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士老矣,流浪者安居乐业,天仙罹患恶癌,浪漫风干失色,神话难以考证。以为一手一脚搭建着乌有乡,唱的都是未央歌。时过境迁,不过如此,转念一想,哦,恍惚最美的时光。 |
|
一部可以从头泪到尾的纪录片。被“断肠人”、“鞋子里的小石头,走过路的都知道那感受”、“被枪毙”、“化妆室是我的名字” 几个段子笑死了,鲜活而可爱的艺术家。“我们的土地还有歌”(相关报道: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9798 、http://mp.weixin.qq.com/s/pLs9T9IvLwaIwSGFgFfQeg) |
|
这是最最遥远的路程,来到最接近你的地方。 |
|
面朝太平洋,唱自己的歌,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无数个神话的悄然隐匿。 |
|
多次泪目,感叹人生之须臾。从胡德夫的悲怆到李双泽的愤恨,从侯德健的哲思到李宗盛的顽皮,每位采访者丰沛的情感和对音乐的热爱渗过镜头触动了我。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刻痕,他们用歌声凝固了青春。 |
|
非常重要的流行文化紀錄片,記錄了1970年代台灣民歌運動這一代創作者的故事,導演敘事詩意而流暢,深情但不矯情,看完感觸很深,久久不能自己。 |
|
十三日正好在台北,去西门町的绝色影院看的。偌大的播放厅就四五个老男人,外加一个美女。我这个陆客眼眶屡次湿润,毕竟成长路上是伴随着听台湾校园歌曲一路走来的。感动我的是侯德健的叙述,我们中国人真的有思想没智慧。另外小茉莉的几句问候也很棒。 |
|
按大佬重量挨个叙述,但讲到杨祖珺时间就不够了……演唱会歌手的候场、上台、曲终人散回家的时刻很动人。可乐瓶打不打破,一个永恒的命题。 |
|
40年前,一把吉他、一首创作歌曲,旋即燃起一股猛烈的民歌风潮火焰。40年后,当年的年轻创作者,而今都各有一片天。 |
|
词穷了,中华民族太魔幻了。那个时代的东西就是属于那个时代。 |
|
从前的民谣是家国情怀,现在的民谣是千人一面的姑娘,但这也不是“不是民谣”,这正是我们气泡般的时代精神。 |
|
泪点低到没救了。。。 |
|
去年这部电影就躺在电脑里,今天才看完,相同的是,音乐不老,不同的是,当年他们兴奋改编的余光中,已经离去。《龙的传人》的故事最是传奇,始于两岸相互的困惑,却慢慢发展为共同的情感和彼此的桥梁,连当年让「北京」擦亮眼的侯德健最终也是娶了北京姑娘。四十年是这些人心中的珍珠,是我们的财富。 |
|
杨弦吃完自制三明治后坐在开放式厨房自弹自唱,阳光明媚,这一幕太美
侯德健说你听到一首好歌是因为刚好那首歌达到了结晶的程度。
李宗盛说为什么我制作的每张唱片基本都是 HIT 呢,因为我实在是不想再回去搬瓦斯
张炳辉 我可能听不见你们说话了,但是别让我听不见音乐
小茉莉那段也是泪点。 |
|
虽然不喜欢台湾的那种政治调调,但每次听美丽岛都非常感动;应景的是看到侯德健说龙的传人这首歌最感动是他看都灵冬奥会张丹张昊双人滑这个曲子摔倒后重跳;包美圣唱小茉莉然后说心里仍然住着一朵小茉莉的时候很动人;陶晓清对于李双泽究竟有没有砸可乐瓶的偏执很能让人知道什么是所谓“态度” |
|
《四十年》 台湾民谣四十年纪录片。传承与历程,台湾的民谣创作热潮大抵是从李双泽开始,前后四十馀年,和大陆民谣不太同的是,台湾民谣很多是家国情怀、故土追寻与怀念。原住民、外省人,都带有对土地的吟唱,但和时代分不开,所以就有了很多政治舆论。但无外乎都是在歌颂中华名族和她的寸土山河。 |
|
民歌三十民歌四十都看了,幕后也看过不少,所以并没有特别震撼,最有意思的是侯德健和李宗盛的一些话。导评音轨听到陶晓清和侯季然的解说倒是非常有趣,原来纪录片是这样拍出来的。 |
|
從頭到尾哭成花臉貓,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代歌曲,台灣民歌四十年,走了的、還在的、離開的、回來的,就這樣一群人,走過了四十年還有人情在,他們很豁達,沒有強迫年輕人一定要繼承些什麼,他們只是努力的堅持著,享受這當下的片刻,讓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記憶,消失的慢一點,再慢一點。。。 |
|
美丽岛的政运,可乐瓶的传说,侯德健的彷徨······我们一代人,听过,唱过,行过。 |
|
去年十月在西门町看的电影,见到了李宗胜,蔡琴,陶晓清,还有最爱的魏德圣导演。最美好的回忆。 |
|
致意气风发的青春;致每一个在彷徨之中,曾呐喊、曾追寻、曾自我拷问的灵魂;致无从愈合的乡愁;致那一根枯木之上凝结的海盐;致顽固;致那瓶未曾砸碎的可口可乐。致这四十年。 |
|
星光璀璨;哎呀真好;有意无意地和运动,和社会,和时代,和这个社会的根一起成长;对抗时间的方法之一,所有的歌手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歌,在我的十九岁,二十岁,二十二岁等等;我在这个年纪,碰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了吗? |
|
跟着歌一起飞 |
|
民歌四十年。听到马世芳采访这部纪录片的导演(http://t.cn/Rc3upWZ),纪录片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了。 |
|
【龙的传人】那部分最令我感动,无论是李建复讲述都灵冬奥双人滑他最感动的一次听龙的传人经历,还是侯德健娓娓道来。而我最感动的一次是看吕乐的【美人草】,结尾看似闲笔的合唱,气势恢宏感人至深。【美丽岛】也曾令我感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希望越来越好吧。 |
|
看到这个标题,才觉得准确点,之前一直以为要说四十年来的台湾民歌历史。后来才觉得是几个台湾民歌手的“一年又一年”,而“民歌四十周年”就是那个春晚。还活着的人,在怀旧,在告别;故去的人早成为神话和传奇。从某个角度来看,可以从中了解到两蒋时期的台湾一角。 |
|
拍得有点简单,难得的部分是历史性影像资料。 |
|
豪華的演唱會花絮,歌手的生命故事與今昔感觸,每一段音樂結束疊合下一段歌手將登場的神態,所有人的人生都被民歌運動所串連,但每個人也都四散在不同的敘事裏。侯季然很會抓流動的節奏與意在言外的對照。民歌運動確實覺得已經是老人的青春往事了,青春就是一種昨是今非,成年後拋下,老年再拾起。 |
|
虽然不了解那个时代,但依然觉得很好看很感人(李宗盛大哥又提到了苏打绿 |
|
本以为是音乐纪录片,结果并不是,歌是引子而已,讲的是人,满满的人情味,满满的怀旧感。但愿人长久,五十年再见。 |
|
故事脉络清晰,杨弦,胡德夫,杨祖珺在前,木吉他在后,挺好的 |
|
陶女士的客厅也会是民歌史里的一个传奇吧! |
|
最近感受到强烈的负面的孤独,和对未知未来的恐惧,但我想这个片子再次抛出了答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李宗盛说怕回去送瓦斯的时候泪目,任何一个机会,也许都是最后一张船票;除了讲述了40年的歌,还有40年的人,片子温柔,想拥抱他们 |
|
回娘家看的💕 |
|
陶晓清太虚伪了 |
|
杨弦、胡德夫、陶晓清、吴楚楚、杨祖珺、李建复、侯德健、李宗盛、邰肇玫……人物阵容太感人。 |
|
民歌30年的时候就有很充足的dvd资料,所以没对这次40年纪录片抱什么期望,佩服陶晓清在这时候还敢说真话,还写不出中文好歌时唱洋歌有什么错,洋歌本来就很好听嘛。 |
|
她说,当年唱《小茉莉》的时候只有十九岁,现在她是五十八岁的老茉莉了。
在银幕前听五十八岁的你唱《小茉莉》也是好听到想哭出声。 |
|
包美圣的声音一出来真的是吓到我了,怎么还能那么清亮,韩正皓那一段特别动人和感伤,民歌五十希望能去现场听听 |
|
老侯在北京的房子不错啊,长安街,三环内,厉害 |
|
没什么轰轰烈烈,这就是民谣,淡淡的,却留在了一代人的回忆中。 侯德健最后说的太动人了:“一根枯枝,浸过盐水,拿出来风一吹,等盐结晶了,就变成你最喜爱的东西,变成一个宝贝,你觉得一个女孩是天仙的原因,并不是那个女孩是天仙,而是你的荷尔蒙的浓度到达了可以结晶的浓度,我们听到的歌也一样,等我们耳朵的浓度够了,飘过来一首歌,就是它” |
|
邰肇玫老师好可爱,胡德夫老师好可爱,陶晓清老师好可爱,还有太多太多的创作者和民歌作品,他们都太可爱了!PS.片尾的歌曲《鹭鸶》,由苏来作词、作曲,郑怡演唱,非常美妙动听。 |
|
夕阳照着我的小茉莉 小茉莉
海风吹着她的发 她的发
“大家不必念念不忘这个时代,每一代音乐人都有他的面貌” |
|
情怀加星 |
|
这是一部非常舒服而且悦耳的纪录片,台湾独有的慢活气息弥漫着整部电影。除了因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没有这四十年的情感记忆之外,休闲时看看,当做一种对台湾民谣的八卦其实还挺不错,只是因为大部分歌手都不认识,所有当镜头在记叙他们的生活时,没有太大兴趣,但是他们的乐迷应该是挺感兴趣的。台湾民谣是有故事的的歌,是能勾起人对岁月回忆的歌,这些歌和所有流传下来的经典歌谣一样,有人文有故事,希望能流传下去。 |
|
“与其在那哭在那伤心 不如想想自己能做什么 那就擦亮眼看清楚嘛” 蓝光特别收录侯季然随片解说讲评;民歌四十之歌手剪影 那时候走过台北、高雄和深圳 民歌五十又会变成怎样 |
|
前半段相当精彩,全程尖叫,状若在演唱会。啊啊原来杨弦真的在旧金山开公司,啊啊那个愤怒中年就是杨祖珺,啊啊吴楚楚居然一直在餐厅唱歌唱到70岁,啊啊龙的传人真的宝刀未老当年如果他没来大陆李宗盛根本没机会吧!最后当然是无处不在的李双泽,所以陶晓清就真的有点……是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啦!理解粉丝骂战的心情了!这片24小时循环播放,跟上跟上! |
|
民歌民乐所能唤起的民族情怀有时候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而且是种温柔抵骨的力量。音乐不会老,但人会老,看这种有时间跨度的场景总是眼窝太浅。 |
|
廿 卅 卌 ~~~ |
|
有点失望,感觉素材剪得太乱了,而且浮光掠影的,配不上这个题材。不过令我有点感动的是他们一代人都老去了,但是那种情感不会老,反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动人。我觉得一个人只要参与或是经历过那样一个美好的时代,便已经足够值得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