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剧本在2020年的现在显得非常过时乏味 |
|
这是1973年的故事,现在是2020年,中间横着47年。47年能发生多少事?可以从晶体管的发明到现在集成电路大范围普及;可以从当时只有公用有线电话到现在的手机电脑人手一个;可以从欧美明面上没有同性恋到现在同性婚姻常态化。而47年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47年后的今天,大片土地上同性恋生存状况仍然是当初美国乡镇社会的状态,意味着在科技日益同步的今天,社会,公民和意识形态同步着别国47年的过去,而且还可能变得更糟糕。 |
|
今年最名不符其实的公路片,有着非常成功精巧的剧作基础,连续的情感波动处理上也不错,莉莉丝真的是给我发现艾伦佩吉一般的着迷!PS:留遗嘱切记宁愿不提也千万别对家人留刻薄的话,以及如果你的初恋死了,那他就真的会纠缠你一辈子了 |
|
“LGBT长辈+成长期少女+公路片”,同类对比有个几年前Lily与Julia的《与外婆同行》,有点相形见绌…尽管这部的基调显然更为沉重,也在试图树立些不同(比如Wally的中东恐同背景,又冷不丁从Beth的视角来点七十年代女性意识觉醒,还有《绿皮书》wannabe)。没有那种一路随心随性的打开心房,反而在不断深入南方的旅途中开始陷入痛苦的回忆和矛盾中,Alan Ball把《此时此地》的很多元素(甚至是演员)也完全无缝拼贴到这里面,但太PTSD那部剧了,所以觉得行进得很痛苦。Paul Bettany的表演是唯一喜欢的地方。 |
|
差点因为豆瓣里的评论,错过了这样一部好电影。故事没有多曲折离奇,但拍得行云流水,后面挺感人,演员们的表现也都十分到位,喜欢。 |
|
我刚看豆瓣、时光网、imdb的时候,这些讨论的电影的网站都很小众。
现在豆瓣流量蹭蹭蹭上去了。还有个棒槌在该片底下评论“导演怕不是个新人”,连《美国丽人》都不知道,装什么资深影迷。 |
|
最近看过最好的同志电影 |
|
这是我喜欢的第二部同性题材的电影,第一部是《断背山》,一样感动的稀里哗啦,尤其是结尾妈妈那部分。没有尴尬镜头,拍的很安静,非常喜欢。 |
|
即便是奥斯卡一年一度的命题作文,艾伦鲍尔也颇有将《弗兰克叔叔》打造成2020版《绿皮书》的意思。他的作品永远围绕着《六尺之下》的尸体展开,而人物也永远走不出死亡的阴影。本片则是在用一段显性而积极的父女关系幽幽观照着一段无法被理解和看见的父子关系。女主角在《叔叔》的「诱导」下越过了成长路上的某些障碍,而叔父也在侄女的青春期里回味着自己的青春记忆。可惜,这趟旅程并不轻松,越是靠近历史,故事越是变得沉重。倘若前半程略显糖水,那么后半段艾伦鲍尔无疑让我们感受到了「肝肠寸断」之苦。宣读遗嘱的那一幕看得人心惊肉跳:一个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自己的儿子,死后又以如此残酷的方式对自己的亲骨肉进行泯灭人性般的羞辱,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和绝望的仇恨啊。影片结尾将视点再次交予年轻人,好在与父辈血脉相连的她又与父辈不一样。 |
|
我们应该去做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非他们期望的人,因为自己的生活永远属于自己。原生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但不应是人生的归属,爱和幸福才是人生的方向。这一程还好有沃利跟着弗兰克同行,不然当生活突然崩溃而身边又无可依靠之人的时候很难预料发生什么意外。当然,想要追随真实的自我一定要锻炼出足够强大的内心,去抵抗那些偏见与蜚语,去守护值得自己爱的人。 |
|
伤感而治愈 |
|
保罗·贝坦尼这演技是影帝级的! |
|
从一个理想的角度来说,LGBT与女性的确都是性少数群体,存在天然的同盟,但当Beth的男友出来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想多了。很遗憾的是,在公路上并没有多挖掘,过度沉溺于Frank叔叔的过往而忽略了人物纵向的互动牵连,Beth也如工具人一般在后半程几乎隐形,似乎她的作用只是作为男主的一个对照组。结局太过理想化,高高拿起轻轻放下,让我几乎错觉这是一部家庭喜剧片了。 |
|
no problem no problem,just say no problem... ps. mom always knows |
|
全程几乎无感。人物像模板,没有感受到想表达的东西。 |
|
好好的《Uncle Frank》,干嘛给翻译成《和弗兰克叔叔上路》啦?让我误以为是类似《绿皮书》《阳光小美女》《与外婆同行》那样的公路电影,结果“开车在路上”的戏份只占了不到20分钟的篇幅。且不说“上路”还有另一层含义,片中弗兰克是长子,按照我们一般的长辈称呼习惯,也应该译作《弗兰克伯父》。—— 11.27.13:53 -力:@疯狂原始人2 推荐这部《和弗兰克叔叔上路》,我看完了,拍得蛮好的,是我的菜。因为喜欢保罗·贝坦尼才看的。→ 刚知道此片时都不晓得这是部同性题材的电影,也没想到这是凭借《美国丽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艾伦·鲍尔的作品。 |
|
首先我必须承认前三十分钟非常非常特别吸引我,然后,就是他们离开公路以后,节奏变得奇怪,剧情水平滑铁卢式下降,直接降级为流水线同影好吧。结局很美好,但是也很突兀。而且弗兰克叔叔,我希望他能更完美一点,与女主心目中的形象更贴合,到电影后半部分,他的形象实在是太糟糕了,我很失望。要不是风景拍得好,我四星都不会给。我觉得女主的表现倒是挺不错的,我还蛮喜欢她的,这部电影里面的形象和小丑回魂里的区别好大,让我感觉她对自己演的角色都理解得很深刻 |
|
十星。
是纽约上层德高望重的高校教授,也是被父亲嫌弃鄙视的同性恋儿子,是鼓励侄女不惧小镇同伴压力勇敢做自己的叔叔,也是被出柜社死后不敢面对性向试图逃避的普通人,是知书达礼幽默风趣的好伴侣,也是用恶毒言语杀死初恋的懦夫。
46岁的年纪,在父亲的葬礼上,弗兰克终于打开心结,和困扰半生的自己和解。这一天,眼泪是痛苦,愧疚和辛酸的,也是释怀,平静和快乐的。一切的一切,正如铺满明媚阳光的午后庭院,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恰如其分的位置,云淡风轻地谈笑风生。多美好。 |
|
不要等到没人反对才站出来做自己,因为你等不到那一天。也有生硬的地方,而且略有粉饰太平,但不失流畅好看。 |
|
太阳缓缓落下,微风轻轻吹拂。那是我们每个人的归属,那个后院,那个下午,那一刻我明白了,我们都走在该在的路上。 |
|
【明年奥斯卡提名没跑了】很棒的电影,努力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不要畏怯等待、乞求得到所有人的同意!... Xq |
|
“你看过波兰斯基吗?” |
|
直到最后才有点球爷的味道了:和自己和解就够了,既然亲情未必能跨越狭隘,那就干脆和死鬼老爹永别。然后立刻携夫回家见亲友这又是何必? |
|
【和李大姐一起看】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从Beth的视角讲这个故事,前半段的精彩有趣让我很期待后半段参加葬礼时Beth视角发生的一切,结果没想到后半段Beth直接隐形…还是太仓促了,人物挖掘太浅了。保罗贝坦尼不太行。 |
|
前三十分钟是个酷叔叔,后三十分钟就不酷了 |
|
影20422:勇敢的踏出那一步,获得的善良或许能消除许久的恐惧。70年代不容易 |
|
老爷子的遗嘱太伤人了。 |
|
【剧透】呃。。叔叔对侄女出柜的契机太奇遇了,我也get不到甜过头的男朋友为什么明知道自己不能对家人出柜,却不接受对方在南方出柜的复杂性而如此死缠烂打,除非他就是用来推动剧情的。。车坏了什么的,女孩在墓地反教育叔叔什么的就不提了,遗书更是无法信服啊为什么死了还要公开这么大的耻辱。。于是女孩的成长线和叔叔的自我接受之路都有点太生硬。。而且女孩长相和人设都让我想到我一直很讨厌的觉得代表了一种自以为特别有独立思考能力酷得要死的美国傻逼独立电影类型的Elliot Page(豆瓣也改名了呢),PB也只有骂人的时候才看起来不那么猥琐(捂脸)。。当然还是比菊石强。。(女同性恋电影还是更不行 |
|
What!? I'm not the only gay in the village!? |
|
★★☆ 一個會將恐同寫進遺囑中的父親,不配作為父權陰霾困擾孩子一生。故事的第一幕讓我想起了《帶我去遠方》,雖然姪女的旁白設計感過重,不過以姪女視角揭開同志叔叔的面紗,感受他的困境與掙扎,並同時呈現少女成長,仍然讓故事頗有吸引力,如果能延續下去,說不定會是一部另類的《成長教育》。然而,隨著故事視角切換變得混亂了起來,尤其是奔喪之旅開啟叔叔陷入回憶,第三幕更是直接快進到販賣痛苦,被亡父憎恨又被家人接受,一切都抓馬得太過刻意了。 |
|
他爸应该在贡献完精子的那一刻就暴毙😊 |
|
叙事就很吸引人。温婉的入场,就像所有与那些无法一眼看出是酷儿的人接触的人,观众很轻易就能进入这种共鸣,那就是,其实没有什么他们,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这部剧很客观的表达了,做你自己或隐藏你自己,你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肯定,但做自己也不会糟糕到被所有人否定。 |
|
不错看,仙女可爱。 |
|
小而美好的小品电影,值得拥有。
不轻也不用力过猛,一切刚刚好。
视角棒。女孩与叔叔两个角色对应的特别好。走出来,再回归本心。
四星 |
|
小版绿皮书,主人公不敢面对的其实是内心的负罪感,有人离开了闭塞的小镇,而有些人则永远留下来了,比乡下人的挽歌要好多了... |
|
从侄女的视角,讲述她的叔叔年轻时被父亲撞见搞基,被父亲厌恶了大半辈子,到父亲死去他参加葬礼,依然被父亲在遗嘱里狠狠诅咒的事情,过程一度充满辛酸,但故事讲述得过于冷直,没有打动人,就连结局硬拗成温馨向,我也还是觉得很一般。可惜啊,本来应该是个很好文本故事的。 |
|
中规中矩 |
|
四星半。整体十分工整。真心羡慕六七十年代纽约文化圈子的私人派对;中间一段路上风景色调,以及关于sam的回忆也是不能把两个青春少年的爱恋描绘的更美好;结尾有冲突有爆发有高潮,frank到这里才破釜沉舟下决心解决内心的矛盾,但是周围人的回应有些简单美好了,sam的故事也没有深挖。看过之后,真心喜欢beth这样的有思考的独立女性,和frank也是互相积极影响了。 |
|
一半的好戏,上路之前的戏都拍的很动人,尤其是跟侄女出柜那场戏,但是结尾的家庭和解又变得刻意了,使得之前的那些冲突也变得软绵绵的。Frank和父亲之间的矛盾甚至也可以再激烈些,毕竟一辈子生活在所谓“父权”阴影下的每个人,他的死与其说是悲痛,或许更像是解脱吧。有趣的是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73年,但是平移到当下的年代似乎也毫不突兀,某种程度上看,现在比以前或许并没有进步多少。 |
|
中规中矩 老生常谈。 这么善良的结局也是… |
|
如果再长一点,如果铺垫和和解都再耐心一点,不失为一部佳片。6 |
|
视角混乱。 |
|
寫進遺囑的以你為恥⋯ |
|
精心设计的情节了,通过侄女的视角来讲述gay的故事。少年时期的情事被父亲撞见,父亲极度恐同,要求在丧礼上念出他的遗嘱,遗嘱里还戏剧性地说他对大儿子的憎恶,家族里公开给他出柜了。Frank借此机会挥别少年时期因自己自杀的Sam,跟大部分接受自己的家人和好。深受Frank影响的侄女也能继续做勇敢自己。 |
|
4.5,是我最喜欢的公路片类型,年代设置得也恰当好处,色调格外清新明朗,仿佛预示承上启下的时代去盛开朝气蓬勃的宽容和爱待,老一辈对同性恋的厌恶和年轻迎向未来的少女对于同性恋的接受,以不同的角度希望去展现社会中对其的客观,不管上帝赋予了孩子什么身份,但都是其所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因此再多的歧视和厌恶都只是别人无意义的看法,只要自己去拥抱爱意,爱自会如泉水般涌向自己,接受自己便足够了 |
|
其乐融融的结局呐。认同确实要先从家人开始 |
|
演技加分 |
|
Sophia Lillis真的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居然比我还小两岁 |
|
打三星只因Wally这个角色可爱。Beth和Frank并没有随着回乡之路加深理解或者成长顿悟,最后一幕合家欢总结得莫名其妙。最恶毒的父亲逝去,其余亲戚当初默许父亲对Frank的欺凌就带过了?父亲对少年Frank的咒骂甚至威胁其性命,间接导致初恋Sam溺死,再加上遗嘱公开时的羞辱,这些强烈的情感都没有得到合适的释放 |
|
最近看过的电影里最打动我的了。从一开始的侄女视角,到他回家参加父亲葬礼开始不断闪回的第一视角,如果这是一个长篇,应该会非常好看。让我想起《独居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