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星。小小驾校练司机,人心嘴脸全看清。吸粉不忘老母亲,单亲带娃很艰辛,大款显摆甚牛逼,职位揩油真黑心,骂你狗日要虚心,一方有难同齐心。新手上路要用心,轻重缓急要分清, 进退自如是真经,终成社会老司机。展现时代的气息,还看早期黄建新。 |
|
黄建新对人情世故的精准把握无人能出其右,不同于好莱坞影片对于误会和冲突的最终清晰的化解,采取破立二元化,而黄建新会避重就轻地对冲突和矛盾只作轻度干预或迂回曲折让其自行消解,做留白给观者去品位个中滋味。他前期作品的先锋已足可以使其笑傲影坛,到了中期的“都市三部曲”更是体现了他手法的独特与细腻,杨德昌对于社会与人情的剖析和展示还是或多或少采用了颇有戏剧张力的情节,而黄建新要更含蓄些,这样的东方哲学西方人很难参透。中国导演第五代中张艺谋和陈凯歌较其它人先出位获得国际认可,更多的是他们影片泼墨写意的东方意蕴和形式美征服了西方的欣赏者,而黄建新的影像文本的玄妙会多少影响它的受众,这也是黄的知名度不如张陈二人的原因之一。 |
|
B站3连 黄建新&牛振华 “都市百态三部曲”:1993年《站直啰,别趴下》<1994年《背靠背,脸对脸》>1996年《红灯停,绿灯行》。据说本片被禁了?可能因此没像另外两部那样有修复高清版本吧?另外,没中文字幕辅助听明白台词也有点儿影响我对少数故事情节的理解。—— -绿豆:嘿,明天比赛的时候,光张嘴别出声,就你这跑调臭嘴,一张嘴准砸锅,听我的没错哦!-兔子:豆叔,要是我们班同学都光张嘴不出声,那怎么办呀?-绿豆:那叫此时无声胜有声,要真那样,你们班赢定了。→《校园合唱团的秘密》—— 老差:钱是个什么东西?花起来是钱,搁那就是一堆废纸。—— 记者:现在有句流行话你们听过没有?男人一有钱就变坏了,女的一变坏就有钱了。程芬现在没钱,所以现在是良家妇女,老差就不一样咯!→ 台词写得真不错,真有生活气息。 |
|
这尺度真是厉害,里面有段办冤假错案的台词让人喷饭呀,将改革开放时代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比起前两部作品,这部的整体格局和设计感比较主题先行的刻意,但在下岗女工、暴发户、退伍军人、记者、混混的群像戏中我们看到一个已经完全改变的中国社会,它开始追求利益和价值,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它告别了之前的阶级斗争,在商品化的浪潮中如鱼得水,从电影开篇到结尾贯穿一切的元素就是金钱,大款的长城卡、下岗女工的穷困、混混的偷井盖卖钱、记者到处找包销学车费的途径,人们的家庭、工作和社会交际都在金钱的框架下进行,教练利用职业特权揩油,也是描绘生动,相信学过车的一定深有体会,同事也通过这个职业来折射了大环境,在当下生存,圆滑世故、左右逢源、开动脑筋、放下身段、厚着脸皮,这才是真正的处事之道呀 |
|
黄建新以三言对联体冠片名形成另类作者招牌特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求求你,表扬我。史称:三言二拍!……按画面所打出的中英文对照,本片似乎应该叫作——形左而实右,更像一部政讽剧的片名?不过结合剧情实际内容和情绪脉络,还是相对温和的红灯停绿灯行更为贴切。黄建新与冯小刚的最大不同(或者说相对优势):他并不追求过分的丑星当家愤世嫉俗和夸张荒诞的故事情景,喜趣与讽刺总是相对低调混容在更为贴近生活正常态的平实叙述中,虽然本片学员身份教官性格给人感觉过于社会阶层标签化,但起码人家想到以考驾照的现实主义情景去自圆其说,并最终保证结尾向人性良善生活美好上扬那一刻的高潮处理要比冯式煽情催泪更为真实自然——不妨对比班组成员面对绿豆染毒与甲方乙方姚远北雁借婚房给癌末患者……三星半。 |
|
现在为啥没有这样的现实题材了? |
|
城市百态三部曲的终结篇,驾校小分队宛如一个微型社会结构,见微知著,戏谑调侃中拼就市场经济风潮下平头百姓的精神面貌,个个汲汲钻营生财有道,却也不乏人情味。当时的气功热、出国潮从中也可见一斑。新闻洗白、回购井盖、篡改发言,嬉笑中道出繁荣背后的一系列失序。 |
|
居然看的是无删减版,原名是打左灯向右转。 这片子后来居然被禁了现在看来也是情理之中。非常厉害的一部小品式电影。细微刻画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与行为方式,共产主义元叙事与市场经济碰撞发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见微知著。非常喜欢黄建新这部作品。强烈推荐。 |
|
6/10。大款将社会潜规则看得明白,用钱开道随意换教练、让绿豆摇车、下属帮洗车,炫耀钱权又抠门,大家吃饭想宰他就只带信用卡,搞小秘被抓还叫记者打圆场,代表权力不再是政治而是经济上的再分配;记者提醒大家贿赂教练、接受有偿新闻报销学车费,最后面对大款的嘲讽撕毁报账单保留了知识分子市侩化后仅剩的良知,刚出精神病院的研究生名字谐音阳痿,可见经济大潮中知识分子尊严的阳痿;为了掩饰车祸被塑造成好青年的绿豆是一个造劣质沙发的瘾君子,扭曲的英雄主义;车友谈好价钱后程芬假意不卖狗了气走车友,转眼将狗卖出,代表学会欺骗的工人群体;气功协会的大妈、积极维稳的报社主编、不愿与日本人合作但话语权被剥夺的驾校校长,他们都是民族主义、思想狭隘的遗留干部,结尾倒卖香烟遭到开除的教练赢得好人名声,中国式人情就这样成了道德遮羞布。 |
|
3.5;“小市民三部曲”中最弱的一部,但足以碾压同期及后来许多所谓打着“现实主义”旗帜的电影,对有缺点的小人物之描摹可谓参透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其微妙尺寸的精准拿捏让身处其间的我们定然会心且不无酸涩;驾校小团体几乎就是社会百态和人间样本的缩影,六人的身份设置也是所属群体的典型,彼此产生的互动与矛盾恰是彼时经济高速发展前期的先声,失业者开始出现,个体经营飞速,各种倒卖/骗子过江之鲫,知识分子茫然,记者在良知和利益之间通常选择后者,阶层之间开始出现大幅度断裂,而同时历史遗留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继续发酵到21世纪的民族主义)——真是一个百舸争流的年代啊,那时不必避讳阴暗面,给出一个乌托邦似的结尾仿佛是后来变数的无奈预告。 |
|
那时候真的是电影的春天,百无禁忌。驾校小分队宛如一个微型社会,以小见大透视了转型期间中国社会的众生相,每个人都有阴暗面也不乏人情味,正如原名的打左灯向右转。 |
|
原著和电影都很伟大,利用驾校这个集纳不同阶层的特殊场所,高密度设计了一场又一场强冲突的戏,展现出中国90年代社会小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背景中流行乐记录了时代。其犀利的表达,当年看或许太贴近现实,远离了那个时代才更体现记录的价值,而且以现在的标准是超大尺度。这里有市井人物的逢场作戏、仗势欺人;走后门、做生意、想办法时显出的小聪明令人震惊,脑子转太快就像本能;对自身权势或财富洋洋自得,永远在炫耀和压迫;无道德底线却又能温情泛滥,乃至忘记一切不愉快……这是一群太过于圆滑狡诈的民众,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也有无数怪现象(记者婚外情偷井盖气功毒品炫富对日友好),只是黄建新不愤怒,也没有摆出启蒙的架势,他理解这些人的难处和生存之道,自然主义又略带幽默地讲出了他们的故事,这就是人,那个社会那个年代下的普遍人性。 |
|
看看这几年的春节档,看看这快十年的春晚
春晚为啥越发无聊,因为小品啊
小品为啥越发尴尬,因为剧本啊
剧本为啥越发轻薄,因为想说的不敢说,能说的不让说……所有能摆在台面上的都是它们自己都觉得丢人它妈给丢人开门的违背人性
我太特么怀念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了
我太特么痛心我们这批最后在新旧交加的后世代 |
|
送烟酒,偷井盖,气功潮,代写检查,大款特权,单亲下岗母亲,体罚,工厂领导摆拍,“文革那会儿”,出国留学,“你爷爷奶奶就是日本人杀的”,暧昧的老板娘。王劲松的所有魅力都在这里发挥了。九十年代开挂的黄建新,一去不返的创作势头。打左灯,向右转,想起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路标的笑话。微型社会实验。 |
|
黄建新市民喜剧三部曲之学车轶事,以小见大地展示90年代的中国社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微妙的人情世故。教练公饱私囊、记者左右逢源、大款仗势横行……耍心眼占便宜、推责任潜规则、新闻洗白、民族主义,如今看去满眼都是“敏感词”,批判现实的力度难再引人唏嘘。种种钻营小恶之下,亦不乏富有人情味的帮扶刻画,义气和骨气令本片没有走向失序的一黑到底。 |
|
资料馆2016.6.15.7pm 《打左灯,向右转》,名字非常直白,人物也都很典型,市场时代、未散场的历史、不同阶层的百姓,还继续分享的相互理解。但这毕竟已经是一群完全说不到一起的人,强行揉在一处,虽没有后来(《小时代》式的)那样勉强,但也已然不够通畅。 |
|
真是什么都敢拍什么都可以拍的年代啊,好多社会现象现在也是不少见,看来传承人情世故也是文化的组成。 |
|
修复版重刷。黄建新的这三部曲,角色有鲜明的复杂性,教练联合女老板坑学员,公车私用占小便宜,临了也不忘再给吸毒孝子一个机会;摄影记者为了报销学车费讨好领导、威胁厂长,但捞大款同学时,又为了一点尊严主动放弃。即便着墨不多的北大学子,也是迂腐甚至有精神病。这些带有些许扭曲夸张的现实角色,继续在驾校舞台上上演黄建新式打不散又合不来的极限拉扯。一盒红塔山换五盒哈德门的小心思,寄暧昧照片的报复举动,都是挺好的细节设计。但是用见义勇为报道来掩饰训练事故,则未免夸张的过了分(尤其礼堂报告那一段)。校长反日、去世的爹是志愿军汽车兵等设定跟人物年龄对不上,是和原标题一样展现革命往事到市场时代的嬗变。驾校训练场有很多仰角镜头,整体构图空旷,有超现实的寓言感 |
|
幽幽的默,黄建新小市民三部曲第三部。牛振华在每一部里都挺牛掰的。 |
|
2021.10.10 以小见大,台词和情节很敢想,小小一台车,5个学员1个教练,一个微型社会,百态尽显,很多关于驾校的文化一直沿袭到前几年,送礼拍马屁,不过也肉眼可见越来越规范了。商人、记者、学生、单亲、混子,教练和校长,台词很敢写,情节是真大胆,关于钱、关于新闻、关于一些男女关系,真是又好笑又嘲讽。黄建新+1,怎么后来就去拍那些片子了呢。 |
|
7分。有了《背靠背,脸对脸》的珠玉在前,本片更像是一种并不高级的重复。一个明显的缺点可能是,没有第一主角,缺少主视点,几位主角戏份比较平均,焦点一直在转换。其实再努把力可以把苟记者想报销学车费作为主线来着。另外,这么破烂的一个学车场,是怎么引得日本商人取经的?这个民族主义支线设得比较生硬。 |
|
这才是现实主义幽默片的正确拍法,人物性格特质明显,好坏在故事中没有绝对的存在,每个人都是现实中的真实存在,同时也有对官僚作风、媒体宣传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呈现和批判。 |
|
只有那个年代的电影里,才有实实在在的人,善恶,喜悲,生活与烟火。 |
|
紅燈停,停的是虛無,綠燈行,行的是現實。作為黃建新都市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和系列前兩部比,剪輯節奏不如之前流暢,雖然銳利依舊,但是隱喻太直白了,直白到會讓人抽離出來,不會再覺得自己也是被諷刺對象,而只覺得他們只是他們不是我,少了幾分笑而不語,多了些許可笑發噱。 |
|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只要不是那大奸大恶之人,还是别把人往死里整吧。我之前上驾校,文明很多了,但也能感觉到社会百态。这几个人,每一个都是普通人,有让人牙根儿痒痒的地方,也有可爱之处。钱别赚的太狠,心善一点,自己活得舒坦。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D4y1Q7N2?from=search&seid=8778065634405482787&spm_id_from=333.337.0.0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转磁。借公安驾校学员学车故事,折射出90年代中期中国百姓形形色色的面貌与迥异的三观。校长教练记者大款学生下岗女工等每个角色都有善良的一面,但也纷纷精于算计、占便宜吃回扣、阳奉阴违左右逢源。角色设定在当代国产片中很罕见。正如原名《打左灯,向右转》,导演野心不小 |
|
-“哎师傅,你为什么骂我狗日的啊?”-“你这脑子,人日不出来,只有狗日的。”-“你这违反遗传定律,人和狗的遗传基因不一样,日不出来。” |
|
以小见大透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轻讽刺喜剧,格局和力度小于背靠背脸对脸,但对于刻画当代都市变迁却也有独到的一面,善于钻营的记者、单亲养孩的下岗女工、孝顺却沾毒品偷井盖的个体户、耽于享受又工于心计的大款都有各自的心结,以及爱打擦边球占便宜的教练和民族情绪严重的校长等人的形象都是活灵活现 |
|
到底中国电影在记录现实这条路上是死翘翘了 这部电影也只能靠插科打诨来嬉笑怒骂 骂骂无原则没一句真话的狗记者 骂骂体制内无孔不入的吃拿卡要 哭哭民智未开 看起来其实没有出路 二十年后也确实没有本质改变 只剩一群醉生梦死的人 叫杨伟的北大研究生长得好像张林 已经笑疯了 |
|
现在看来确实挺敢拍的,一种独属于北方人的嘴贫,就是那种“互斗”的劲儿还差一点,结尾有点刻意了,但是讽刺力度仍然是挺足的。 |
|
大量酒后开车的场景,虽然那时候还没有酒驾意识,但几年后牛振华也确实是因为酒驾去世的。比起黄建新的其他作品,这部只能算普通。 |
|
一期驾校学车,拍出了90年代特有的经济转变下的社会百态;记者、大款、单亲母亲、小痞子和精神病,加上教练演绎了一出精彩纷呈的90年代改开生活浮世绘;世故圆滑、逢场作戏这些中国式的人情往来都被导演冷静克制得拍了出来,不说教不讽刺,片中角色生活上的矛盾、冲突又和解于生活,不突兀不煽情;好片,略逊于《背靠背,脸对脸》@bilibili |
|
确实是“城市三部曲”里面最弱的一部,但是放在整个内地电影史看,这依旧是一部非常精彩有趣、辛辣讽刺的现实主义题材,尤其是如今来看,这三部曲每一部的内容都显得难能可贵,真实呈现一个时代的社会横切面,不像当今的作品,毫无时代气息与灵魂。3.5 |
|
西影厂九十年代的佳作 拍摄地就在西安 所以倍感亲切 叶老师的剧本也非常贴近生活 个个演得好 看着也有意思 每个人物的特色明显而自然 全都是身边能见的生活琐事 但特有生活趣味 也很有代表性 没啥废话 每一个片段都支持着影片 流畅大气 举重若轻 人物关系组织的也很巧妙 有点接近心目中的理想电影 佳作 |
|
3.5 前半部分像命题作文,后面逐渐发力,缓慢升华至盲目的家国情感纠结中,虽讽刺力度不减,与前作相比还是少了锐气,况且身处混杂革命浪潮与封建余根的世纪末梢,本片立场始终悬而未决——人物与历史、自私与坦然、真实与杜撰,在不断丰富身而为人的社会性同时,也在否定专属自身的个性发展。 |
|
语言是毛时代的,身体已经率先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每个人为利益而活,集体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共同利益,权力是为了最大化追逐利益,道德是按照利益随机分配的,有一点,却不多。 |
|
不如《背靠背,脸对脸》,却也拍出了特色社会谋人谋事的精髓。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牟利,一环扣一环,却依然留存人情。环境影响的人,孰对孰错已不重要,中饱私囊变成社会常态才是应该反省的症结。大款的人物塑造欠缺真实,真要到了那个级别,都是混成精的局内人,对谁都客客气气的才能成功。专横跋扈的要么是二代,要么家里顶着几个拆。一代要是这样折腾,别提赚钱,转天就被搬砖闷巷子里了。 |
|
改革开放初期众人相,市井嘴脸纵然可恨,但身上也都有可怜可悲之处,最后还回归了人间有真情的路子上,片子里有些台词真是聪明又带着小刀拉肉的讽刺,很有回味的劲头儿。曾经的黄建新和现在的黄建新,也像是片中各路角色一样,顺应时代发展罢了。 |
|
那个年代的人想必是崩塌的,学了一辈子的原则口号等到真的用的时候发现已经被时代掏去了灵魂,只能在插科打诨时拽些只剩空壳的词藻来阴阳怪气这已然难以掌控的当下。现在看来影片很魔幻的一点是居然收了人家钱帮人家干了活还要骂人家不是个东西。这可能就是影片反映出来的问题,市场经济刚起步,市场和行政大量重合且纠缠不清,所以校长、教练甚至记者这些行政权力及准行政权力的代表们,一方面骂着人家道德败坏,一方面自己捞起好处来从不眨眼。你可以不尊重市场经济,但是你不得不尊重钱这个东西,或者说你不能否定钱也是可以作为驱动人做事的动力这样的一个结论。最后大家在悠扬还带点振奋的音乐中一同过关,说明这时代虽然都称不上是好人,但是不可能只有好人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
|
人间百态,面面俱到,每个人物都很立体,都很丰满,背后都有无数个故事。小小驾校,学的不仅仅是红灯停绿灯行的交规,更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大法则。 |
|
改革开放与下岗潮的交汇中,小民的生存灰度,家庭与权利的背后,是私欲也是大义。卖狗那段我真是喷出来了,过于形象了 |
|
黄建新都市百态三部曲终章,借驾校场景描绘世道与人情,见微知著。驾校司机、大款、记者、个体户、下岗女工、知识分子,组成了一个小社会,每个人物既有可笑可恨的一面,也有辛酸无奈的一面,有暗里使坏的小心思,也有良善保守的真性情。拿回扣、薅羊毛、假新闻、举报信、搞小蜜,明面上暗地里的社会乱象丛生。时代变革造成了阶层划分,有鄙视链、落差感、权力变换、利益纠缠,但人们在“红灯停绿灯行”的社会规则中也能自融自洽 |
|
极尽讽刺之能事!现在太难见到如此犀利展示社会众生相的作品了! |
|
黄建新很擅长这种以小见大的形式,这次又是将九十年代众生相浓缩在了小小的驾校内,每个人都试图“捞”一票,利益成了生活的驱动力,当然这种讽刺也没有一黑到底,结尾还是显露出了人性里温柔的一面,力度相对来说可能也没那么大。 |
|
我大概是2001左右学车,如果没看这电影,还想象不出之前5年连商业驾校都没有,学个车这么折腾,很多事加入WTO前后真不一样,有点同情暴发户,交了5倍的钱,享受不到VIP待遇 |
|
三部曲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冲突都相对简单和淡化的一部,但尽管如此,轻描淡写几笔还是带出了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热潮下的民生百态。“老板配小蜜,天经地义!”“他不是老板么,让他把你的学车钱给报了。反正是公家的。” 诸如此类社会怪现象的反讽语调,囿于过审和宣传需要,如今已非常鲜见。 |
|
黄建新城市三部曲太厉害了,《红灯停绿灯行》《背靠背脸对脸》《站直咯别趴下》细致入微描摹90年代的城市状况,怪诞却真实,牛振华的演技更是一绝,从傻憨老实到精明细作,鱼产老板到新闻记者,不同阶级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演绎无不透露这个社会唯金钱利益至上和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风气。 |
|
1、又是一面反应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照妖镜”,雪亮依旧!
2、那些年的电影真带劲,一如那些年!
3、“你为什么骂我狗日的?”“就你这脑子,人日不出来!”——可以封神的台词!
4、众生就这样,不坏,但也不好;不好,但也不坏——真实的,就是美的!
5、好电影啊!怀念那个时代! |
|
该搜 红灯停,绿灯行 就有了。大概是 左右 这标题有点反动意味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Q1MjY5NDQ=.html
看看各种角色。 |
|
泰吉影业、演艺动力出品,本色广告策划公司、西安大诚文化娱乐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根据叶广芩小说《学车轶事》改编。张之亮、黄光亮监制,杨亚洲执行导演。黄建新“都市三部曲”之三,相较前两部讽刺批判力度有所减弱,但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小小驾校俨然成为社会大舞台,严肃领导、市井教练、小报记者、下岗职工、无业游民、任性大款、教条学生……三教九流、阿猫阿狗、各个阶层轮番登场,真是道不尽的人生百态和社会万象。更喜欢《打左灯向右转》的片名,恰如影片本身传达出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迷茫、复杂、矛盾以及坚忍、热情、乐观(p.s.隔离No.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