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落花开终有时”
总有一天,我们会告别最爱的人,最习惯的生活,最习以为常的事物。又或者哪一天向其他人突然告别。我们排演各种的未来的可能性,最后去向,生活的动荡,唯有带着对生活的虔诚的热爱,在此时用力的活着,因为下一刻你永远预料不到。
|
|
“纽西兰有一种工作,有一个人,下雨天,会搭直升机巡逻草原。他要找到那些倒在地上的羊,因为那些羊的毛在下雨天吸了太多水,会倒在地上起不来。他就要找到那些羊,然后一只一只的把它们扶起来,摇一摇,把它们身上的雨水抖掉。” |
|
要是只有嘉欣的部分就完美了。看她敛声屏息的样子,真是动人啊。 |
|
她告别。穿着他的衣服去一个人蜜月旅游,一点一点撕掉囍字,不唱经文,企图自杀,拥抱着痛哭流涕。花开花落终有时。
他告别。打电话给凶手,冷漠的性交,情绪失控,不相信上帝,退还学费。肖邦。
从来不认为,唱好一首歌是因为经历过什么。也不认为,一定要失去过才懂得丧失爱人的痛苦。感情,感染。 |
|
林嘉欣说的那句好 做七其实不是为了逝者 而是为了让生者放手 好好活 |
|
因为Karena在金马提名和剧组上小燕之夜才关注这个电影,难以想象她在经历丧父之痛的情况下还要演出心敏的告别,更佩服导演对亡妻的一片深情。看的时候停了两次,想起了最近两年至亲的离去。在百日好好悲伤,百日后勇敢面对,才是对于伤痛最好的处理方式。 |
|
1.爱之名镌刻在死亡里;2.花开花落终有时;3.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活着的时间已包含进死亡的时间里;4.我想,挚爱之人离开后,我也是如此状态。 |
|
「花開花落終有時」明明是很平凡常見的一句啊怎麼就催淚了。 |
|
有幾段一定是真實經歷吧,其他段落則有湊數的嫌疑,喜歡花的點題。 |
|
逝者已逝,生者需要面向生活,和自己。中间一段冲绳之旅,实在养眼。 |
|
丧妻的男主打通已死肇事司机的电话泄恨,却听到死者母亲在话筒后呼唤亡子。亡夫的女主一人拿着两人的护照check in蜜月套房,打开门呆望一地玫瑰。男主阳台纵身之际看见对面房间小孩的目光忽而作罢。女主和亡夫弟弟在彼此怀抱中终于放声溃泣。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步行速度,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告别方式。 |
|
温吞的煽情,摆拍的克制,点破的太多。 |
|
果然配得上金马影后,林嘉欣演的特别有层次。她一点儿都不像生过孩子,文艺气质还是那么清新脱俗,那么美。哀而不伤,很治愈系。挚爱离开,任何安慰的话都没有用,不管是宗教还是什么,千万不要说理解别人的感受。仪式是让人放手的好方法,所以它们是提醒我们放下去好好生活。感情真挚自然流露。五星。 |
|
纽西兰被雨水淋湿的羊群,等待直升机的巡逻将它们扶起。冲绳的坡道上步履蹒跚的老人喃喃自语,手里攥着年轻时爱人送的糖果。高雄的钢琴课不再弹奏肖邦的练习曲,往者留下的痕迹在百日的悼念之后迎来新的光明。(W杯 休日,弹窗解除,BoT/1.1GB) |
|
有深度的题材被林书宇拍得很没深度。 |
|
石头把亡妻的钢琴从储物间又挪回了客厅,林嘉欣照着已故未婚夫的手绘食谱做意面。「百日。此日为卒哭祭,至此之后 不能再哭。活着的时间已包含进死亡的时间里。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所有的回忆、所有的声音、所有的画面迎面而来,原来当你发自内心想念一个人的时候是混乱的,什么也抓不住。 |
|
动人时刻加冕光环 |
|
“百日,此日为卒哭祭,至此之后,不能再哭,活着的时间,已包含进死亡的时间里,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 |
|
故事双线发展,五月天石头的那条线太弱,演技和剧情根本撑不起来,所以整部电影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林嘉欣的部分,虽然拥抱悲伤和自我疗愈是很吸引人的点,可导演节奏把控实在糟糕,沉闷而且造作,冲绳的景是全片最沁人心脾的段落,“花开花落终有时”最动人,百日不会忘记一个人,告别是重新开始 |
|
有时候,要跟一个人告别是一件很难的事。 |
|
差一点。所谓的头七、百日告别,统统都是生人创造的仪式,生人给生者喘息的时间,或者遗忘的理由。画面、情节很好,尤其最深入我心的,是电影的节奏,林嘉欣的表演最适合这种节奏了。最爱情节,是头七时男主打电话到已逝司机家里,对方妈妈以为是儿子回来了。也许你的悲中之悲,恰好成全了别人的小喜。 |
|
看完無感,我好糟糕。 |
|
不舍 |
|
好可怕,毫无情感铺垫,直接车祸开场,就开启了九十分钟的流水账“心灵治愈”。清淡不是问题,但不能空洞。可这片几乎就集成所有不该犯的错。创作者可能也没太多创意,双线叙事,但男主线几乎单薄到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敷衍;用佛教“头七”“五七”等串连,但难以掩盖主人公心路历程的空洞。甚至可以说,主人公的悲痛几乎就没有实质上的突破口,结尾来个“阳光普照”,配上优美的音乐,电影就结束了。林嘉欣这个表演也很清淡,一大段仿佛在拍日本旅游广告,其他很多时候也都面无表情,空洞无比,没有细腻的质感。这个金马影后不知道是怎么来的(金马奖对台湾自家女演员的要求真的。。。好低)。 |
|
情感是真实的,痛感好像差了一些,总觉得立意不太够。 |
|
看了一半走了。感受不到導演的誠意,太造作。可能也是演員的問題吧。。石頭那邊實在是用力沒有用到對的地方。還有石頭和那個什麽姐上床那段,真的讓我很不舒服。可以理解,可是拍的方式真的讓人覺得很噁心。林嘉欣無功無過,提名有點牽強。。 |
|
开始觉得做作,故作文艺,但渐渐感觉到一种非常诚恳而专注的情绪,演员表演都不错,其实“疗伤”桥段挺俗套的,最感动的倒是弟弟穿着哥哥衣服痛哭的那段,以及林嘉欣见亡夫国中老师那段,达到了某种“真实”。这种戏很容易拍得煽情,不过这部片在这一点上很克制。好多镜头挺幼稚的。 |
|
纽西兰有一种工作,有一个人,下雨天,会搭直升机巡逻草原。他要找到那些倒在地上的羊,因为那些羊的毛在下雨天吸了太多水,会倒在地上起不来。他就要找到那些羊,然后一只一只的把它们扶起来,摇一摇,把它们身上的雨水抖掉。 |
|
花开花谢终有时,我们需要面对痛苦的勇气 |
|
框死在百日,无去展开,为啥不拍成三年礼尽? |
|
这种时间过得好慢好慢的钝重感,完全是我臆想中失去挚爱的感觉。像是被人打了一闷棍,阳光灿烂,世界却寡淡。 |
|
就像一场豪雨降临,羊毛吸饱了水,重得叫羊起不了身。有的羊被巡逻者扶起来,也不知它是否只想安静躺倒,有的羊只能等阳光把水分蒸干,永远不知重新站起来会是什么时候。有几段特别触动,育伟错通的电话,心敏多带的护照,冲绳老太太的糖,仁佑老师珍藏的卡片。真是花开花谢终有时,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百日过后,好好活。 |
|
一个人的冲绳蜜月,同行上坡老人给了一颗糖;替妻还学费,在楼梯里听完一首肖邦练习曲;雨中如果没人扶羊,羊是否还能在站起来?穿上大哥的外套,止不住的哭泣……不存在什么情节,就是接受死亡的点点滴滴。挺好的 |
|
補記 3年前大銀幕看 |
|
林嘉欣的个人秀,全方面压制另一位男主,好几个场景直触内心,如一个人的蜜月之旅,如抱着枕头入眠......哪怕台词少的可怜,林嘉欣精湛的演技也能通过面部特写以及眼神特写,毫无保留的释放出来,几段配乐也加的恰当好处。花开花谢总有时,人生总是会有大大小小的坎吧,所谓告别,其实是更好的开始 |
|
悲伤的基调太深重,防不胜防。||P.S.第一次觉得林嘉欣这么美。 |
|
表现失去爱人的伤痛,却只是单纯地描述活在世上的人孤单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而已,使得正片内容有种「好像说了什么但又没说什么」的感觉。对我惊喜而言莫过于「石头」与「阿龚」间接促成我大爱的两大乐团的合作(为此加1星),可惜片中阿龚的配乐使用甚少就算了,苏打绿演唱的主题曲也没加入正片,哎! |
|
一个极老套的疗愈故事(二星)。但林嘉欣太美了,演得超级好,加一星。 |
|
清汤寡水下透着抓马的野心,这种戏全靠演员撑起来,林嘉欣的金马影后不水 |
|
最佳女主角 留名 |
|
喜歡這部電影,百日告別、告別百日。我們將要到何方,結尾的漫漫長路,不知道不知道。打動我的是片裡的同理心與自我救贖,家人朋友的慰問可以很廉價但都不及陌生人的一句話。石頭那段的「練習曲」、林嘉欣那段的「名片」,對兩位來說都是一種自我救贖。有一個畫面很喜歡,就是給師丈彈一段鋼琴,那是愛 |
|
对影像的感觉很差,而且导演现在和夏于乔在一起了,这很励志。给Karena加一星 with Anana |
|
别期望值过高,虽然金马女。
|
|
花开花谢终有时。告别,现实中可能更加残酷,走出来,很不容易,我深有体会。走出来的方式各不相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式。林嘉欣的性格是我喜欢的类型,当然,长相也是我喜欢的类型。 |
|
2018.4.13想看。 |
|
本应很感动,却难以打动人。过于文艺的表达忽视剧情的推进,不过是导演自我满足的灵感自慰。 |
|
一场事先宣扬的车祸,批量被放大的悲伤细节。 |
|
这种题材 没过分煽情 过分营造一个压抑绝望的情绪 算不错了~多少也反映出了现代人对待死亡的那种束手无策 无所依靠的集体感受~ 稍微清新了一点··· |
|
告别必须有仪式感,并不代表需要多么恢弘的场面,也许两行眼泪,或者几场宿醉。 |
|
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