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法斯宾德思考过后,我们该思考什么。旧版是对本片人际关系的最好注解,甚至能够替代这又一次的拷问咀嚼,将视角更多随着角色们对前人命运的模仿而逐渐渗入当下困扰整个欧洲的融合困境。或许创作者从未期待超越,而是请过去附身,循环的恐惧从未停歇,并将加倍奉还。可怜之人与可恨之人下次的相遇,仍会在此,末尾鸟瞰的人潮之中,苍穹又在注视着谁。 |
|
导演功力扎实,视听俱佳,现代改编完美融入当下德国,但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都带有浓厚的古典气质与宗教意味。不过部分配角的塑造稍微差了点 |
|
4.5 不完美但是看哭了。这些天第一次落幕后听到有人吹口哨欢呼。Döblin的原著是我读过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德国文学之一,虽然剧情压缩在3个小时显得过于戏剧性了一些,原设定中和社会政治因素相关的插叙全被省略掉,用较cliche的灯红酒绿来展示欲望的暗涌也稍显俗套,但原著中命定的原罪,无意识的本能,爱欲与死亡的驱力,肮脏牲畜般卑贱又卑鄙的生活和人想要做个“体面人”的希望,时至今日,仍然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这一舞台上彼此拉锯。 |
|
明知道是浪费时间,还是硬着头皮看完了。 |
|
3.5 Competition 视听有建树亦有故弄玄虚之嫌,追求现代议题用移民设定来改编反而失去了原作和法斯宾德改编版的力度。Reinhold的演员特别棒,整容式演技,压根没看出Paula里面演她老公的那位。 |
|
第一眼有被炫到,隐隐流露出金熊像,之后每回想一次都减分,三个小时的电影里有过多废笔,起承转合的各章节之间缺少润滑,角色的心理变化莫名其妙,难民问题的讨论也经不起推敲。 |
|
好莱坞应该特别喜欢这个导演,拍得华丽又扎实 |
|
四星半。“你的肤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穿着什么”,这样的台词像是影片的一个缩影,对你说这话的人,永远不可能让你转变身份,因为他们本身就已深陷囹圄之中,而你披起的,很可能是魔鬼的袈裟,不仅让你万劫不复,更可勾出你心底的魔鬼。影片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现代化的改编,尤其对难民的探讨格外立体。男二号阿尔布雷希特·舒赫将恶魔与懦弱集于一身,抢尽所有光芒。 |
|
#70th Berlinale#主竞赛。拍得还不错的大情节剧。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的改编策略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把故事放到当下的空间来讲述,其二则是把男主角Frantz改成了一个原名Francis的、来自几内亚比绍的黑人难民(因此也增加了一个“命名”/身份认同的情节点)。将主角改成黑人难民这种策略,不由得不让人想起法斯宾德在[恐惧吞噬灵魂]里对道格拉斯·希尔克(瑟克)的[天堂所允许的一切]的改编。影片共分为五个段落和一个尾声。由影片中Frantz的真爱,被Reinhold因嫉妒而掐死的妓女Mieze的全知视点预叙式的叙事旁白引导,加上Francis的创伤回忆/梦境,使得影片显出了一丝“对抗命运但终于失败”的希腊悲剧宿命感。影片的主题也基本可以总结为“他想做个体面正派的人,但社会不给他机会,因为他是难民”(这一点不由得又让人想到[流浪的迪潘]) |
|
好的导演从情节剧内部提取内核,差的导演从情节剧外部植入内核。身负政治意味的角色处于一个近乎中空的社会环境之中,莫名旋转左摇右晃的镜头则进一步拉远了观众与角色的情感距离,这样的改编纯属买椟还珠。 |
|
男主背单词居然不背词性,要吃苦头的啊( |
|
3.5星吧。与魔鬼共舞,拿什么救赎? |
|
回头细说,希望将来可以改五星。预定舒赫今年德国电影奖最佳男配角。 |
|
目眩神迷的视听语言。可惜后半段华丽褪去,剧本的疲态亦开始暴露。与恶魔同行、人对抗命运的原著,拿给法斯宾德来拍拍了15个小时,新版用3个小时进行现代演绎(还加入难民政治)未免有些不自量力。两男主的化学反应绝了… |
|
中段全靠情绪化的摄影,意识流的剪辑和全知视角的旁白在推进剧情,叙事虽然不是强项,但却将视听的魅力发挥的很不错。看到结尾才明白这个导演的目的,原来想讲的不是故事,而是去刨析男主角的心理,他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最后故事用了一个这样的方式让他想明白。 |
|
It almost got me as a new Berliner Film till the bad influence of Malick kicked in |
|
这种东西,拍三个小时,一看就是舍不得剪,来来回回就这么点事儿,第三人称背景讲故事,故弄玄虚,拖拖拉拉,太多多余的东西,神神叨叨的,拍的真不咋地 |
|
四星,金熊预定,导演掌控力和剧作能力很强,未来可期。 |
|
如用这本一百年前的小说人类境遇诠释欧洲难民的问题,电影里的口号和角色对立显得立场单薄不够深切。当代的电影技法和情节堆砌的编写又使得在小说和法宾斯基剧之上改编十分平庸。 |
|
#Berlinale2020 提前退场了…… |
|
痴情的女人,断臂的男人,恶毒的损友,和法斯宾德版有很多可对应的,历史的档口不同,电影的内涵及归宿遂不同,白人有白人的困苦,黑人有黑人的迷惘,纳粹的风潮之前,所有线头的端点都是绝望,难民潮席卷时,欧罗巴可否逃脱天意的制裁? |
|
三个小时太紧凑,虽然是顺下来了,但讲完这么一个三起三落的故事还是显得有点潦草。原著内核和背景彻底剥离,填充了新的难民题材+黑帮类型组合,于是Reinhold所有的恶都变成了个人行为,Franz也成为单向的受害者。不过最该保留的,或者说难民问题的实质,不恰恰也就是原著的内核吗?且不说艺术手法上,编导对原著的理解能力也与法斯宾德相去甚远,最遗憾的是阉割了Franz的精神重生,以形式感很强的剪辑一笔带过。另一方面,这版的女性形象更加现代,尾声接回原著开头这个想法很牛逼。总体瑕瑜互见,算是一个愤怒炫酷但表达无力的尝试。 |
|
极具风格的表现主义,一针见血的欧洲难民问题,三个小时,五章篇幅,男主在绝境中和命运负隅顽抗,在人性纠葛中被仇恨吞噬。 |
|
#Berlinale20-23 三星半。具有高度视觉风格(霓虹美学、降格旋转镜头等)的情节剧。主题上关注的是非洲难民在德国柏林地下贩毒网络的浮沉之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节奏略微有些拖沓,情绪有时渲染过分,如果再凝练紧凑一点会更好。作为导演布尔汗·奎巴尼的第三部长片,未来值得期待。 |
|
看片的过程中,我好像经历第一次听blur的13时,那种朦胧的痛感。谁不想好好生活啊 |
|
像是Netflix出品的那种电影,放在柏林主竞赛有点串场的错觉。三个小时的片长并没有炮制出史诗片的格局和恢弘大气,反而更接近电视剧的节奏感。看起来集中了不少当下欧洲的热门话题,但是导演却将精力投放在人物和情节上,并没有专注于挖掘这个黑人难民角色的丰富内涵,及其背后暗藏的社会批判意义,实在有点浪费。 |
|
旺角黑夜。 |
|
黑白双煞震江湖,迷幻多彩霓虹灯和酷炫前卫电子乐掩映下的罪恶柏林。深陷的泥潭易进难出,他一心想做个好人,却逃离不了使坏的命运。你当他朋友和兄弟,他给你背后捅一刀。男二真是深谙人心控制诱骗压榨之术,戴着面具的魔鬼Reinhold,坏到咬牙切齿。脚踮危险边缘如手执屠刀劏牛,浪子回头后重生顿悟《哀悼基督》。根本没必要拍成三小时这么长,前若干部分乏善可陈,如此出色的题材和剧作底本,本当焕发出提神的深度和力度。黑人男主小哥帅气性感身材超好,Albrecht Schuch过目难忘的表演宣告德意志演艺圈又一位痞子气小生的崭露。短金发大白胸的Jella Haase精灵可人,和Schuch哥哥明显更具十足CP感,什么时候能看到两人演情头?亚历山大广场,柏林电视塔,好想去柏林玩啊!@德国电影节澳门站 |
|
5.0。變更年代和主角身份,並套上些類型片元素和花哨的技法,都沒能讓導演離真正的苦痛貼近分毫。 |
|
毒品电影,我看了太多太多。当你要是如此魔幻风去讲故事。我就有点接受不了啦!三个小时,这给我看的,昏天暗地的 |
|
640|视听语言观感还是很舒服的,这个结合了德国社会问题的名著新编也算是完成了任务,就是片子略长,最后一个小时走向抓马,五个故事更像并列而没有递进,不够有劲,有点遗憾。 |
|
感觉导演更适合给Beyoncé拍MV。 |
|
不太了解原作,但感觉这个章节的划分有电视剧的感觉,整个故事也充满了迷你剧式的奇情滋味。 |
|
To live is to learn, to love is to suffer |
|
0227 |
|
这个故事移植到今日的柏林难民就和原著根骨违和,而且编的太戏了。加半星因为视听语言真的好 |
|
毫无亮点 血滴在一杯水中也不会显出任何红色:痛苦已经稀释到极致 出狱段落由原著开头移至电影片尾算是巧思 但除此之外文本和叙事严重割裂 拿了原著的关键剧情但篡改/削弱了逻辑关系导致情绪链条被迫坍塌 不过Reinhold演员非常出色 深谙德布林和老法版本里人物的阴郁/欲望/绝望 期待这么久还是给个感情分吧 / "das war ein Liebesdienst" |
|
难民在德国的身份认同 |
|
男二演技简直出神入化,绝了!好爱这种畸形的爱,疯狂与懦弱于一体。“我从未体会过爱,它到底是什么滋味”,或许爱是毒药,要用生命来献祭。
三个小时能把难民、阶级、爱情、宗教等复杂主题讲成这样,也确实不容易了。当然深度确实不够,也显得有些模板化和套路化。
anyway,影片有一种噬人的迷幻美。一方面得益于优秀的摄影和配乐,另一方面更得益于演技又好、长得还帅的男二。我可以一万遍。 |
|
融入当下欧洲难民观的名著现代化改编(感觉未来此类型会很流行),但是太过依仗原著故事底子,在人物角色的行为动机塑造上仅呈现出一种“会这么做,而不是为什么这么做”浅白观感,也让180分钟时长只能在出色的视听语言把控中推进 |
|
柏林电影节就这?是不是难民题材自动加分,不就是一个黑人偷渡客在柏林贩毒的生活故事,看不懂一个现实题材为啥子要走意识流剪辑路线,还有那炫到迷幻的霓虹灯美学,还有那硬要靠近原著而加的独白,难道不是为了掩盖剧本的不足? |
|
这部片看得我很痛苦,技法明明不错,但是表达非常浅薄,如同看《后翼弃兵》,把男人的故事套在女人身上,如同把砂子和糖混在一起令人难以下咽。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难民,到达一个“陌生的天堂”,他们到底惧怕什么,渴望什么,背负着什么,导演理解是错位的。Francis的原罪,他为何要做一个好人,他早年经受的痛苦和罪恶,在一个无法跨越种族、肤色、宗教、语言、文化差异的环境中,对于同乡的情谊,对于未来的预期,对于苦难的承受,变化是否能如此简单,他与身边的人是否真能平视,还原到纯粹的善与恶、爱与恨,以此完成人性、环境、救赎的思辨,与原文的主题暗合,我想这部电影在这一点是不成功的。《悲惨世界》(2019)讲了与雨果不同的故事,但承袭他的内核,而这部电影模仿了故事,添上几笔浮于表面的口号,却简化了Francis的苦难。 |
|
「混沌未开的丛林沼泽」一座同时存在希望和毁灭两种人格倾向的城市,被同时困窘的两个灵魂。电影现代化改编依然倾向于情节剧,强视听表现主义+难民身份探述可类同欧迪亚等现代类型作者,尽管那是刻意的,但无可否认那些流俗的色彩和夸张的镜头也是通向未来自由姿态的方式——气质吻合地域。符号隐喻替代了具体行为动作,同样可延伸出强烈的印象魅力,某些局部更为崭新。不过核心还是宗教寓言式的悲剧色彩,旁白的夸张衬托更是切入情节剧般赘余的下怀。应该更为精简大胆些,让符号和情节走得更远,能明显感知到奎巴尼在三小时中于故事中的局限束缚。柏林苍穹下,屹立在亚历山大广场之上的电视塔,庞大的躯体凝视着脚下的所有人,同时也在吞噬着你我,思索着体面的德国梦。创作基调注定了它的高度和短板,但至少对于德国来说,是一种独特具备力量的存在。 |
|
一方面是太多冗余的段落,女生的独白太密太文学性以至于做作,男二抢了太多戏让我一度以为这是讲两个男人爱恨情仇的双男主戏。另一方面是对男主角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浮皮潦草的交待,酒吧的两个女配成了故弄玄虚的装饰性工具人。看完《托尼厄得曼》和这部电影后,应该短期内是不想再碰当代德国电影了。 |
|
导演很有才华,虽然叙事拖沓节奏感也不好,但依靠视听语言带来的独有魅力也有别样的观赏效果。 |
|
4.5。1.把背景嫁接到当下德国,话题引申到德国的难民问题,探讨的却还是人的存在问题。2.精准的跟拍镜头、声画处理上刻意为之的不同步,都是导演能拿出来的最好水准。 |
|
60$ 香港電影資料館 德國電影精選特備 GFF 港譯:罪夢柏林 前面的男生跟我都斷斷續續睡了好多次
視聽、美術佈景、燈光設計都很個人風格,各種性別之間影像張力倒強,只是本子碎到有種莫名的陰森,繼鯨之後又一齣white gaze強到令我不適的片,黑人他者身份彷彿成立了歧視的合法性,而黑人他者(immigrant)尋求主體的方法是擁有德國人擁有的一切(& typical white wife)實踐建構主體過程中自我是被塑造的可棄之物,成為兩邊不到的被放逐者。敘事癱瘓、紅幻夢魘、藍虛妄境、兩色混紫、渾濁海水、待宰奶牛、形塑脫軌、秩序之外,貌合神離黑白兩佬、非我族群之排斥、垂死掙扎之愚昧,自我意識的確立還得靠拿到German passport之後啊 |
|
幸好不是什么太有深度的片子,三个小时也不太难熬。黑帮/种族/难民/狗血题材大杂烩。里面的变态毒贩白人男二莫名很有戏...很像Sam Rockwell会演的那种缺爱的变态角色...而且这片子德语英语混合说还蛮有意思,男主从片头还只会背Sonne Haut这样的单词到后面德语流利听说了真tm让我羡慕! |
|
7.4/10 #2020观影补标 |
|
一部充满着野性力量,混合着古希腊悲剧美感的移民题材电影,兼具着现实主义的残酷和导演个人美学表达的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