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形眼镜都给我哭掉了 当生活与电影互文 偶然的温馨成为片名 庸常的遗憾被深解为宿命 电影让每一个人重新审视生活 |
|
刘陆问王庆丽你怎么能十年不回来的场面在我心里必定载入世界电影史。它完成了一个我一直以来大为期待的事——人与平行时空的自己对话,来看看其他的自己会如何选择、如何取舍,只不过我没料到这一幕果然成真时会如此残忍。人物在这部电影里释放的情感,借助戏剧化的呈现,达到了难以超越的“比真更真”,回想自己拍纪录片的历程,实在是叹为观止。 |
|
《吉祥》很好。可是当导演大鹏出镜,这个东北普通家庭的赡养问题就彻底变成了十亿票房导演家庭的赡养问题,前半部分的情感完全被消解,甚至困难已经不再成立。《如意》那些凌乱的镜头编排掩盖了《吉祥》的核心冲突和结构上的结尾,表姐无法回答的问题直接抛给了观众,但观众只能给予更多的情感投射。我更愿意称之为素材不足时的机智而绝不是新叙事形式的突破。 |
|
一半吉祥,确认他还活着;一半如意,接受他已死去。智商退回四五岁儿童的老人,要如何捕捉他的内心感受?将他完全放逐。
前半段以摄影机在场—不在场—在场的闭环,将对三舅生命的解释权如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而其本人似乎已不再参与自己的人生,无论是那些漂亮的言辞,或不堪的攻讦。假意温馨的合影是对无疾而终的争吵最好的回应。空镜扫过冷寂的村庄,不是三舅望见了雪,而是这场雪证明了他依然活着。
后半段迅速抽离,开启旁观,如站在玻璃罩子之外重新解构这个故事。他在罩子里的活着,恰好映照了罩子外的我们对他死去的默认,从我们的繁华世界将他顺理成章地彻底抹去。
大鹏用一双冷眼观察,当他装不下去的时候,便是这部电影甚至这个世界最真实也最残酷的瞬间。 |
|
我分不清楚,刘陆的崩溃、痛哭是我们基于表演理解的“真”,在真实的家人眼里是否是“假”?; 王庆丽的“漠然”和“虚伪”是否才透露透露了家庭的本质,不得不拧在一起相互拖累的自我与家庭的现实距离。 |
|
东北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语气。不知道这对于东北人而言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惩罚。大鹏说想拍天意,这确实是天意,只不过天意突然拐了个弯变成了这个样子。08年大鹏还是个小伙子,随便拿DV拍着玩,十几年后一切都变了,时间最沉默也最苍茫。人间本身超越一切虚构,更何况是中国的人间。《四个春天》也好,《吉祥如意》也好,打动人就因为拍摄人间变数和处于变数中不知所措的人,以及不知所措之后还得在一声叹息里收拾收拾继续生活的劲头儿。唯一的外来者演员问十年没回家的女儿,为什么十年没回来。那段沉默就是最好的答案。生活的选择是不可总结成一二三四的,都是偶然和碎片连缀成线然后就度过了十年,外部永远无法明白处于一种生活内部的人为何做出那种抉择,所以外部的人易于下道德判断,而内部的人通常只是沉默和苦笑。大鹏好在不做判断,只轻声叹息。 |
|
想不到大鹏拍出《吉祥》,更想不到《吉祥》之后,大鹏拿出《吉祥如意》。将短片发展成长片是青年导演的惯用方式,大鹏的不同在于《吉祥如意》直接套用《吉祥》。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将成片与拍摄并列,相当于设局和解谜,至于哪里真实、哪里虚假?你自己去辨别吧。 |
|
听到生理盐水和呼吸氧包,失去记忆的儿子哭了。看到燃烧纸牛和匍匐孝布,宛若孩童的父亲笑了。年夜饭系上家庭死结,电视机少了温度显影。导航说,请在适当位置掉头,已为您重新规划路线。已拥有另外世界的子女,陷在文武香贵里的吉祥,随齑粉步入轮回的姥姥,原来生活无法掉头,才在门后贴上吉祥如意。 |
|
批评过大鹏之前的烂俗喜剧,这与我在一些瞬间被《吉祥如意》打动,并没有任何冲突。观众或许应该知道,资料馆那场放映被告知要录影拍摄,否则镜头不会那么准确,跟到导演和主演脸上。返乡的《吉祥》,加上了纪录侧记性质的《如意》,令许多观众可以易换位置,去思考电影与现实,一个身体里住着两个不同人的形影关系。不过,我认为光有《吉祥》《如意》还不够,还要加一部《映后》。当然,拍出了“一个春天(节)”的大鹏,是可以去追求口碑与票房,毕竟,全家人一起演戏,表现都还不错。抛出中国式家庭问题之后,原型不想接,主演不想接,导演也不想接,观众得接。但观众是否一定要接呢?至少走出电影院之际,我并不带着电影回去。 |
|
some thoughts:刘陆作为职业演员,无论怎样进行自然主义的演绎,和真实人物之间总有间离感。这种间离感来自于演员的感受力更强,故事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和反应,而对素人来说这不是故事而是生活,他们有着被生活打磨过的钝感,麻木、不执着原因。刘陆会问丽丽,为何你十年都不回来。作为演员她需要知道原因。作为真实人物,丽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中间横亘着或许更长时间的纠葛、无奈、回避和冷漠。她只能在冲突爆发时去玩手机。 |
|
带我妈去看的,后悔了,这鸡毛蒜皮天天都在经历,好不容易休闲坐电影院两小时还得再感受这些...😥(PS如意里好几个大鹏的镜头也太自我陶醉了,不过大体知道他要表达什么,哎可偶尔的感动实在有些隔靴挠痒的廉价。真的能改变什么吗,扎进去看一头就撤了。对真正在农村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记录或许真诚,可实在太轻了,轻浮,可以这样形容吗) |
|
如果说大鹏仅仅在叙事结构、拍摄手法上打破国产片的格局,什么第四面墙、层层嵌套、戏中戏中戏之类的,都这不算什么。最主要的,他通过想拍一部关于姥姥的影像,无心插柳完成了一部中国家庭浮世绘全貌,这才是电影如虎添翼的地方。“树倒猢狲散,老人没了,一家人就很难再聚齐了”家人的牵绊、负担和义务,沦为现代人的亲情之殇。“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十年不回来啊”在城市打拼和回到乡里判若两人的我们,又何尝不被刺痛?老人越老越孩子,那句“三哥哭了、三哥哭了”把我的全部防线彻底击溃。大鹏第一次面对自己的柔弱与残忍,刨根刨底地,为我们呈现了他最私人的影像(镜头下都是他最亲的家人)。坐在电影资料馆看这部,当画面逐渐拉伸到资料馆的画面,梦一般从电影穿到现实,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叹为观止! |
|
之前在金马看过短片版的《吉祥》就很喜欢,如今看了完整版的《吉祥如意》,也看出大鹏对他创作可能的更多尝试,资料馆那部分还是很有意思的。归类的话,这应该叫融入剧情片段的记录片吧。重看还是觉得一家人在饭桌上吵架那场戏厉害,太真实,太熟悉,所以还是生活本身最戏剧性啊。 |
|
文武香贵,一二四五,就是没他自己。 |
|
会议室的紧锁眉头、咖啡馆的飞扬手势,镜头只要长时间落到大鹏身上,虚实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滑向一种故作真实的虚假。 |
|
伪记录再套一个伪记录,我没看到真诚,反而觉得更虚伪。算不算贩卖家人情感变成商业大片? |
|
三流导演,四流主持,不入流人品 |
|
刘陆是假丽丽,但有的时候她比真的丽丽还真。
尤其是二大爷有点太咄咄逼人了,以至于她当场给他下跪磕头。
看到这一幕,你能说她是假的丽丽吗?
这个时候,她就是真丽丽,而且比真丽丽还真。
因为此时真丽丽反而不怎么关心这件事,而是在玩手机。
刘陆磕完头后走出了片场,来到了隔壁的房间。
此时刘陆身边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正是丽丽,而刘陆当时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
于是真丽丽和假丽丽就这样同框了。
假丽丽此时是五味杂陈,而真丽丽反而成了局外人,好像这件事跟她没关系一样。
两个丽丽同框的镜头解读空间太大了。
首先是演员入戏太深了,甚至变得比原型人物还更真实。
其次是演员和原型人物面对四姊妹为父亲吵架的反应截然不同,这不禁让你想问,到底什么才是真实?
更妙的是,这场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完全没有事先的编排,没有任何设计。 |
|
期待过高了。《吉祥》中的炕上家庭戏值五星。《如意》里的大鹏形象却看起来更鸡贼、更刻意了,宾馆关门痛哭是不是一种表演?真丽丽假丽丽同处一室是不是一种安排?……观影时忍不住反复猜想这些情景的动机,完全削减了真实的力度。如意并没有对影片做更深扩展,反而是无力的复制,证明了导演的才华有限。 |
|
观影过程中一直困惑对大鹏的定位,直到最后刘陆在吵架声里走进房间抽烟,一旁她扮演的丽丽正在玩手机,俩人合起来就是对大鹏和这个项目最好的定义吧。 |
|
镜头怼着酒店走廊的墙壁拍,大鹏在房间里嚎啕大哭,这是表演吗,他是难过还是忏悔?大鹏的这个动作就像是整部电影的一个缩影:他把自己藏起来了,又把家人的反应全盘托出来成全他电影的戏剧性。我不认为这种刻意模糊虚实界限的电影值得表彰,电影拍摄过程剥削、消费家人的行为,反而应该引起观众的警惕和思考。 |
|
《吉祥》是很像剧情片的纪录片,《如意》是很像纪录片的剧情片,它们是完整的一体。甚至连北影节的放映都参与其中。第二部分跨越时间,很好地解构了前半部分,解答了观众对《吉祥》中真实与虚假的模棱两可,这就是结构发挥作用的地方。虽然是用类型、结构带来新的叙事突破,但它还是从人物、情感出发,步步深入,最终抵达人类情感深层,带来共情,感受普世亲情的价值所在。 |
|
满足了,也很佩服大鹏,返璞归真的创作与表达!电影本身其实是金马获奖短片《吉祥》与幕后花絮的结合,拍电影与“拍”电影的套娃,大鹏既是创作者同时也是当事人,形式上将纪录与虚构形成巧妙互文,当然最终呈现与预期已经截然不同,但传统中国家庭的羁绊与扶持依然能击中大部分中国观众内心引发强烈共鸣!以及最后,生活永远是最好的剧本。 |
|
以我肥头大耳、惨不忍睹的亮相,完成了“吉祥”与“如意”的魔幻转场,这事儿本身就很魔幻。 |
|
最后的VCR里,王吉祥口齿清楚地说出了“文武香贵”、奶奶精神矍铄地穿着红毛衣,在镜子里看到端着dv机的大鹏,戳中了。奶奶拉来门,说“这个好”,指着门后的“吉祥如意”。 |
|
说点跟电影无关的,并不觉得真丽丽看手机是冷漠的表现,反而是无力无奈下的选择看手机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像是奔波了一年的社畜,每当过年的时候就想着回家一样,在外面磕碰头划下的伤口,是需要找一个无须掩藏自己的避风处疗愈,所以过年回家就显得那么的珍贵和必要。 |
|
哭掉了五张纸。。五星给敢于在镜头面前直面和剖开家庭内部的不堪和暗面的勇气。而家庭就是这样,一团和气下涌动着算计和埋怨、逃避和麻木。它们通常在两种情况下爆发。一是过年时,二是葬礼后。爆竹燃尽,逝者入土,生活继续,吉祥如意。 |
|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筷子洗洗碗。 |
|
不太行。吃饭那一段不错,很真实,散场后我和老陈聊了好一会儿,都好像在那场戏看见了自己身处的大家庭,但女演员一磕头我就立马想翻白眼。还有,女演员质问现实中的女主为什么十年不回来那儿我也白眼翻天上去了,你入戏可以,但对她来说,这是她自己的生活,她他妈自己的生活。 |
|
假丽丽崩溃地离开现场时真丽丽只是冷漠地刷着手机,大鹏利用蒙太奇创造了一个孝顺的女儿,真假之间遥映着人间百态。前两周奶奶离世,丧宴和各家分钱的场景和王家也没什么两样。太佩服这种剖开生活的勇气了,一团和气下是暗流涌动的算计,看着那些暗戳戳的对话好像自己都窒息起来。 |
|
这是一部即兴电影。命运推了大鹏一把,大鹏用电影把这股劲发挥到了极致。 |
|
電影是好看的,大鵬的親人們在鏡頭面前呈現了誠摯和真實的感情,演員劉陸則在前半段一直格格不入。只是看這戲的觀感其實蠻像看《四個春天》,只覺創作人想拍一部牛逼電影的慾望遠勝於對於身邊人的情感;又或者說,能拍和剪出這樣的戲其實需要異常「殘忍」的心。當鏡頭中的大鵬常常流露出刻意和非刻意的表演痕跡時,我恍惚於他到底抱著什麼心情在「表演」,而「表演」裡究竟又有多少真實的感情。 |
|
本质上这是部青春片。80后的青春就是这么在故乡和异乡之间,在父辈的多生多育政策和己辈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夹缝里,被蹉跎和异化了。主动的向外奔跑和被动的被拽回,才缓慢的成长了。青春如此无趣漫长和笑泪交织,变成了不敢躬身自省的埋头。挺佩服大鹏的,勇敢且有所回报。尤其喜欢今天映后他为表妹的辩护,本质上,没有谁可以评价谁,何况我们是一代人。 |
|
特别好。《吉祥如意》更像进一步完善了大鹏的艺术人格。《吉祥》和《如意》两者互相补充,《吉祥》是虚实之间的试验短片,《如意》是一封写给自己和三叔及姥姥情深意切的书信。在《吉祥》中看透了人间的生老病死,在《如意》里生活继续下去还要靠孑然的彳亍。 |
|
作为东北人这部电影完全超越了我的评级体系。所有这些片中一个普通东北家庭经历的悲欢,姥姥去世后的整套丧仪,我都完整地亲身经历过一次。我想首先讲一讲这部电影让我最为惊艳的嵌套结构。从以姥姥去世家中兄弟姊妹如何照顾痴傻的三舅为核心的吉祥篇,再到三舅在雪中独自散步荧幕逐渐缩小讲述拍摄过程的如意篇,再到整个吉祥如意作为电影呈现在我们这些观众眼前,这个剥洋葱的层级结构展现了太多普通电影无法展现的内容。而这个结构是导演大鹏一开始就构思确定的。他的进步实在太亮眼了。最令我震撼的是饰演三舅女儿的演员刘陆在拍摄年夜饭吵架戏后崩溃大哭。尽管她曾直面原始人物问出了心中最大的疑问,为什么十年都不回老家看看爸爸,并最终得到了沉默的回答,她无法认同这个人物,但她真的把自己放进了这个复杂的情感漩涡中。这个片子,值得一看。 |
|
“吉祥”是完整的短片,“如意”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前者的拓展,从参与者和旁观者两个不同的角度审视突发事件中大家庭的全貌。真实素人与演员的混搭,是用纪录片语法去拍摄的一部剧情片,亲情维系与人情世故,家庭的羁绊与各自的生活,演员的入戏以及原型的冷漠,都在前后对比下格外突出。大鹏这次角度清奇,前半段“带入情感”让你感同身受,后半段“走出情感”让你清醒一下:这么典型的中式家庭 |
|
哭得一抽一抽,所谓家族之苦,是一些永远也回答不了的问题,是离开家那一刻凝结成的某种永恒。戏里戏外的互文从16年一路延续到在资料馆观影的当下,由此产生的共情强烈又奇特,对导演对观众大概都是此生唯一的体验。大鹏一定是捡到电影之神扔的烟屁股猛嘬了两口!! |
|
作为一个老家在东北农村的东北人,《吉祥》里的每一个瞬间都真实得可怕。这个故事的每一个镜头我都在真实的生活里见过,所以中途开始,这种血淋淋的记录使我产生了控制不住的生理反应泪流不止。这片子获金马奖的时候还没有《如意》,人算不如天算的,不过就是想拍姥姥过年罢了,却拍到了姥姥过世,导演的本能是记录,这是冷漠吗?这他妈就是人生啊。 |
|
三星半。大鹏很聪明,这种聪明暗含着一种预设的道德立场,让他的作品有一种看似很真诚/虔诚的力量,但背后潜藏的是人性根基里的冷漠与偏执以及算计,即一种非人性/非人道,这是很残忍的,因此他的聪明背后暗藏的是一种“鸡贼”,但这又是符合懒得/无法独立思考的大众狂欢心理的,这从商业角度来说也无可厚非。最后,刘陆不错。再ps 片尾感谢名单里出现了圈内同样以鸡贼驰名的人物,哈哈哈,真是非常大鹏了。 |
|
二刷补评价。强烈建议观影前不要做任何的背景功课,也不要看任何评论分析,这样后半段表现形式带来的观影体验和效果会更佳。对于电影本身,看完你就能体会什么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了,难得导演大鹏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下来,一切都是“天意”,快过年了,也愿大家“吉祥如意”。 |
|
《情诗》和这部“怨岁片”《吉祥如意》的出现,让长期以往的纪录片剧情片边界不但被打破,甚至还让观众发现再纠结于这两大类不再有意义。从此,作者的表达可以更个人,早已被穷尽的形式又出现了新突破。这个层面上的突破,远比大鹏个人标签的突破更为重要。形式之下,从冯小刚开始贺岁了那么20多年,突然来个难看撕裂并呈现家庭丑陋面的“怨岁片”,也实在值得称道。至于这是真实的力量还是结合了虚构表演的被干预之真实,就显得不重要了。片中也说了,迷信点看,会不会是这部片子的拍摄,让奶奶这颗家庭大树永远倒下、猢狲散尽;现实点说,也因为这个纪录片,片中亲人才能最后一次聚在一起,开始一场真实切肤的Dogma95式“家宴”表演。 |
|
19年在资料馆看《吉祥》的观众,我也是其中之一,当时大鹏在台上的欲言又止让我困惑,如今在后半部电影里都有了答案——他还在拍摄之中。《吉祥》是金马奖最佳剧情短片,让蜕变的大鹏赶上封禁前的末班车;《如意》则是影像版的映后谈,解释了拍摄细节,解决了伦理困境,让整部电影更趋自洽。合二为一之后,它依然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电影;尤其加上片尾08年的DV素材,富态的姥姥展示门后“吉祥如意”的窗花,更让我为这“神之一手”感到惊叹。不喜欢听到“宿命”或者“天意”这样的大词,这似乎表明导演缺乏充沛的纪录片观念,但又下意识地选择让演员和摄影机介入生活,搅动浮在现实表面的真情与表演。而最后的结果是,他拍出了华语青年导演梯队里最好的元电影,在自己的疼痛上书写出中国家庭的真实面貌,这比《情诗》和《裂流》都走得更远。 |
|
实验电影 看完了挺难受的 宿命一般 年夜饭吵架那一段 演员丽丽哭的泣不成声 真的丽丽却冷漠地在一旁玩手机 就 还蛮讽刺的 这一切又让我想到了那个典型的弗拉哈迪式的问题 |
|
农村里兄弟姐妹间的关系真实的可怕,饭桌的戏太有张力了,这真是老天给的电影 |
|
我现在尚不能概括看这部电影的感受。
它用《吉祥》带人入戏,又用《如意》完成了一次巨大的间离。
它用一个演员串起了前面的“伪纪录”与后面的“真纪录”,但这个演员同时作为一个“间离因子”,在前半部分,她努力入戏,却依然有表演的痕迹;而在后半部分,她无法出戏,乃至于对真实人物发出质问。
这部电影最值得探讨的,就是它的形式,它游走于真实、虚构、纪录、表演之间的暧昧性。
你会不由得思考现实与搬演、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并最终明白,比起人来,老天爷才是更具“作者性”的导演。 |
|
相当好,没必要提《摄影机不要停》和《纽约提喻法》。大鹏拍的不单是的纪录片或伪纪录片,而是一截影像,一段命数。年夜饭一场戏,王家人愈吵愈烈,丽丽”逃离镜头。摄影机扫过一面镜子,“丽丽”握着茶杯出神,丽丽倚在一旁看手机,可以说,刘陆在《吉祥》部分的入戏,多少造成了作为观者的我的出戏,但刘陆毕竟不是要成为大鹏或是丽丽姐的角色,“丽丽”是我们在虚实之间通灵的媒介。 |
|
这不是电影,这就是纪实文学。现实是中性的、琐碎的,而艺术是情绪饱满的,是凝练深刻的,艺术远比现实更现实。这或许是真丽丽玩手机,假丽丽入戏深的一个原因。 |
|
这tm就是摄影机不要停啊,观影量这么少吗,就在这捧上天吗? |
|
【上海电影节展映】短片《吉祥》+幕后花絮《如意》组成这部“吉祥普拉斯”。荣获金马奖的《吉祥》已是实至名归的惊艳之作,模糊了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界限。而此片则更向前迈进了一步,跳出了第四堵墙,用镜头审视导演自己。当雪地中独自前行的吉祥那一幕场景随着摄影机的拉远,缓缓过渡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的1号厅大银幕上,那一刻焕发的神奇魔力注定让这部电影载入华语电影史。我甚至看到了坐在资料馆观众席上的自己,惊讶之余感慨不已。至此这部作品才呈现了导演的完整构思意图。结尾的DV片段是点睛之笔,逝去的姥姥永远定格在画面里,这就是摄影机的珍贵意义。家庭成员的悲伤、纷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王吉祥曾经的顶梁柱往事与当下的糊涂、落寞呈现强大的情感张力。文武香贵,找妈明早,吉祥如意//20200822在资料馆银幕上看资料馆银幕 |
|
戏剧以幕布隔开舞台前后,那么电影呢?《吉祥如意》显然已经无法以传统的电影类型界定,在一定程度它实现了台前幕后这般剧场式空间的双重展现。不同的是,不是以空间为线索,而是由电影特有的时间顺序,以及导演自身的情绪作为引导。这部片最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是结构上对传统电影的颠覆,又是导演最私人的情绪捕捉,这两点的交汇成就了这部长片的特殊性与不可复制性。我其实一直很好奇后半段所谓的“如意”,到底是如了什么意?如了谁的意?我心里有两个答案,我希望如得不是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