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民族的传统成为取悦游客的表演的形式,缺失的连结让关东模糊了对于自己身份的定义,眼神里是疑惑和厌倦,并想逃离这集体无意识。保留传统或融于现代的矛盾,对生灵的怜爱与祭祀仪式的残忍之间的冲突,不论在哪个角落,大概是许多个地方都在经历的挣扎和变迁。 |
|
我没太看明白导演要表达什么意思,整片没有让我很赞叹的点,用一只熊作为一个符号,给从小到大的那片湖赋予灵性、吃饭要感恩、去森林要祈福等一系列事件要表达的是新一代和老一代之间的传承与冲突吗?关东与那个长辈对于祭熊这一件事表达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冲突?关东想要出去应该也是觉得阿伊努民族部分规则束缚自己,比较喜欢关东看祭熊影片与这个村庄正在祭熊的交叉蒙太奇剪辑,这样的剪辑方式对观众情绪的触动较大,好的剪辑不是展现鲜血淋漓的画面,而是留白让观众脑补。
故事没看明白,这部电影熊这一符号运用的还挺好。尤其是把熊关在笼子里,熊看关东,关东看熊,都是被束缚的两个生命。还有熊的主观视角运用多次出现,从熊的眼睛里看世界、看关东,赋予熊生命感。 |
|
好无聊好无聊,当风光片看了。小男孩真的不来中国和董子健认个亲吗? |
|
想讨论的似乎很多,温温吞吞,态度暧昧;明明是一个独特的题材然而形式上无新意无特色,心理也没能好好挖掘 |
|
#海南电影节06#剧情缺乏点凝聚力,困。能看出导演试图想表现的风格,但不太行 |
|
毫不激烈,而有深沉 |
|
日本少数民族艰难保留自己传统的故事,很日系的淡淡的叙事、摄影。很好奇他们每一部片子都那么敬业的拍一年以上?不然,同一场景,各个季节的镜头怎么拍出来的? |
|
以爱摇滚的少年为主角,加之不厌其烦地表现灰熊的眼镜,导演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其实很明显了。但作为有着相当大人类学民族学成分的作品,又通过穿越山洞边“幻界”的父子相见,以及结尾的猫头鹰显身,试图给逝去的传统那么一些尊严。然而不从叙事结构和能量上去平衡,非要找简单象征,就显得实在太拙。 |
|
其实这种传统文化继承以及与当下冲突话题的电影,在国内倒是很常见。片子整体没有太让人惊喜的地方。 |
|
滿山雪野,關東包起雪球,向能看到先祖的洞狠狠砸去。感受到人類善意的神會以貓頭鷹或熊輪迴,庇護人類。片尾一隻貓頭鷹在枝頭挥舞翅膀。我們所見熊靈祭的血腥殘忍,是因它與敬重萬物生靈的現代文明觀違背。但它是承載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儀式。阿伊努族不輕易殺生,敬畏千年老樹,手掌貼著樹幹感受自然的呼吸;因奇安不得不死而心有悲慼,即便是堅定主張熊靈祭的大叔。為傳承文化、讓族人能聚居一村持守故家,阿伊努人選擇以旅遊觀光業為生活支柱。他們熟悉日語更多于本族語言,舞、木雕、祭禮乃至來島船隻上的奇藝口技,都成為表演和“特色”。基於現實考量割捨掉的陣地,迫使他們必須抓住僅對於族內的傳統、無關收益的祭禮。關東不能有激烈的反抗,他的態度只能是偷放和逃離。影片多次以小熊奇安為主視覺,顫動的篝火映在它的瞳仁,猶如神靈幽幽嘆息。
|
|
日本的北国 有幸在🇯🇵同学的ins中见过他拍的这个村落
祭熊仪式
很多空镜头就很爱
|
|
导演拍日本阿伊努族的原住民文化旅游村,拍摄风格带着很强的记录色彩,拍了大量当地原住民的民俗文化。一边是族人想留住正在消失的传统,一边是年轻人在接受了现代文明,当传统的文化活动成了旅游项目,这些活动背后的意义跟族人的信仰关系也发生了冲突。影片的主线是熊灵祭上该不该杀熊这个问题,导演还是用死熊眼睛里熊熊燃烧的火光给出了立场,也用男主角家人的灵魂和森林中的野生猫头鹰,对阿伊努族的文化和传说予以了尊重。像影片这样的拍法,它的价值可能是很多年之后再拿出来观看的时候,它对那些想了解阿伊努族文化的人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吧。 |
|
熊祭,挺残忍的...... |
|
3rdHIFF#退还感知的,无透视的森林地景:我们并未察觉到过渡已抵达感受的温柔,每次的失焦,每次的模糊都将镜头对准澄澈的身影。无力去思考沉溺与其背后。被知觉的我们沐浴着光和暗,寒冷的,伤痛的经验在那一瞬显形的亡魂-“空的场所”馈赠的情绪未必是空的。 |
|
现代视角下的渔猎文化传统,还是希望能延续下去啊 |
|
男孩拿着一大串钥匙却最终放弃解救小熊的时刻,是他残忍的成长礼。男孩放下了现代的文明观,他真正成为一名阿伊努人。阿依努森林里有一个可以通往死去族人灵魂的洞口,他终于在那里与父亲相见。熊灵祭上豢养的小熊被插上了箭矢,失去父亲的情感悬吊其上不必轻易放下。在熊的眼中,看到族群不熄的火焰。 |
|
【Ava DuVernay的ARRAY有参与】。阿伊努人,一个日本和俄罗斯都有的原住民族群。好像有很多关于地区存亡、原住民生存境遇的话题可以关注,但导演只选择了一名少年的亲身感知出发。如同许多探讨着特殊地理区域与主人公身夹多种环境所产生的身份认知故事,孩子眼中的大自然,却难逃祭祀仪式;对外部地区的渴望,似乎周围都足以让人生倦。镜头常常放空给民俗仪式的单纯展示,偶尔显得有些空洞和尴尬;但它也有种很莫名的力量和对情绪的控制,成长的滋味与挣扎都被收入在这短短的八十分钟里。 |
|
对于自然的敬畏与谦卑,对于亲情的怀恋与感伤。 |
|
84.09 |
|
在netflix偶然发现的。在店里的日本人和妈妈的对话,「日本語が上手ですね」这句把inclusive/exclusive 刻画的淋漓尽致。就在同一天,和shimokawa桑学到的 “本音” 和 “建前” 给了这句话更多的背景。kanto展现的不仅是他自己的identiy crisis,也是阿依努自己的identity crisis。看导演采访,说他是去美国学习电影之后看到印第安民族而受的启发才决定拍的这部片,并且坚持演员要请阿依努的族人来饰演。感觉像一部民族志类似的纪录片。 |
|
#HIIFF20 日本仪式好多哦,一个接着一个 |
|
福永的问题意识和 sense 都很好,他的跨国路径很好地捕捉了阿伊努的 glocal 问题,但确实就是影像上还哪里差一些:那些安静、固定、第一人称视角的森林片段如果能有河濑的那种动态(又或许北海道的视觉真的是冻住的?),后半段的仪式如果不剪的那么碎......总之缺乏了一些从感官上打动观众的元素。 |
|
老人们说的都对,可是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次痛苦的经历。 |
|
原住民电影里太平庸了 也较无趣 代际关系和文化冲突浅了 要不是看过黄金之威 可能更好些 饮食文化多来点啊 |
|
野田サトル和福永壮志都是北海道出身,但都不是阿伊努人;前者的曾祖父参加过日俄战争,后者虽然阿寒湖附近长大,却在成长过程中对阿依努村一无所知,是在美国了解到原住民历史文化后才发现家乡就有类似的故事。素人演员、松弛的拍摄过程以及发行前拿给原住民社群看、确认他们呈现出了自己想呈现的东西,还有最后亦真亦幻的桥段,影片在民族志和独立电影方面都是及格分。但在剧作方面,导演非原住民的身份和视角还是暴露出来,Lily Franky作为记者“外界”、“客观”的眼对社群的窥探与男孩的成人故事之间到底什么关系?叙事的pov在两次出现记者时变得很含混,而“看(凝视/眼睛)”又是影片最核心的动作;其实这个职业演员的客串完全没必要,甚至在对手戏中强化了“表演”的不对等,看起来非常突兀。 |
|
3.5星,气氛不错,但感觉差些火候。处女作做成这样也十分出色了,未来可期。 |
|
唉...
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结尾。爸爸回来了,寇坦的猫头鹰卡姆依也回来了。唉....... |
|
脫離了生活的文化,再怎麼復甦,也不過行屍走肉 |
|
就这?我强烈建议大家通过《黄金神威》来了解阿伊努族哈哈哈哈 |
|
#hiiff2020 |
|
Netflix. |
|
从当代阿伊努人的两种精神困惑开篇 无论如何想着要逃离阿寒村的少年 深陷现代便利中担忧阿伊努人自我认同何在的大叔 共同决意出发去往死去阿伊努人的村庄 去祖先和神话的森林一探究竟: 抓鱼切割 用着父辈留下的刀 注音跟读 学习百多年前的母语 奶奶唱起遥远的歌 孩子们敲打贩作手信的木头 商量继续自由玩乐队还是像阿伊努人该是的样子演奏传统乐器呢 大人们却早已暗地里筹备好了一切. 当惊讶于阿伊努人说日语的本岛人散去 当村落暂停营业今日拒绝参观之后 少年拉开门 才能在篝火忽闪中看到流传久违的熊祭仪式 和冰雪一般纯净的血腥 真正祛除文明的矫饰 回归原始的杀戮与歌舞. 于是再入林中 不仅只现空地 终见祖先们共同见过的猫头鹰 4.5 |
|
#QY# 3.5分。整体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时时刻刻感到观看(或者是主角)的被动,即使是偶尔几次以小熊的视点也是如此,这种未决感延续到最后。总体上觉得,在父辈多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变得面目模糊且拉扯,这种感觉在我们这代是相通的。 |
|
拍的好的是男孩在小村中的疏离和闭塞感,寥寥几人的学校,缺乏刺激的熟人社会,他要释放自己说不清的压抑,具化是小熊的形象。小个子母亲与其交流平等,也缺乏价值观的真正支撑。整体寡淡普通。 |
|
留白太多,无聚焦,不明白导演想表达的主题,可能是自己水平有限吧,男主小男孩演挺好的 |
|
1. 主人公是一名阿依努的后裔,也是一位喜欢摇滚乐想要离开这里的男孩。他的视角带领观众进入一个中间地带,既非游客式的猎奇心态,也非本地人的本土心态,观众与主人公一同去学习、认同、反思这个游离在现代文明边缘的生活方式。2. 父亲之死似乎打破了主人公和传统的联结,但社群和仪式让主人公最终找到了父亲,最后他终于看到了猫头鹰,也似乎拥有了父亲的视角,产生了与脚下土地的认同感。3. 作为一个没有传统习俗,没有祖先意识的人,我对那种温暖的社群感非常向往。那些仪式确实无法用科学逻辑或商业逻辑来理解,但他们确实把人们联系到了一起,是一种情感逻辑。而当代人靠什么获得这种与社群的联结感呢? |
|
2020 在日文课无字幕看的 还差十几分钟 |
|
一般般 |
|
题材蛮好的,阿伊努族是我很好奇的一群人,民族传统的没落与年轻一辈的身份认同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但是似乎没拍出感觉来。镜头近景太多,阿依努之森的美景没能得到很好的展现,当自然的展现不够时,民族传统的与自然的联结就很难让观众体会到,更像是一个纪录片中加入了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感觉不管在剧情片还是纪录片里都差点意思… |
|
21/1/6 |
|
3rdhiiff是真的看不进去一点看不进去那种 |
|
“我被认为是阿伊努人,但我好像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
|
隐忍克制的不像发生在日本 |
|
HIIFF凝视中的魔幻现实,整部片子平和温吞。人类在雪地上撒野,赋予它祭祀仪式的美称。我和关东一样有种置身事外又难以脱离的感觉,山洞也好,熊灵也罢,都比不上一转身见到父亲的欣喜和委屈。 |
|
人总要给一些重要的事找到解释,比如死亡。从自己的过去出发找到的解释总是最容易信服的,比如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统。阿依努这一套看似没道理的ritual之于男孩正是这样的一个解释。回归传统就是接受那一套心理暗示,也是一个可以和自己和解的简便方式。(宗教是一种集体偷懒) |
|
纠结尴尬而摇摆的身份认同 自然的灵性与仪式的杀戮 民族的特质与大众的审美 守护趋同于迎合想象 融入则是抛弃身份 一种沉甸甸而无法轻易挣脱的感受通过少年呈现出来 选择很高明 |
|
3.5 |
|
以故事为核心,但是又感觉聊得东西好多很深但是又被很好地统筹在一起,很好的议题电影,被他文化包围和统治下的自己文化,被先进文化控制下和落后的文化,他文化对自己文化的统治审视的傲慢,以及年轻人对于文化认同的迷失和飘逸以及知晓一切并无可奈何的老一代 |
|
镜头基本由大全景和怼脸大特写,令人有些喘不过气。结局 熊的凝视挺有意思。 |
|
#HIIFF 3rd 想要树立对立的面太多,然而没有一个真正对立起来,硬而不坚就会导致影片的情节勾不起人的兴趣。アイヌ族可以讲的更有趣东西多多了,而导演非要选平坦的记叙(那为啥不拍成纪录片)。导致片子看完了还是让我觉得十分的不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