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白草地 کشتزارهای سپید (2009)

    最近更新: 2024-07-29 正片
    • 主演:未知
    • 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Mohammad Rasoulof)
    • 编剧: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Mohammad Rasoulof)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伊朗 
    • 年份:2009 
    • 更新:07.29
    • TAG:剧情
    • 别名:收集眼泪的男人,The White Meadows,Keshtzar haye sepid
    • 片长/单集:92分钟
    • 豆瓣评分 8.4 (1399票)
    • IMDB评分 7.7 (1,093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0%
    • TMDB评分 7.80 (热度:1.96)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伊朗电影《白草地》的免费在线观看,《白草地》是对白语言为波斯语,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4分,有1399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在極權統治下,藝術工作者能找到自由創作的空間嗎?導演2009年的作品充滿寓意,故事主角走遍壯麗的爾米亞湖岸,在鹽盤上收集居民的眼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280x854 时长:74.56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0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078x770 时长:93.37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0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6-10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HD/DVDrip

      百度云盘 白草地 کشتزارهای سپید (2009熟肉 详情
      白草地 کشتزارهای سپید (2009熟肉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DVDri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阅影者翻译) 详情
      DVDri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阅影者翻译)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115网盘 DVDri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阅影者翻译) 详情
      DVDri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阅影者翻译)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The White Meadows (2009) Rasoulof.mkv[1.00GB ] 详情
      The White Meadows (2009) Rasoulof.mkv[1.00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在極權統治下,藝術工作者能找到自由創作的空間嗎?導演2009年的作品充滿寓意,故事主角走遍壯麗的爾米亞湖岸,在鹽盤上收集居民的眼??。與他同行的少年,則希望可以和失散已久的父親重聚。在這奇異的旅程上,主角見證強權如何掩蓋道理,盲目服從帶來悲劇。儘管導演只是以隱晦的手法,暗喻伊朗的社會問題。但他和為本片剪接的導演約化巴納希,都因此而被判監,諷刺地呼應電影中的控訴。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7 IMDB 7.7 正片
      طبیعت بی‌جان
      1974
      剧情片
      波斯语

      静谧的生活

      طبیعت بی‌جان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整个老人的家里就像静物油画上看的一样。A:你几岁了?B:不知道,忘了。A:你在这干了多少年了?B:33年了。
      • 生活或电影是真的可以这样简单却感动的。
      • 三十年之后,又成为一片土地上的陌生人
      • 最后一个镜头:退休的铁路管理员看着镜中的自己,许久,他拿起镜子,带走记忆。大师风范的影像,诗性、伤感、绵延,却又无比温暖。像莫兰迪的静物、梵高的卧室、吃土豆的手,一帧一油画。缓行的人物,停滞的表演,却是最流动的情感。
      • 让我想起了我外公可我外公连老伴都没有。这四十多年来我不知道他对着那台12英寸的小电视机抽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我不知道他一个人就着咸菜喝着小酒时想着什么,更加不知道他被我舅妈不停辱骂时在想些什么……再过两年他就要满80了,他身体尚好而我也将出来工作,我要努力挣好多的钱给他买酒抽烟打小牌。
      • I've been dismissed......这是全文中重复最多一句话,如此绝望。
      • 与人为善被人欺,与世无争遭世弃
      • 记得是谁说过,看完一部电影最好的感受就是,不想说话。
      • 安静成这样,简单成这样,却给人非常大的心理震撼
      • 烟、茶、糖,《三峡好人》英文名也是Still Life,科长阅片量可以的。
      • 影片最后,老人看着镜中的自己,里面呈现出的是一张苍老又迷茫无助的脸。他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仿佛凝视着自己的过往。就像静止在镜中的他的脸,他的生活,每日单调重复,一辈子的时间似乎凝缩在一天里就能概括完。然而这日复一日静谧的生活,最终依然被一纸退休通知打破。他的过往,随着镜子从墙上取下,也似乎被一并抹消。最终摆在他面前的,只剩下一片坑洼的墙,和一个前途未卜的未来。
      • 把小人物的命运拍牛逼了,其他都不在话下
      • 9分。那种冷,那种狠,那种孤寂,那种天地不仁,那种痛彻心扉,无可复制。74年的伊朗电影啊这可是!牛逼到底。
      • 能闪现的太多,开头想到《桥》;吃饭的镜头视角都和《都灵之马》的土豆餐重合。如果有硬要扯出阿巴斯的话,我只能说这个镜头氛围孤冷得多。老无所依是下一轮回的报到处,“God bless you. Take you letter and go.” “I've been dismissed...”
      • 當一切基本的生活權利也被這個殘酷的社會奪走後,我們可做的也許只是落寞與沉默地看著鏡中渺小的自我。(屋子牆上的青藍色調、婦人躝跚的步伐)--極簡主義、畫外空間(高官房內說話、餐廳廚房內的刀聲)、抒情蒙太奇(老人知道被辭退後接火車駛離畫面)。
      • 伊朗电影必看。为什么穷苦的生活总能触碰中国人的心理。
      • 伊朗的契诃夫式电影。观看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kz9Ko1OVXM/
      • 质朴的电影,越是无限接近生活越是打动人。节奏有些慢,定位机长镜头让人感觉是在看隔壁邻居家的生活日常。原谅我快进看完(因为看《都灵之马》的时候我差点睡着),孤独悲凉绝望...原来静谧的生活才是奢侈品。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 9.3;被壓縮至瞬時的動作時間
      • 你说不出它的好,只是感觉到悲凉的孤独和绝望,还有无依无靠,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应该是还有没有未来,生活不要变化,就是最安稳的晚年。
    • 豆瓣 8.2 IMDB 7.2 HD中字
      Le quattro volte
      2010
      剧情片
      意大利

      四次

      Le quattro vol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人的命运:每日劳作,放羊伐木烧炭,孤独死去;羊的命运:变成奶,变成肉,变成屎;树的命运:被采伐,被锯断,被烧成炭;炭的命运:化为热,化为灰,化为轻烟。
      • 无对白,无音乐,完全被吸引。牧羊人,羊,树,木炭,四次黑屏。
      • 像纪录片一样拍剧情片,以剧情片的方式拍纪录片是很多导演的梦想,《四次》模糊了这种边界,牧羊老人、迷路羔羊、荒原松树、新烧的碳,四种事物体现的生物在自然界的深邃与孤独,循环与生息,像一首沉静的诗,没一句台词却胜似千言万语,偶尔的主观视角让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五星推荐。
      • 千万别拿以往的观影经验来判断这部电影,关于老人、小羊、杉树和木炭四次叙事主题的转化架空了自然和时间的概念,关于生命形式的探讨在细节上很出彩,不同时间相同的摄影机位,不同主题相似的构图和画面,比如老人脸上的蚂蚁和小山羊脸上的苍蝇,构图和环境就预示了相同的死亡结果。★★★★
      • 我觉得这片子真是诸多笑点啊!(我错了应该严肃认真对待艺术品的……)
      • 村落遗失在时间长河里,老牧羊人过着日子热爱着生命、小山羊孤独的眼神望着前方、杉树烧成木炭,木炭燃成青烟...我知道时间,冷冷经过;我知道万物,有生孤独。
      • 纪录生命的四次轮回,概念化,非常美。(我也觉得好多笑点...囧)
      • 四星半;阴云略过的原野,犬吠相闻的村落,寂寥晨昏的尘舞,生命形式的转换;充满“名词性”的白描远观,以几个重复出现的固定镜头切分出主题事件们发展的脉络。
      • 一种纯粹影像:取消紧凑叙事与戏剧冲突,非职业演员与动物的自然演出,无台词,无配乐,自然光,一切都在客观冷静的镜头与多层次的同期自然声中缓缓流泻,轮转,兴替,一如毕达哥拉斯的生命四循环论。| 室内镜头似[撒旦探戈];白烟与尘埃首尾相衔,蜗牛锅,冲破羊圈的卡车,羔羊分娩,蚂蚁。(9.5/10)
      • 喜感
      • e6g9aqro# aqolv8bx# 无字幕 无對白,用来讲轮回挺合适
      • 用鏡頭說故事的典範。前緣方盡,後緣初起,生生不息,無斷無續。
      • 無字幕 無對白 自然 美 詩意盎然的佳作 用畫面說故事 爐火純青無造作 值得鑑賞
      • 下一个在彼岸的轮回会是蜗牛吧。。
      • 2012-249.静谧、诗意…
      • 4.8 靜物/生命平淡的交疊/非敘事非紀錄/沒有音樂與對白,鏡頭太強了/影像詩 ,回歸最簡單的基礎,真讓人無地自容啊。
      • 很像托尔斯泰的《三死》。朴素但不失观点的作品。看似好像浑然天成,但其实每个镜头的光影色彩都非常考究。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画面叙事,甚至铺设悬疑都做到位了。我不会说这部电影很好看,但它属于“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级别。
      • 死亡、新生、人、动物、植物~(顺便提一下这样一部好电影,他妈还有几个2B在影院拍照,拍你妈逼拍!SB!)
      • 风情画一般。这个从人到动物到植物到矿物的过程自然而有神圣感
      • 有没有这样注视过一位老人、一只羊、一棵树、一块木炭?生命的起伏、沟坎和轮回,一切存在的美,才得以被看见。
    • 豆瓣 8.4 IMDB 7.7 HD中字
      A Torinói ló
      2011
      剧情片
      美国

      都灵之马

      A Torinói ló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自觉脑补我的神态: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_~→~_~→~_~→~_~→~_~→~_~zzzZZZZ
      • 神七日创造世界,塔尔七日毁灭一切!贝拉·塔尔的封山作, 这是一个关于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故事,当年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贝拉·塔尔追寻了那匹马的故事,或许也是尼采的故事。塔尔一贯的前卫风格和长镜头,场面调度和摄影的景别变化绝对大师风范。★★★★
      • 能忍受这部电影,你就能忍受生活!
      • 看你套马车,看你赶马车,看你卸马车;看你穿衣服,看你脱衣服,看你洗衣服;看你煮土豆,看你吃土豆,看你吃完了;看你去打水,看你在烧水,看你水没了;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
    • 豆瓣 7.9 IMDB 7.9 HD中字
      گاو‎
      1969
      剧情片
      伊朗

      奶牛

      گاو‎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西亚影史补遗;伊朗新浪潮开山之作.讲述中年男子哈桑拥有全村庄唯一的母牛,他对母牛的疼爱甚至超过妻子.当他离开村庄外出办事时,他的母牛死了.知道母牛对哈桑的重要性,村民决定联合起来编造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他.谁料哈桑精神崩溃,开始在谷仓里吃起干草,并逐渐认为自己就是母牛.1、达瑞许以夸诞手法解构现实主义,借由盗贼的侵略(外部)与哈桑的母牛突然死亡(内部)为引索、以他和村民在该事件中的反应作主干脉络,呈现同一社会环境下个体与群体意志的反抗与交融,并于此延展出对愚昧的集体信仰的隐晦批判及人性试炼.2、两组视觉类比——①"观看":女人-黑袍/男人-窗口(窗口设置的相互作用:给村民们-牛棚视角,给观众-牛棚观察者视角)→母牛/哈桑的围观.②"异化":哈桑-母牛/傻子-捉弄者、村民拖动死牛/村民拖动(发疯疯后)哈桑.3、配乐早于画面引领叙事.(8.5/10)
      • 因为跟我的毕业作品相关,老师推荐观看。还是不错的,以前一直以为伊朗电影大都写实,没想到新浪潮的开山之作竟然可以这么写意!最大的问题还是剧作,男主变牛后主线开始游离。有两处印象颇深:1. 牛被拖进墓穴后的面部特写。2. 男主说:我的牛口渴的时候,月亮就出来了。3. 男主变牛后的眼神。78分
      • 开场虚影:“人”与动物的虚化界限,大流士·梅赫朱伊的伊朗村庄是一个封闭的人类学模型,关于权力,多数人的暴政以及象征秩序,但在这类封闭的乡村叙事,“疯癫”却成为了一种固定配置,但是作者也在避免将他们进行主观的道德评论,他们的谎言的确是恶意吗? “埋葬”是将某物从符号世界中抹杀,我们看到《奶牛》禁闭而受难的双眼,一个空无的身体躯壳被遗忘,随后,它将被表述,与此同时也将发挥效力,作为“入侵”的污点。 与其以一种主观评价的角度将哈桑归结为卡夫卡式的异化变形,不如说他完成的是一个主体消失的生成—动物,窥视是一种不可忍受的日常化恐怖与张力。而当哈桑将奶牛放入“拟人”化情感流动的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双向的生成,牛的死亡,或者说缺位则是一个契机。 远景,村民押送着哈桑,你看这个人,好像一头牛。
      • 在亚兹德意外看了这部伊朗新浪潮开山作,以至于立马就去寻找外景地,当然伊朗长这样的村镇太多。非常经典的悲剧结构,蒙在鼓里的主角和善意谎言的配角形成最恰当和最稳定的戏份搭配,牛的戏份反倒算不上多,却从农田到草棚,完成了自己被极度溺爱以至发动悲剧的功能。
      • 3.5。在我眼里这更像是一个恋物癖成魔的故事,村里的人与其说是心疼牛,不如说只是不希望自己的邻居太伤心了,本是好心的撒谎酿造了这场人心疯魔的悲剧。偶有闪光的部分,最突出的是夜戏,居然看出了一点黑色电影的意思,和村庄的生态结合起来倒有些黑色现实主义的感觉。但整体看下来还是太像咱东北的《乡村故事》了,无非多了少许奇情的设置。牛的死因的缺席的确些许带出了点折射人性的意味,但真的落到众生相的描绘上还是少了一些火候。算是有些历史光晕吧。修复的画质很sharp,简直跟4K数字转黑白的一样。
      • 欣赏不来......大概能懂一部分但是并不是很舒服的情感体验,因为这种电影不是用来消遣或者产生什么共情的吧
      • 做伊朗电影的豆列,发现以前漏登了好多。这部伊朗新浪潮相当西方化
      • 表面上是人与牛的爱情故事 内在上其实是一则现代寓言 是对暴力和规训的批判
      • 伊朗新浪潮。现在导演来拍大概会拍成精神分析,就与becoming-cow背道而驰了。母牛荒诞而死,犹如《奇遇》中女子荒诞消失。不交代社会经济信息,唯有无处不在的凝视,便从俄狄浦斯结构中解放。盗牛贼来了的故事最终成真,一如“狼来了”的古老寓言,以实在的引入加强超现实色彩。母牛被扔进坑里,突降大雨打进山坡的坑坑洼洼里,人最终也倒进坑里,最后三分钟它不美吗?
      • 奶牛死了,他疯了,变成了奶牛。
      • 很喜欢电影的片头
      • “我不是哈桑,我是哈桑的奶牛。”在那么贫瘠仿佛被上帝抛弃的一块土地上,人对人死后也很少会让自己变成死者,牲畜死后人却悲伤到让自己变成了牲畜。
      • 伊朗新浪潮的代表作品。哈桑、奶牛、村民、强盗,四个因素的相互叠加形成了一个新鲜,一个朴实纯真的村庄的闭环结构的故事。前半部分哈桑对奶牛的无限关爱,和遇到强盗时候的害怕,和村民们一起聊天的肆无忌惮,同后半部分他的发疯形成巨大反差的对照。这样的简单对比,让人心疼、痛恨并毫无抵抗力。导演使用画中画的拍摄手法,特别是哈桑在牛棚吃草,学牛叫,在镜头里是被看的客体,镜头里窗户内的村民也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还有,村民脸部特写被多次看到,远距离摄影也让被写体成为轮廓线的存在,也是一个特殊的表达。最后的结局,在大雨里倒下的哈桑,定格于画面里的女人像都极具魅力!
      • MoMA简介里头三个字neorealism and surrealism说明一切,就挺伊朗布努埃尔的,很多地方都像los olvidalos/直到结局我们也不知道牛到底怎么死的,但我们知道了人是怎么变成牛的之后怎么死的,所以我们终究知道了牛是怎么死的/看的中间有一段特别无聊开始观察别的观众,看到看到一个侧脸特像马特达蒙,隔壁坐了一对情侣一直卿卿我我没停过,正想着他们后边观众真惨,其中一个就愤怒离席换到前排,太好笑了哈哈哈哈哈
      • All of the deceptions and physical violence against the protagonist are committed under the guise of well-intentioned neighborly concern. Sounds familiar? Poor Cow.
      • 形式上离我们有些遥远的伊朗寓言。
      • 向哈桑隐瞒奶牛已死的事实,但却向变成奶牛的哈桑道出事实。三个盗贼偷牛无果,三个朋友却把哈桑像牛一样绑起来拉走了。
      • 爱一个人也是如此
      • 补标:看清水里的刀子突然就想起了《奶牛》
      • 伊朗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导演将目光投向了贫瘠的农村,通过一则关于人与母牛之间的寓言,将伊朗电影带向了另一个世界。
    • 豆瓣 8.9 IMDB 7.9 HD
      Τριλογία 1: 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2004
      剧情片
      希腊

      哭泣的草原

      Τριλογία 1: 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是在流亡,然后死亡;这条河的源头没有风光,只有泪光。
      • 看得老子沉重和诗意了一个晚上
      • 这部电影中段,丈夫坐轮船去了美国,妻子在海边送别。她说:我还没有织好这件毛衣,然后他牵着其中的一根线,慢慢渡远了。一件未完成的毛衣,变成一根长长的红线,最后断在风中。场景极为凄美而震撼。
      • 可分上下两集。上集到斯派洛去世,一部杀父娶母生孩子的俄狄浦斯故事;下部则是希腊现代史。场内音乐(安哲与卡兰德罗恰如莱昂内与莫里康内),史诗体的叙事。旁白极富诗意。
      • 在资料馆又看了一遍,安哲的慢以及拖的观感不是令人厌恶的刻意而为的无叙事力的空境感,电影里任何一刻的停顿都是极其自然流动的,这种观感大概也只有欧洲人才能拍好。另外电影里的手风琴乐实在是太好听了 20170916
      • "…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后的栖息,被泪水淹没,电影里没有流出来的血…
      • 几年后在资料馆重看,凌晨两点到家又自己补完提前退场的半个小时。真是好,送行的船队、树上的羊、红色毛线,太喜欢。城市在身后飘零,我们牵手去看河流的源头。
      • 10开始的《哭泣的草原》12点40才结束。字幕亮起, 左边的女生在抹眼泪。看电影也不能改变什么, 你我都还是俗人。乌泱泱的人群涌出影院,无非是解决屎尿和食物。南京路上车水马龙,真实的人间一口把人吞噬。
      • C+ / 前2/3观感很好,史诗故事配合颇为古典肃穆的视听至少圆熟且有效。音乐与剪辑保持了连贯的气息,尤其是几处视觉上的物态幻化:声音-人-海鸥-白布。人物的状态也在迟滞中保留了几分灵动。但是第三部分时序跳跃逐渐频繁之后,影片落入了一种近似历史挂图的窠臼里。人物既无法与观众拉近距离,也无法挣脱一种类似机械反应的情感触发模式的束缚。还是觉得在表述历史创痛时安哲的手法局限很明显。
      • 1.影片恍若对安哲前中期创作的一次漫长回溯,1919-1949,[36年岁月]中的抓捕、刺杀与飞撒的传单,[流浪艺人]中的巡回演出,[猎人]的变节者与打断舞会(亦是安哲作品中典型设置,一切演出或舞会都将因外力中止),[亚历山大大帝]的羊群屠戮-本片改为倒吊在大树上的绵羊,[塞瑟岛之旅]重归故土后遭遇的排斥。2.废弃的歌剧院,座椅上覆盖着各色布匹与杂物,二三层观众席则披设上白色的帐篷,仿佛映射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亦似流浪艺人的倒置。3.海天相接的后景,无数白色的床单飘挂于系在小木棍上的晾衣绳上,被枪声中断的演奏与染上的血手印。4.洪水淹没的村庄,黑色的船队,分别时一截截拉长的红毛线。5.书信旁白字如泣血,单镜头中在现实/现在与想象/过去时空中切换(哭喊的母亲-分属敌对阵营的兄弟相遇),变焦前推镜的母亲嚎叫特写收尾。(9.0/10)
      • 数次和《撒旦探戈》的影像恍惚重叠,但远没有那种酒神式的狂欢与洒脱,徒剩下沉郁顿挫的嗟叹,这部安哲给我的感觉像希腊的杜甫……(Ps:应当有一种蓝色被命名为「安哲蓝」)
      • 一团烟雾升起,心爱的城市毁于一旦。昨晚,我梦见我们一起去寻找河流的源头。
      • 每次烂片看多了 就会选一部安哲来看 清洗大脑硬盘
      • 12th BJIFF No.10@天幕新彩云。三星半。跟《流浪艺人》连看。作为安哲晚期作品,语言与《流浪艺人》时期其实并无变化。只是不同于早期作品更加侧重历史书写,希腊三部曲试图落到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洪流裹挟中的离合悲欢。然而这对安哲而言不啻舍长就短:三个小时的时长大半时间都在低效地交代主角的私奔故事,到最后几十分钟节奏陡然加快,忽然就将主角抛入时代风浪。两个主角如希腊雕塑,美则美矣,却没有人间活气,看不到性情与心灵。作为观众实在很难对他们的别离与恸哭动情。画面极其唯美,如树上悬着的群羊、满江悼亡的黑帆(复刻《猎人》场景)、小舟送别的红线,许多场景或许是为构图设计了剧情,形式感过重,未免本末倒置。
      • 1.手风琴再叙悲伤,整片草原跟着哭泣;2.只言片语也能令我的泪腺分崩离析,一封信便令人看见了断壁残垣烽火连天和横尸遍野的境况中隐忍着爱与思念;3.无情战争、颠沛流离,最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绝望而空洞的虚无。
      •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4k修復版
      • 爱人在红线的另一头,飘散在风里。安哲电影中美丽、震撼、摄人心魄的画面,加上调度极富有想象力的长镜头,总让人忘记提及故事的历史政治背景,和那些被孤独、离别折磨的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尽管镜头更多时候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其实这些不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真是极其有力和震撼的...
      • 最喜欢的安哲作品,以前年轻的时候看只觉得画面极美,不知道画中人在哭什么。今天在大银幕上重看,才知道哭的是命运是历史,哭声极为悲怆。死生离别、手足相残,灵魂像河岸上张开黑色翅膀的小木船,又如暗夜中在岸边跳起的舞,总是那么短暂,便已消融在浓夜间。哭泣的草原几乎没有一刻不是哀伤的,远离国土前往美国的父亲,像极了最后一任国王,各为其主的兄弟何曾指的不是分裂的社会,最后都统统流散在滚滚河水,只剩下悲怆哀嚎的母亲。
      • #重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个体颠沛流离是命运与风雨飘摇的政权更替缠绕共生,以一个家庭的命运缩影折射希腊20世纪历史,与《1936年的岁月》构成联动。“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 ”渡河而来的长镜如历经时光凝练,筑成永恒的姿势,静默凝视中的永恒悲剧意味。main theme如天堂回声,引领召唤民众投入到争取自由与和平的斗争中去,在浓重粘滞的黑暗中,予人前行的勇气。多处以船/浮筏隐喻漂流的国土,在欧洲版图上的流离迁徙。
      • @电影资料馆,2012.2.25,再看一遍。
    • 豆瓣 7.5 IMDB 7.4 HD
      دایره
      2000
      剧情片
      伊朗

      生命的圆圈

      دایره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大约是真心喜欢贾法·帕纳西的路子,个人觉得他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力和真诚的态度远胜过阿巴斯~这部的运动长镜头用的可好了,环形楼梯一场长镜头有趣地打紧~主题的表达无需多言,故事和视觉结构都完成地精巧漂亮~囚车上终于长吁出的一口烟也算是某种带有自嘲意味的解脱吧。。。
      • 真不容易,从头蒙到脚,还能拍出女性主题,伊朗一定没有妇女健身房和整容业。
      • 产房的窗户和监狱的窗户一样。逃来逃去最后还是到监狱里安顿了下来
      • 从产房的封闭门窗再到监狱的门窗,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巧妙结合,隐喻伊朗女人就是在那样的封闭圈子里生活,被男权社会所排挤、压迫,她们需要男人门的特许,甚至依附于自己的孩子。而最后监狱里竟然都是女人。。。各个木讷无奈。
      • 该片再次证明了伊朗电影能够以简约的手法,得到最强而有力的回响,导演的拍摄勇气建立于作为一个艺术家必备的诚实特质,他对政治批判的方式并非有计划的指控,而是坦白地显露出街头的真相。贾法·帕纳西无情的剥落了这些苦难女人所有的幻想,在这个平凡却近乎戏剧性的一天里,留给女人们的只是没有救赎的轮回,电影以残酷开场,以绝望结尾,充分利用了“轮舞”的形式,在长镜头中显示出人物的压力、惊慌和承受的心理负担,女性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突围,黑色的罩袍也是她们挣不脱的“铁屋子”。
      • 将女性的悲剧构筑成一个无法逃遁的闭环,不同的个体间控诉的是同一个男权社会,帕纳西用精巧的剧本结构在匠气与写实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几处符号的运用加强了无奈感,总是抽不成的烟,产房与牢狱酷似的窗,这些隐喻都在指射女性从出生以来所面临的压迫。
      • 为了呈现而呈现就很难说不是剥削,看似是一幅悲惨女性浮世绘,但其实除了画面剧情中呈现出来的观众看不到更多的了,这一点也不像伊朗电影,而且越往后看越像B级片,甚至觉得顺着结尾可以再来一出《瞒天过海美人计》。
      • 3.5。衔接挺有意思,但电影意在用故事表现女性现状,那么足够的刻画便不能少,因此片段式的叙述固然有趣,却无法提供细腻的刻画,于是每一个故事只能匆匆体现外在。而几个外在故事汇聚在一起,便让人觉得刻意以及概念先行了。
      • 这部就格局开多了,也不闹什么儿童题材了,直面妇女地位问题。但是新的问题也来了,匠气太重,结构和调度上的痕迹太明显,多少觉得帕纳西的表现欲盖过了故事。
      • 嗷嗷待哺的婴孩不是期望的性别,逃离铁窗却踏不上归乡的列车,街上走散的孩童无人问津,未婚先孕却找不到腹中婴儿的父亲,男人可以在车里抽烟但女人不行,兜兜转转绕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起点。用纪实风格来刻画伊朗女性的困境,不加修饰的现实主义是最有力的批判。【腾讯视频】
      • 脸盲症患者看得七零八落的,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哪个是哪个,毕竟所有人都从头蒙到脚。。。。
      • 做女人难,在伊朗做女人难上加难,要说哪个女人幸运一点,估计是那个跟医生结婚的女人,代价是跟所有过去一刀两断,连走投无路只想打个胎的女性朋友也不敢帮忙。总之,大家个个一堆破事,谁也帮不上谁。要说中国女人的处境,我看也是明面上好一点,至少大家不用蒙头巾,可以打扮打扮,出门坐出租车不用出示身份证,没有男性家属陪伴不至于寸步难行。可潜规则还是有的,要生的是女儿,心里还是暗暗埋怨自己没替夫家把事儿办成似的,总还会差一口气。个性独立或者不结婚,背负的压力不比伊朗女性小。而女性遭家暴或者离异,生存处境就看娘家人背景硬不硬了,出身低一点,嫁人就是一场豪赌。伊朗文化中的女性是极端化了,但性别平权离一个实质性的进步还是有一段路要走。当然,主题找对了,电影就坏不了的。
      • 记得年前跟朋友开玩笑说女性主义霸权早已占领全球了你看看A&F开张一群半裸健硕帅哥一字排开任影任摸没谁出来说个不字,要是Victoria's Secret也找帮超模来这么一下还不被物化歧视的骂声淹死.看完此片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女性仍需努力啊.好多情节不是太懂有人能推荐本伊朗女性研究的书吗
      • 巧妙的结构,"接力"式地展开,然而最终还是回到这一个逃不出的"圆"
      • Jafar Panahi的概念似乎都比成品好。喜歡開場第一個長鏡頭。
      • 25分钟过去了恁是没看出来女的是刚出监狱,一脸蒙圈的跟着她们跑来跑去。不交代清楚莫名其妙的跑来跑去,抖悬疑可以,但玩弄观众就不对了,最基本的你一幕结束得告诉我们。40分钟的时候才交代。 导演跟过阿巴斯,白气球拍的不错。
      • 镜头不断离开角色转向社会环境 即使在形式感如此强的片子里 贾法依旧迷恋电影的记录本性 当然 也可以反过来说
      • 开头与结尾呼应得挺别致,连同还算新鲜的叙事。
      • 环状叙事结构,从产房的白色封闭门窗再到监狱灰色封闭门窗,七个女人的故事,每一个都不幸福。在伊朗这样的国家,女性生存现状堪忧,周而复始的悲催命运导致了无尽的悲剧。男权社会里女人的一丝丝幸福都取决于男人,而男人也是他们不幸的源头。贾法·帕纳西的镜头冷峻而平和,镜头外的我们只能唏嘘不已
      • 谁告诉我“七女性”是哪7个?生子的;卖淫的;归乡的;和小三和平相处的;隐瞒历史的;未婚先孕的;抛弃女儿的;搭便车的。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