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rlinale70周年大奖 |
|
能在柏林电影节看到这种从头笑到尾的沙雕喜剧实在难得,评价估计又会非常两极。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低端人口、big tech、人工智障的多重讽刺,辛辣却不失温柔 |
|
法国电影永远不会令人失望!全程的爆笑加尖叫,一部反人工智能,反科技进步讽刺电影,不能更爱,笑声中带着深深的酸楚,因为在法国的生活过程中经历过他们经历过的全部困境,必须满分!#70届柏林第五天第一场主竞赛7 |
|
聚焦互联网时代的低端人口,用幽默与自嘲的手法完成了肯·洛奇式的关照,越笑越笑不出来,讽刺喜剧背后尽是悲哀,困在系统里的人该何去何从。 |
|
各种段子的集锦,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也完全不像21世纪的片子,还入围了柏林主竞赛 |
|
绝不是简单的段子堆砌 |
|
这俩导演真的不是昆汀·杜皮约那哥们同门????喜剧内容细碎单薄,片子看着干瘪。 |
|
不是肯洛奇式的苏雷曼,而是苏雷曼式的肯洛奇。既不够痛陈,又不甘游乐。 |
|
段子大集合,结尾女主儿子浏览新闻那段还挺逗的。 |
|
B / 给出人物执拗得近乎陈旧的观念与行动,同时将其链接到更广阔的的“世界”平面之中。与此同时,人物僵硬或扭曲的姿态、焦灼或绝望的情绪都被转化为一种离心力,随着附着于物品因而不断框住身体运动的半机械镜头,时不时迸发出拥挤又内含斥力的古怪能量。在如此细密零碎的重压之下,人物行动的强度在后1/3显露了出来,一并浮现的还有如画的金色麦田与旷野上风车扫过的纹理——但它们并不以原初“自然”的面目显现,而是像结尾的两次“通话”一样敞开为某种魅影:一次是当代生活中幼稚的怀乡病,另一次则是蒙太奇的“线”所凝结的想象,在一刹那穿透了电影。 |
|
没看懂这种喜剧 |
|
#70th Berlinale#主竞赛。一部还真让人挺开心的沙雕喜剧片。影片几乎是个相声……讲述三个数字时代的“受害者”的故事,……故事虽然比较老套,但对数字时代“手机/电脑控制人”的观察还是比较准确的,此外还cue到了黄马甲运动。两位导演合作多年,前作也入围过三大电影节和洛迦诺。这部片子肯定很有观众缘,不少段子写得挺好(比如薅国家羊毛到极致的懒汉、代号“上帝”的黑客),放在主竞赛……调节一下气氛还是很好的。 |
|
有趣的内核,无趣的叙事。 |
|
3.5星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1000x |
|
严重怀疑柏林70周年颁给「删除历史」仅是在借片名进行政治表态 无法打败互联网只有选择个体戒断的主题过于沉重 笑不出来 三条线剪得稀碎又缺乏一股聚合的力量 零散而毫无章法可言 |
|
看到卡司里有伯努瓦还担心要变烂俗喜剧了,幸亏只是客串了一下“Alimazon”快递员。不觉得笑点有法式障碍,梗都挺通俗(三胖便池笑喷,还有风力产比特币,资本也可以很环保哈)社交网络、人工智能、云端大数据这些问题不都挺普适的吗,每个人可能理解不同,但至少都能从中开心一笑边无奈感叹,现场各国观众都乐了吧。在科技面前无处遁形的羞耻与苦恼,上帝见了icloud也只能让你下地狱,被机器玩弄情感,官僚作风天天逗你玩,娱乐至死年代无法脱身,黑历史永远钉在网络的“耻辱柱”上,我们真的只能fuck off,说一句i don‘t care,反正天大的事放之宇宙也只是屁点大,然后归于简单生活吗?话说追剧不能自拔那位女士品味真挺不错的呀,六尺之下,黑道家族和豪斯医生可比前夫的纸牌屋好多了,掩盖核泄漏法国也干得出来的 |
|
柏林主竞赛单元的异类,笑点足,就一部还算有内容的喜剧,在平常的电影里面可能还不错。 |
|
不要丢掉幽默感 ——《托尼·埃德曼》 |
|
6.5/10。大爱法国荒诞喜剧,话很多的罗伊安德森。三傻大闹互联网,翻花绳般呈现一个个“奇观”,摄影方式也随之变化,结尾的隔空传音让人高潮。对科技的对抗仿佛堂吉诃德攻击风车,徒劳无功,叩问上帝。 |
|
这算是搞笑戏谑版的黑镜吗。。seriously ,从月亮上看这点事又算什么呢,在美国一夜风流后的同步翻译笑死我hahahahha |
|
表现所谓“智能”时代的电影陷入的悖论总在于:摄影机该拿这些虚拟的东西怎么办?本片说,如果拍不到,那么就将其转化为身体的动态,喜剧般的朗读,和一种杜蒙式的“村庄”来,总而言之尽可能地创造出一些实际而可感的“连接”(结尾美妙的蒙太奇),来达到一种荒谬的镜面反射作用——因此,脆弱的iPhone必然要将其晃动的镜头对准谷歌和苹果外星天体般的总部,再腰酸背痛也要冲其喊出口号。 |
|
无比可爱的电影。恰恰是大量的脸谱、平面、刻板的素材堆叠,使得全片极富漫画质感。角色自觉地通过手机抢夺摄影权,也通过身体运动引导受限景框内的画面运动,正是通过这种运动,他们将原本应该分切的两格画面衔接在了同一个镜头内,成为了活动影像。 |
|
局促的画面,半手机视点。失能的肢体,三个桑乔战风车,风车里住着上帝。不留情面的批判,也是毫无廉耻的不恭,似《疯狂的外星人》,在影院里看到应该会很开心吧。 |
|
荒诞小品集,上帝也毫无办法,宇宙也无可奈何。我也想睡文森特。 |
|
#Berlinale20-17 主竞赛出现任何恐怖片和喜剧片我都会高看一眼。法式荒诞怪味喜剧,不会适合所有人的口味,所谓的笑点很多把象征性的说法实体化(比如“云端”,最后就真的出现了白云朵朵和包围地球的卫星等等),讽刺批判的是科技的弊端,对于不擅长接受新电子科技的一些欧洲人而言,生活变成了噩梦。 |
|
#3.5 |
|
assez dingue..这年头3个比特币不如要这三条命来的快。。 |
|
70/100,至少语境足够当下,精准而幽默地呈现了时代症状。对抗并非真的对抗,而是没有出口的尴尬境地下的一种自我消解或嘲弄,蔚蓝星球终究还会继续运转,结局很棒啊。 |
|
法式荒诞喜剧。黄马甲运动后的中产阶层写照,面对手机、数据化、人工智能时代的不适感。高密度的笑话段子与忽略叙事逻辑的手法制造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却又浮于浅显潦草的人物塑造无法深入剖析这个数据化时代的本质。 |
|
#70 Berlinale 坚定一星!为什么法式喜剧要来主竞赛,有考虑过其他国家受众感受吗?是法国人在秀优越感还是wild bunch在秀肌肉,这样搞下去开心麻花是不是也能提名奥斯卡?! |
|
选片策略与个性上的意义和价值远大于影片本身,尤其对于重生的柏林影展来说。电影节从不乏喜剧,但总需要不期而遇的活力与同影展知识分子气息相对应的特定的能够轻松消化的寓乐。洛迦诺来的Carlo Chatrian的确敏锐而精准,狡猾而独到。 |
|
有点法式喜剧,但导演在这方面很克制,笑点的设计都很聪明,三个主角面临的困境其实是当下所有互联网用户会遇到的问题,最后用一个神结尾点出了它的主题。 |
|
喜欢不起来 |
|
被科技日常支配的恐惧,真的是特别适合当代生活的题材,本片批判的出发点和loser们形象塑造上,已经决定了它会有比较好的观众缘。说是法式喜剧,其实骨子里更偏美式(不仅仅是段子的连接和音乐的选择上,更是对议题讨论的深刻程度)。尽管三个小人物一路搞砸,最后这些失败和债务,不过是雁过留痕。那些留在cloud里的悲伤历史好像也没那么骇人了,结尾温情脉脉的隔空传话一下消解了无助感。好吧,谁又愿意在一部喜剧电影里继续死磕那些无解的难题呢? |
|
果然和我想的一样,很无聊。 |
|
Competition 笑点精准演员可爱!同时有种潜伏在表层疯癫荒诞下的孤独和感伤。几乎所有人都谈论着科技创造的宏伟神话和带来的诸多便利时,也有众多被进步浪潮所抛弃所剥削的人。Not being tech-savvy is not a crime!!! 毕竟亚克西的摩登生活到头来只会fuck you in the ass,analog依然值得高歌赞颂。 |
|
挺有趣的,不过不看也没啥损失就是了。 |
|
上帝在云端打了个喷嚏,感冒的病毒经由网络传染给所有人。起先只当是以个别样本为线索,钩织起鸡零狗碎的法式生活小品,而从去风力发电站找黑客那段开始,剧作仿佛原地开了挂一般,对电子原住民困窘循环的解剖轻巧诙谐而不失犀利。反抗重要的不在于结果,而是这种天真冒傻气的挑衅姿态,或许正是我们赖以纾解沉重仅有的防火墙。 |
|
关于我是谁的问题,现在可能还多了一个“网络我” / Vincent Lacoste一改昔日唇紅齒白的暖男形象,又蠢又渣還自稱「布列塔尼大香腸」哈哈 |
|
作为选片策略有点意思(也耐人寻味);作为一个电影,情感和人物扎得太浅,归根到底还是服务段子。 |
|
最近看片状态实在不好,这部也是,觉得有趣的点不多,大体上还是法式喜剧的自嘲吧,对于观点的提炼其实稍显陈旧了些。 |
|
法国小品受卡佛的影响可见一斑 |
|
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被数据控制,感情抵不过金钱,但还是有一些在抗争的人。为了好评而战斗,为了帮女儿反击网络暴力,却孤独的爱上了人工智能,为了在儿子面前最好的一面勇闯谷歌数据中心,想要销毁自己的性爱视频,可惜又中招。上帝就是数据控制者,那么离谱的词条,在网络上都变得可信了似乎。华为梗还蛮好笑,为了好评而努力的司机还配备红毯,哈哈哈哈。 |
|
哈哈哈哈哈好好笑 |
|
就挺无聊的一部电影 |
|
还是有趣的,讽刺得也很犀利,也很有柏林的调性,但整体看还是有点松散,笑料和人物之间都缺乏更好的组织,所谓喜剧之处大都还是嘴上功夫。结尾大好。 |
|
意思不大! |
|
有内容的喜剧,观感一般,但各个层面做的比较扎实,除了制作粗糙缺乏质感之外。算是类型独特让人有记忆度的影片。 |
|
又是什么垃圾法国喜剧电影。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
|
无聊至极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