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应该是一篇格林童话,还很闷。第一天,遇到一个铁匠,用会发出声音的盒子换了辆马车;第二天,小侏儒听着他的口技,咯吱笑出了声;第三天,城墙上的鸽子掉入了水池;第四天,那个拥有美丽声音的公主故意丢了一把钥匙在地上。有些事情就如那永远抓不到的蚊子一样,一直在耳边嗡嗡嗡作响。音乐真美。 |
|
1.一部关于电影收音师的影片,与帕尔玛[凶线]构成对话关系,街边与自然平凡而又为人忽视的声音与工作室里精妙构建的声音,一同形塑了我们的记忆与想象。2.一部直面公路的电影,开头4分钟透过前车窗的主观镜头蒙太奇不啻是对跨国界欧洲漫游最美丽的速写,各色风景、天光、建筑与道路尽收眼底,恍若一场永远在路上的典仪。3.一部探讨影像真实及主客观性的元电影,间或插入的黑白老式手摇摄影机拍下的影像片段与片中导演将摄影机固定在背后看似无目的而客观的拍法形成对立。4.一部聚焦音乐的电影,葡萄牙民谣乐队Madredeus主唱Teresa Salgueiro悠远空灵的歌声宛如天籁,她与男主间似有若无的情愫则显得恬淡而疏离。5.一部进入佩索阿的诗电影,在明亮的日光下,即使声音也会熠熠发光,一如里斯本七彩的老房子,一如永远打不着的那只嗡嗡嗡的苍蝇。(8.5/10) |
|
像冒险故事,骑士在胶卷和城市之间的空隙寻找国王留下的足迹,散落在城市空间内的住民宛如乍现灵光的线索,其中声音承载了理性,言语则成为无法避免的苦难,只是国王早已在圣杯的诱惑下背弃信仰,衣衫褴褛漫游城市,昔日的荣光变为如今的仆仆风尘,影像的不纯粹被国王视为原罪以否定摄像机定义瞬间的能力(实际正相反),向伪神祈求一种“全知镜头”以统领混乱不堪的影像世界(本质是用现代性观点驳斥后现代主义)。骑士说,醒来吧万能的王,面对文明,享受过程,拥抱感性。国王只是抱着圣杯眼含热泪,不自然地从嘴里吞吐出召神的咒语。骑士见状按下录音键,录下国王不在场时土地沉睡的声音。 |
|
文德斯的电影实在太舒服了,和爱丽丝城市漫游一样,这是里斯本的一副画卷,并且这次的画笔和颜料是声音——“城市交响乐”,怎能少了声音!第一次见到电影以录音师为主角的,不乏幽默又动人的细节(给孩子们猜声音那段简直是我见过最美的画面之一),文德斯在电影百年写出的这份情书,浓烈真挚 |
|
一部声音的电影,优美、舒缓、步履不停的电影,不用担心结果的电影。对早期胶片电影工艺有所展示,菲利普和孩子们的关系让我想到今年的《狮子彻夜未眠》。观者的情绪跟随音乐,跟随影像中的影像,就像在城市里游荡的录音师跟随谜一般的孩子,银幕内外的双方一同去寻找某种真实,存在于胶卷上的记忆中的真实。经过结尾一场对话,又回归到对电影本体的思考,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交锋,不被观看的影像就是纯洁的影像吗?眼睛到底是污染源,还是心灵的窗户?文德斯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拍出的正是与世界相和谐的影像。“想变成所有地方的所有的人”,但最终你只能是自己。要满怀信心,摄影机不要停! |
|
I could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in Lisbon |
|
记得小时候曾捏着袖珍收音机躲在被子里偷偷听电视剧,少了画面的剧情,声音变得突兀和敏锐。片中的收音师走遍了里斯本的大街小巷,采撷朋友默片影像中需要的声音,用耳朵代替眼睛去感悟这座城市,也为我们呈现了眼睛所忽略的生活中的小细节,声音的灵动是城市的脉搏。片中Pessoa的文字贯穿始终。 |
|
莫名想起尤利西斯的凝视。文德斯的创作关键词就是焦虑:最开始是在德国社会里,然后转移到其他国家;开始产生创作焦虑,然后通过一系列艺术家的纪录片来化解。“录音师”这一形象的关键就在于“选择”:他只能将麦克风对准一个地方,扩大某种声音,忽略其他声音,而这也是艺术家始终面临的问题,无论有多大野心和能力,始终无法截取世界的全貌。文德斯说服自己了吗?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吧。 |
|
世上竟有如此别具一格的城市观光片,恰到好处的幽默,不期邂逅的浪漫,点到为止的哲理,是如此纯粹的文艺片风骨,赏心悦目的穿街游巷,声音融入空气里,色彩融入菲林里,顿悟融入体验里,触摸生活的质感,发现生活的真谛,然后拍一部用心的电影。简直太棒了。 |
|
音乐真是棒极了,女主角在月光下歌唱真是美爆了。旁白又像是一部《论摄影》和《反对阐释》。 |
|
里斯本的风景和佩索阿的幽魂,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声音倾听城市以及用镜头记录城市。谜一般的故事,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一个对电影的天问,用你的心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吧!真好。。。文德斯真的是个诗人。 |
|
傻气的电影我也看了不少了,但傻到这个程度也是世间罕见。只有文德斯才能写出这么个驴唇不对马嘴的剧本还好意思找Vogler来演,还安排人家全程紫色老头衫又断腿。纵然如此,Winter捡起那把破伞时依然感动不已,晓得过往一切文德斯都有记在心里。In broad daylight even the sounds shine. |
|
电影是留住某个特定的瞬间,还是某段记忆?片中片的黑白影像太美、佩索阿的文字太美、音乐太美。看完瞬间爱上里斯本。/2019重看,却对这个电影毫无印象 |
|
电影百年的回眸和反思,电影不等于视频,它的创造性被挤压,文德斯试图用一种声画分离的操作保留影像的纯粹,也就是“影像不可见的文库”,创作者和观众双重消失,影像免于遭受视线的污染。佩尼欧拉说的没错,这是一部哲学电影。 |
|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又见吕迪格·福格勒,只是比“公路三部曲”老了太多了,故事构思巧妙,借“寻找失踪导演”讨论了“电影要不要拍”“公映的电影就一定比没有公映的电影好吗?”等,看得出wenders对当导演已经有些意兴阑珊了,假如片中那个想要放弃拍摄事业的失踪导演就是他的化身的话,而且wenders一定是太爱里斯本了(只要他爱上一座城就一定会为这里拍一部电影),不光讲故事还顺带记录了不少当地风光,满足一下他摄影的爱好。ps 葡萄牙的民歌好听风景也好看。 |
|
用耳朵的伟大证实眼睛的伟大,很有意思,最后在导演与收音师的对话中反思了作者/导演意图在后现代的解构语境中是否仍然必要的问题:背着摄影机拍下的视频能称其为电影吗?即作者/导演意图完全缺席的影像是否具有合法性?哪怕是建立在文本自成意图的意义上?(一群猴子坐在电脑前胡乱键入的文本是否是具有文学的合法性?)收音师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者/导演的意图尽管不应该也无力垄断对作品的解释权与所有权,却仍然非常重要,请大胆去看、去听吧! |
|
当时看电影时就很喜欢里斯本,去了里斯本后非常同意导演的观点就是经过眼睛观察的里斯本才是最忠实的,我喜欢葡萄牙.
这剧原声太棒了... |
|
文德斯的作品中相当不闷的一部了 |
|
有点元电影的味道,又是寄寓在一个小城里的云淡风轻的梦境。 |
|
結局過於正向了,但好像有打中現在的自己。有意義的影像、無意義的影像,都仍有機會成為有趣的影像r |
|
关于声音的梦幻 |
|
文德斯说过,对他来说,故事只是寻找影像的借口,表现在他的好几部电影里,这个借口就是上路。为什么上路?结局是什么?都属于故事层面,不重要,也不要有什么期待,就跟着看风景,看人,听听音乐就好。所以文德斯的电影第一遍看没什么趣味,因为多少还是会被剧情带着走,等到最后发现什么也没有,心情就会松弛下来,回头再看,看到的就都是风景了。 |
|
文德斯又设置了很多组的对照,黑白和彩色,胶片和数码,有声和无声,纪录和剧情等等。音效师用道具捏造出各种拟真的音效,同时他又始终逡巡于街头记录各种真实的声音,这又是直喻电影的本质。音效师和导演终于相会之后,配音的痕迹突然非常明显,这应该是有意为之。导演在废弃影院那一大通电影长电影短,太说教了,文德斯的片本就考验定力,那一段看得人尤其烦躁。不过文德斯的影像审美是真的好,他中前期几部出了修复资源的片,画面个顶个得漂亮,这温润明艳的胶片质感,真是对双眼的按摩啊。三星半吧。 |
|
文德斯的镜头观。 |
|
文德斯实在是越看越温柔 外柔内刚的那种温柔 他也是德国新电影运动中另一个时时刻刻给电影写情书的爱人//在这个文本中 以录音师为主角 排除掉视觉的影响之后 声音在叙事性和信息量上的特性便自然而然地被强调和放大了 无论怎么创作或是创作什么样的题材 人主观性的选择始终无法回避 世界宛如一个永不关闭的更沉浸式的VR空间 创作者很难也几乎无法重新复刻这个混乱肮脏也美好可爱的世界本身//“以前的电影讲述着故事 给人们看某些东西 但现在的故事都是为了卖出电影而拍摄的 在我的眼前都改变了 想给人们展示什么的 技术渐渐失去 影像背叛了世界 为了那点钱 我为了抵抗这些 所以想拍摄电影”//“拥有预言能力和全部知识 可以移动山 就算有很深的信仰 我等于不存在 是的 等于不存在” |
|
048 Win.Wenders.-.Lisbon.Story.(1994).DVDRIP-MKO+Extra 不合时宜的悬疑背景音all.over.the.place 除了Madredeus的演出 虚无的完全不着边际 还有Pessoa的诗.. |
|
看完想去葡萄牙读佩索阿了,葡萄牙风景太迷人。文德斯在这部电影中探讨了影像、声音的意义,在白昼甚至声音也会发光。
2019.06.11@中国电影资料馆#文德斯电影专题回顾 |
|
文德斯对待电影的心和梦。 |
|
1.一部关于电影收音师的影片,街边与自然平凡而又为人忽视的声音与工作室里精妙构建的声音,一同形塑了我们的记忆与想象。2.一部直面公路的电影,开头4分钟透过前车窗的主观镜头蒙太奇不啻是对跨国界欧洲漫游最美丽的速写,各色风景、天光、建筑与道路尽收眼底,恍若一场永远在路上的典仪。3.一部探讨影像真实及主客观性的元电影,间或插入的黑白老式手摇摄影机拍下的影像片段与片中导演将摄影机固定在背后看似无目的而客观的拍法形成对立。4.一部聚焦音乐的电影,悠远空灵的歌声宛如天籁。5.一部进入佩索阿的诗电影,在明亮的日光下,即使声音也会熠熠发光,一如里斯本七彩的老房子,一如永远打不着的那只嗡嗡嗡的苍蝇(冰红深蓝)
维恩文德斯还时不时的来点冷幽默,还埋了一条悬疑线,带着观众走。
亦是一封文德斯的电影情书。 |
|
被不靠谱导演诓骗的录音师从德国开车车到葡萄牙漫游里斯本,新时代的城市乐章。纯洁的影像、活泼的声音、蓝色的Isetta、神迹般出镜的奥利维拉。小孩带着摄影机到处拍类似《狮子彻夜未眠》,更好的是导演重新振奋,与录音师Winter一起拦住电车(抽帧?)。 |
|
里斯本的声音。看文德斯的电影就想活在路上,疏离、飘忽不定。佩索阿的诗与小男孩手中的video,夹杂在其间的电影录音师,的确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 @2018-05-16 21:33:43 |
|
红屋顶、半山坡、石阶梯,去里斯本捕捉声音,读佩索阿,相遇暧昧女歌唱家,穿街走巷,寻找灵感,也寻觅爱情,小女孩男孩陪伴,关于摄影似是而非的讨论,一个人随心所欲漫游散步式电影。人生如旅,荒凉浮生。4G蓝光。 |
|
对于电影的讨论并没有那么有说服力,于“前作”更为夸张的孩童/业余/视频视角并没有表现出纯度,反而略为浮躁,值得一提的细节是,当“麦高芬”终于现身时,这部全片都在展示一位收音师的工作的影片却突然选择“自砸招牌”,暴露出明显是ADR过的对白...... |
|
大哥,对不住了。我实在是对文德斯有些排斥了。 |
|
通往一种视觉哲学。从马里奥的《艺术和他影子》而来。历史 佩索阿诗歌 音乐 哲学 和对影像的思考。Ah não ser eu toda a gente e toda a parte 这句 我拿它做了数月的微信背景,我爱它! |
|
The thought is born blind. But it know what to see. 是不让自己有限的目光拘束住电影的可能性,还是抓紧时间记录下自己眼中独一无二的世界?打打蚊子听听歌,斜阳芭蕾道中人,石膏瘸腿录音师迷失里斯本;克拉考尔《电影本性》的某种影像读书笔记,轻松愉快 |
|
用心记录影像与声响,如此美妙!内核性的东西很足,观看性却有所欠缺。 |
|
当同质化的欧洲概念吞噬着迷人的对立与差异,抹除掉有遥远的想象与暧昧的景观时,影像正在绝对的时间中进行着每一秒录制之后的相对变质与腐烂,现实以飞速建设的速度吞噬任何试图捕捉到的轮廓与视线,剩下的只是空虚的关于腐烂世界的骸骨,丢掉声音的影像似乎只表现出单调毫无生气的残影,只是一种丢失掉现实之根的记忆影像,在声音寻找图像的过程中,却生成了摆脱外露世界的方式,在变质的空间中,声音却如河水般清澈,带着柔软的绒衣似月光般倾洒漫烂于渐逝的城市景观,漫步寻找着历史与时间,记忆的空间虽以散尽,但空间的记忆却无比鲜活,当灿烂多义的声音冲淡了无比灰暗惨淡的影像之时,记忆与想象在眼睛中重现光彩,里斯本成为了被柔软细腻的声音与粗制颗粒的影像共同塑造的电影文本,发出曜蓝与暖黄的光 怎能因为腐烂变质而放弃整个耀眼的世界? |
|
这个感觉,可以是最喜欢的Wim Wenders了。似乎在诉说自己的故事。一个在影像里迷失自我含义的导演。一个依赖声音探索前进的孤独老男人。质朴里斯本。音乐和生活都透人心脾。 |
|
2024年的第一部电影。没想到能在电影里听到不一样的Fado。用爱对抗虚无。好喜欢里斯本,希望今年能去一趟。 |
|
石膏腿奠定了整部片的喜剧效果啊哈哈~文老也爱佩索阿,还有个路人cos佩索阿,另一个路人cos了一小会卓别林。Madredeus的女主唱Teresa Salgueiro真美丽(07年已离团)。门开在驾驶座前面的BMW蓝色垃圾车真好玩~ |
|
一个腿上打着石膏的音效师和一个“90年代的吉加·维尔托夫,用后背拍摄的爱森斯坦”导演在里斯本捉迷藏了几个星期以后最后终于一起继续拍片了……作为《事物的状态》的续集,片子结尾那里对电影本身的理论探讨不算多有说服力(技术与商业化让电影失去了innocence、摄像行为本身带来的与被拍摄事物的距离blablabla)。没什么惊喜,就当是里斯本旅游宣传片吧。83年Alain Tanner也拍过一部一个中年男人在里斯本游荡的电影叫《在白色的城市里》,城市和海也拍得超美,主角也有在玩弄摄影设备……怎么说呢,虽然有不少异域风情和老男人幻想,但为了这风景为了这音乐,还是给三颗星吧,再加一颗星给中途串场的Manoel de Oliveira,还挺老顽童的。巴黎阴雨的鬼天气里看这种风景,唉🙄 |
|
我被电影撞了下脚,撞得单腿暂时瘸掉了。 |
|
文德斯的电影都像诗一样,这部是给电影的情诗,声效和配乐极佳,因为是讲述收音师的故事,看着收音师在电影里做出的各种声效以及收录的各种自然声,可以想象出在创作电影时的场景,Fado配乐也实在是太美太好听了;而且用了悬疑手法叙事,最后表现影片中导演的心理,能看出来对独立电影的深沉的爱;摄影场景不用讲了,维姆文德斯简直是欧洲旅行推广大师。 |
|
30年前的小清新,倒有点像在预言30年后人人一手机的年代,人人都在制作影像。 |
|
在阿尔法玛听曼妙法朵,在深夜边读佩索阿,边和索血的蚊子斗勇。公路片中不曾停下的男主角终于在里斯本停下脚步,在跛足的石膏回响中按声索骥里斯本的线条轮廓,河流、人声、电车、大桥、邮轮,再回归到电影的原初状态中,文德斯再次用故事套嵌纪录,用纪录虚构创作,着迷于影像构成的分毫。 |
|
05年先聽到Madredeus的《Ainda》,看了內頁Wenders的筆記,才知道是先有了音樂才衍生出電影。隔了兩年才看到片子,竟然頗能看下去。我以為會被悶著呢~ |
|
我是不是应该先去看《事物的状态》会感觉更好一些?那天讨论《美国朋友》的女孩还说这部片子也有剧情,算是有点儿吧但主要还是表达对影像的理解的碎碎念啊…!还是那位“爱丽丝”的男主。没错去窗口看了下确认是胶片版。资料馆1号厅 约5成 国际档案周活动开幕讲话放修复海报小短片占用了二三十分钟 |
|
略显生硬,但仍完美地表达了城市的风情。20年后的里斯本依然到处是破落的废墟,虽然有经济原因,但他们似乎也安于这种浪漫的破旧景色,切合着葡国特有的Saudade,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就着一欧的甘酿,听着忧伤的歌曲。 |
|
收音师的公路和城市之旅,漫步声音的世界,接收万物的声音,我们在此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