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知道了,这是华沙一家医院,医生很辛苦,尤其外科骨科,但是这样的片子拍出来意义何在?比是《白》的映前贴片大概都坐不住了吧。尤其,又是所谓大师手笔,这就是随心所欲了吧。时间点很分明,医生的一天。看时恰逢自己也头疼难忍,更觉医生辛苦。第三届波兰艺术中国行。波兰影展。资料馆1号厅 |
|
24/7/2006 7:40pm bc |
|
以煮沸的方式来消毒的手术器材,需要不断调整的手术照明灯,插排相接的线路伴随着电压不稳定条件下工作的医用电钻,有限的纱布,植入钢针每一次的敲击都是内心的震颤。休息的很简单,高压工作之余还需要安抚病人。 @2018-11-03 00:38:03 |
|
24小时,依然是基老师的形式感。这一部的变奏则是采用剧情片的手法拍摄纪录片,节奏紧张。同时基老师已经对社会批判驾轻就熟了。 |
|
医院 Szpital (1976):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s41137QQ?p=14 |
|
竟然有跳切,剪辑如此繁多也不能达成什么真实影像 |
|
《医院》,20分钟,展现医院24小时的工作,环境虽差,医生依然敬业。A very raw and intense look at a group of doctors who work their weekly 24 hour shifts. This is another workplace documentary where the point of view is from the workers, in this case the doctors and nurses. |
|
依然是基氏拍摄纪录片的风格,不过在客观记录的同时加入了一些剧情成分。20分钟拍摄医院24小时的工作,无休无止,医患关系。 |
|
#359|硬件破敗,醫患雙方無奈的將就,鏡頭進入真實生活。CC收於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
|
其实人才是最难对付的器材。 |
|
又像剧情片又像纪录片。从八点到开始上班,1小时1小时的片段呈现,直到第二天早上查房。
设备坏了不是主体吧,主要把工作的医生拍得像普通工人一样,特别忙碌又普通,各种病情手术也呈现得像工人面对各种事故、敲敲打打修东西
中后段拿各种钉子锤子敲不同的大腿骨特别像。
敲完骨头,下个镜头是打电话问自己的冻骨被放哪儿了,谈吃饭。
还有排队领工资(算了下时薪17,领工资280,上了16.5个小时?!)
休息闲聊时也说本来想请假,还是算了,还有很多人等着(我)呢。
普通的 忙碌的 寻常的 上赶着的 节奏之外些许焦虑忧愁的(闲谈时还是透出了) |
|
医院里的24个小时,24个瞬间,医护人员的辛苦与无奈,无需讴歌,只需平视。 |
|
ORZ医生ORZ |
|
看这片的我还真得生病了,短片都没坚持看完。 |
|
医生是按时薪每天领工资么。看着外科医生手持钉锤可真是恐怖的画面。对他们的超时工作更多的是担心。 |
|
影像是幾乎永無休止的工作。
聲音則不時遠來新的救護車聲。
一天廿四小時跟拍,兩小時休息跟一小時放風。
冷靜的鏡頭語言下,手術時電力供應的不穩定,荒謬又可怕。 |
|
23.11.23 第三遍,勇气与能力的体现也许表现在视角的专注。23.11.21 第二遍,轻捷 干净 深沉 纯粹 基夫真大师。後來在十誡中得以放大。基夫的電影宇宙中有太多美好的自我指涉 精緻如聖經。 |
|
这部之后,基先生就要去拍剧情片啦 |
|
【【稀缺资源】基耶斯洛夫斯基 短片作品最全合集(1966-1992)(全中字)-哔哩哔哩】 https://b23.tv/8X51ezS【p14】 70年代的医院。 |
|
#资料馆留影之波兰影展#老基的医院纪录片,很写实的记录了医护人员一天的几个时刘,用铁锤子砸腿治疗的那一段,有些重口,其余倒也凸显了医护人员的敬业,此外自己脑补。 |
|
医院24小时,医生真的是过载、疲惫。 |
|
严格的时间结构记录时间流逝,以使观众也能感受到精力被耗尽。医生面对疾病与系统的无力感也是每一个人处境的投射。 |
|
带人回到了基氏早期《影迷》那时毫无藻饰、无配乐与浪漫情愫的纪实与反映现实的风格,都有些不习惯了。 |
|
真想看看现在医生们一天的工作状态。 |
|
选得真准!还是不动神色的观察和表现,但观察到的东西就是他想说的东西,像非虚构的东西,真有力量。 |
|
10.27波兰影展@资料馆。医院的一天,医生的忙碌敬业,倒不意外。只是再一次让我打心底里敬佩所有医务工作者,这份职业实在是太不容易、太折磨人了。 |
|
医院的一天嘛 |
|
24小時內醫院的實拍,醫護在缺乏資源及破舊器材下如何盡忠職守救助受傷市民,困倦工作下所獲得亦非常有限,鏡頭背後帶出當時社會狀況及不景氣,值一看 |
|
外科诊室忙碌的24小时。 |
|
奔着大师的蓝白红三步曲之白去的,白放映前资料馆先放了这部医院,当时不知道,以为走错影厅~不了解背景,也没懂导演想表达什么 |
|
拿着锤子叮叮叮敲的时候真揪神经。。。。 |
|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病人 |
|
医生也想帮助别人,只是无能为力。 |
|
24小时,如何用简陋分仪器就一个女患者?
基斯给出的困境是:社会如此,医生也没招儿。 |
|
以时刻作为切分点的记录 展现也表现他的关注 |
|
“人们没有棉花和羊毛,有时候停电,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不工作等,那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哇克日什托夫要是不拍电影当个作家也绰绰有余。 |
|
很 人文 |
|
【波兰电影展】20分钟的短片展现破旧环境下医院24小时的日常。选取的画面都相当写实:时刻断电的电钻、短缺的无菌纱布、打入整条腿里的钢筋(真的是用锤子锤).....
现实往往让旁观者荒谬,这就是这部短片给人的感觉;
锤子声听得我头皮发麻。 |
|
基氏拍过的人,除了停不下干活的工人,在“高级分子”中,好像只有救死扶伤的医生是最没有焦虑的,持续地干活,持续地“收获真实”,毋容置疑。 |
|
医生们折腾的一天 |
|
论如何成为医院的墙纸 |
|
往膝盖里钉钉子的时候影院一阵倒吸气,被电钻钻过腿之后我一点儿不在意。于波兰电影节。第一次字幕机体验。 |
|
补标导演系疫情纪录片《医院》,每个镜头都能感受到导演的认真和刻苦,不幸去世的农民工老乡那段看得心痛,但如果非拿高标准去看,还是缺少一个直击灵魂的点 |
|
实话讲医生这份职业是非常走极端的,要么非常正要么非常邪,这刻板印象你不信也得信。正义的医生是伟大的,他们的一天好像有48个小时。 |
|
24小时医院记事 |
|
当天使被剥削,而且不分性别~ |
|
医生累得想请病假,但第二天早班会打消念头因为还有很多人等着去救。在想哪些科室会更劳心劳力 |
|
故事片手法拍摄的纪录片,记录医院劳累的一天,表现得很有力度。 |
|
展现了医院的一天,琐碎的早晨谈话,各种不同的病人,死去的病人,手术的过程,手术中的电力不稳,手术后吃饭的场景,下班后讨论着去度假的医生,一个医院的24小时却反映着波兰社会。 |
|
以时间线展现医生忙碌、琐碎、枯燥的一天,医生的辛苦是我们感受不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