉闷晦涩烦躁不安。不喜欢加入的雅各布和小艾雷妮角色,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犹豫了一会,还是为了个人喜好给了大师遗作一个两星半的差评。第三部应该是无缘得见了吧 |
|
导演还是习惯长镜头。有些配乐完全画蛇添足。两条故事线交叉进展,老一辈战乱中三皮的爱情还有点儿看头,新一代小屁孩们玩迷茫讲深沉完全失去人物特色。西奥大神,这次稍微装了一次逼。 |
|
这时空尺度都好大,已经到整个欧洲去了,也算是安哲对二战以来“欧洲问题”的终结式思考,可惜镜内蒙太奇也因此消失,得依靠剪切来完成,但整体效果仍然不错。威廉·达福和布鲁诺·冈茨像是一同饰演了“养蜂人”。 |
|
柏林墙倒塌了,人们在街头相拥庆祝有了“明天”可以期许。十年之后,他们的后代在满目疮痍的城市废墟里向往死亡,一切好像并没有变好,白雪年复一年的落至地面,就像人世间亘古不变的苦楚,结局祖父与孙女奔跑着的笑容显得如此虚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