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真的会迷失,在片场越久大概对电影更爱不起来,看看这些前辈的故事给自己打点气,说到底当年的梦想不是正在实现吗。 |
|
感动和力量,需要慢慢消化。 |
|
看完很难过,台湾的土壤的厚度不够支持庞大的电影发展,但他们还是那么认真在拍。香港那么小,他们的电影人无论烂片好片,我都亲眼看到他们对电影的认真。为什么我们这么厚的土地,这么大的市场,我们国内电影人却那么多不认真对待电影,太糟糕了,认真再认真。 |
|
原来,是电影选择了我 |
|
你们有蔡明亮 有侯孝贤 有杨德昌 有李安 可以了... ... |
|
大陆一直坚持的政治教育 不如学学台湾多点人文教育会更有成效~ |
|
他们在岛屿写作,他们在岛屿拍电影,他们在岛屿唱歌,然后,影响了对面的中国大陆。 |
|
大师远走,
电影只剩形式。
在没有大师引领的时代里,
人人只能各自修行。 —— 林奕华 |
|
还有啥好自满的 空杯的像这些勇敢的真正的电影人虔诚学习呗 |
|
家长太强… |
|
发现自己对台湾电影真的有很重的一份感情存在,熟悉的闽南语、熟悉的气候、建筑、街道和风俗...哪怕深知现在台湾90%的电影依旧烂到不行,但还是对其抱有希冀。 |
|
【欠一億跟欠七億都還不起,那就欠七億好了,反正輸了就是一輩子沒了】魏德聖導演拍《賽德克·巴萊》時候的破釜沉舟令人震動,差點忘記《KANO》也是他拍的了 |
|
台湾的电影从业者说起话来那叫一个舒服 |
|
8.2为锋芒、纠结与才华、成熟打call。region、district、area哪个用来形容湾湾更确切呀,不过,艺术创作者能够不被zz限制,得到成长,这本身就是一个又一个闪光。 |
|
开头比较有意思,讲到后来就.....太情怀了吧 |
|
还是蛮感动的,好多喜欢的导演和作品。拍电影很难,要坚持自己更难。不过,那些老一辈的电影人几乎都没有出现。 |
|
2001的最低谷,纪录片风潮,面对大陆市场的矛盾形态,魏德圣和钮承泽的“郁闷”遭遇。。 |
|
电影导演,都是一群赌徒!
我之前一直在思考像台湾,日本这种小地区为什么一直佳片频出,而我们大陆却一言难尽呢?现在我明白了,每个地区都有它们所处的困境。希望大陆的创作环境越来越好吧…… |
|
前半部看哭了……
台湾电影人对电影艺术的满腔热忱,和流露出的身处台湾这种独特政治环境而产生的特殊情感与思考,碰撞出湾湾电影人文性的特殊风格……
看完后,小魏的那句"只有拍电影的人才知道电影有多难"一直回响在脑海……他们对电影的尊重与热爱,令人敬佩! |
|
非常好的台湾电影梳理史,有干货有八卦,而且还马了很多此前没太关注过的导演和作品。听台湾电影人聊电影会感觉到他们的逻辑清晰思路顺畅,以及能感受到整部纪录片的结构组织非常妥帖,当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有他们的团结和坚韧。即便是吃不下情怀饭的我看的过程中也会数度被打动,并且对台湾电影始终抱有热情和期待。 |
|
挺感动的,尤其魏德圣那段,原来《赛德克巴莱》幕后这么多故事,真心不简单,佩服。 |
|
后“新电影”时代创作谈。 |
|
看到尾部突然开始想,台湾会存在多久呢 |
|
“这群新导演带给大家最大的东西 是文化上的冲击”//怎么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出美丽的花//做电影如果老是需要为爱发电 也不太应该 |
|
看得人热泪盈眶,就像导演说的,为什么要自信心不足到那么敏感,为什么一涉及到政治,电影就需要转弯?就必须妥协? |
|
不错 |
|
侯导就像一个家长一样,对台湾的年轻一代导演操碎了心… |
|
15年的时候虽然相互拉扯但至少还有影像交流合作的机会 现在就完全不要想了 |
|
基本上是在讲台湾新电影在各个层面上对台湾电影发展的影响,有一些极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视角。 |
|
台灣電影宣傳片,不打分。 |
|
從結果來說,無論是采訪內容,還是市場篇幅,都沒能夠支撐起“我們這樣拍電影”這一命題之重,想表達的太多卻都浮於表面,即便要說拍電影之難也沒讓人覺得說在點上,落點反而讓人覺得更多是在“賣慘”和“雞湯”上了。 |
|
看过好些讲台湾电影的纪录片,内容同质化严重,拍出来像是做一个时间表,基本都是从台湾电影新浪潮开始说起,但不会深入,只是简单说说当时的情况,然后就是进入低潮期,无限开放市场让好莱坞进入,再之后就是不约而同地花较大篇幅提魏德圣的《海角七号》,虽然这不是一部多么好的电影,但是它的确是当时的电影市场引爆弹,被视为台湾本土电影复兴的信号,所以他们都带着骄傲重点讲一讲这部片子,但事实证明这只是昙花一现,所以他们就采取了一模一样的转折视觉去说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重回拍摄电影不容易的处境,然后就顺应说到现今的台湾电影市场状况,还是半死不活,这里多数会额外提及台湾的纪录片,比如《看见台湾》,也是商业上突然爆红的片子,而这部纪录片还另外提及了猪哥亮主演的一些南部影视剧,这倒是第一次见。 |
|
全是干货、很有价值的纪录片。比14年的光阴的故事好上不少,基本讲了台湾电影进入新千年后的困境以及各个类型和文艺片的挣扎,每个导演的发言也很精彩 |
|
你们这样拍,我们那样拍 |
|
电影行业的困境是共通的,没有地域与国别的差异,它即是大众娱乐最普遍接受的消遣方式,又是艺术表达的最直接的艺术形式,没必要在商业社会做一意孤行的殉道者,于此更加怀念80年代的老港片,娱乐是术,说教是道,以道御术才能长久。 |
|
飞机上看 |
|
算是台灣電影新千年後的一個簡短梳理 |
|
一群李敖口中的假台独,不光是拍电影各个领域都一样,还是侯孝贤、张艾嘉、钮承泽这些北上大陆的导演们眼界更高。台湾电影的问题是活在自己的小情小爱的世界里自怨自艾,差在格局太小,钱不是主要问题。从结果来看,纯“台湾本土”的电影已经死了,每年多说也就两三部,还多是小情小爱的同性恋题材。 |
|
台湾新时代电影导演成长史。其实电影发展到现在,讲情怀,讲意识形态,讲艺术也好,最终还是得跨过发行这关,走到这已经跟资本重度绑定了,无论有多少投资,这就决定了当代电影本质上还是一件商品,区别只在于资本是否会买单表达自我的影像风格罢了。
只是,台湾电影市场太小,受杨德昌侯孝贤影响的文艺青年工作者实在太多,勇于尝试商业类型片的导演又太少了,再加上台湾在国际上的特殊性,自然走不出香港电影赚全世界金钱的市场路径。
台湾电影,如今缺少大陆的参与,还是适合待在艺术的深渊,拿着有限的资金穷开心… |
|
有点难过。 |
|
好不容易。 |
|
对于创作者来说社会大环境下所带来的微妙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从小的教育在他们的血液里留下了反抗的情绪,有人打破常规直面现实,有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创作的灵感难以找寻,但更难以得到的是对自我的认知。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电影的制作环境也在经历着无法想象的变化,电影市场的萎缩在不断刺激着电影人的自我突破,一部部优秀的作品展现在了观众眼前,也会有一部部失意的作品被遗忘在了角落之中,珍惜成功,铭记失败,相信未来会更好。 |
|
采访了很多台湾导演,从千禧年台湾电影市场的低潮到2008年的复兴,再到类型的多样化。新电影时期的导演给后辈的诸多影响。从纪录片如何给剧情片带来启发谈到台湾的定位和自我认同。
比较炸裂的是魏德圣导演想拍《赛德克•巴莱》,没有资金,只能先拍《海角七号》,赢得拍摄信用。开拍后又是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消耗,停下来就是欠债一亿,继续拍下去票房不好就是欠七亿,反正都还不起,那就硬着头皮拍下去。人到四十如果没有生命代表作好像真的说不过去。
也聊了很多关于创作的故事,创作没有捷径,越不方便也有更多可能性也越有趣。创作的根本是追溯声音和行为的来源,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获得感动后的表达。艺术家所呈现的,是他对社会观察的浓缩。
边看边标记想看的电影,整体令人感动的是,台湾创作者对那片土地的热爱。 |
|
知道了一些幕后; |
|
大事年表记+励志教育片,用导演访谈做内容填充,停在浅白的环境分析和感受表达。一直强调“台湾”两个字,又不呈现口中具体特殊的经验和境遇。 |
|
很感动,很羡慕 |
|
沒有我們怎樣拍電影的樣貌,只有我們這樣談台灣電影而已。 |
|
很欣慰,在海的另一边,有那样一群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在拍电影,讲自己真正想说的话。 |
|
纪录片形式一般,但是内容充实。
台湾太小了,当国外市场受限,国内市场支撑不起本土电影产业的发展,但依然有这样一批人为之奋斗 |
|
台湾电影切实滋养了我大学时期的生活,也存留了无数的美好回忆。侯孝贤杨德昌在我心里是华语电影里永远的制高点,如今沮丧时分数次会复看那几部经典的片子,治愈了凡庸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