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唯一比较可惜的是两位女演员没有太多共同的戏份,但仍然通过一种里维特式的交换游戏完成了一次心灵感应,通过成为Susan/麦当娜的表演将自我从虚假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电视 vs 电影)。 |
|
前面其实挺有意思的,最后结局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吧,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展现也似乎缺少点什么。或许是两位女主角分别的两条线索交汇得不太好。虽然能够很明显的感到这部影片要传达些什么,不过还是有它的可爱之处。Aidan Quinn和Rosanna Arquette帅哥和美女啊!! |
|
就因为制作演员什么的都是女性所以竟敢大言不惭的称之为“美国新女性电影”?!完全没看出女性主义。 |
|
心目中最迷人喜剧电影的实现方式,真是叹为观止!既是纽约下城的双姝奇缘,更是曼哈顿的情人,只不过情人并不是指作为他人的情人的两位女主角,而是指属于她们的情人们。两人交错的生命经验容得下街道也容得下天台,容得下表演魔术的俱乐部,更容得下破旧的胶片电影院。谁在寻找苏珊?所有人在片中都想找到苏珊,我却在这里找到了名为苏珊的导演。 |
|
笑死啦!大爱!匪夷所思的剧情因为巧妙的对话和古灵精怪的表演变得一点都不突兀,罗珊阿奎特太可爱了!谁不迷恋麦姐呢?主角是生活无聊丈夫混蛋的绝望主妇,看见报纸上的浪漫寻人,做梦都想变成这样,过冒险的生活。没想到还真的敲到头失忆变成了她哈哈。不行,说着说着感觉像穆赫兰道了,这部电影真不仅仅是个女孩之间的神经喜剧那么简单。另外本片最大的谎言可能是,麦当娜往体重秤上一站,说,我跟她(阿奎特)体型差不多!😂 |
|
-"Leslie told me lots of prostitutes are lesbians." -"Gary, you're not listening to me. I'm not a prostitute or a lesbian!" 哈哈笨得太可愛了~~Jimi Hendrix、Elvis Presley、Alan Parker、Aretha Franklin、Madonna、張徹...光這些已經值回票價~~ |
|
一名生活平常受丈夫冷落的女子因一则报上寻人启事,一时突发奇想,而和一名到处惹祸的新潮庞克女郎卷入一场阴错阳差的风波中,又因意外丧失记忆力而展开一连串惊险、紧张、趣味的奇遇。本片声学、制版均系女性,加上二位美丽动人的女主角,是部美国新女性英雄神话式喜剧。
|
|
两条线毫无交错感,干瘪。 |
|
你说不知道为什么当年要把破布绑在头像。我也不知道。Material Girl╮( ̄▽ ̄")╭ 喜欢into the groove~~~~ |
|
Chick Flick化的里维特。追随戏仿到相交的卡农曲式 |
|
第一次快进看片,第一次加“流行”标签
真的太流行了,boring my god
《西女史》观影打卡
导演说灵感来自《雏菊》,瞎搞
|
|
这事儿还挺有劲的,编剧Leora Barish和丈夫Henry Bean两人83年底结识了阿克曼,随后两人联席了黄金80年代的编剧(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的剧本很可能是同时期写的,因此开头也是一个理发沙龙的场景),他们和阿克曼的合作一直保持,Henry Bean在沙发上的心理医生还演了一个配角 |
|
7.5/10。因一起谋杀案和一起珠宝盗窃事件而引起的各种风波,其中一大支线是两个女人(一个是中产家庭妇女一个叫Susan的叛逆少女)历经各种波折后相见。影片有各种轻微的幽默和精美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实在散+结尾赶,综合下来整体水平≤7.5。 |
|
前面超级棒的…可惜后面发展居然是普普通通男女恋爱喜剧那套(两人没有什么对手戏好可惜,而且后面Madonna的角色整个断崖一样再没有什么人物发展🥲(那个年代的times square真的太迷人了,不怪得那么多人怀念 |
|
3.5 朋友生日惊喜放映。Süß。很多错位。女性角色当家,包括姐姐,略有6年后Thelma&Louise(1991)的味道。男性角色都是花瓶,笑点担当。朋克的麦当娜赚足了全场观众的喜爱,Into the Groove成为当场主题曲。朋克vs中产,1:0。"She's gorgeou.""Beauty fades." |
|
两位主演只同框了两次😭 |
|
+ nostalgia到,现在已经无法写/拍其中的很多情节,也很难拥有这样的街道、更衣室和声环境,想象所有事件都在互联网发生就觉得无趣爆了。|高水准的动作反应与台词-对于一些议题几乎做到了在类型片里最期望看到的表达。观看,经过不断出现的主体性时刻,像是阳光在水波闪过上的反射,想要为它们欢呼。w/姚姚 (摄影机准确和动态程度好像只在杜琪峰电影里见过类似的感觉 |
|
- 我最喜欢也最想创作出的那种剧本 |
|
女编剧女导演甚至连制片厂高管都是女性的佳作。Susan Seidelman摄像机下的城市永远是那么融洽地与故事紧密相通,在Making Mr. Right里民族融合团结的迈阿密与人机之恋的爱情呼应得趣味十足;在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里这部继承了她处女座长片Smithereens对八十年代纽约下城的徘徊探索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干瘪的中产晚宴与尴尬滑稽的魔术表演同为城市印象的切面。Seidelman的镜头经常俏皮又幽默,稍微挪动一点就又能发现新的变化,即使她从脚拍到头,也只是在赞美女主角朋克张扬的造型,而没有一点男性凝视。 |
|
What a pair!(不禁想站真Susan和假Susan这对CP)非常喜欢老师在关于女性主义电影课上选择的这部影片。关于剧情,有趣在于靠着报纸上“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的寻人启事开展了一场关于identity的游戏(竟有一点像《天使爱美丽》)。关于主题,我看到了家庭主妇想寻找真我的心;爱情对女人的意义;女性对男性的不自主吸引;以及朋克女孩(麦当娜女士)是多么有魅力。吸烟喝酒只是一种洒脱,结婚后的女人靠乖巧掩饰对自由的向往——从两个女人在监狱里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二人性格的大不相同。 |
|
我最想拍的电影be like: |
|
非常喜欢,在节奏中找到自己。相比于末路狂花的决绝,80年代的纽约还有几个有情人嘛。机器人之梦中的酷姐真的有点像麦当娜啊。 |
|
至少是麦姨的首次触电,还是值得一看的。电影本身好不好都没关系了。 |
|
不太好的电影,比较无聊,可预料性极强。谁tm说麦当娜不会演戏,人家演的多好啊,比罗珊娜阿奎特钱多了,阿奎特演的傻了吧唧的,一辈子没火起来真不能怪别人,但是我们还是很喜欢她的脸庞,非常可爱,非常性感。而麦当娜的性感是别样的,精彩纷呈。里面很多眼熟的面孔,什么未老先衰的比尔帕顿啊,欲哭无泪的艾丹奎因啊,还有电影里麦当娜神经质的男朋友,还有打酱油的约翰特托罗。这部电影和女性意识觉醒没什么关系,只是一个关于小广告的笑话和关于身份互换的trope而已,大家别太认真了 |
|
情人节和kate一起看的 大概能懂你为什么喜欢madonna了 |
|
Susan! What are you doing? 😱 |
|
关于身份错位的闹剧,有些场景还挺有趣的,但能让人记住的可能只是两位女主的颜了,还有那首Into the Groove。 |
|
一个女孩跟踪另一个,真是看不厌的游戏,不断创造着镜头之间的距离,如果在《塞琳和朱莉出航记》那里,跟踪是一种假设(“故事通常是这样开始的”)以及新的约定,所以塞琳随便掉了一条围巾,就被朱莉捡起;那么在《神秘约会》里,跟踪是与想象若即若离,从报纸上的秘密,到不同观看位置的距离,到街边的小摊,古着店,从一副彩色的墨镜到一双镶满碎钻的靴子,到穿上对方的外套,然后一人一只耳环。我事先不知道女主角之一是麦当娜,我不认识麦当娜,所以她变得更有趣了,我以为这是个更平民的故事。 |
|
For a film said to be inspired by Celine and Julie this script is really rather stupid and certainly not qualified enough to make a ‘feminist film’ either (yeah sure it’s written by women but c’mon), nevertheless I’d still say it’s a good watch (under mainstream romcom standards), not sure about the wardrobe choices tho. |
|
单纯看整个故事的架构确实很普通,得高分的原因和我看日剧《初恋》是一样。导演的时尚品味很棒就值得+一颗🌟 ,置景很用心,不愧是华丽摇滚震荡后的80年代,真假苏西都非常吸引人,那件外套真的蛮好看的。一般视觉做得比较好的电影,故事都干干的,这个蛮有味蛮带劲的。假苏西和吉米的朋友之间强烈的的化学反应让我双眼放光,隔着屏幕都能嗅到他俩对彼此的性吸引力。数一数我已经多久没有在屏幕上看到这样的情侣了,久到想不起来上一对。 |
|
Meh. It’s always nice to see Rosanna tho. |
|
挺好玩的喜剧爱情片,配乐好听。因为《孪生陌生人》里的三胞胎兄弟参拍这部Madonna 的电影,所以找来看看。
循规蹈矩的家庭主妇,阴差阳错和朋克女郎交换人生的一小段体验,虽然这剧情本身就很出乎意料,但撞到头就失忆和恢复记忆还是显得十分扯淡,幸好有古灵精怪的Madonna和美丽动人的Rosanna,让人可以忽略掉一些不合理的剧情。
这部电影让人能充分体会到Madonna的魅力,非常能理解乖乖女们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的原因。
好些转场都衔接得很巧妙,扔报纸到下一张报纸,写字场景到另一张字条,明信片上club到实体club,双脚打拍子到架子鼓,警车到男主私家车,正在播放的电影到放映室等等。
两位女主身材都太好了!(⊙v⊙) |
|
麥當娜的妹妹是麥當勞 |
|
8.6 更适合美国宝宝体质的里维特,在阶级关系的表层终玩弄迷影式的替身游戏,逃离中产家庭的misery。 |
|
3.5,这很里维特,但是感觉有点太焦急了,没想象中的有趣。从生活手中夺回舞台的意味很明显,喜欢这个结局,所有巧合都提炼成了最后的眼神。 |
|
故事其实蛮有趣 但呈现实在太差了 就觉得有很多细节导演都没想清楚为什么 拍成这样有种“尽力了”的感觉 |
|
6.5/10。完全被轻松活泼溶解危险的游戏调性,但是有趣度一般 |
|
@ Brattle 导演场,导演讲得挺兴奋,35mm电影精彩纷呈,确实没想Into the Groove这首歌居然是来自这部。一天看了两场上世纪70-80年代活力十足的纽约,离开波士顿之前的最后一部电影能以这部收尾,着实有幸。 |
|
在IMDB看到只有5.1的评分,但看完之后觉得它值得很高的分数。情节紧凑有趣,偶尔深意,而且,can i just say - 年轻的麦当娜太性感了。看完之后完全不觉得奇怪,主角Roberta会想要变成她。 |
|
现在看依然不过时,Madonna完全可以发展演员路线,无论是喜剧内核还是女性精神甚至超越现在的很多作品。 |
|
靠北(第一次见麦姐本人🙃 就被帅到 果然麦当娜就是麦当娜 轻轻松松王炸气场 帅酷野生代言人 (故事本身可以说是好莱坞狗血版Nana 两个女性阴差阳错的身份错置和一场恋爱脑剧 但是麦姐太帅了呜呜呜呜呜 |
|
没想到两位女主仅在最后有零星对手戏,但短短十几秒两句台词相视一笑的戏份实在默契十足,称呼stranger好迷人。电影不停堆砌阴差阳错的误会,连失忆都用上了,带给我焦急比有趣多。闷声主妇向往新奇符号,错领假身份活出另一种人生,关于女性自我觉醒现在看还是太浅尝辄止了。 |
|
“Good going, stranger”. I like the alternative ending better where the men were sitting in a bar saying the girls must be thinking about us right now, while the girls are riding camels in the desert, hottie moment. |
|
女性主导的神经喜剧。女性的视点,男性的被动地位。自由的情节与拍摄形式一体 |
|
其实Rosanna也挺朋克吧…总是忍不住回想起她演的下班后,低俗小说,Crash那种电影,请她演中产其实没什么说服力。 |
|
middle-class women rebellion 上课看电影很好,要是不用写paper就更好了⋯⋯ |
|
视线/媒介/类型的距离 由主体的动作和藏于其间的意外和未知接纳 精确的调度之下展示出轻盈和灵活性 有时候获得答案 只需要被敲击一下 |
|
Desperately seeking stranger! |
|
金字塔夹克 80年代legging与各种混搭 |
|
没有当年刚刚大红的麦当娜,这种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的导演拍出的好莱坞电影,(这部主要受里维特的塞琳和朱莉出航记影响)肯定要扑街的。阿奎特妖了点,不太适合这种中产主妇角色,类似安妮斯顿那种合适,影片有精彩之处,但是整体故事控制能力薄弱,今天看除了几个明星,其他多少别扭。当年运气不错,天时地利人和,票房大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