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双皱巴巴的高跟鞋
一张演讲照片
一个苦涩的微笑
女性的梦想永远在那都只会变成梦魇 |
|
这部平静而悲伤的片子,看到最后我居然有点……没看懂。我感觉这部片从一开始的宗教环境、阿富汗难民生存困境展现和女性对人权政治权的诉求,到最后似乎变成了对人存在状态的展现。这些人,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们该往哪里去。他们只是游走在废墟和荒芜中间,寻找着那不在场的上帝和自己存在的点滴意义,就像《下午五点》这首诗中哀悼死去的牛和重复下午五点这个时间一样,哀伤而神秘、不知其所谓何…… |
|
美工印象深,用别人的话说是,情节还有点匠气。3星半。 |
|
今天的阿富汗,已经被塔利班统治了,已经进入了黑夜了,不过没有进入黑夜又怎么能迎来拂晓呢? |
|
年轻人在意外中死去,永远回不来,梦想就像虚幻的照片;国家就像断奶的孩子,人们是饥饿的马,饿着还要远行还想回到过去,人们都是被榨干的牲口,困在迷途,找不到方向。 |
|
导演在苦难弥漫之处,聊梦想,用诗意描述最沉重的地方。阿富汗,女总统之梦,女人的面纱戴着和放下,诗歌,动物,孩子,一切都死了,自然而然地。 |
|
年轻的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的又一部长片。很棒的电影。理想是什么?理想就是在贫瘠得连一坨牛粪也没有的狂野开出一朵花,这朵花是一切,因为有这朵花人才是人,虽然这朵花注定要凋零,可是它成全了人。女孩是靠了一朵花才活出来一点人的样子。信仰是什么?信仰是空旷的土地里长出的飘渺的水榭阁楼,因为老人信,这飘渺越来越真实,越来越让老人离不开它。正是这信仰,老人活的才像是一个人。爱情是什么?在食物和水都匮乏的地方爱情是自己给自己的承诺,男孩因在她而活的有了点色彩。当然,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可是对于当地的人民来说,却又千真万确的实在。 |
|
24岁莎米拉惊艳之作。1.故事发生在被轰炸后的喀布尔,年迈的马车夫正给他的家人寻找一处避难所,而他的女儿则梦想成为阿富汗未来的总统。在生活施予的苦难中,这家人选择远离这座城市去寻求所谓神圣的庇护。导演以诺切拉切入这个千疮百孔国家的剖面,其中穿插着塔利班武装恐惧及宗教意识狂热的平民群众、男权社会下女权主义的微薄反抗。国家的困境亦是人民的困境,诺切拉便是整个阿富汗女性生活缩影的象征。2.流离颠沛下的美丽传说,白色高跟鞋具象禁锢的身心挣扎。诺切拉在废弃大楼里光脚跳格子时,无奈与悲凉漫浸至整个屏幕,脱掉鞋子可以卸除所有束缚,她虽然坚持抗争,但若非时境所迫谁又愿意如此。3.永远在路上,一直在追寻(水、食物、家园、远方的丈夫)。4.我不喜欢政治,我喜欢真实的生活;诗意化苦痛,一滴荒漠泪。 |
|
这种民族国家如何能够从人类低地走出来,除了被先进文明殖民,我是想不出其它的可能。可先进国家的殖民潮已经结束了,跨国公司取而代之,如今也势微,而且这样的火药桶地区,跨国公司在地球上有众多选择的情况下,连考虑都不会考虑,而他们就只能寄希望于出现政治强人。人类最初从非洲走出来也就是这个状态吧?这么多年毫无长进,也是挺了不起的,你们能活成这样。我族走另一个规律,300年一个轮回,瞎折腾。 |
|
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有个梦。 |
|
封面太吸引人了!好有魅力的面孔,美,有时候就是这么回事,在于发现那些面纱下的静默。 |
|
太棒了,生命中的电影。这女人引人无限遐思,24岁的萨米娜已到逆天地步,水准比她父亲还好,镜头与镜头间延宕开悠远韵律直击阿巴斯,最善用"物"导演之一。 |
|
莎米拉玛克马尔巴夫,2003。导演通过邻国阿富汗的故事寄予了很多政治寓意。关于选举,关于女总统,但电影中透露出的绝望和萧杀也让人十分记忆深刻,随处可碰的地雷,无法自足的基本需要,水,食物,栖息之地,远方丈夫的死讯,臂弯里孩子的停止呼吸。宗教是苦难者的庇护所,真主是生命的唯一信仰。 |
|
“阿富汗的女人到底犯了什么错呢 她们要工作 但是无权接受教育 他们被困在家中 承受着最可怕的不公” 每个人都不想和政治牵扯在一起
每个人却逃不开政治圈套 女人能成为总统吗? 盲人能成为总吗? 同性恋能成为总统吗? ……… |
|
所有的战争都充斥着华丽的谎言,什么宗教啊、主义啊、人权啊、信仰啊,人民的善良和无知在暴力和欲望中被碾压得粉碎,只留下生灵涂炭和民生凋敝。所以本质上来说,本拉登的塔利班和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甚至安史之乱和十字军东征,都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殖民主义时代已被人类历史遗弃的二十一世纪,因为经年累月的战争,民主科学与文明古国的阿富汗仍然遥不可及,令人叹惋。看着那些满怀希望与理想的穆斯林女孩们过着这样的日子,真是悲愤交加。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如何打造命运共同体? |
|
阿富汗女性凄苦命运,男权社会下女权主义的反抗(关于当总统的辩论与梦想),白色皱巴高跟鞋的象征(身心禁栓下的渴望挣脱)。过于侧重人物的刻画,情节连贯完整性稍缺。 |
|
这部剧比《黑板》给我的震撼还要大,比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老井》,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更让我感受到黄土地的魅力。总统第一次演讲都是对着牛和马,后来他们面对人民,就把他们当做牛和马。我的诗也都是读给牛和马,读给人们的时候,我就当他们是牛和马。这部电影太棒了,过分震撼。很多隐喻,非常的自然,很多的意象都非常的经典。不知道怎么赞美这部电影了。 |
|
loose narrative…但是对伊朗现实的描述太过真实,触目惊心,无论是宗教还是政治,都在对平民做最惨绝人寰的压迫…太可怜了 |
|
有堆砌苦难之嫌,但更该说是对人民状态的铺陈。
既然时常将女性主义置于其他表达之上,又何必设置诗人一角来支持引导女主呢?
动物的使用丰富而得当。鸡常常作为闯入者打破情境推动情节,马和驴则成为挚友和依赖。
其实最感慨的是,也没过多久,关于塔利班的讨论已经销声匿迹了。我们的注意力从一件破事儿跳向下一件破事,而如果他们自己也都无暇顾及政治,就再也没有人关心这些国家了。 |
|
虎父无犬女,小马克马巴夫,不错的电影。 |
|
绝望的智识,标准的马克马巴夫 |
|
所以,全篇较为游离随意的剧情之后,一切都是指向死亡的,没有退路的。 |
|
萨米拉美女的作品都给打5星,比苹果的水平进步了很多,题材还是西方人喜欢看的,连电影的名字都是西班牙的一首诗,只有西方人才能真正理解诗的意思,也就能完全明白电影想表达的意思。阿富汗老一辈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发展,女性再有思想,再有能力再想做什么,面对如喜马拉雅山脉一样高传统思想文化之山,只能绝望的叹息。 |
|
4.5 杰出的心灵现实主义之作yunpan.cn/QNueMDIianh8I (密码:2a5a) |
|
人物之间戏剧感很强的朴拙对白却造出一股直指人心的力量。后半段开始镜头总是在那个角度和距离拍摄人脸,稍感不适。反映现实但没有在现实的表现中被套牢的作品,有智慧的导演,强烈关注。 |
|
可怕的下午五点,其他的一切都死了,只有死亡。 |
|
看完这部片,心中更爱国,宁做赵家狗,不做绿国人 |
|
对政治闭口不提的人参与其中,一心热血想当总统的女孩却只能为栖息之所颠沛流离。
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感太强太强了 |
|
诗人遇见女总统,小白鞋子在走廊上哐哐作响。每天下午五点钟,一个令人伤感的时辰。 |
|
Women’s Global Vision 第13周的作业,很喜欢!特别是看了The Hurt Locker之后,感觉这个电影提供了不一样但是更人文主义(?)的思考 |
|
父亲无处祈祷,女儿无人可说词,儿媳无奶可喂,国家依然在寻找安定的路上。 |
|
Samira以一个阿富汗女性作为切入点,窥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塔利班的余威、宗教狂热的父亲,看着如此灵动的女孩子向生活妥协应该是令人心痛的 |
|
女性特有的敏感。 |
|
战争到底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看了觉得心酸。。。 |
|
太沉重了看的我,难受啊!该死的战争! |
|
荒凉的城市 永远的没有希望。。。。。 |
|
对于一个23岁导演来说,镜头间的节奏好的可怕 |
|
真有灵气啊,除了创伤,战争还带给他们什么?即使再如此禁锢的思想下,依旧有斗争的希望与愿景…… |
|
炮火轰站过的喀布尔,饥饿的人们从一片废墟辗转到另一片废墟,饿死的驴,迷路的老者,烧毁的马车,冻死的婴儿,战争的悲楚都被人们揽在怀中,挥之不去。 |
|
小萨同志最感人至深的阿富汗战争电影,以敏锐而深刻的视角,呈现出了现在阿富汗社会的一派巨颓废景象,和对妇女无止境的压迫,一部无比悲恸的片子,哀愁中寄予了和平人士和穆斯林兄弟无比的希冀! |
|
女性视角 阿富汗 政治 影展最爱了 但不能说投机取巧 因为可能事实就是这样 |
|
太惨酷的生活 |
|
太棒了 她在面纱下的美令人动容 原来美可以如此简单 |
|
也许初为人父,看这部片子的视角自觉是不一样的。最近才开始真正接触宗教,并且开始思考…… |
|
不仅仅是苦难的历程。那些绝不会实现的希望才是最深刻的绝望。 |
|
真的真的很绝望。整部电影一直很压抑,但这也许就是她的迷人之处吧。延续伊朗电影的一贯风格。看似trifles,实际上暗流汹涌。 |
|
如果我的资源是超高清就好了
那个巴基斯坦男人看起来有点像谢霆锋
“啊!可怕的下午五点!
所有的钟表都指着下午五点
这是被下午囚禁的五点” |
|
有才华的小姑娘,她居然那么年轻就懂得什么叫克制。👍 |
|
流离失所的悲伤故事,国家的困境,人的困境。 |
|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断壁残垣的战乱之后,一个老父亲带着儿媳、尚在襁褓中的孙女与老人的女儿,不断流浪,等着开卡车的儿子从巴基斯坦回来。女儿梦想有一天成为阿富汗的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