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帅的问题在于,他从来握着一个能八十分的题材和故事,可是最后却只能处理成六十分,欠缺的也许就是所谓的艺术家的灵气的问题。 |
|
2高圓圓的演技真是無敵爛,本來最近對她還有點好感來著,這一下全砸鍋了。這片,搞來搞去特別像是部矯情至極、半熟不爛的博士生作品,透著一股中國式的自憐自哀,窮酸得很。最後一句,「獻給那些曾經奮戰在三線城市的青年們」──艾瑪,牙倒了。這是中國式的悲哀,也造就了中國新一代導演的抒情悲哀。 |
|
青红是个历史的符号,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情曾经在中国的那一代人很多人发生过。他们的父辈曾经为了信仰背井离乡远离城市来到乡村。很多年以后,热情渐渐冷却,现实无情的打击着这些曾经的热血少年,于是思乡的情绪蔓延起来。青红这个女孩与小根的青涩爱怜,与这个大时代格格不入,他们之间的障碍不仅仅是青红的父亲,而是上海到贵州的距离。小根的爆发以伤害青红为价,得不到我便要毁了你,充满自卑感,这便是他这个人物的可怜之处。而青红不只一次的说,贵州便是她的家,父亲却在灌输着她不是这里的人,她茫然无助,找不到自己的根。 |
|
1、看青红的爸管这么严一般就猜到后面会发生啥事儿了。2、高圆圆演学生本身就是失效的,她是我见过唯一一位再年轻也没有学生气的女演员。3、李滨总算把单车里未竟的犯罪故事给演完整了,憋坏了。4、青红他爸是那种我最讨厌的爸,在家沙文主义,在外无能为力。自己走的错误人生非要子女来埋单。 |
|
整个片浓浓的优越感,不觉得父亲那么偏执过分,不觉得歧视当地人的年轻人过分,不觉得乡下小伙一激动强奸了爱人最后被枪毙过分。只觉得导演好过分。整部电影不就是出生得优越,年轻时自己选择的路到头来后悔吗,所以拼了命要重回故土吗。不知道片尾的致敬用来干嘛,总觉得片中的弟弟就是王导。 |
|
7/10。片子讲的是个人意志与某种权威发生抵触,父母那辈的满腔热血变成被历史绑架,他们来这里只是混日子总有一天要逃,不想孩子和这里人接触而要带她过新生活。用物品指代(红高跟鞋)来勾勒男女主角的遭遇,然则主线是塌的,剪喇叭裤、破坏舞会、写信私奔、家长开会聊离厂等乱七八糟的事撑不起内核。 @2015-08-03 20:27:40 |
|
那个话说 我外公外婆就是从上海去支援大西北的三线职工 看的时候妈妈有很多感慨 妈妈说很真实 |
|
曾经那代人的青春就像是红色高跟鞋,开始时懵懂地憧憬,叛逆地走在下坡路,最后被抛弃在泥泞里。吴青红,吾青红,吾青春时曾经“红”过。镜头语言沉稳平实而考究,许多场室内戏都运用很轻微不易察觉的横移长镜,在人物对话中随着交谈内容而切换画面焦点。
片名“青红”,在美术设计上同样体现主旨,青红和小珍这对闺蜜在服装色彩搭配上经常互补,契合两人命运的不同发展。前半段青红总穿着深红色外套,小珍穿浅粉色毛衣,而到后半段再次相见时则调转过来。到最后送别时,离开的青红穿青色外套系着红围巾,留下的小珍穿深红外套系着青围巾。 |
|
一般 觉得这个题材应该是表面平淡但是内在很震撼你的那种 但是这个表现的还不够 音乐用的也不好 |
|
高圆圆演高中生还是有点违和,细节布景还是很快带入了那个年代。本身关注三线题材很难得。个人命运在时代中的无力感,将压力传递到下一代,又导致新的问题。政策总是不能保持一贯性,承诺也并不总能兑现。今天鼓励独生子女晚婚晚育,明天开放二胎。 |
|
冲着高圆圆想看。这片告诉我们:1.约会强奸通常是强奸案中比较高发的;2.挨了强奸要及时报案,惩罚犯罪分子人人有责;3.时代不同,新潮的傻逼青年们都抽烟喝酒一个逼德行;4.教育子女要讲方法,要怀柔。PS:李滨这个演员每个片一个表情,演技太差;迪斯科青年秦昊以后演了春风沉醉的夜晚 |
|
很悲剧的故事,奉献青春却被时代和政策抛下的一代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却让他们更加迷茫。但整个故事似乎缺了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青红和小根的爱情,导致她的叛逆和父亲的暴怒都显得有点没来头。当然还可以多讲讲工厂改制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下海等等细节。。。秦昊十分亮眼,简直中国约翰屈伏塔😂 |
|
就像青红这个矛盾的名字,电影中充斥着各种矛盾.时代的矛盾,家庭的矛盾,爱的矛盾.爱情在这种环境下只会有个悲惨的结局.P.S.这片子尺度这么小恐怕是因为高圆圆演的吧... |
|
反正为了你好,不管青红皂白。中国式父母,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悲剧。 |
|
南方的冬日,小城的冬日。
我想起了我三岁的那个地域。
坡,平房,冷雨。
爸爸演的很好。我突然开始理解爸爸曾经的严苛是因为对我太爱有太多寄托。 |
|
2.5 / 比《地久天长》好点,至少前一个多小时更朴素平实,也抓住了一些超离的恍惚时刻(但转瞬即逝)。不过整体依然过于王小帅了,观众除了被小帅式铁锁链剧本和强硬的演员表演牵着走还是看不到人物的内在。所以根本不能算情节剧,最多是无内容的情节剧流程展示。插入的方言就和各类时代元素拼贴一样强行说服着观众:“我拍的可是现实主义。”不过可以感觉到拍摄的心境和《地久天长》还是不太一样,这部还有些稚拙的热情,后者则几乎是在娴熟精密地操弄。 |
|
右倾思想明显的王小帅并不真正关心所谓三线建设家庭如今的境况和命运,他只想借《青红》这个暂时抗拒压迫的悲剧性人物表达自身所谓言论自由遭遇封杀的困局以及争取最大话语权的野心。不幸的是这位笃定生活在别处好为人师的“大家长”恐怕要滞留在这个封建管制的大家庭里了,因为他营私罔利的投机嘴脸早已记录在案了。 |
|
从平淡中要咂摸出人生的滋味 年轻还是做不到啊 |
|
执意要逃离小山沟的父亲和满意于现状的女儿开始了大战。里面的那段口琴是汤尼作曲的《南海姑娘》,那段露天电影的片段是一部叫《阿西门的街》的日本片。《南海姑娘》在岩井俊二的《燕尾蝶》中被小林武史改编得气势恢宏,根本就让人想不到。相当令人惊讶。 |
|
3.5 小帅版本的牯岭街,怪不得杨德昌很爱 |
|
有一类电影是带观众回顾过去的年代,感觉本片在这点上做得还行,三线建设的年代就这样摆在了我眼前,看着支援三线建设的上海人的内心煎熬与挣扎,以及80年代初青春男女的情感状态,那时候的流氓罪与当下各种女性被性侵却苦诉无门简直是两种极端,及其讽刺。 |
|
优点,对三线职工和山区小县城的原貌再现度极高,也道出了改革初期援建家庭的一些积弊和困境。缺点,没有内核的维持,结尾近乎失控。 高圆圆最后的样子很灵,可惜戏还是乏力。秦昊的那段是亮点。 几首时代曲太容易入戏,是如此地舒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美酒加咖啡》还有阿西门的街和迪斯科 |
|
此片的亮点在长镜头的调度和最后的声音蒙太奇,当广播念死刑犯的时候,正轮到小根的时候,声音被车的引擎声盖掉,使观众对小根还有一丝希望,但最后的一个大远景,青红回上海的车行走在贵州乡间的小路上时,大大的远景配上响亮的三声枪响,构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最后的枪声无疑是此片的亮点。 |
|
爱情在一个强权的时代是狗娘 |
|
一般凡是涉及到文革,农村或上山下乡题材的片子我都有冲动给五星。。。。。。。。 = = |
|
跟《我11》的关联非常紧密,以至于感觉《闯入者》在“故乡三部曲”中破坏了美学风格上的统一(但主题无疑在延续)。在时代变革进程中,那些被忽视或者伤害的家庭。我在王小帅的电影里一再看到被压抑的人性,看到情感在压抑中爆发,看到结局是死亡或者破灭。很可惜没有入戏,事件的罗列没有累加效应。 |
|
时代变迁大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沉浮,是王小帅一贯的创作出发点。格子喇叭裤、大背头、波浪卷、墨镜和歌厅共同构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符号。山区广播里回响的第6套广播体操很有代入感,上海到贵州的距离,牵动着父辈们的神经,他们不甘愿当一个山沟沟里的三线职工,这里也没有他们的根。而青红的悲剧已不再是扼杀在摇篮里的懵懂初恋,也不是那个严加看管的父亲,而是她已经把这里当成了故乡,但故乡却无法容纳下茫然无助的她,结尾的声音蒙太奇回荡在青黛山色之中,而红衣女子只能用时间去抚平内心之殇。 |
|
20190418 王小帅最大的问题,还是以当下的结果对历史进行逆推。在这种后设逻辑下,所有人都成了没有行动能力的人,逆来顺受——“当时就是这样,我能有什么办法?”的确,但这不是对历史情景充分的还原,而是一种遮蔽,以单一性遮蔽丰富性,从而是关闭而不是打开了那一段历史。 |
|
3.5 三线文革三部曲之一。从头到尾都用好读的隐喻(明喻?)书写,尤其家庭和政治的勾连部分。王小帅和娄烨差距太大了。 |
|
依旧聚焦时代悲歌中的小人物心酸,结局一如既往的忧伤。故事如果以小弟的视角展开也许会很有趣。事实证明年轻气盛时做的很多与父母背道而驰的决定大多是错的。在那个穿喇叭裤,留鬓角都是风潮的年代,学校反倒是有远见卓识的。秦昊虽然出场短暂,但如有神助,让人印象深刻。 |
|
王小帅讲不完的三线故事,那就是青春的烙印。一个故事讲了很多遍的话,那最初讲的时候就是最深情的时候。一代人被压制的青春,时代与父权轮番上阵,个个遍体鳞伤。 |
|
慢慢的我就越来越理解父母了 在这个已经不那么叛逆的年龄看这部片子很值得。有好多感慨 总结两句话就是 要听父母的话有时候有分歧就慢慢斟酌 & 很多男人都是道貌岸然的。 |
|
结尾枪声很WS |
|
那个特殊时期的爱情,高圆圆一张脸带着看不透的活力,秦昊那段舞蹈真带劲,还有那个洗澡的少年,不经事的涩。 |
|
想必很有很多王小帅个人经历的投射,涌动着相当强的反思意味,好几处体现出了电影意识,而非电视剧质感(比如【地久天长】) |
|
那时还知道去上海,现在却只有地久天长。 |
|
从这里喜欢上高圆圆纯净如水的气质。今天看了《我11》反过来看本作,感觉王小帅在新作中丢掉了一点锐气,或许是讲述角度从成人到儿童转换所带来的,对于文革这个到今天仍然暧昧不清的敏感话题的阐述,国内电影人怎样也无法做到畅所欲言,所幸《青红》在故事层面上能够多少触动观众心弦。 |
|
王小帥的電影裏總有回不到上海的俗氣的知識分子和立即執行的死刑。微妙的時代,微妙的視角。三星半,開始純愛,後來卻都是意料之中。青春初戀,本就是為了粉身碎骨而來。只是電影中的時代貧瘠又神秘,竟然有刻骨又迷幻的感覺。好玩的是秦昊,摘下墨鏡才發現是他,春風沉醉的晚上嘛,一下子出戲了。 |
|
大三线工厂建设下的知青乡愁成为了青春残酷史,带着自己对青春的一知半解消融在这无尽的枪声里。固定镜头的运用俨然二流水平,毫无韵味。最后还致敬父母,你家的孩子要是拍了这样一部致敬自己的电影,非得打死他。 |
|
其实我能理解青红对贵州的留恋和对上海的淡漠,上海毕竟只是父辈的故土和天堂,而对青红来说,贵州的山水才是她真正意义上的家乡。最后,究竟是几声枪响? |
|
好多静止的镜头啊 ,以为是日本动漫来着,原来是法国的作派。其实不喜欢这个故事,没多大吸引力,更没多大值得回味的地方……但土版的高圆圆别有一番风味,那李啥啥感觉怪怪的,没法看 |
|
影片颇为平淡,在台词上下了功夫,单凭台词反映时代略显刻意。尽管各种长镜中镜头的应用但还是不能让我更加融入影片。比起贾樟柯,影片少了一种原始的力量。 |
|
支援贵州的工人要返回上海等政策,工人孩子已经习惯了当地的生活,女主高中了想谈恋爱,被父亲每天押运一样尾随看护压力很大,心仪的男孩见她不容易又怕她离开就强暴了她,最后女孩全家离开,男孩犯罪枪毙。独裁暴力家长搞出的悲剧,永远不会尊重人。 |
|
时代感很强,一段往事的印记,热潮退却之后,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全部落在“二代目”青红的身上,显得格外无奈。秦昊在电影里奉献一段妖娆的迪斯科,多年之后,在《漫长的季节》里龚彪最后的妖娆,也致敬了这场戏。
PS,同一场戏里,章宇演秦昊身边的路人甲。PS,《十七岁单车》里的小坚终于如愿以偿…… |
|
上海梦,上海并不是梦 |
|
可惜2005年还出了一部《孔雀》,让《青红》黯然失色。 |
|
高圆圆的表演非常赞,但其它对于个人而言没有能抓住我的情结。 |
|
#58th Cannes#评审团奖 Dreams Shanghai Teenage |
|
原来我看过,却忘记标注的电影有这么多! |
|
中国不会真的只能靠小制作的文艺片来吸引人吧.如果真的可以成为强项,也不失为一个赚钱的方法.毕竟成本很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