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仅从艺术性上说的话,我认为比《不即不离》成熟很多,影像语言全方位地上了不止一个台阶,很牛逼;但这部片比上一部显然更具有政治性,关于马来的历史我不了解,所以我也对此持保留意见,70分钟左右那段夜路戏,我个人给满分,非常屌,这是一部被低估的作品。 |
|
马来西亚种族历史问题纪录片。一方面讲述原住民被奴役、被猎奇化的历史及当下面临生存森林环境遭破坏的境况。另一方面则是1969年马来人与华人五一三血腥冲突事件。素材有限,整体中规中矩。五一三事件当事人第一手口述采访很珍贵。马来人父亲的善良真挚让人动容。无论何时何地,极端民族主义都是可怕的。树、人、影像,共同铭记历史 |
|
5/10。大马五一三事件。材料太少了导致力量也小了。在《当我们谈论树的时候》之后看,树的寓意已经在那讲清楚了。 |
|
大马五一三事件五十周年,材料还是这么稀缺… |
|
樹的意象選得恰達好處,但是原住民和華人兩個部分的關聯還是有些弱。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論文電影,有些素材的掃描和堆叠比較有看頭。 |
|
被迫害的原住民及五一三排华事件始末,树倒下了,我们会忘记吗? |
|
洞穴,永远的东南亚影像好取材地。说实话看完我对马来的印象和对印尼趋同了|@新亚洲影志台湾纪录片展 |
|
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殖民时期和513,两件并不是很相关的事情背后倒是像是由一件事串起来了,那就是马来族为首的种族迫害,但是好歹在结尾的时候由那个有女儿的马来老父亲表达了某种和解的意向,不过看马来西亚对于这件事还是讳莫如深的样子,那估计距离和解还有点远。国家落后也不是没理由的,历史教育反倒是台湾走到了东亚的前头 |
|
智人這個物種就是這麼野蠻殘酷,一些珍貴的舊影像又讓人覺得當時的人類(原住民段落)比現在美多了,沒有被文明逼出來的華麗與頹廢。而513事件又有太多因果,也許有人會推責到萬惡的帝國主義,但那又人類是避不開的路。(最近讀《人類大歷史》)信與樹都是紀錄片相當詩意的喻體了 |
|
原来片名是个双关也讲了两个部分,首尾原住民居住的森林被政府砍伐到探访先人的洞穴,五十年前马来西亚那个不能说的历史在街头发生地路边的树也成为目击者。华人的苦难史看完后会很难受,而华裔的年轻导演廖克发映后也说到在马共的审查和阻扰下,只能在这里才能安全的放映。老外做的声效与故事配合的非常不错尤其结尾,以及讲述屠杀经过时用的影像也很有感觉。#金马56#提名最佳纪录片。 |
|
#SGIFF2019#由见证不同历史事件的树,串起了在马拉西亚马来族对原住民与华族的“迫害”。虽然导演映后说他试图blur掉种族的界限,但是将这两件事拿在一起讨论实际上很难不让人觉得这是站在华族立场上对马来族优先的总控诉。不过片中马来老人说得很对,他年轻时候不会拿种族来给周围人贴标签。包括像中东也是,几十年前各种族宗教也曾经和睦相处,不论你信仰基督还是伊斯、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种族/宗教更多的是被政客人为操纵,从而建立起了对立和仇视的整体情绪的。 |
|
寓意很好,树会永远记得马来西亚往事,无论是原住民还是舞邀叁,只希望人类越变越好 |
|
这个纪录片前半部和后半部讲的不是同一个事件,前半部是从原住民视角讲马来人对原住民的屠杀和压迫,后半部则是69年513事件的回顾,讲的是华人与马来人的冲突。这片子看得有些压抑,但......这是发生别的国家的关于人家的故事,我们好像只能看着,只能谴责,却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不要忘记。从这个角度看,台湾地区拍这个纪录片是有意义的。 |
|
马来西亚513大屠杀始末,从最后一个原住民奴隶讲起,口述+老照片勾勒出一段血腥残酷的历史往事。拍得非常克制,没有太多血腥照片,大部分都是由亲历者口述,穿插城市景观,或者是月光空镜,真是让人不寒而栗。这被禁忌的话题,不被忘记的岁月,还有一些树记得,还有一些人也不会忘记。 |
|
谢谢汪金卫推荐。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论文电影,以”树的记忆“为线索,通过原住民和华人这两个边缘人群的遭遇,狠狠怼了马来西亚的马来人特权,揭开了民族国家努力掩盖的伤疤。难得的是摆出了513事件马来和华人两方面的声音,如果“谨防散播谣言”的权力总是把握在国家的手中,那么这种历史的丰富性将永远被埋没。这正是民间影像存在的重要价值。 |
|
当革命家成功控制了国家,并且首度能够运用国家权力来推动理想的那一刻,官方民族主义就变得事关紧要。为了保持“官方民族主义”的一贯性从而使其为之所用,这使得领导阶层们不得不爬进陈旧而温暖的座位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扮演起庄园领主的角色。通过一种惊人的回溯运动,领导阶层把那些在“民族主义”产生之前的事物,进行细心的收编,比如把那些不知道什么是“中国”、“南斯拉夫”、“越南”、“柬埔站”的帝王全变成了民族的同胞。 |
|
这个片子的历史意义已经存在,因为是至今仍不能公开谈论的话题,虽然能在镜头前讲述的采访者不是很多,话语中展示的画面已触目惊心。我个人的希望是,既然有这样一个树的标题来联系两个不同群体的受害,这一部分的素材应该再深化一些,不然总有分成两部来拍更好的印象 |
|
通过树这一见证者组织从马来人到华人再到原住民的欺压链条,阿凡达里的伐木片段在这里活生生呈现;可惜中间的过渡略为刻意,并且史料素材也常常搭配着渐强的音效出现,情绪与意象的表露与原本各方视角分配比较均匀的剖析方法有冲突,两种方向的取舍不定影响了成片的力道。但其中一个老人说的让自己女儿交换学习去华人更多的学校,希望己族能更多了解她族的习性和信念,依然十分动容,并遥想起某年某地的警黑勾结,与飘荡在空中的「不再将爱伤害,抹杀内心的色彩」。 |
|
原来看似和谐自由的热带雨林之下也有过如此暴力残酷的过往…… |
|
从头哭到尾。其实69年是culmination了,隐去了之前很多很多更脏的东西 |
|
看的是四十多分钟的缩减版。平平无奇。 |
|
#澳洲台湾影展 |
|
读黎紫书的《野菩萨》,序里有提到五一三事件,于是找来相关资料了解。纪录片拍的非常克制,但还是感觉到钝钝心痛。以前朋友曾建议除了文学作品也可以多读读历史,那时的我不太明白,很多东西也都不知道,每天都是被嘈杂的声音所围绕,浮躁不已。这两年恢复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开始了解历史,了解很多曾经不知道的事情,也渐渐明白朋友的那句话。人还要始终保持学习,终生学习。站着历史的洪流中由衷的觉得人类好渺小,我好渺小。 |
|
生态电影?还是讲政治的电影?最后的音效非常震撼我。非常。但是我很讨厌电影结束放映后面的导演见面会内容,讲政治的电影总是逃不出“自以为是”的怪圈 |
|
马来特权的由来,把原住民的遭遇和513放一起,探讨社会结构的恶。采访那段马来中产,导演试图问他,为什么你们需要马来特权,中产把马来特权解释为一种契约精神。同时他也发现了社会的割裂,在给女儿选择高中的时候,选择有华人的学校。映后聊到马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导演的下一部片子计划拍这个题材,期待。 |
|
11.14新亚洲影志@深圳 |
|
树是见证者,被拍摄者也是树。
而这个地方,那头不可说的大象,开动推土机,砍伐一棵棵树。
最后,就像电影名,无论是人和树,也只是“还有一些”了。 |
|
大马五一三事件,具有史料价值可史料量太少力量不太够和前作《不即不离》相比少了一些震撼和个人与历史的深刻联系。从这个事件还是可以来切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及其对人性的灾难性泯灭 |
|
马华血泪 原著哀歌 飘落在世界的同源得人 想家吗 |
|
跟不即不离一样,也就勉强OK。毁灭原住民跟排华,两件事情是可以合二为一还是需要另当别论,虽然凶手可能是同一个族群但受害者就可以放在一个纪录片里混为一谈么。因为曾经在埃及旅游微信群里见识过一个马来亚华人如何爱国如何正能量,实在是对东南亚华人由衷敬佩。 |
|
种族主义引发的种族激情永远都是一个怪圈,是文明统治了“不文明”还是利益攫取的有效手段与自命不凡的特殊优越感战胜了人性的谦卑?不知道,历史一直在重演,只不过舞台不同而已。 |
|
一个伟大的导演不会沉浸于个人的叙事里,而是站在被拍摄人物的立场,设计它作为表达者的叙事和镜头语言。 |
|
虽则结尾借探险原住民山洞拔了下跨族群了解 廖克发这本还是立场颇直接: 马来人亦是后来者 原住民迟至1950s尚称sakai(奴隶) 不列颠人分五族(欧/马/华/印/其它)酿种族矛盾滥觞 大马来主义抬头促发仇杀 1963.5.13事件 究竟是群体激情犯罪还是当局阴谋有意为之真假难辨或皆有之 影像纪录口述史实难探究. 廖导对声音推动的煽情/叙事感觉是真好 这本用的雨林自然声和伐木树倒声效果拔群 3.5 |
|
以 原住民 马来特权 1969的五一三种族屠杀事件 为素材的散文电影 |
|
填补了我的一些历史知识空白:一直觉得相比悲惨而有戏剧性的马共,东南亚的华人中左翼明显失声了。看完终于明白马共身为洪水猛兽才能享受殖民主亲自招待,中左翼只要老大哥借刀杀人就够了。想来这些经验在印尼菲律宾的历史中也有某种共性吧。 |
|
1.通过当事者对于历史的口述,重返历史现场,揭开真相,重构被官方遮蔽的集体记忆。2.历史和当下的交相映衬与互文,旧照片叠加记忆现场,以今回望过去,以过往警示当下,树木倒下了,建筑被拆毁了,可是他们仍旧会有记忆。3.理想与现实的不同际遇,“我们有着同样的父母”“我们一起玩耍”→种族冲突、屠杀。4.马来政府对于原住民生存空间的剥削与5.13马来族和华语冲突看似两个部分稍有分裂,但是内在的关联是直指马来西亚政府,政府的无能与不作为导致人民的悲哀,导演借纪录片重述了历史,并把这份当下作为历史,但是未来如何走向谁也不知,隐约感到充满了无奈与无力感。 |
|
作为影像的力量弱了点。 |
|
3.5 想要把兩件事情講的全面,但在素材缺乏的狀況下,處理起來顯的略為單調。能拍成這部片真的就有十足的勇氣了,雖然觀點仍處於淺層,也缺乏當權者的現身說法,感覺田野未深入足夠。 |
|
斧头忘记的,还有树记得。轰隆隆的机器驶向雨林,原住民的村长唱着“我们世居于此,不去他方”。五一三事件的斧头砍向华人,背后都是这个国家,如何把马来人至上的种族歧视写入宪法。
想起一件小事,在槟城吃过一家叫月萍豆芽鸡的小店,店面很小但干净整洁,墙上贴着他们每年给独中捐款的报纸。
马来西亚中文学校,独立办学,没有政府一分钱经费支持,故称独中。
还有一些树。还好树记得。 |
|
一部不高不低的纪录片,这个议题我很喜欢但是我认为导演的脚本设计有很大的漏洞。
马来西亚本身就是多种族国家,出了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之外,马来半岛还有着本身南岛语族的住民,这里且用Orang Asli来指代,这部片前半部分关注原住民后者关注反华暴动,还有一些树这个题目很巧妙,那些树见证了历史的伤痕。
片子问题很明显,一看就知道作者是在台湾受的教育,原住民问题对应原民冲突,五一三对应二二八,那台湾的那一套族群冲突来解释历史,但是那些问题可以很简单的用族群矛盾来分析吗,五一三不是,二二八更不是,所以并未触及到背后的实质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马来人中心主义,马来人按照大马宪法是说马来语并信奉回教遵从马来习俗的就是马来人,为什么战后大马建国会以马来人中心,马来人中心带来的问题都没有触及到,这样虚假的转型正义不要也罢。 |
|
睡过,罪过 |
|
影片中夜路口述埋尸那一段比我这一年看到恐怖片都恐怖 |
|
很有意义的片子,前半部分原住民问题的表述总感觉画面衔接和表达很不顺畅,跳来跳去。
能看出来513史料非常少,只能用当地后来的景物空镜和人物采访堆叠,但是跟随时间字幕看到5.13;6~8pm的时候,发展天突然变暗了,突然意识到,空镜里的时间和影片讲述的时间是同步的,就这样,空镜就好像不仅仅是一个“图片仅供参考”的表现,而是和历史中的此地交织起来。
后面老照片叠画其实也有这个效果。 |
|
在馬華還沒弄懂之前,廖克發又挖掘了更深入森林的原住民議題,但我覺得作為局外人還是有點難懂吧 |
|
节奏舒服 映后导演说 同时讲原住民而不仅仅拍513是为了展现结构性的种族歧视问题 很认同这样的架构 不过还想再看看另一大族群印度人的故事 |
|
族群对立 |
|
比起不即不离我反而更喜欢这部 |
|
说好听点叫民族融合,说难听点叫种族灭绝。 |
|
看完當下與當年看《不即不離》一樣,依舊震撼。結尾是一棵樹倒下的聲音,那是整個馬來西亞的悲傷。珍藏的夢和現實混淆的影片,重釋話語權,五一三事件。(190630台北電影節) |
|
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