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看这样的电影就会意识到自己是low逼。 |
|
天地之间踽踽独行,人来人往尽是过客。摄影师偷了Turner的调色盘,于是透进屋内的阳光是暖黄色笼着雾,狂风巨浪的桅杆顶是苍蓝色拍着脸。向着内心作画也终究无法将自己剥离出这个世界。碎片化的情节凸显了关系,导演和我们都一厢情愿地相信着他的人生有这样和那样的爱。 |
|
透纳先生像只大松狮,呼哧呼哧,跛着步子,大黑伞一撑一扬,这种不着痕迹的才是最高超的化妆和表演吧。片中的霞光水雾和透纳的油画一样美,几处转场还把两者衔接到一起。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周围朋友还普遍反映口音听不懂,但毕竟是迈克李,大师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老外数次发出优雅的笑声。 |
|
从作品见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不论它是时代还是现代片,一点没错啊,迈克李最擅长的就是描绘普通人在生活的浪潮里挣扎。所以这次拍的虽然是大师,但描绘得也更像一个普通人,他在绘画上的天才都用很写意的方法带过,更多的是说他古怪的脾气,遭他人误解,以及隐秘的爱情。摄影是数码的,惊叹 |
|
道是无情却有情,艺术家的世界谁也走不进… |
|
摄影和光线赞,演技好。但整个150分钟挺散乱的,越看反而越不了解透纳先生。 |
|
用大量中远景把透纳广阔孤独的世界装进了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每一场戏每个镜头每组站位都可入画。无畏号战舰在夕阳下被拖去解体时,过往的鬼魂也见证着未来,就像他问照相人有没有用那机器捕捉过风景时自然流露的某种期待。而他的情感哲学则只有短短一句,痛是自己的,别让爱的人替你分担。 |
|
甚少离开现实主义土壤的导演迈克.李,此次选择历史人物传记题材,就是试图以现代的数字技术去向传统绘画艺术致敬。而以画家已步入创作晚期的1826年切入叙事,则可以聚焦于透纳最后的25载人生,并呈现其如何在充满缺陷的个人生活和布满激情的创作体验中,成就其作品近乎运动起来的前印象派质素。 |
|
这选角……话说透纳也是近代美术史上少有的美青年,其年少成名、风流不羁,你你你让虫尾巴来演?! |
|
没有激情,没有激情 |
|
娓娓道来的大师之作,无视传记片的条条框框,优雅的做着自己,拍历史人物,到了迈克·李的镜头里也照样像现实中的普通人,隔着那层象征年代感的戏服,他们也真实的像今天的现代人。片子聚焦人物的家庭、才华、怪癖和爱情等方方面面,即使有着时间线的跳跃,也照样是不疾不徐浑然一体。★★★★ |
|
2023-6-16重看;去剧情化地撷大师人生倒计时片断(也提出了传记片究竟该采用何种模式的问题),平淡流年里悲伤暗涌,一个游离于世俗眼光之外的艺术家,将自己独特而高超的审美奉献给大众的同时(拒绝出售作品),也具有唾弃寻常人情伦理的野性(与家人相处的冷漠、嘲弄其他画家);所谓光影如画即是如此,迈克·李竟用数码营造出油画般的质感,全片恰如从透纳画笔下倾泻而出——每一束光源都细致落座(光线成为塑造其作品的画笔),每一处场景都精致安排,每一抹色彩都认真打磨,光与色均通透分明,剪影勾勒的构图如天成,沉醉不知归处,仿佛人生终极意义就在此。 |
|
SIFF艺海。三星半,迈克李处理国宝画家看似大胆剥去光环,暴露出一个呼吸障碍家庭失败有点粗俗的胖子,实则保守地照顾了艺术家的标准动作,比如透纳自述但很可能是虚构的绑桅杆看暴风雪(奥德赛情节),比如一堆黄色厨余的风评vs罗斯金的力捧(后者影响了普鲁斯特),比如和康斯太布尔的一时瑜亮(可惜死得更早),同时还要呈现他和家人的关系,显得枝节过多主线涣散,摄影把暮色海面拍得极美,但对焦清晰的物象,反而失去了蒸汽雾霾的混沌与风雨飘摇的动荡,而这是透纳最划时代的眼光,尤其那幅《战舰归航》,后期制作的镜头和画布大异其趣,有实虚之别。透纳处在承上启下的阶段:对银版摄影自嘲,看拉斐尔前派不屑一笑,其实户外写生已摸到印象派门槛只是折管颜料发明时他太老了,某种程度上他捍卫了一个日薄西山的传统——让其无比辉煌。 |
|
伟大的艺术家如何过着寻常生活,又在不寻常的世界里以丰富的质料呈现出闪耀的真。迈克李以镜头追问所有人的日夜操劳,美或者丑,都是艺术的表象,内核唯有存在者的存在。 |
|
三星半,摄影偷的是透纳先生的师吧,总之很美。剧情也是在乏味一般,没有波折起伏,偏于平淡。 |
|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用「痰」演戏。前半小时非常不舒服,总觉在素材选择上有「猎奇」趋向。故意把Turner比作「猪头」也是放弃治疗的幽默感。后面才渐渐看出意思来。特别是Booth夫人出现后。光和色都很琢磨。但是确实把料故意下重了,在「市井」的还原上又力有不及,是以「演」的痕迹太重,太冲着奖去了 |
|
优雅而沉闷,但每一个情节的设置都是准确的,有几场群戏让我想起《黄金时代》。不过作为同样无高潮的传记片,本片保守平铺直叙,逊一筹。出色扮演透纳情妇的Marion Bailey还曾主演过李导的《维拉·德雷克》。题外话是,去年在苏富比仔细观摩过的那幅Rome, From Mount Aventine后来拍出了创纪录的天价。 |
|
8/10。迈克李透过精准又不乏愉悦的细节把人物的本真表述了出来,对准周围一举一动都会激起灵感火花的男人:给海景画添上红星来奚落对手,不参加亲生女儿葬礼而听亲戚抱怨,面对讽刺他艺术品位“像过期蛋糕”的戏剧默默离开,看到淹死的少女心无旁骛地抓起画笔....凝聚成落魄敏感又挑战世俗的艺术生涯。 @2016-03-28 02:11:14 |
|
传记片果然不是我的菜,闷到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就是画面挺美,构图挺用心的。 |
|
2023.6.18 SIFF二刷,发现观感跟八年前俺自个儿的短评一模一样。//很散,也相当好看。摄影和音乐极赞。Mr Turner细微的面部抽搐和背后那双纠结的手很动人。 |
|
不着痕迹,尽得风流。几乎没有剧情的传记片,却是一颗星也不能少。 |
|
艺术家老年的似火激情,世人对其的冷嘲热讽,他仍像小孩一样好奇窥探着这个世界,嗜画如命不停创新,落魄但又从容不迫地迎接自己的死亡。对于艺术的狂热追求超越世间一切。蒂莫西的表演入木三分,迈克李的指导构图精湛如画,一部如特纳画作般厚重的精致电影。 8.3分★★★★ |
|
反戏剧反高潮,导演始终处在一个outsider的视角,无意提供佐证,无意追究缘由。境遇或动机都无关紧要,在他的世界里,一切外来的事物都如同吐纳的空气,进来了,又出去了。他的世界很窄,却唯有如此,才能走的很深。 |
|
绘画创作并不是最容易处理的类型,迈克李在[透纳先生]中采用了他擅用的传统手法,其结果是一部近年来最令人满意的传记片。李的工作方式是由外及内,他不去作心理分析,而让透纳一直在行动。通过他的眼睛,我们就看到了他的作品。影片充满了丰饶的细节和光影的游戏,是一个让人应接不暇的万花筒。 |
|
剧情很一般,但是感觉能在电影中窥视出导演的魅力,还是不错的 |
|
安静体验艺术和生命的极端热情。当做迈克李入门片看也许是在玩火,好在这份用平凡讲述不凡、现实到粗糙的冷峻气质出乎意料得迷人,那样质朴却又饱含激情,是那些精致传记片不敢尝试亦难以企及的大师风格,其意境更已飘出传记片的框架。 |
|
十八九世纪英国著名风景画家透纳的传记片。以往参观过许多欧美美术馆,对那个时代众多的巨幅风景画印象不深,看了这部电影就增长了对这一画类的新的了解与知识。在照相机没出现的时代,不离手的速写本和光线明亮的画室永远是画家们不可缺的物品,而对绘画的“痴迷”,则是他们勤奋的根源。不同于只活了28岁的画家埃贡席勒(刚看过他的传记电影)极度痴迷于“男女之情色”;活了75岁的透纳,一生只痴迷于大自然的光线、色彩、变化,他临终的话语是“太阳就是上帝!” “痴迷”使他们的画家才华迸发,使他们不舍地与穷困、疾病、人祸搏斗,而给人类留下了那么多完成或未完成的艺术杰作。男主演传神地再现了人物最后20年的老年人生,获得了戛纳等多个电影奖的最佳男演员奖;剧作、摄影、美术创作均上乘,配得上给这位绘画大师造传。 |
|
大量毫无意义的对白 |
|
3.5。'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赞 |
|
传记题材的影片大同小异吧,还可以 |
|
影像化的人物总是和看其作品时感受到的创作者样貌格格不入,怎么也不愿相信能创作出《海上渔夫》的俊美青年到中年就变咔痰的“猪头”了 |
|
想記得:Dorothy Atkinson的女管家的存在、他與同行交流一一打招呼及旁觀落魄Haydon向美展掛畫決策者吵架時些許物傷其類表情、旁觀舞台劇諷刺畫作買主金源齷齪、乾巴巴唸稿上課、對妓女哭泣、寡婦Booth賣力擦窗、眾畫家於購畫者家中聚會評論、Henry Purcell的動容音樂。 耐看。然而不喜攝影。 |
|
一部合格的传记电影是什么样的?是要着眼于其人生的关键节点与转折时刻?还是要巨细无遗地展现某一阶段的经历?毫无疑问,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妥帖的,但作为人物生平故事的补充、深入其内心世界似乎也未尝不可,《透纳先生》就是这样一部传记电影。
迈克·李从透纳的晚期创作出发,通过旁人眼中的透纳,来缓缓揭开透纳眼中世界的神秘面纱,评论界从盛赞到挪揄再到极力贬低的过程,亦是透纳风格转变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师有意无意地让光充盈于画面,在一些关键时刻更是完美地展示了透纳眼中“不可测的大自然”,空气中的水汽、雾气和蒸汽在这一瞬间与光线交融,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无限的未知,透纳所做的,即是用丰富的色彩与笔触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时刻,正如詹森所说:“透纳关注的焦点是整个生命的微不足道以及人类在面对全能宇宙时的努力。” |
|
真的名不虚传,那种咕噜咕噜的声音表演法可以跟梅婆的铁娘子并列 |
|
细节动人 |
|
令人浮想联翩的几个场景:各位绅士去看无畏号大船,透纳看火车,透纳去照相馆,拉斯金评论。这种克制的作品包含较多的背景信息,而当时无论是社会还是文化艺术,都在转折的清晨。 |
|
切片式/玻片型传记片,端上来时代的器皿,试图认出风暴的生活流,也想起了皮亚拉的梵高。蒂莫西·斯波的动物方法表演,似乎想把庞大壮硕的体格,全部挤在颜料里,丢进油画中。透纳的画,常有工业革命文明的浓烟滚滚,烟雾弥漫,更成为他不可捉摸行为的窒息罩袍。 |
|
服气。然而还是喜欢看迈克李拍小人物家长里短。 |
|
影20194:透纳先生是个善良的人!性格特点还不够满。《暴风雪·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里面有一头大象(勃鲁盖尔《巴别塔》里面有蹲点的人)要仔细看。 |
|
透纳,一个超越了时代的人 |
|
「將來有一天畫家會揹著這個箱子(相機),跑遍全世界……」 |
|
“孤独与寂寞是不同的。”一个人的传记,两个人的人生。他甘愿孤独,即便火车隆隆驶过,属于他的海洋时代一去不返,也能凛然拒绝英镑,抱着速记本守护自己的作品;而她,一生奉献给他,眼神总能出卖内心的希冀期盼,却直到最后才明白自己不过是个被使唤的姑娘,永远寂寞,寂寞到看着满屋画作不知所措。 |
|
法国人与英国人之间的龃龉在这部电影的评价上体现了出来。英国人基本已经认定他们的国宝级导演奉献了金棕榈级别的佳作。但是法国媒体完全不待见这部画面精致节奏拖沓口音奇怪的电影。 |
|
表演/画面矫饰,讲述方式过时而无聊,没有创造性。片尾部分透纳嘲笑的那些学院墙上的画,正是本片的观感。 |
|
#siff2023# 拍得跟透纳的画似的,不连贯的地方就是值得品味的笔触。 |
|
古典的方式不怎么透纳,但的确是需要看两遍的电影。第一遍和第二遍的印象会不同,因为电影中繁冗的细节、精确的表现以及人物表演的力道都需要更加深入的体会。大师拍大师,拍出了个人心目中新世纪以来最完美的荧幕形象塑造。/9.2/ |
|
三小时太久了吧。 |
|
拍的不错,演的也不错。慢热的电影,看到最后终于理解了透纳这个人 |
|
很典型的那种“拍画家的传记片” |
|
一个怪物,一个不透明的人物。影片没有装作全知,而是“费力”地一斧一锤开凿人物,最终获得一丝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