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年代真是中国最好的年代,那时候已经有那么多商业元素了,了不起,而且电影没有任何束缚,了不起啊。所以说,一个开放的环境才能造就自己真正的文化产业。 |
|
周晓文组织素材编排情节的思维煞是有趣。通缉犯和女友在商场买东西,突然听到“抓住他”,想也不想抹头就跑最后被众人堵在墙角一顿暴揍,手伸进包里摸枪忍住没掏,直到失主赶到说不是他,众人不解“不是你你跑啥?”。然后镜头一转,市中心马拉松鸣枪开赛,为后面的剧情作铺垫且逆谑上场戏的“先跑没开枪”。再然后警队扫黄闯入,对方已藏证并狡辩说在看马拉松直播,队长观察敏锐循床单脚印找到影带准备播放认证,观众此时也顿生期待想看看都拍了些啥?谁知队长突然从直播画面路边观众中认出通缉犯,交代两句匆匆离去!导演在此既呼应伏笔回归了主线,又回避尺度调戏了观众。至于广为称道的火车高潮大戏个人反觉夸张不可信。三星半(周晓文客串也玩自讽:月台上刚好路过拍照留念男女,发现自己乱入扰拍赶紧闪开!“不是故意要上镜的!是没躲开!”) |
|
全片大连取景,一份宝贵的80年代后期大连的影像记录,看到那些熟悉而又已经消失的街景是本片最大的惊喜。
现在唯一认识的演员就是马晓晴了,不过她只演了一个不大的配角。
SA365海豚直升机是亮点,那时刚从法国引进,4年以后才实现国产化。就是现在的直九。 |
|
意外跟导演看了同一场,看到一半大叔蹦起来说他们资料馆把顺序放错了,1、2直接就到8了,现在是5!虽然我没错但是我想大家道歉。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
|
开头音乐非常好,作曲郭峰。结尾算命一段很有心,有点抓人。。。但仍旧不是我童年看的那部电影 |
|
情节的编排与风格化的尝试、八零年代的风貌展示都颇为迷人;对双男主一体两面式的探究不够深入,但同归于尽的结局比之当下又的确配得上“疯狂”之名。 |
|
这可不比《除暴》精彩多了?从第一镜起,构图、光影与极富立体感的空间塑造便渗透着一股浓浓的日式硬汉侦探风,声音极富法意Film-Noir的格调,剪辑与剧情编排亦主次分明,干净利索。不少场景和动作构思更是充满迷影色彩和想象力:废工厂灭火器杀人堪比库布里克的《杀手之吻》;列车追凶的张力与《卡桑德拉大桥》有过之而无不及。放在80年代是四星,放在今天妥妥五星。时至今日,张艺谋的类型片尝试依旧没有超过当年的周晓文。 |
|
没想到周晓文疯狂系列的编剧是芦苇。从海报就可以看出,两个主角被塑造成了镜子的两面,而不是单纯的警与匪正义与邪恶。 |
|
英语好标准呦
很努力的在模仿同时期的香港电影
飞车追逐吻戏
养不起养不起
c6h12o6
只有坏导演
大连
|
|
勉强两分。主要记录了80年代的大连,有些空拍的街景,斯大林广场这些不用提,里面那场劫持三胞胎姐妹的戏是在典型的大连阶梯式小区拍的。故事上是警匪两个无父之人的追捕终至同死,双方身上的毁灭感都强烈,但整个流程的节奏放的有点松垮。火车上看相抓人那一场写的很精彩,废铁场杀人的一场处理也不错 |
|
摇滚人拍疯狂,可惜只有“最后”没有“疯狂”。 |
|
三星半,典型模仿80年代美国糙汉警探的电影,刘晓宁演这种角色得心应手。节奏不太好,也不够刺激,看手相那场还可以。 |
|
其实是个商业片架构,但是做的比较潦草平淡。 |
|
结构很严谨,节奏准确。1988.02.25 |
|
八十年代犯罪片的神气和妖气。 |
|
在资料馆看了个胶转数的错乱顺序奇葩版本,大概顺序是12856347910……带队来看的周晓文导演直接暴走了。所以最终顺序全靠脑补……蛮好的一个类型片,有不少为了展示“时尚的生活方式”的(无时性)段落。最后火车上那场大动作确实写得好(芦苇老师好像没署名?),甚至带出了点元电影的意思。 |
|
是我最喜欢的老式悬疑片。当时的人谈吐举止文明有礼,而且特别会耍幽默。工厂反杀利用高压电和灭火器的手法既狠辣又聪明,尺度刚好。还没看完出门,晚上在外面忍不住瞥了一眼短评还以为是全火车同归于尽,心想这也太悲壮太狠了吧!然而,略有点点失望。后又想着这种结局才是最中国的,群众的安危高于一切,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正义的、清脆的一声巨响——火车继续驶向远方。这种编排让人敬畏又信服。 |
|
90年代看过一半左右,今天重温一下。更多可当做社会风貌影像片,比如一罐可乐竟然要5元呢。 |
|
算命那段拍的真不错。1980s的大连,斯大林广场、港湾桥、石道街、老虎滩、北大桥,挺让人感怀 |
|
有点个性的国产警匪片,开头的吉他曲和最后的歌都很不错,好像是郭峰作曲,抓捕前的一段算命很有八九十年代特色。 |
|
这个同归于尽的结尾,取消了常见的惩恶扬善、秩序被恢复的警匪片主题,作为正义象征的警察最后被迫和亡命之徒一起死去,具有某种‘反文化’色彩。影片对80年代都市生活的提喻是非常准确的,人们如今已经习惯了都市化,可能已经习焉不察的事物,都作为符号出现在影片的紧凑结构之中,比如摩托车街道、霹雳舞、流行音乐、时尚女装,这种生活的实感也是影片对新生的都市文化进行刻意捕捉和展演的结果,因此警匪片的追赶场景也成为都市外观、街道、芜杂人群精神面貌的巡演,很容易把观众带入1980年代的氛围,对于类型片而言,能够做到这样写实主义的刻画已经很难得了。算命那场戏很棒,用神秘主义的外壳把潜逃者吉凶未卜、忐忑不安的情绪刻画出来了。 |
|
在电影资料馆和导演一场看的,胶片顺序错了,看的现场导演解说版。 |
|
剧本写得很有意思,警察和罪犯有相同的经历,最后命运捆绑殊途同归,不是简单的正邪对立之说,商场抓小偷,破获AV拍摄现场,废铁厂cult风杀人,海水浴场到居民楼的追逐戏,以及最后直升机降落和火车拘捕,几个段落设计颇具巧思,在八十年代的国产片里可谓新鲜高级。 |
|
抓捕前夕,列车上的青年们唱起了《心中的星》,整节车厢跟着摇摆,载着匪徒手上的炸弹,驶向了同归于尽的结局,命中注定的预言,这是最后的疯狂。 |
|
这也是当年的大制作了,硬汉、美女、动作、直升飞机、爆破,都有了。最后车上的算命戏相当有意思啊,我都要信了,刚开头舞厅的戏虽是闲笔,却很有味道。可惜两个感情戏没做足。 |
|
周晓文的天才不需要任何人对之施以虚伪的承认与以理性之功能为绝对导向的阿谀奉承,他的天才已摆在所有镜头,所有的场面调度里去,相信与否,看见与否,即使反对者也不可能否认这一事实:在他之外,再无第二人得以从一次追逐、一次跳跃或一次轻身闪避后的重重坠地中凝结出电影的肉身,他的人物不抉择,只是奔跑,或形似奔跑般有如生命垂危将离还未彻底离开躯体之际放置着一张心电图——电影的心电图——那样地移动,从此及彼,由一点至另一点,为标量附上指明方向的箭头再将之首尾相连——却重新回到了原点,你惊讶地发现,一个与角色背对背相靠的罪愆衍生处就在我们目之所及所有物质与运动的背后复制其自身,舞蹈,是在死亡前的命运线而非一处实在而存生产意义的空间之内。
2024.11.12 |
|
影片塑造的主要角色和剧情放在现在来看,显得特别稀罕和精彩,杀人犯宋泽将亡命之徒的凶狠和不顾一切的逃命塑造得绘声绘影。前边反复强调的公安干警和杀人犯有相同的经历,都在引向最后宿命般的死亡结局。3.5 |
|
剧本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结尾处算命,切中要害;非大团圆结局,这个也值得好评。20161210凌晨 |
|
电影网92分钟版。名字起得比较大,但其实是比较套路的警匪动作片,优点在于有些段落挺有幽默感和人情味,而且这种片子在大陆地区当时还是挺时髦的。周晓文在片子里客串了一个列车调度员。马晓晴演了一个列车旅客,还是一股调皮可爱的劲头。 |
|
集希区柯克式老派悬疑类型特质于大成,三场追捕大戏(车追车、摩托追人、直升机追火车)都甚为出彩,对血腥及肉体的商业化展示亦贼而不腻,台词编排与镜头调度双雄并举,结合时代背景来看颇为有趣。 |
|
火车缉凶在黑色电影里可以拍一整部电影,在这里只为高潮,可惜气氛差了一点,像是B级片削弱了尺度,A级片降低了场面,真正精彩的反而是硬碰硬之外的东西,主角反派一体两面的刻画没有做足,noir味道差了一大截。 |
|
8/10.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确实拍了一批风格独特,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不管是摄影,还是剧情,都突出一个大胆,反传统。
本片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所谓硬汉警匪片,摩托车追击,跑酷式追捕,银幕上的爆炸,不回避的接吻镜头,直升机上火车,结尾警察和通缉犯同归于尽,没有光环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三胞胎姐妹那段,确实很cult,从没在国产片中见过。这部电影就是放到现在也很好看,虽然粗糙了点,当然,也许就过不了审了。
另一个给高分的理由是,本片是在我的家乡大连拍的,大连第一届马拉松比赛就是在1987年举行的,片中出现了一些当时的场景地点,37年后早已变了模样,现在看来太怀旧了。尤其是片中还出现了我6年后要去的单位,很激动。
19岁的马晓晴那时还只是一个小配角呢。 |
|
大连取景,不断的追逐与逃亡,最后火车上算命是亮点。跟疯狂的代价比,都秀肉体,秀海滩,前作摩托车上下楼梯,后作轿车穿墙而过。双雄模式,人物刻画足够典型,但后作的被害人形象更是经典。两部的罪犯都是激情犯罪没回头路,不是反社会的野心家,寡言少语,不深挖犯罪心理(后作模糊指责黄色杂志)。 |
|
相比银蛇,这片就中规中矩多了,风格化因素少了非常多,只剩下一个有几分相似的基调,那种阴阳怪气的主旋律基调,同时,贩卖感官刺激比银蛇要更俗更直接一些,也就定位更加通俗的电影,所以不是一直吓唬观众,而是有不少细节描写在讲故事写人物,比如递衣服的popo,通缉照片被藏在桌子下面云云,片子的很多内容其实有些是模糊而无意识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镜子电影,火车直升机场面是挺牛逼的,主要是很难很好地理解那个年代银蛇那样的b级片和这样的片子都是怎么诞生的,李少红简直就是中国的铃木清顺啊。 |
|
总感觉周晓文生不逢时,在一个不太商业的市场环境中拍商业片。 |
|
亡命之徒还要靠亡命之徒治,没想到警察布局还懂得连戏(中途退场的画家安排赶不上火车)呢!给你看手相的不一定是要调戏你,也可能是要拷住你! |
|
令人印象深刻的警匪片。开头的字幕预示着最后的结局,突如其来的一响,英勇悲壮。霹雳舞、拍黄色录像、走私投机倒把、商品房、摇滚乐、海滩边的比基尼、改开大背景下的新式青年,不断出现的万宝路香烟、可口可乐的广告,这些具有时代烙印的元素,反映出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社会巨变。一警一匪两个男人,两个似水的女人,两段吻戏,让整部电影紧张的节奏里夹杂着些许柔情。 |
|
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商业类型片。双雄的叙事模式,节奏张弛有度,又照顾到八十年代末期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 |
|
芦苇的编剧一直出乎其类 刘小宁那体格原来是武行出身 马晓晴刚出道 仿好莱坞大潮片 上新台阶 |
|
这片厉害呀,编排和剪辑都特别脆,类型化完成度很高,在场景选择上很出色,又时髦又洋气,av片场,club,马拉松,商场,海滨……,海滨竟然拍出些法国味儿!追逐戏拍的都不赖,火车看手相设计的有趣。 |
|
刺激的追车特技场面,血腥的钢铁厂犯罪,车厢营救斗智斗勇,最后的结局还是让人觉得相当震撼,现在的电影不可能这样拍了。 |
|
有些影视作品过了三十年还会有人找出来看,有些影视作品热度过了三天估计就再也没人会看了。 |
|
国内早期真正纯商业的警匪动作片,芦苇在故事剧作上想跟风好莱坞,但周晓文的拍摄并不那么好莱坞,音乐画面其实很有个性,可惜这个类型注定在国内多少有点粗糙扭曲,一直成熟不起来,始终不是那个味道 |
|
几乎是“黑色电影”的套路,如果再加一个蛇蝎美人就近乎完美了。片子里能看到80年代的大连街景和老虎滩;乐队在火车上唱现场掩护直升机空降,这个脑洞开得有点儿大;比较令人吃惊的是电影的配乐是郭峰做的,开场的配乐大赞,让人不禁想起《德州巴黎》和Ry Cooder! |
|
哎呀,奇異地好好看!尤其火車那一段!對比看下差不多同時期的吳宇森之類,越想越有趣。 |
|
中国商业电影里程碑 |
|
很早看过,情节还记得算清楚,正派反派的脸记反了!反思一下,是因为本片男主在《本命年》里面演个逃犯演得特别像,故... |
|
情节在当年看肯定属于惊人的,更让惊讶的芦苇的台词功力。 |
|
有点八十年代的港片味道,但是第六代导演之前的所有大陆导演,就算拍商业片,也有浓浓的民族感情在里面。有人说大陆电影土,我想,不是土,只是这片土地遭受的苦难,让每个人都显得深沉。相比于香港商业片的娱乐至上,大陆的商业片总是有着饱满感情的。此片致敬公安,最后的伪装算命戏拍的相当精彩,何磊不畏强暴,勇于与歹徒搏斗,虽死犹荣,令人无限敬慕。 |
|
The Last Frenzy 最后的疯狂 (1987) PAL DVD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