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th Berlinale#奇遇单元评审团特别奖。7分,科幻片拍成这样的强烈风格,真可以表扬一下。其实后人类的议题已经通过记忆的话题探讨得挺深入了,故事做成三段可能会更精彩一点。 |
|
6/10。开头很吸引我,洛丽塔的外衣下是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沈思。拍出了性的暧昧,物种间永恒的疏离,但昏暗场景过多了让我会出神。可以看到导演未来进入三大主竞赛的潜力。 |
|
暗到极致的自然光 不平稳的画面 现场收声 几乎利用纪录片的手法来营造了一个空寂 遗忘的氛围 一定程度的感官剥离像故事里虚无的记忆 游荡在不同个体的身上 诚然离群索居的pedo 孤独的老妇人 都表达了难以言喻的需求群像 但如若人工非智能则如何?私人化被抛弃的某种程度 记忆和人性能否共存 能够感觉到导演的点 然而这个故事实在过于破碎 也正因此笼罩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 但不得不说是一种正向的尝试 |
|
蛮有回味的一部,临了还是能感觉到残忍 |
|
一树梨花压海棠。海棠心事谁人知。她是由数字和信息组合全知全能的神,她是暗夜里窃窃私语随意穿梭的动物,她是落地窗背后凝视深思的欲望。在被需要时她是男人发泄欲望的工具,是搔首弄姿甜美懂事的洛丽塔,是性别倒置情感寄托的物体。开头和结尾的呼应让人震撼,在耳鸣失落的瞬间是陷入无限沉思的深远的现实主义。首映后的问答应该是全员出席最全的,女导演年轻又有才华,小演员让人惊艳,真的未来可期。 |
|
7.5/10 |
|
柏林遇见单元的电影总能带来惊喜,风格强烈的科幻片,与《我是你的人》相似的人工智能主题,却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人生的迷惘、对过去的执着、孤独与迷惘都被细致地缝进电影的昏暗森林、细碎雨声和呢喃低语中。 |
|
算了,我就当是我蠢吧。相遇单元一共看了五部片,没有一部是我看得下去的。 |
|
小女孩绝了。 |
|
怪力亂神⋯⋯anyway這款鏡頭+攝影機光圈很棒1/4 0628 |
|
还真没觉得像希腊诡异新浪潮,就觉得神神叨叨的,故事表达其实不隐晦,但是讲述方式又很不抓人,夜戏完全看不清,比较闷。另外这片子前半程有些镜头看得我还挺观感不适的。 |
|
nb的另外一部,把浓烈的变态的欲望拍的这么清心寡欲,还能悬疑科幻超现实,讲述人性和现实意义,很特别 |
|
乍看上去像是希腊诡异浪潮,然而缺乏一个密闭的乌托邦环境,故事的背景是敞开通向现实的,同时也暗示着近未来的特征。表面上在探讨人类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人类要依靠人工智能来发泄肮脏丑陋的性欲,以及为悔恨内疚找到情感宣泄的替代品。然而,事实上却暗中刻画纠缠于记忆的人类,当人工智能承载了我们的记忆,自然也道出了我们的烦恼所在。 |
|
飞跃塑料恐怖谷,落点却是空洞且毫无必要的挑衅。 |
|
节奏太慢了 前面没有什么能引起我继续观影的热情 |
|
从呢喃开始,以呢喃告终。情节有点类似兰斯莫斯的电影,但质感完全不同。喜欢港译(还是台译)片名《人工失格》,想起很多梦核气质的影像和音乐,在梦幻又冰冷的寂静中,生死、记忆、伤感和病态之恋,终归于呢喃。 |
|
震撼 巧妙 |
|
【3.0】我痴迷于一切美得很空洞的沉默之物,亦即一种极致的唯美主义,但我讨厌对空洞之物的强行解释,对唯美主义的意义附加,所以这部电影我只认同前半部分。 |
|
93.34 |
|
非常有想法的科幻片,暧昧的主题,人与物种之间关系的有趣角度,和疏离又香艳的镜头语言。只是过黑的段落专场方式有些不适,但其实是非常契合主题的一种表达方式。很大胆。 |
|
让我想到《杨之后》。以ai视角反观人类。 |
|
#BerlinaleEncounter 毫无想象力,空洞,只剩production values |
|
有意思 |
|
You smell like cigarettes and suncream. 主视角长镜头产生诡异的机械感,在模糊与清晰之间流淌。有些画面非常暗,我只能努力寻找光。人工智能情感的赋予和馈赠,兰斯莫斯后继有人。 |
|
我不理解 |
|
+ |
|
总是关于人的,面对事实的脆弱与无力。形式上的相似弥补不了真实的创伤。悲痛依旧,甚至变态。 |
|
我看不懂,也没受震撼。 |
|
柏林遇见单元,有点像兰斯莫斯早期的作品,像《阿尔卑斯》,继承诡异的特点,但是削弱了故事性,个人风格太强烈了。 |
|
个人太喜欢了!没有剥削任何一个可能涉及的母题,机器人的设定仅仅是用一个明处的奇观去反衬暗处的更广阔的奇观。有表达欲但极其私人,非常克制但许多场景都仿佛要把观众吞食入腹。四两拨千斤。结尾把那种类似寓言式的故事性再次打破,又回到了情绪,电影本身既是主观感受的具像化,尤其是摄影机的运动和自然光,又是一面镜子。另外我还看到了恶意,对家庭关系的不信任,对暗处和道路的谨慎,对人类感情的嘲讽。很多地方甚至达到了类似恐怖片的效果,当然这和恐怖谷也有关。还有那种满满恶意的几乎是挑逗性的推进,让观众陷入不断的怀疑中。anyway选择来看它真的太好了!实打实M了一把,爽 |
|
+ |
|
....? |
|
如同把DAU系列行为艺术升华成为一种思潮,人工智能的思辨是虚伪的,人性阴暗面恋童癖的欲望欲壑难平 |
|
It bothers me a lot… like, is this really necessary?? |
|
有点老套的故事 但氛围感不错 |
|
5.5分左右。
光影打得很美,冰冷的氛围感,几乎没有故事。 |
|
寂寞疏离的氛围营造,记忆和情绪仿佛成了水,涟漪在暗夜的虫鸣曲调里,窸窸窣窣,是未曾赋予意义的文艺。专为电影节而生的电影。 |
|
两星半吧。开头画风还挺喜欢的,后来还想说最近看的Al设定电影还有点多,没想到往后画风太过诡异了。。。 |
|
乌漆嘛黑拍了个什么玩意。 |
|
这种神神叨叨的片是真的喜欢不起来,画面如此之暗是要表达个什么 |
|
记忆是痛苦的根源,你能不记得,便是福气了。 |
|
Mubi. |
|
画面营造的不安感非常成功 画面可圈可点 风格强烈 但是故事内核的探讨和人工智能关系不大 甚至感觉有点多余 |
|
(相比于希腊诡异浪潮,剧作和调性更像是《幸福的拉扎罗》那一卦的意大利电影) 讲述记忆叙事的联结,说实话其实给拐卖题材电影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太沉静了以至于无法感受到诡异浪潮那此起彼伏无孔不入的荒诞感 2.3 |
|
被你当做掌中宝当做欲望发泄场所和抱怨对象的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你自己的幽灵,甚至会针对你的痛处利用你的弱点。实在是太喜欢这个立意。表达也特别得当,从颜色和照度变化到演员演技到稍有点三段式的结构。小演员演技真的棒。全篇看下来甚至有点像解密(尤其是事先没看过介绍的人,比如我半场过后懵逼这小女孩儿究竟是什么东西)。小女孩儿作为人工智能的具象化,诱惑和冷酷共存,太秒了,完美的喻体。本来我以为这片子是在讲人和人的关系,结束后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是人工智能。 |
|
前半段很明媚,后半段很阴郁,转折点在身体揭开的瞬间,也揭开了一段出走的往事。机器携带着记忆,频频在森林里出走,空有躯体,无法填补失去的痛苦。 |
|
向阳之诗有点没有 |
|
人最终都是死于孤独。 |
|
交给兰斯莫斯或者豪斯娜来拍兴许能四星 |
|
在人工智能继陪伴、情感服务、性服务之后开始承接情感创伤了!承载了那么多的记忆之后,机器人该何去何从?——这是这部电影的创新之处,但也只限于此。打光打的黑不隆冬,看得我真烦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