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四十年 (2016)

    最近更新: 2021-09-12 高清
    • 主演:陶晓清 / 杨弦 / 胡德夫 / 吴楚楚
    • 导演:侯季然 (Chi-jan Hou)
    • 编剧:未知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台湾 
    • 年份:2016 
    • 更新:09.12
    • TAG:纪录片 / 台湾 / 音乐 / 台湾民歌 / 民歌 / 台湾电影 / 侯季然 / 2016
    • 别名:Ode to Time,40年
    • 片长/单集:120分钟
    • 豆瓣评分 8.5 (772票)
    • IMDB评分 7.0 (26票)
    • TMDB评分 8.00 (热度:0.67)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台湾电影《四十年》的免费在线观看,《四十年》是对白语言为汉语普通话,属于纪录片,音乐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5分,有772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一九七零年代,台湾掀起年轻人自己写歌自己唱的“民歌”热潮,当年的民歌手与歌,不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也描绘了某一个世代青年的面貌。四十年后,歌曲仍然传唱,唱歌和听歌的人经历了四十年的光阴,都到了人生的下半场。一场四十年后重聚的演唱会,犹如降灵夜,召唤青春的记忆,与当下的生命对照、对话。不论是宝变为石的感概,还是历久弥新的激情,都在一首首大合唱的民歌裡找到归向。本片以民歌四十周年演唱会为轴心,往外辐射民歌时代的代表人物们:杨弦、胡德夫、陶晓清、吴楚......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6-11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百度云盘 四十年蓝光1080P视频+外挂中文[10.21GB ] 详情
      四十年蓝光1080P视频+外挂中文[10.21GB ]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Ode.to.Time.2016.BluRay.1080p.DTS-HD.MA.5.1.x264-beAst[10.00GB ] 详情
      Ode.to.Time.2016.BluRay.1080p.DTS-HD.MA.5.1.x264-beAst[10.00GB ]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一九七零年代,台湾掀起年轻人自己写歌自己唱的“民歌”热潮,当年的民歌手与歌,不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也描绘了某一个世代青年的面貌。四十年后,歌曲仍然传唱,唱歌和听歌的人经历了四十年的光阴,都到了人生的下半场。一场四十年后重聚的演唱会,犹如降灵夜,召唤青春的记忆,与当下的生命对照、对话。不论是宝变为石的感概,还是历久弥新的激情,都在一首首大合唱的民歌裡找到归向。本片以民歌四十周年演唱会为轴心,往外辐射民歌时代的代表人物们:杨弦、胡德夫、陶晓清、吴楚楚、杨祖珺、李建复、侯德健、李宗盛、邰肇玫……此时此刻的生活实貌,以及对创作、对国族认同、对人生起落的所思所想。这是歌的故事,也是时间的故事。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9 高清
      他們在島嶼寫作:讀中文系的人
      2015
      纪录片
      台湾

      他们在岛屿写作:读中文系的人

      他們在島嶼寫作:讀中文系的人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林文月在片中所展示的优雅与气质,大概就是「读中文系的人」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吧。此外,她作为学术人严谨的一面也有所表达,不仅在学术上(为了探究鸟的多寡,查阅多个译本),甚至渗透到生活中(请客做菜都要记下菜单和与会人)。遗憾在于对于她这么一位故事性很强的作家,生平介绍未免太寡淡了。(女作家们提起自己过世的挚爱都太令人难受了:三毛说和别人提到丈夫时不自觉用到过去时,泪就落了下来;林文月说我先生比我早去世,现在我成了他的姐姐)
      • 最早读林文月老师就是《飲膳札記》,在茉莉买的二手书,封面是她先生郭豫伦设计的。后来读了《京都一年》和《山水与古典》,也知道她写过谢灵运。看过这部纪录片似乎就是重温了当初读书的那些喜悦。从做吃的开始,读书、婚姻、做菜、翻译、如今……希望先生一切安好。
      • 若说林文月代表的50-70年代台大学生是老一辈五四人在海外的最后声响和传承,那么这个片子在体现这种背景上确实失之于轻。但其特色也在于轻闲。关于女性知识分子生命的情调和生活的滋味,很美。不需要执着于埋首书斋和追溯历史的厚重,林文月的审美意趣是被抓住的,给人一种对于学问和生活的诗意向往。
      • 林文月的优雅温润和学识在这部片子里缓缓流淌
      • 当林文月先生的丈夫离世后,她说到:“他比我先走了,现在我成了他的姐姐。”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禁潸然泪下。
      • [cp]【蓝光 1080P】【他们在岛屿写作:读中文系的人】林文月也! http://t.cn/RXL8g3o [/cp]片段与上次的《午后书房》有一些重复,但文月先生依旧让人感动。
      • 「出身名门的美才女」。林文月先生会做饭、开车、写作、翻译,往来日本、民国、古代文化,优雅的老去。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育之一乐也。林先生也有此大乐。儿女皆成大才。原来文学人生也如此幸福呀。
      • 最后先生收到礼物,弟子给她戴上,她害羞的捂住了脸,很美好的画面。看了书后终于得以来看纪录片,许多文字都是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是作者的语调讲出来的,一下子真实亲切了许多。林文月先生真的是很有气质,优雅沉静淡然,大概是每一位有知识人经历岁月沉淀才会有的。
      • 林老師太美....9.8/10
      • 林文月,文,如其人,如其名,荦荦端庄,莹莹姣丽,气质卓然,就像从大银幕上走下来的电影明星,却能上厅堂,能下厨房,能做学问,待人接物浸透人心,60岁看起来像40岁,80岁俨然60岁。
      • “一个个铅印的文字,在我阅读的刹那,如此鲜活生动地变成低沉微弱又似乎十分热烈的声音,进入了我的心象里,让我分享了那种滴落不已的回忆。”喜欢林文月先生,有被她的“文学人生”深深打动,回忆郭先生的一段尤其动人。而且也励志,36岁才开始写作,才慢慢开始翻译《源氏物语》。有了半生积蕴,哪里会写得不好看,哪里会翻译得草率呢?最重要的,是好想吃着萝卜糕、炒米粉,和朋友一起喝酒聊文学呀
      • 周五夜。2012年10月,北大,曾和林文月老师合影,可惜至今未能找到那张珍贵照片,念念不忘……
      • 加入追月组。
      • 4.1@衡山和集。7.5分。林文月平和淡雅的生平细述。导演对人物把握不错,巧借书名道出“治学”与“做人”并重的一代人境界。尤喜日本部分,动画与用乐加分。小缺点二:1.部分过于依赖插白PPT味重 2. 调度与协调可能不够充分,林有不下两次紧张地用余光看镜头233 有两个场景也太多摆拍感
      • 看完後,感受是一個「淡」字。淡淡地講她的身份認同問題,講她讀台大中文系的經歷,講臺靜農先生,講她和郭豫倫的感情,講她翻譯《源氏物語》的前後。所有的,每一幕,都和林先生給我的感受一樣,淡。只不過在她提到十多年前過世的郭豫倫,說「我現在是他的姐姐了」時,眼淚還是掉下來了。
      • 从三月曝书开始,林文月就是我最喜欢的台湾女作家没有之一。她的散文用词简单又贴切,写的文章不拽词,也不会写夸张难懂的句子来卖弄学问,写自己的事情或者认识的人也让人有一种非常易靠近的感觉,真是让人读起来如沐浴于4月春风中的感觉
      • 在看过的这个系列的四部影片中,最喜欢林文月的这一部。人淡如菊,但林先生更像她先生郭豫伦笔下的荷花。
      • 女导演,细腻,淡淡的,定定的
      • 看过留脚印
      • 内敛害羞的林文月一向婉拒任何拍摄邀请,齐怡、刘佩怡两位导演以真心诚意,下足水磨儿的工夫终于打动了林文月。也多亏这部电影,许多人看到了林文月丰厚文化底蕴下自然焕发的优雅神态。
    • 豆瓣 7.6 IMDB 7.0 HD中字
      你的臉
      2018
      纪录片
      台湾

      你的脸

      你的臉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有时不知道自己是喜欢电影,还是单纯的喜欢凝视这件事情。很久很久没有(看电影)哭过了,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蔡明亮的十佳有《圣女贞德蒙难记》对吧?同样地去打破三维空间,让二维空间升至精神空间,让人的脸成为宇宙。我不相信电影,也不相信影像,我相信人,作为个体的人,我相信人的潜在,相信人的神话色彩,肉身与脸庞里的神话性。你有多久没有放下手机,好好注视你周围(亲密的)人的脸庞?这就是电影的意义所在:教会我们怎么去看。
      • 4.0。小康说,可是现在我也不年轻了。
      • 人各有命
      • 我觉得放映的时候拿一个摄像机拍观众的复杂表情会更好看 @ Sala Giardini, Lido
      • 有人絮叨往事,有人沉默不语。有人想起过去微笑,有人吹着口琴流泪。这些被岁月雕刻的脸上,仿佛若有光。
      • 挚爱蔡明亮。
      • 大概只有在蔡明亮电影里才会做一些日常却没做过的事,比如这么长时间地去看一个人走路,吃高丽菜,凝视一张脸庞
      • 威尼斯第10场特别展映。一次极具人文精神与意义的影像尝试,蔡氏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到你内心深处的弦,并为之感动。最喜欢的还是第一位老人,当她绽放笑容的时候,我身边的观众也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是“脸”的力量,也是这部影片的力量。
      • 海报的脸是一张雌雄同体,既年轻又衰老的脸,像是佛的化身。各人的脸从黑暗中浮现,仿佛在看形态各异的一壁罗汉。他们似乎由目光相连,但永远被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那个讲钢珠的男人让人哭泣,钢珠不就是念珠吗?求证三昧的过程就这样轻松地被讲出来了。
      • 蔡明亮难道不是世界上最有爱的电影导演吗,总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参悟影像的真谛。他用有情眼光注视了小康这么多年,再看世界时,仍是这样纯净的纯化的眼光。有情和无情在这边界的两边,沉默的时候展开,对话的时候回响。那虚焦背景返回过来的声音,像是从贝尔斯佳登盐矿那座仿若不存在的湖、从大山腹地亘古黑暗、从佛龛后面的帘幕里来。有故事时有禅,没故事时更容我们落泪。(所以是美容公司的漂亮大姐姐投资吗,蔡明亮简直是台湾仁波切......)
      • 一个人的脸就是他的全部。——费里尼 (教授的音乐增色不少)
      • C+/ 摄影机的存在对“脸”的意义是什么?所拍摄的环境中作用于“脸”微妙细节变化的是什么?拍摄中导演对“脸”的要求是什么?“我”面对“脸”的反应是什么?或许影片的意义不仅是凝视,更是通过凝视去发现摄影机如何让“人”在影像的“物”性中平等,如何徐徐展开所面对的时空并将其勾连于“我”亲密无间,又如何让观众自发地意识到观看本身所具备的直观愉悦与理性探求的综合性意义。第一部蔡明亮,觉得是挺不错的入门。
      • 2018年快结束了,感谢还有蔡明亮、章明、娄烨的电影
      • 脸如年轮,关乎前世,关乎今生。
      • 电影让观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凝视成为一种特异功能,从哲学到娱乐,被观赏者总会被赋予新的意涵,超越自我而存在。
      • 蔡明亮讲拍这一部的初衷,是《家在兰若寺》只有全景,想立即拍一部特写的电影喘口气。相比起来可能更爱《兰若寺》,因为简单,只需再次投入新镜头下的新环境,而要重新认识一张面孔,其实要费精力得多。甚至相比凝视,会花更多时间在阐释上,乃至脱离掉原始影像了。就如四月蔡明亮与阿彼察邦对谈,问及阿邦为什么要在电影里频频表达梦境,他说只是他喜欢睡觉罢了。
      • 这种概念化太直白的影像其实已经和蔡明亮在国际上的文化标签挂在一起了,很难说对它价值的判断是否纯粹。其实,虽说是“脸”,如果能有其他的局部影像特写和姿态,而不只是讲述和发呆,它就不会再是平面化的造型作品,表现潜力可能会膨胀不少。
      • 凝视的意义。
      • face to face...一个体会是,在由观看→凝视→放空的滑行区间中,自己也会开始对自己的面部运动投入同等的关注。所以“外视”也是“内观”啊~
      • 幾乎年年來biff的蔡明亮終於這次讓我感到了小小失望。面部特寫/近景frame下的interview,有時蔡是有參與對話,有時是被拍者的獨白,有時只是沉默或沉睡的片刻時間。驚喜的是坂本龍一的音樂。從創作角度無論怎麼看都覺得完成度欠佳,當然並不是因為外觀看起來仿佛是個沒發展好的短期的project之類,像之前的短片《秋日》我很喜歡,而這部抓住“臉”這個字眼後並沒有傳達出來什麼。蔡明亮勝在concept,比很多其它導演玩得好但並不證明他不會敗在同一處。#2018BIFF1006CS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