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DNF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美得像一首诗。两位导演在映后表示他们至今都与片中的女养蜂人保持着联系,并用该片获奖拿到的奖金为她在附近的村庄里买了一栋房子。另外还建立了一个募捐网站,每位募捐者都可以收到一小瓶来自honeyland的蜂蜜。银幕内外都是满满的真诚和温柔。 |
|
一片叶子就能拯救一只蜜蜂,一户邻居就能杀死一段生活。她哭着对母亲说,如果你是个婴儿,我就把你抱走离开这里。她又对邻居家的男孩说,如果我有儿子,生活会完全不同。能和蜂后制定协议,无法阻止人类贪婪。守着眼疾的母亲,经历太多冬天,便不再期盼春季。离不开蜂蜜之地,仿佛这是宿命,认命而已。 |
|
导演一定有巨大的素材量吧,可以把纪录片的素材剪得跟剧情片一样精彩,素材足够撑得起细腻的叙事节奏。这个女人在镜头前太真性情了,有着非常美好的人格,让人不自觉地为她担忧,为她难过。 |
|
圣丹斯大奖得主,女采蜂人的孤独小世界。导演用三年时间营造信任,让拍摄对象完全无视镜头存在,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坦露了出来。生活如蜜,留一取一,既是影像记录也是完整故事,这样打破剧情片和纪录片分界的电影太难得~人要敬畏自然! |
|
用三年时间安静地陪伴与记录,广袤天地间的营营众生何其渺小,毁坏力却又如此惊人,若不顾自然法则、不敬自然力量之威,短视无知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最终只会将灾难引向人类自身。女主真是一个太可爱的人,善意调侃母亲,善待珍爱动物,富有童心,热爱生活,与蛮力掏空资源的邻居显然早晚交恶,拖家带口的邻居一大家子以及搬空的村庄可以深入想及马其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貌似田园风光的背后,是各种人为破坏生态的荒凉。摄影和构图太赞了,室内打光宛如油画,室外逆光如剪影。 |
|
你们说四个春天拍得好的都来看看人家怎么拍记录片的…… |
|
从前面的欢歌跳舞、荡秋千、听广播音乐,一片生机的蜂蜜王国,到最后的蜜蜂死掉、人去楼空、孤身寡影,生活瞬息万变,Honeyland并无甜蜜。老母亲的离去,把银幕之外的我彻底击溃,要知道这是纪录片啊,孤苦老人是我的软肋。“经历太多的冬天了,你想象过春天的来临吗?” @第22届上影节 |
|
看到几度哽咽。导演映后会结束,和导演擦身而过,礼貌性但也是真诚地表达了对片子的喜爱。他说要尝尝他们带来的蜂蜜吗,我就笑了。 |
|
原来人老了以后是分不清哭和笑的,哭的时候像笑,笑的时候像哭。拍摄一部纪录片,等待比捕捉更有力,捕捉是瞬间,等待是永远。 |
|
孤独的喀迪斯是一位住在马其顿山谷间的养蜂人,她和蜂王约定:「你一半,我一半」,靠着与自然和谐相处,喀迪斯的生活也还过得去。但突然闯入的牧民一家却打破了宁静,他们带来了孩子的欢笑,也带来了人性的贪婪。喀迪斯慷慨地教授他们养蜂技巧,却因为他们不断的索取,导致自己的蜜蜂没有食物死亡,冬天将至,喀迪斯和卧病的母亲将如何熬过冬天。这是今年看得最好的纪录片,略过头顶的的飞机,漫天飞舞的蜂群,染黄天空的夕阳,敬畏自然的养蜂人,平静朴实却充满力量。 |
|
导演说找到这位女养蜂人拍纪录片,原计划是三个月,但是延长到了六个月,然后这一家牧民闯进了她的生活,最终这片子拍了三年。故事的连续性和戏剧性强的不像纪录片。肆意的掠夺和无尽的贪婪,最终都会反射到人类身上,只有懂得敬畏大自然,才能共存。冬天总会过去,春日到来,在灿烂阳光下的广袤土地上,愿这个女养蜂人能够继续坚强而温柔地生活。 |
|
其实不太喜欢这样的剪辑,拍摄和主创的不在场和跟拍记录的筛选让内容更戏剧化,也更主观了,但这是养蜂女人的生活吗?不是,只是主创在讲述她的故事。 |
|
选了这部做首场电影真是太好了。进影院之前,我十分担心它会不会像《人生果实》那样试图贩卖给我一种生活样本,但我的担心完全多余。主旨非常简单,就是苦楚与甜蜜,人生苦多,蜂蜜甜美。但每个镜头都像拥有呼吸,克制而纯粹,一如那一罐罐蜂蜜。我们长久地凝视一个人的脸,仿佛目睹一桩神迹一样地凝视一张脸,我们突然理解了那种苦与甜,理解了那些孤独和陪伴。我突然理解了,凝视这张脸,就是在凝视我自己。 |
|
#22SIFF。几乎完美。3年2000小时的素材才会有这样的从容与紧凑。 |
|
有点不如预期,因为它的优秀太意料之内——细腻感性的女性视角与功利粗暴的父系外来者碰撞;让拍摄对象忽视镜头存在的关系处理;编排剪辑不藏修饰痕迹、大胆选择偏剧情片的剪法,从而达成多面向的冲突捕捉与情感呈现。失手的两个地方:两户关系恶化的转折过渡稍快、现代化带来的对峙没有更深挖掘。而这也导致这部作品看着非常朴素、宜人,却又容易让人最终淡忘了主人公生活中真正的痛苦与绝望。 |
|
自然光真美,焦糖色,黄灿灿,是蜂蜜的颜色,是阳光的颜色。人在自然里好渺小,终其一生,不过也是在酿造自己的蜜。 |
|
她无微不至地照看着奄奄一息的老母亲,嘴上偶有小抱怨内心却不舍母亲连续的亲吻;她用善意迎接了突然闯入的邻居一家,被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蜂蜜之地却依然疼爱着每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她也染发爱漂亮,她也爱小猫小狗,她虽为没有后代而惋惜,但深深爱着她的蜜蜂。无线电接通了电台,飞机越来越频繁地划过天空,现代文明似乎慢慢进入这片荒漠,但女养蜂人用最质朴善良的心守护着毫无杂质的人生,无论灾难丰收还是生离死别,再多难熬的冬天也会迎来春天。呈现出强剧情却无比真实的纪录片,展现着极其动人的人文与自然之美。上影节第一部五星送上。 |
|
最近读《人类简史》让我变得谦卑,不再觉得现代生活有多么优越。在honeyland里,自然的惊人之美和Hatidze迫切要去守护自然和谐的那份温柔真让人眼红,然而她也没有远在另一个世界,Hatidze和邻居的小孩、和母亲、和她的猫、她的狗已经足够让人做感情的投射。冬天开始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没停过……母亲去世后,她坐在母亲曾经睡过的床铺上,轻声与猫聊天,这一幕好像是写给我的预言,好比在泪腺里投了一颗原子弹。 |
|
🔹SIFF🔹飞机划破蔚蓝天空,卡车带来热闹邻居,旧土最后的采蜜人盼来了久违人间味道;取一留一是大自然恒定的法则,却被闯入者的贪婪欲望点点侵蚀;看似是大家族的热闹团结被互相埋怨覆盖,更在即使吵架拌嘴却也相依为命的母女面前相形见绌;白雪皑皑的马其顿平原用自然的惩罚送走入侵者,只留下春天酿下的甘甜蜂蜜,让这故土的坚守者继续盼着春天的来临。 |
|
可是蜂蜜本就不是我们的,所以对蜜蜂谈什么“留给你们一半”?如果老天应该惩罚贪婪的邻居,那他也该惩罚所有人。 |
|
大自然如此地公正,她即无私又严厉。而人类,也曾经如此温柔坚强地活着,做为大自然的一员。// 看完了想养蜜蜂,想要住在小山村里。 |
|
我家是母女相伴,他家是人满为患;
我总会尊重自然,他那是掠夺式生产。
我静静地守着老妈,偶尔也打扮打扮;
天上的飞机和收音机里的世界,真的很遥远。
我救起落水的蜜蜂,请它们出巢都要客套一番。
我想象春天的样子,把那些狂吠的恶魔驱赶。
上帝啊,你虽然惩罚了贪婪,却留我一人含泪孤单。 |
|
SIFF*百丽宫陆中。4.5/5,室内烛光熏照墙壁、静物和面容,室外苍山剪影月如盘,土耳其邻居构成了戏剧事件,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带来生活的景观,房车、牛群和孩子,蜂鸣犬吠,嬉闹不停,以至于他们走后,能感到声场的骤变,仿佛solitude随着冬天与死亡而降。影片没有像有些美食纪录片那样堆砌精致的风景与故事,但能看得出素材的精心组织,首尾分别呼唤狗的名字杰克,飞机的拖尾穿过长空,映衬他们贫瘠与丰沛,李娟写过远远看到地平线上的牧羊人,像被刀锋轻轻割了一下,这也是我的感受,她用铁盘努力搜寻广播信号,那么艰难,那么强韧。 |
|
养蜂人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工作,因为感觉上是一年四季追着花儿跑的,永远生活在鲜花盛开的地方。但是也有这样的养蜂人啊,人群和蜂群都在春天嗡嗡来到,留下甜蜜也留下螫痛,天气冷了就去温暖的地方寻找新的花儿……除了追赶春天的养蜂人,也有等待春天的养蜂人啊 |
|
自然式的纪录片,一度让我想到童年,刚好我家邻居也是个养蜂人。后面的情节更加戏剧性了,也增加了可看性吧。不过,我倒是更喜欢前半部的随意。 |
|
在这片流淌着蜜与奶的大地上,由春至冬,从生到死,历经平静中的繁盛与喧哗中的颓败,在人类没有底线的贪婪与对自然规律的无视面前,有太多个冬天已经过去了。PS:室内的光影令人想及维米尔的油画,室外则是无尽的争吵与角斗。(8.5/10) |
|
Pray to the God, it is not male. 那一家的母牛生小牛的时候,男孩如此祈祷。这个片子让我想起了前几天那个自己一点点搬石头盖房子的女人。这个世界是靠女人的生产才得以繁衍生息的,但女人似乎从生下来就被剥夺了生存资源。本片中的男性从最小的孩子开始,他就故意的伤害自己的妹妹,把她往大树桩上撞,也就得到他妈妈几句吼,没有进一步惩罚。那个男人一直不懂蜜蜂的习性,也不关心蜜蜂的自然生态,他只要夺取其上的利益,以破坏的方式夺取自己的利益。牛大量死亡的时候,他只有埋怨,把牛死了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妻子和儿子。他还扔了一句:God forbid women. 其实像自然界那样运作就好了,男人交配完毕就去流浪吧,世界一定比现在好。 |
|
2019SIFF。事实上本片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模式,更像是有所指向的「真实电影」——在现代无比贪婪的资本主义的掠夺下,无产阶级/平民们用杀鸡取卵的方式破坏自然、攫取资源,卡迪丝则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平衡的「朴素田园主义」,最后大自然重新馈赠其蜂蜜,编导寄希望于某种「乌托邦幻想」让人类获得自然的谅解无疑太过于一厢情愿。 |
|
导演组,作为一群真实的人,与Hatidze和她的母亲排他地、深入地、亲密地交往了三年,却丝毫没有产生对Hatidze的母亲的状况的同情与担忧,丝毫没有放弃他们的“黄金天然素材”,他们的所谓拍摄“原则”,以真切地帮助身边的人,宁肯间接地导致一个人的死去,在影片名誉全球后才象征性地为Hatidze买一个村落中的房子,帮她卖蜂蜜,来获取第一世界国家观众的眼泪和赞美。人是有多冷酷才能做到这样。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邻居的伤痛都不会这样熟视无睹。而且这又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一群生活在马其顿首都学艺术拿着第一世界国家基金的人会连外伤的医药费都出不起吗。 |
|
那片广袤平实的土地,废墟荒村,孤独的人和盘桓的秃鹫,夜晚的篝火和赖以生存的蜂群,包括那些离开的,留下的,新生的,死亡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他们深深触动着最质朴的情感,生命的可畏可敬,自然的可畏可敬,贪婪的欲望和纯澈的善良。他们在自然和岁月中亘古不变,泪水,欲望,生命,一切的生死枯荣轻得毫无察觉,默默地投奔茫然的未来。
冬天会过去,春天也总会到来。灿若信仰一样的阳光和在阳光下信仰生存的人民,满含着苍凉和厚重的气息,生死相继。
- NDNF最touching的film,以及整个电影是完全真实的客观视角,包括导演只有四个人,但是他们拍出了如此震撼的一部影片。
- 两位导演为Hatidze安置了更好的住所,并且如果在官网上donate可以得到a jar of honey,电影背后的故事同样让人热泪盈眶。 |
|
不愧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同时获得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作品,看得令人肃然起敬,后悔当初没去纪录片节看首映。能把一个近乎独角戏的纪录片拍出剧情片的效果,不难想象创作者蹲守了多久拍摄了多少素材,而且是在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里蹲。重点是故事本身既深情又深刻,冷静的镜头之外饱含着人与人的情感,让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道理散发出无限的意涵。而且,这才叫纪录片啊,相比之下,我国近年来兴起的院线纪录片热都是些什么鬼,投到大银幕上的纪实影像而已。 |
|
太动情了。精致的摄影并非高人一等,而是为了在镜头里妥善地呈现善良和温柔。一种生命和生活的力量在其中流动,哪怕有冲突,哪怕有痛苦,最后却都化为一阵宁静的诗意。导演真的想要输出什么宏大的主题吗?他们只是想让观众知道与自然相处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四个春天》不是和本片一样好吗?何必厚此薄彼。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
其实400个小时的素材可以有很多种剪法,导演选择了最戏剧化、最唯美的一种,强调出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断裂,让影像观赏性强起来。这是这个片子成功的地方,也是这个片子失败的地方:这种叙事结构降低了影像本身的能量。而且如果90分钟就能把冲突讲明白,那剩下的400-1.5小时呢,主人公在干什么,那些两个人相对无言的漫漫长夜,是否也是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关于她的行动和时间,她的生活和生命,我们依旧所知不多。 |
|
这个纪录片摄制组真是太好运了,游牧邻居的到来给整个故事注入了灵魂。无论是天空中划过的飞机,还是一年生一胎的吵闹邻居,都隐喻着一种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竞争中胜出的一定是好的和美的吗?如何选择和评判,原始生活方式因匮乏伴随而来的节制与平衡,和现代生活方式中欲望的扩张与诱惑带来的匮乏感? |
|
伟大在分不清纪录片还是剧情片,像阿巴斯和锡兰的电影,宛如厚重的诗,大地苍劲无语,人们渺小无依。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有人辛劳一生,含泪活着,就像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却不知为谁辛苦为谁甜?贪婪,让本就无望的生活更加无望。片子入围两项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赢过《寄生虫》有点费劲,拿下最佳纪录长片大有可能。 |
|
后来,Hatidze搬离了这个地方,但仍然会回去照顾“她的”蜜蜂~ |
|
看得痒,why go on. 20191208@广州东站UA广州纪录片节影展。 |
|
一对老母女安静的终时守候,一家牧民吵闹的闯入,山谷暂时喧嚣了、愉快了,也矛盾了,始终更懂蜂巢规律的老女人注定是这儿的主人,也注定被山谷所永远束缚。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一批批一代代离开,最终就只剩下老女人和几只猫,山谷的声响和四季亘古不变。拍的稳健、清晰,有饶有寓意,然而这不也是我们在中国独立纪录片中常见的景象嘛,一定民族学视野下的生活流呈现。或许是奥斯卡评委看惯了那些新闻第二落点的回溯,这些民族学生活流对他们也就是来自异域的蜂蜜?所以留个纪录片提名?如同去年那部群像摄影艺术纪录片《黑尔郡的日与夜》。可把它也拉近最佳外语片提名又是怎么回事? |
|
摄影很棒。个人很吃影片中的大远景镜头,直接感受着贫瘠荒凉的冲击以及人在其中生活的艰难与坚韧。还有其几场夜景戏——室内烛火交谈、举火把驱魔鬼、焚烧杜松树,也非常动人。3.5 |
|
这么教条的片子,奥斯卡我对你很失望 |
|
拍得扎实、耐心,内容呈现也很沉静,抓住了人物神采和生活的困境,但不贩卖苦情,观众的感同身受来自于情感浸入,但还是略显短促和单薄,拍了几年应该有很多素材可用的。很多远景画面太美,人物造型有时像油画,不排除有部分摆拍嫌疑,镜头设计,室内灯光,声音剪辑,后期调色,甚至音乐,都堪称完美,这样带着工业水准的纪录片一般人学不了,不是一两个人、一两天能完成的。 |
|
SIFF 百丽宫陆家嘴中心。服。这是一部拍摄难度非常高的片子。导演伟大。摄影师伟大。生活着的人们伟大。三年时间,2000小时素材。是耐心的伟大胜利。为镜头前和镜头后的女性鼓掌。 |
|
#SIFF22 本届电影节我看的里面最棒的一部了吧。 |
|
“你能想象春天来的时候吗?你喜欢春天吗?”
“有春天吗?”
“当然有。”
“有太多冬天已经过去了。” |
|
生命之坚韧与尊严,莫过于一无所有的人仍然对生命抱有最深的慈爱与怜悯。 |
|
面对生活 一切语言都是匮乏的 语言注定在描述中遗落本真 |
|
多好的纪录片呀,多好的故事呀。一个养蜂女人在荒芜之地靠传统养蜂为生,外来的邻居也养蜂,但却为了多赚钱,不听养蜂女取之有度的劝告。结果,蜜蜂没有了,邻居只好再度举家迁徙,土地上只剩下了养蜂女和一个更加荒芜的冬天。电影里的生活实在太质朴了,完全能感受到养蜂女简单的快乐以及生存的智慧,以及那难以名状的孤独,这孤独又被拍的特别美,又特别让人难过。春天来了,蜜蜂又会回来,真心祝愿她一切都好。 |
|
圣丹斯大奖+2020奥斯卡两个提名。其实主要成在非常有表现力的摄影上,能从这些素材里建构出来一个堪比剧情片的故事(顺带还图解式地批判了一下资本主义),导演们的耐心和功力都值得敬佩。 |
|
我抱着看纪录片的心态去看的,没想到却是一部故事片,但是用纪录片的方式拍的,极其冷峻克制的镜头,书写着深山老林穷乡僻壤与世隔绝的养蜂人的一生。老太太临终前说:“你能想象春天会到来吗?春天应该不会来了,经历了太多的冬天了”,瞬间泪奔!收音机是村子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蜜蜂是她生存唯一的依靠,她也爱美,会去集市买染发剂,但是她的蜜蜂都死光了。这才是无依之地吧,除了猫和狗,除了晚上出没的野狼,除了邻居家的孩子,一个人经历生老病死,如此坦然自若,难以承受的孤独和苦楚。孩子多的那一家人我小时候村里倒是很常见,我记得有一次懒得掰玉米还被父亲打了一顿。看得太痛心了,我的童年就是这么过来的,除了没有蜜蜂,其余几部一模一样。【2021瑞士纪录电影展·卢米埃影城】 |
|
评分这么高,让我预期过高,结果完全看不进去。看有一篇影评写着主创访谈——“我们最早拍摄的镜头之一是女主打开蜂巢,说‘我拿一半,留给蜜蜂一半’。这启发了我们把它用做一个主题。(这也是联合国提倡的一种环保理念)”难怪了。主题先行,讲究政治正确,我知道拍的很辛苦,为这种执着精神点赞,但是真的无感,而且我觉得主创很幼稚,有点像那个西方帆船环保少女,费很大劲但却对环保重视没啥用,重视环保的人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不重视的人依然不会重视也不会共情,就是拍给小群体自怜的文艺纪录片。你要真想讲究环保的话,蜂蜜连一半都不应该采,因为它主要就是糖。《美国工厂》虽然拍的也不是多专业多好,但是题材和表达格局比这个大,意识也更成熟,我指的是创作之外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