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大的国民党背景里面,不仅饰演了地产阶级和官僚的官商勾结,欺软怕硬,无产阶级的的团结防抗,而且每个故事都有教人的小道理,也有小确幸。 |
|
春节在家看电视 无意间发现这个剧演员的演技这么的超级浮夸 身为广州人 再多给你一颗星吧 哈哈哈 |
|
最讨厌丘富,发仔,裁缝佬,阿香。讨厌程度从高到低
吐槽设定:1.鸡公福永远都有预言家+智慧凌驾在所有人之上的光环。鸡公福的担心一定会成真。有鸡公福在不论多恶劣的情况都会逢凶化吉扭转乾坤。很好奇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一直这么穷困潦倒。
2.和房客作对,包租公包租婆最后一定会倒大霉。(可能是房客太幸运了……)
3.阿香永远不嫁人跟着补鞋仔。不论过了多少年长成什么样还是小姑娘设定。和你一起的小姐妹都嫁给西洋菜生了孩子了2333……
4.补鞋仔这种有勇无谋冲动又是老好人的人设永远都是正义的存在
5.裁缝佬本来不是老实木讷的吗?怎么后面有时候还抢了鸡公福的人设?是演员档期问题吗?
|
|
广州广州!支持南方台! |
|
陪阿媽看過零散集數,也分不清第幾季,超煩,不是我會看的類型,即使是粵語本土製作,也跟當年的《外來媳婦本地郎》沒法比。 |
|
消遣用还可以,很多广州俚语可以学。 |
|
播到11季、120集了,今天在亲戚家看了一些,发现里面有一些时代元素,不是淡单纯的解放前的背景。比如太子炳想把租客都吓跑然后“高价租给北方人”…… |
|
這玩意沒個頭 |
|
这电视剧适合老人家看,从第一季开始一直拍到现在,也是有它特色的!!每到吃饭时间 我们街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打开南方台看七十二,老人居多,哈哈~ |
|
以前觉得也就是笑笑而已,但是经历过社会的不公平再看这个电视剧,觉得很真实很心酸,反应了现实,又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美好愿望。 |
|
陪伴我童年的剧 直到现在有空的时候还会陪着奶奶一起看 也看着剧里的演员演技慢慢变好 塑造了蛮多深入人心的角色 冲动鲁莽的发仔记 蛮横霸道的包租婆八姑 欺软怕硬的三六九 智多星鸡公福 世故圆滑的西洋蔡 虽然编剧确实不咋地三观也有点歪 但撇开这一点这部剧也称得上是粤语喜剧的经典之作了 |
|
香港喜剧搞笑和大陆所谓大片共同之处:一,群星云集;二,前者是真正搞笑的,后者是最后怎么折腾都会变成一出真正的悲剧。 |
|
周萍之前的剧集水平很行,周萍下线后滴剧情乱了好多,现在的人设越来越牛角尖,编剧也在狗血故事中出不来,我不知道这些设定是会变得更有收视率些么?好人非得来多几集抹黑他,女人就变得无脑几世,最出奇就是鸡公福,我知道编剧和导演是想拍他几深情,重情,痴情,但拍出来并不理想,反而一股渣男风的负心汉,就这段和伍姑娘想红想得发神经这两段经常来回播,中午放伍姑娘发神经的想红晚上放鸡公福的负心表演,放晒这两者就放孙锦珍,写唔出有意义的剧情就先放低,帽急。这一百几集是最先那部绝对好看 |
|
◇电视剧看过时间:(2008.01.02)
○粤语启蒙电视剧吧,以前读小学初中每天晚上吃饭送饭剧。转眼也毕业了出来工作了。看着这部剧听点,学点粤语歇后语还不错,第一季,第二季笑点挺多,从08年第一季看到14年因没再装有线电视改弄电视盒子没再看到电视台也就看不到了,最近找到个叫荔枝台的手机app,在那里回味了下,额,也是主看第一部了吧,后面越往后排的越感觉是为了拍而拍没啥看点了,截止评剧的现在也都出到第15部了,人物变化太大。 |
|
高中大学毕业的回忆了!最近发现特级特工!精彩
竹升面啊玉和南哥故事很感人,喜欢!好几个故事! |
|
以前觉得广东台low,现在看看全国又有多少地方还能有自己文化语境的传播平台呢。毕竟我们也不是直辖市,也不是特别行政区。过过自个的小日子,喝点老大哥的汤,争什么呢。 |
|
小时候很喜欢看,也经常被家人吐槽为什么这么喜欢看 |
|
消遣作乐,富有乡土气息,挺好,能缓解大部分家庭饭局的尴尬,感激。 |
|
南方卫视每日下午固定节目,随便什么时候点开都能看下去。小时候看的是乐子,长大后看的是情怀和回忆(包括中间超长的保健品广告/doge) |
|
不知道大妈奶奶们为什么这么喜欢… |
|
本来觉得毕竟是童年,但实在看不下去阿香和发仔这个角色,有一部分被打全是她活该,明知八姑平时就对她不好,却经常做一些让自己挨打的事,特别是有一集阿香当家,妈的,人家发仔好心提醒她,偏偏烂好心收留那个女骗子,不自量力,而发仔没有能力却仇富,他们两个真是天生一对 |
|
我才不会像别人那么挑剔,很好看,不解释~😃 |
|
为什么陪伴我们成长的家庭剧不能现实一点呀……大院的人每次差点可以改变现状的时候都会成为闹剧,笑话,被其他穷人自私地标签化为旁门左道,不切实际,最后柴哇哇回到那个角落继续蜷缩,继续贫穷,全剧都在贯穿这种仇富的价值观来向普罗大众索取共鸣,长大后想想真恐怖。 |
|
看了几集就看不下去了,都一个套路,“正派”赢得太理想化了,远不如外来媳妇本地郎。 |
|
整部剧设定在一个法律道德社会制度可以被瞎写的时代背景,只剩下剧情人物可以出彩了,但是,剧情脑残又臭又长毫无逻辑满是槽点,角色干瘪智商拙计没有张力无聊至厌。越看越蠢,完全没有属于那个年代的情怀,负分滚粗!(*・_・)ノ⌒*丢出去! |
|
太子炳,八姑,鸡公福,西洋蔡,奀妹,金医生,阿香,发仔记,裁缝佬,兰姨,韩师奶,牛局长,三六九……太多的童年回忆了,十几年过去了,不知道还在播吗? |
|
小制作,但这群人演得很认真。 |
|
哈哈哈,表演好夸张
剧情还是很充实 |
|
学粤语。没有宏大叙事,却以小见大,幽默诙谐中饱含对社会现实的针砭,呈现出起底层人民的生活群像。 |
|
在家无聊看的,情景喜剧,还行吧 |
|
三星半。不用动脑的贺岁片,笑料虽然老套到还是很受用。张学友拿酱油抹发的那段让我大半夜里笑得乐不可支。各线演员据说有174位,囊括了2010年 tvb的所有当红的小生和半红不黑的艺人,甚至还有内地的梁天和《外来媳妇本地郎》的“二嫂”虎艳芬。在我记忆里,除了1991年为了筹款赈灾华东水灾而拍摄的《豪门夜宴》,香港再没有这么大型的群演电影了。 |
|
好烦人的剧,特别是里面的演员,怎么看怎么讨厌 |
|
嘿哟 嘿哟 鬼叫你穷啊 顶硬上啦 顶硬上啦 |
|
就情景喜剧而言,还是很香的 |
|
以前在南方TV4看的。虽然后来这剧还继续出,不过就没继续看👀。反正就我们这里的风味。 |
|
哪怕有时候尴尬,不是很好笑。家里奶奶爱看,晚年一直在看 |
|
七八年前高中走读,放学回家吃饭的时候喜欢放这个南方卫视,奶奶很喜欢看 |
|
广州人路过 这电视剧 还在出 拜托 连外来媳妇都不如 至少外 在郭昶在的时候 还是挺好搞笑的 七十二 垃圾得无f可说 还有tvs2 你他吗还有什么可播的 除了今日最新闻 每天不是七十二整天重播完重播去 还是那些新闻节目 不断重播 恶心啊 |
|
看了二十多集,本来还挺喜欢的,不过据说后面他们变得勾心斗角就不是很想看了。
韩师奶感情遭遇也不是很好。
可能我还是喜欢那种轻拿轻放的氛围 |
|
一开始也是很有意思的群戏,每个人性格不同,故事也很精彩。可惜后面的集数过于套路化,失去了味道。 |
|
补。奶奶以前很喜欢看这个 |
|
适合广东地方老人家看的剧。剧情简单但至少不low,演员演技也在线。 |
|
@2020-06-09 16:13:15 @2021-06-05 13:47:51 @2020-06-09 16:13:15 @2021-06-05 13:47:51 @2020-06-09 16:13:15 @2021-06-05 13:47:51 |
|
八姑和她老公演得最好,那些演好人都的夸张造作。十多年来被这部戏nonstop地播,听到就头痛 |
|
发仔这种没大脑又没武力值的傻逼在那个年代天天招惹有钱人、警察、流氓,能活这么多集是一个奇迹……很多时候别人都没有故意搞他他还很冲,记得最恶心一段是他撞到了包租婆说一句对不起,包租婆骂他,然后他立马就跳起来“我都讲了对不起了你还要怎样!” |
|
小时候可喜欢看了,看得舍不得去上课😂 |
|
这是陪伴我成长的广东本土电视剧!无论我对影视作品的审美如何变化,心里永远有一个位置留给《七十二家房客》😊
PS:作为粤语母语使用者,我知道的大部分民间俗语都是在这里学的哈哈哈哈
Always remember all the gales of laughter brought by it. |
|
从小看到大且百看不厌的本地剧
“一道屋檐 人生百态”
刨去略粗糙的布景 剧情 和部分群演的尴尬演技
主演们个性鲜明 人物形象鲜活
上演了一次次穷苦与恶富之间的斗争
一场场温馨的邻里之情
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较艰难的市井生活
但再难 还是得用力地活着呢 |
|
升初二那年暑假,南方电视台正在播粤剧,大概是吴汉杀妻。光棍台那天下午的节目不能吸引我,于是盯着南方电视台看了一下午,顺便就看到了这个,顺便就看了一个暑假。那时信号不好,常常收不到南方电视台的节目,于是把所有的节目都删除,一遍又一遍地搜台,直到它再次出现。那时候除了传统戏剧、公开课和动画片,别的节目都看得小心翼翼,怕爷爷奶奶听到了不许看。最初听不懂广东话,只能对着字幕胡乱塞着,奶奶过来了,也不需要急着切台,目不转瞬,只顾着盯字幕。“这说的是什么外国话啊,像雀儿嘈”,我就能嗯嗯啊啊地搪塞过去了。
剧集俗气、幼稚、无聊,像我和我此前的十几个暑假一样。但在偏僻狭窄的地方,为无聊的包袱笑,为一眼就能看破的悬念担忧,是头一回。好像小鸡一点一点地啄开自己的世界,虽然迟笨些。 |
|
随着工作缘故和智能手机的普及,2013年来几乎没咋看过电视了。致敬经典。现在每次只要是休息在家,都会打开南方卫视回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