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球是避孕套、是海报上女人的胎腹、是无拘无束飞升天空的红色“精子”。这三重矛盾的隐喻总结了全片的主题,象征了性欲的牢笼、生育的载体、生命的起源。
女性在这过程中承担了关键又次要的作用:她们是佛教预言投胎转世的母体,受宗教之制;也是性欲涌来肌肤之亲的客体,受男性之占;更是计划生育严苛处罚的对象,受国策之惩。这种在教法与人性夹缝里生存的女人,表面主动 实则被动,导演很聪明,用了尼姑这个在“情与戒”之间徘徊的角色来对照,彰显出矛与盾。
梦境里有不少镜面 水面映照的镜头、以及超现实的镜头,摄影都很棒。 |
|
分线以及分线的人物看不出来有何意义,几个分割镜头专门去问了北电同学,说是寄生虫式构图,太刻意太突兀,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大段大段的手持,上次这么晕还是看少年的你,文本性强,影像叙事太弱。@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全国路演首映 ps:《回南天》的导演高鸣,如果您看到了我这条影评,希望您以后观影的时候不要和旁边的朋友讨论,极其影响其他观众的观感,作为一个导演对待电影极其业余。 |
|
向鱼问水,向羊问路,向上师打听阿爸转世的去处。女人受孕,是亡灵选择了她的肉身,还是孩子弄丢了她的气球。背上长痣,是奶奶转世留给他的记号,还是信仰赋予他的多重解读。尼姑徒手从火里捡出他们的故事,所有解释都已烧焦。丈夫强迫妻子令孩子降生,妄图能为前世衔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佛陀而活。 |
|
可能是用情最多的一部万玛才旦作品。尽管这种情,有小孩子的气球恶作剧(塔洛贡献了惊人的口水演出),有转世轮回的反复讨论(万玛才旦多篇小说中),但阿尼直接探手,去火中取书的那一个长镜头,直接把我的心理防线击穿了。这部电影留下了许多长镜头(抓羊,阿尼入学校,到出殡),印象深刻。演员方面,两位女演员的肢体语言都丰富到位——即她们不需要开口台词,不需要设置强调戏剧冲突,身形与影子,就仿佛在诉说她们的人生故事。我个人认为,其实这两个女人的故事,才是全片的要领。 |
|
女人在夫权/父权/神权下的困境,集中在了生育选择上。妹妹那条线也有意思,旧恋人教师写书,可看做对叙事权的占有,是更隐蔽的剥夺。女人退无可退,如灭灯般掐掉情思与期待。万玛的小说和电影总是充满象征。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象征遍地的地方,总有无法被充分言说的事物。 |
|
生和死是红白两件事,从开始的白“气球”到结束的红气球,仿佛是对人生的轮回注释。万玛才旦这次高水平发挥了,梦境捉痣的那个超现实慢镜头堪称年度华语电影的高光时刻~(当然问题来了,藏语…算华语吗?) |
|
内地极少数几个知道自己要拍什么在拍什么的导演。 |
|
最鲜明的感受就是体会到女性的窒息,宗教、男人、社会三者重叠所施与的生殖压力,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这种沉重感和焦灼感,以近身的手持摄影方式呈现,镜头晃动中,高原如此宽广,而生活如此逼仄。所以,只能选择逃离。气球飞升,所有人抬头看去,那是自由的,但也是短暂的,因为它终究会砰地一声破掉,最后又会落入到地面上来,毕竟生活还在继续。 |
|
如果要谈象征和隐喻,这样的电影里自然能阐发出无数论述。神权,女权,父权,落后,文明,现代化……但《气球》最大的问题在于非常依赖于象征和隐喻,生怕观众看不到这些,这样一来原本应该的“征”和“隐”都变成了直给。这故事过于举轻若重了,特别像那种自我定位为“严肃作家”的作家写的那种故事,其实意涵未必多么深重,但姿势却一直摆得特别庄重。或许这些故事确实更适合小说,电影的形态并没有加分太多。 |
|
走出《撞死了一只羊》的尴尬模仿,万玛才旦重新回归自我并再创新高,前半段你又能看到《塔洛》身上诙谐的影子,后半段的拔高也流畅而自然。女主的设置非常巧妙,从依附到犹豫,从觉醒到行动,她走出了家门,走进了自己。更可贵的是,万玛才旦还隐藏了一条线,让人更觉得了不起:这个觉醒后努力摆脱他人操弄自己命运的女主,却时时刻刻想要左右妹妹的命运,这种讽刺也是导演之前没有的高度,生涯最佳无疑!#PYIFF2019# |
|
万玛导演总是能把非常小体量的文本抻成长片,这种文本-影像改编能力在华语电影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佼佼者。《气球》一如既往有对自然的观照,宗教的轮回观念,丰富的人性隐喻,隐晦的指涉,梦境是绕不开的灵性时刻。 |
|
一边是给羊催产,一边是让人戴套,一部很精巧、工整又不露痕迹的作品,万玛才旦初显大师气象。很多对称构图、红蓝对比,藏青调色,手持摄影。比前几部剪辑节奏更快,一部成熟的剧情片,对一个家庭里的男人、女人、三个孩子、爷爷、女主的妹妹及其前夫、接种的羊都有各自描绘,人物命运以气球-避孕-生命-轮回的关联意象交织在一起,剧作精巧。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宗教与科学的难以调和之处(尤其体现在女性命运上),依旧有少许超现实梦境,摄影美。威尼斯版暂没看到龙标,听说审查改了一些,我注意到的是计划生育英文翻译成family planning,大概还是做了点柔化处理 |
|
几十年来带红气球元素的电影竟然都能传达出类似的纯粹和希望感,如果要期待更多,那就是属于万玛才旦的《站台》或者《活着》的出现了。 |
|
挺失望的,故事没讲好。最有力的冲突应该是“能不能怀孕”,而不是怀孕后“该不该生”。前者的是家庭负担(罚钱和多口人吃饭)和人的自然本性(性欲)之间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社会特色(计划生育)。一旦转置到后者,变成了家庭负担与转世投胎之间的矛盾。而尼姑和爷爷的角色明显是后加的,仅仅为了突出宗教(而非信仰)的束缚。最后宗教变成了刻意呈现的景观。法哈蒂电影里的两难冲突之所以让人共情和感动,是因为信仰加赋在人身上的是邪恶诱惑下向善的意志,而《气球》里的信仰更多是一种教条,仅仅为了不带来灾祸。这有本质差别。 |
|
#3rd PYIFF# 影展之最单元。2019威尼斯地平线电影入围。背靠背入围威尼斯地平线,这部影片其实有几个颇为有趣的点,其一是万玛才旦几乎构建成功了一个法哈蒂式的故事(以父子俩冲进医院那场戏为最),只有在特定宗教逻辑下才成立的矛盾;同时生不生孩子这个梗也让人想起[蒙古精神]。其二是女主角的写法,其实也几乎完成了[香魂女]里香二嫂的受害者+加害者的双重身份。第三则是视听风格的突变,手持长镜头加对低照度的大量使用,不知是达内还是罗马尼亚新浪潮来的……导演自述是为了表现片中所有人物都处于“不安”的状态。文本做得相当绵密,不过结尾还是是拖沓了一些(本来是可以有一个达内式的豹尾啊)。视听体系稳定性是万玛才旦还需探索的问题。 |
|
好看,万玛才旦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 |
|
两只气球,其实也是两个女人吧。一个在俗世里,一个出家。出家的却纠结在一点俗事上放不下,俗世里的最后就想放下一切去出家了。
妹妹对姐姐的生活无力,姐姐以为可以帮助妹妹,结果连自己的生命都无力操控。
那两只气球,一只破了,一只飞了,飞的那只看似自由了,其实是两只都失去了。 |
|
万马的这部新片其实去年10月在平遥节就看过来了,一直没在豆瓣上给它打分。其实这一年里还看过几部国产新片,都还没有在豆瓣上发表评论,留在以后吧。 |
|
这才是万玛才旦啊!你说你没事学什么王家卫,戴什么黑墨镜!言归正传,私以为这是一部anti宗教的电影,灵魂转世在藏传佛教里几乎是教义级别的存在,堕胎在藏传佛教里也是不被允许的,但女主依旧坚持了自己的做法。甚至女主角都说出了“活佛转世也有可能出错”这样的话!比起只会炫技、华而不实的《撞羊》,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倍! |
|
大师风范,美不胜收。留一星,希望万玛才旦老师拍出更好的电影。电影资料馆2020.11.9 |
|
文本与影像都很有辨识度的作者性愈发凸显,呈现藏语地缘文化的丰富多元与绵长生命力,在华语电影范畴内非常独特的表达;延续并拓展系列前作的优点,拍得愈发稳泰,潜文本也意味深长。
较原著作了适当调整,增加支线信息以更完满人物与叙事,构建出一个特定时代里藏族群体的生态,因其渗入日常的宗教信仰使然,原生文明与外部力量的对抗凝缩于一个家庭内部,戏剧性得以充分展开,因而观感上感受到叙事节奏的明显加快。
导演之言“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然也,各种横向/纵向的构图分割暗示人物之间的关系(以柱子、窗框等隔离、水面倒映分割出的彼世/现世);影像基调的明快鲜妍却传达出某种荒诞与超验感,生死观的另一种演绎。 |
|
《气球》的开头和结尾应该是今年看过最好的开局与结尾了,国产片年度十佳没跑。对于还在坚持个人风格拍作者电影的导演,确实需要更多猛烈的掌声,所以多加一星。以及一次很干货的映后,在谢飞导演和陈丹青老师的加持下,对万玛才旦的导演风格和人文关怀有了更多理解,对藏民的信仰也有了更多不一样的体会。 |
|
这次是先看了小说,再看了电影,格外惊诧文学性十足的中短篇,被万玛才旦如何用镜头语言开花结果,而且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枝节,尤其是如梦似幻的片段。安全套与气球的相似和对立,关乎成人与孩童、性与非性、欲望与愿望、保守与开放等等话题,人的性教育像是被丢到羊群里似的,生机勃勃,却也蛮荒落后。卓嘎一角承担了许多视角,当所有人都想替她做决定时,她差点只剩下妹妹一个可以摆弄,种种顾全式的判断,有许多似曾相识却又截然不同的规则在左右,这是新奇的地方,也是叹息的地方,但这样的故事,还是充盈着诙谐与智慧。@HIIFF |
|
青海藏族牧民妇女解放的故事🙂又一次论证了男人除了能让你怀孕没有其他用🤷♀️ |
|
灵魂与现实的冲突!当代文明与信仰的冲突!有了一定佛教基础后会更理解电影要表达的东西!本届平遥影展个人观影最佳 |
|
#4thLEAFF#头尾两镜的构思和对仗极妙,数次以画面中的障碍物(窗框、烟筒)隔断视线,作为人物内心表意和处境的象征。相比《塔洛》和《撞羊》溢出的黑白影调,此番以更贴近原生物候的青灰色为介质,临摹现实空间下汹涌的张力。难得的是对一系列“巧合”安插不再是工整的命题写作,而拐向道德质素自在纯粹的曝光。自此符号也从表层潜入文本内部,削去繁重的形式感,完成了女性困境、现代化夹缝、佛道转世等诸多议题的胶合。 |
|
3.5,不是气球的“气球”,名为《气球》的书,强壮父亲与健硕公羊,木讷老师与苦情小尼,隐忍负重的母亲与不能生育的母羊,意外怀上的孩子与亡灵转世的爷爷,母羊送去屠宰场卖钱,受伤母亲与妹妹小尼前往寺院。当大家一起仰望远离地表四万英尺高空的红气球时,肚子里的孩子也看到了吗?摄影、调色、音乐极佳,故事一如既往简单明了,像一个干净的短篇小说,万玛可以尝试去拍拍别人的复杂小说,比如阿来《尘埃落定》。 |
|
7分,万玛才旦导演还是比较稳的,片中也有他作品中比较常见的元素,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信仰的元素,虚与实的处理。有几个长镜头还挺考验演员的。 |
|
3.5 第一幕稍显冗余,“亡灵选择了你的肉身”这个设定也因此爆得太迟,人物最后的选择写得不够扎实。不过整体而言仍是部佳作,万玛才旦的电影至少在观赏性上是越来越强了。形式感比《撞羊》有所收敛,每个超现实时刻都具备灵光一闪的“可观之处”;构建的信仰与现实在家庭中碰撞的戏剧框架和女性表达也勉强算收有成效。 |
|
避孕套/气球,男人/种羊,女人/母羊,尼姑/书本,性欲/禁欲,繁衍/结扎,死亡/新生,神女像/河流,拍得比较高级,有某种神谕和仪式感。 |
|
又想为这样的电影疾呼!万玛导演每部电影都有新气象,在一以贯之的母题中间创造不同的交织的变体,不自我重复,也不大张旗鼓,这不仅是风格问题而是能力问题。对人物的体贴,对女性的理解,世界观里那一层不忍,在整体气质尤其是精神境界上,其他本土作品和他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 |
|
海报上气球是女人的孕肚,片尾处两只红色气球是男性生殖的代表,爆掉、飞走,摆脱了生殖的束缚一切都会变得轻盈。但现实给人套上欲望、动物本能、宗教信仰织成的枷锁,轻与重,都变得不可承受。/ 4th IFFAM 12.07 @恋爱·电影馆 |
|
无法进入,人物在拟态模式中挣扎着靠近真实,复杂的镜头运动营造出一种象征的虚景,对叙事表意没有任何帮助。这样的题材换给达内或者法哈蒂拍都有望成为杰作,万玛才旦需要找到一种更为干净纯粹的表达方式,抛弃虚张声势的风格制造。 |
|
看过万玛才旦的小说后再看电影,挺亲切。小说本身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电影为了扩充内容加了尼姑妹妹的副线和超现实色彩,还是更偏爱小说的诙谐性。无论是主题还是美学,万玛才旦的电影越来越有国际视野了。导演本身对藏区文化和家庭群像的刻画也细致入味,和《撞羊》一样以羊喻人,由羊到人、由套套到气球都落脚在信仰与现实的冲突中,带来导演一贯的人文思考。 |
|
很好看!故事设定和拍摄都很值得回味。意象之间(气球、避孕套、怀孕、轮回等)相似而紧密组合,在一种绵延往复中带出生死、爱情、得失、信仰等遭遇的冲突。有时候会觉得,意象驱使的能指链背后是在讲述一个有关虚空的故事,生命的虚空、过往的虚空,爱情的虚空、宗教的虚空,轮回就像背后那颗痣,揭开之后,其实什么都没有。 |
|
开篇将避孕套当作气球,两个意象符号紧密连结,在避孕知识和工具刚普及的过往,这一幕是很多中国观众都熟悉的事。因此,这个看上去讲述家庭和生育、生命和信仰的故事,依然是万玛才旦一直探讨的传统和现代两种观念碰撞的主题,生活在观念裂缝里的藏族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少年……该怎么在两种观念的揪扯中继续生活、寻找答案。这个故事明显更万玛才旦了,作者性也更独特,超现实笔法的运用就像诗的注脚,让它看起来非常迷人。3.5 |
|
怀疑自己看过万玛才旦的原著,故事的每一步走向都在预料之中。让我对电影(指艺术形式)产生了怀疑,一个一眼能看到头的故事,有没有拍摄的必要? |
|
恰逢万玛才旦导演《气球》的点映
看到了那些最打动我的电影会打动我的瞬间,它们给你的总是超过它本身。
11.20 全国公映,值得返场 |
|
唉😔首先必须为这部电影的排片和票房深深的默哀!真的是太遗憾太可惜了,这部电影宣发做成这样子简直是作孽呀!坦率讲,看这部电影前,我还有些顾虑,担心会冲击我的价值观,看完才发现不仅没有,而且我觉得我和导演是同路人。他用非常诗意化的语言同时又避免了前作撞羊对于路人观众的过度隐晦,非常准确地描述了藏地文化下人们的状态,尤其是在这个状态下女人们的困境。在偌大的中国,上亿的少数民族,这类电影其实是弥足珍贵的,我希望万玛才旦不会受制于本片的票房,未来可以继续创作出更多的少数民族电影佳作,甚至自成一派,这对于国产电影的丰富和创作都是裨益良多! |
|
4.5。变《塔洛》的固定机位为手持长镜,再轻盈点缀《撞羊》的超现实段落,万玛才旦不仅在文本层面一如既往的精准,在视听上也越发展现出大师般的熟稔。不太会在他的电影里感受到符号的堆砌感,相反,正如陈丹青所说,他对技巧的运用已然自如到几乎让人看不出技巧:修辞上一向坚持的拙朴的比照,总让他的作品有寓言般简明而醒世的味道。《气球》由红气球的意象生发而来,但并未囿于影史上的元素编排,通过类比联想宕开一笔,讲性事在藏地的讳莫如深;在信仰的特殊肌理中,举重若轻地串起诸如教育、爱情乃至生死的大议题。在都市里待得久了,真的会对片中那种生活状态感到陌生,索性还有作家帮我们记得,让我们抬起头来仰望飘远的现实与文明——不一定是懦弱的回避,而是深邃地铭记,沉重的困境与汹涌的冲突,就在这一望中遥遥地悬在观众心头。 |
|
【釜山电影节展映】英文字幕版。恰好前些日子看了小说,很喜欢这个故事。转世轮回的信仰与世俗困境,顽童的玩耍与尴尬的避孕。相比文本,电影增加了妹妹前夫的线索及超现实元素,弱化了种羊交配场面描写。这两点个人不喜。金巴、索朗旺姆和杨秀措的选角气质非常符合我读小说时的角色预期。医院、学校、葬礼等几处长镜头效果出色,强烈地增加了现实感,与红气球飞扬的梦幻希望形成余味悠扬的对照。三星半//20201110国内点映二刷。一刷时不喜的超现实部分现在反而观感极佳。摄影风格突出,大银幕观影效果很棒。除去转世轮回的信仰遭遇现实的困境话题,我还看到妹妹这一角色曾经同病相怜的命运。即使女性反复遭遇同样的困难,也能更加坚强、独立。希望如此佳作能收获匹配质量的票房成绩 |
|
如果说《气球》的小说是诙谐中带着隐喻,电影则更多展现了宁静中绽放的诗意。当然,种羊的幽默和轮回的神秘,依然呈现在每秒24格的真理中。气球飞向太空,化为星空中的尘埃,人们抬头仰望,灵魂摆脱不了肉身。万玛才旦的西藏,从来不讲大道理,却能让每一个过客,着魔似的沉溺其中。 |
|
万玛才旦的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拍得比较克制,故事简单但内核丰富,看得很难受。女人在宗教、男权、社会的多重压迫下,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命。她是男人性欲的客体,怀了孕之后又被宗教和社会逼得“必须”生,还要面对计划生育国策的惩罚。她的自我意识刚刚萌芽了一点点,产生了“避孕”和“不生”的想法,就又被几重无形的暴力按回了土里。那只两年没生出崽的母羊被挑选出来卖掉,象征传统社会里,女性的核心价值依然是“生育”。导演拍的虽然是藏族生活,但视角越来越普世了,推荐去电影院看。 |
|
电影从导演的小说而来,延续了散文般的冲淡意境,对于传统、宗教与现代生活的冲突,既非景象化的凝视,也没有刻意营造,一切平淡如水流,众生皆苦,女性更苦,信仰有无甚至都不再重要。问题没有答案,气球在天空下飞走,对牧民生活、对宗教的复杂观感,只有藏族导演才能真正讲好,而避免进入现代人参观原始的猎奇叙事。 |
|
PYIFF15,还是万玛才旦导演一如既往关心的主题,讲藏民被汉化,讲传统和现代的冲突,拍的也非常的扎实。和他以为的作品一样,因为是作家出身,故事的文学性很强,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而且影像上越来越诗意了,在藏族文化和藏民故事上,他是最有话语权的创作者。 |
|
万玛才旦可能是目前将本土文化语境与作者表达结合得最好的华(藏)语导演。本片以藏地文化的根基,即藏传佛教信仰为探讨核心,原生态呈现了一个意象丰富的诗意故事。红白气球,老人少年,丈夫妻子,种羊母羊...等制造的一系列强对比,不断加深着生与死的碰撞,主题在叙事中不断清晰凝练。视听语言非常玩味,多场两人对手戏中,始终将摄影机焦点中的一方以分割形式遮挡,同样用来制造情绪的对比,十分高明。结尾的飞天气球蕴意浓厚,既象征着冲破传统母体社会的勇气,又似乎充满无路可走的苍凉。///映后谈感想:万玛真腼腆,谢老真实诚,陈丹青真毒舌,有几个提问的真是睿智,还学电影的呢话都说不利落?丢人,活该被怼。 |
|
一种真正的地域语系影像,并非仅对景观和文化猎取后的通俗消费展示,而是作品的生理、性格乃至精神信仰所决定的视听逻辑背后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准则,那样遥远却鲜活。原始神性包裹下的极其现代的议题,在最为接近天空的巨大信仰下辩证般的变得复杂与深邃,摄影机也“相信”了“转世”,镜头中的人物却依然分得清放不下这一世的梦境和牵挂——在来世和后人间周而复始的悲悯。万玛不仅近乎一人扛起了“藏地电影”这一浪潮,且在影像文学性的持续探索上做到了惊人的自律和虔诚。 |
|
红气球不愧为新浪潮吉祥物。说到底,觉得有加成,可能是因为受够了普通话电影……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电影,至少能多点声音。 |
|
很讽刺,说服母亲生孩子的竟然是家里唯一的读书人。 |
|
4.5。看呆了。用影像把最尖锐化为最温柔。最不端着的万玛才旦就是最好的万玛才旦。给《浮城谜事》的那句话适合再说一次:“足够关照人,自然会是女权的。”且远远不仅于此,文本层面已和《沉默》殊途同归。若佛教进化、当代化,少不了万玛才旦的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