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那个陡坡时我哭了,可是同时也心生一股怨恨,摄像机后的那个人怎么不帮一把手呢?后来我发现摄像机后的那个人也怨念着呢,要不为什么老对着一辆辆放空的汽车拍拍拍呢?再后来我想通了,其实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做不了,就连耶稣也无能为力。 |
|
他想盖一个三居室,他有橘子树的种子,他要在屋前种苹果树,屋后种棕榈树,边上种芒果树,他还想挖一个池塘养鸭子。梦想奢侈吗,信仰可靠吗 |
|
中国的卖炭翁送人温暖,却在寒冬而终;这位非洲的卖炭翁售出光明,却在黑夜中孤独而行。汽车的远光如同初升的太阳,让他心生向往,但又永不能得,只剩镜头里歪斜的炭色剪影。 |
|
节奏缓慢的纪录片,讲刚果偏僻山区的穷小子为了攒钱盖房子徒步50公里去城里卖煤的事。一开始一直是主角在砍树的场面,挺难入的,但是镜头美学很好。本来我看这部片既没有隐含优越感地感到同情也没有什么震惊,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只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状态,在生活和自然面前渺小而无力被彻底击败不能反抗。总会有人受苦,我也在受苦,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但是男主在妹妹家里兴致勃勃地展示给女儿买的看起来廉价却镶小珠子的好看小鞋时,能让我保持理性的和他之间的距离感被一种温柔冲破了。还有一群人在教会里真挚地大声祷告,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直接激烈的祷告,不是仪式不是忏悔,更像是咬紧牙根的坚定内心。 |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
看完以后,一声叹息。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很多人活着都不容易。更别说美好地生活着。 |
|
Probably the most silent, depressing and powerful film I've ever seen over the years. |
|
这应该是我看过最贫穷最绝望的故事,没有尽头的终点和漫天飞舞的沙尘,贫穷和差运气还有理所当然的无知…最后在室内众人一起祈祷上帝真的太讽刺了。想说的很多,看得非常痛苦。然后现在要去买一堆奇奇怪怪的圣诞节礼物。人生。 |
|
3.5 一开始不太敢信这是纪录片,而极端原始的生活环境(食物、医疗、生存方式)直到主人公到了集市上才让人想起来这其实发生在当代刚果。西西弗斯似的征途让主人公与自然的角力逐渐转换为与社会、自我内心的角逐。喝水太多会变成鸭子吗?众人集体对耶稣的祈求难道不也是明知绝望情况下的最后一根稻草。 |
|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似乎根本不需要说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简单的人物环境与行为本身就意犹未尽,如果本片早六十年进入天朝,一定为奉为无产阶级经典的(包括充满批判或者隐喻而见仁见智的教堂结尾)。 |
|
今年戛纳影评人周大奖得主,很朴素的纪录了一个刚果小伙卖煤养家的过程。可能由于摄影太出色了,反而削弱了苦难的主题表达。非洲大陆的阳光有一种温煦的厚度。 |
|
2017影评人周大奖。片名正解就是斯瓦西里语里的[炭]。摄影相当好。应该是部docudrama,导演的设计还是挺明显的(有趣的还是里面那几段看着挺惨的场面时引发的纪录片伦理问题讨论,“不上去扶一把/放任发生”)。动人还真是很动人——尤其是漫长的公路上的漫漫烟尘和夜里的车灯的相当长的段落形成的情绪累积。(去年在尼翁在线看了个几乎完全一样的中非短片……哎哟我去)。 |
|
无力感从马加拉身上溢出来,溢满屏幕,溢满每一个目击者的双眼。 |
|
真实到触目惊心,节奏非常非常的平缓,记录着马卡拉走的每一步都异常辛苦。马卡拉正直,善良,为家里人付出一切,但是环境真的是限制了改变命运的努力,只能真挚的祈祷,然后继续着苦难的生活。 |
|
鏡頭真摯而親近一時讓人不知道是紀錄片還是劇情片。苦難被拍得太美,但也迫切地逼近生活與生存的可能常常跟著咬緊牙根。最後那場起乩合唱太強大了, 雖然我永恆地懷疑宗教,但也同時相信神。港譯片名比台譯好多了。主角也是很好看的人。 |
|
愚公卖煤 |
|
这条路上的跋涉实在太精彩了。叹息… |
|
人类摇篮至今维持着最原始的生存,这本身就很哲学。(边看边默默背诵卖炭翁…一直感叹苦难啊苦难 |
|
平淡又很震撼。。 |
|
漫漫黄沙,走啊走~ 豆瓣标签说你是纪录片,那你就是纪录片吧。 |
|
刚果版本的 隐入尘烟 要是背景音乐能往后退点那么就五星担当了。 |
|
A- |
|
观感过于震撼,尤其是主人公扶着一辆自行车行走几天几夜的路程,走着走着,泪水滑落,原来生活的绝望与希望是如此简单的存在。 |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太阳是尘土色,黑夜里有明灯。穷苦人讨价讨生活,高声喊Jesus救我于苦海。 |
|
唉。。。 |
|
砍树、制炭、运输、售卖,如此艰辛,筋疲力竭的卖炭郎。从村里到镇上的50公里路好像没有尽头一样,卖炭郎和他瘦瘦的自行车扛着小山一样不成比例的炭。有车从身旁飞速驶过消失在镜头前,扬起的尘土却让人看不见前面的路。
一袋炭可以买到2000-3500刚果法郎(按现在的汇率是人民币5.2-9.1),但买一盒止泻药就要1000,一块建新房用的金属板要11500。不知道他梦想中的新房要何时才能建好。他走进一间简陋的教堂,“如果你正直,一切苦难都不会影响你,上帝总会保佑你”,台上的人在宣讲圣经中的内容。这当然是假的。可是他不去相信上帝,让他怎么还肯活下去。 |
|
说是纪录片,实际上导演带有很强烈的后殖民主义色彩的视角,最喜欢的是结尾,第三世界人民浑然不觉自己的苦难源于何方,反将希望寄托于殖民者用来奴役第三世界人民的宗教,即使刚果已经实现形式上的独立,然而其民族性难以定义,殖民色彩早已深入骨髓成为其一部分,这就是后殖民主义 |
|
生来便没有选择,生来便没有决定自己的机会,刚果金,一个与绝大多数的非洲贫穷小国一样,曾遭受着殖民的掠夺浪潮,直到上世纪六十年完成独立,但独立之后,不是发展,而是战争,相同命运,相同的轨迹于非洲诸国身上。本片的男主,或者说是大多数的刚果金国民们一生中所奋斗的只有“活着”这一目标。我看到b站弹幕里有很多人无法理解,甚至鄙夷他们,衣食无忧住在高楼享受着好的资源的人当然无法理解,一出生就活在溺爱呵护中的人当然无法理解,就像他们无法理解在大城市中累死累活的底层人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他们不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他们为何如此麻木?”“为什么不奔向诗和远方?”他们是为了“活着”,远在非洲的黑人或是近在眼前的底层劳动者,生存的压力时刻逼着,“活着”压着他们喘不过气,马卡拉的生活,也是世界上数十亿人的生活。 |
|
前一个小时看得昏然欲睡,一直在抒情。结尾处理得很好,充满苦难的生活里,我们还有信仰和音乐。 |
|
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的生活质量会跨越那么大,前几天还在看着全球最好的餐厅的纪录片。
上帝啊,人的出生如何才是公平的呢? |
|
柴春芽说,该是文学借鉴电影的时候了。唐人白乐天的《卖炭翁》与今刚果《马卡拉》如出一辙,形式与手法如何革新,言说之物几近趋同,以此论我们仍旧生活在一个时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
砍树,刺,血,老鼠,营养不良的孩子,生病的孩子,自行车,过路费,卖碳,给大女儿的小鞋子。 |
|
法国殖民主义必须死 |
|
苦难啊,苦难 |
|
【171/166】马加拉的经历也许就是绝大多数刚果百姓的遭遇,为了全家的生计,不得不向命运与现实低头,就如同在黑暗中行走那般,虽还能碰上一丝光明但却无济于事,剩下的路还是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整个纪录片其实大部分是无对白的,通过眼神、行动等方式足以表达出马加拉内心的情感世界,绝望亦或是其他什么。而这些遭遇种种都是旁观者/观影者所不能感同身受且拯救他们的,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
|
贫穷固然难以承受,但也窥见许多生活的智慧… |
|
一自行车的煤走几十公里全卖了也只能买一块复合板,一瓶药就要半袋煤..... 为什么有些人必须得活的这么辛苦呢 |
|
贴近生活,纯观察类直接电影。 |
|
看越多次,越能感受那種無法翻身、無以掙脫的絕望循環與困頓無助。是我想放進自己心裡的一部片。 |
|
第一章:砍树
盘旋在空中的巨树,
恭敬虔诚的凿树者。
第二章:生火
巨树的巨坟,
星火的星焰。
第三章:赶路
路上薄日绵绵的车灯,
路边黯淡无光的行者。
第四章:劫匪
熟路的人熟练的上交,
新来的人苦苦地谈判。
第五章:买卖
一车的煤被残忍腰斩,
一块钢板却压弯了腰。
第六章:祷告
哭喊的祷告者
沉默的聆听者
第五章:归途
卑微的梦,
遥远的路。
...
我们看不见苦难,所以我们忘记了苦难。
他们看不见繁华,所以他们记不起繁华。
我们,他们,
变成两个世界的人。
最后,法国高尚的剥削者请出来挨打。 |
|
影20203:他很苦,“对于她们来说,宗教是甜蜜的自我欺骗”(康·帕乌斯托夫斯基《一生的故事》第二卷“维普希河上的春天”),谁又不苦呢?能活着就活。 |
|
65/100 似西西弗斯的日常搬运,起初摄影机还算非常耐心,随着路上的烟尘和车灯捕捉到摄影美丽的诗意瞬间。但不太喜欢显得过于戏剧的结尾几十分钟,更像是滑入一种新现实主义的寓言。 |
|
唏嘘、绝望,人类的悲欢是不相通的。从标放出来是与影片中完全不同世界,这是我心里纪录片最该有的样子~ |
|
刘大白!!!
仿佛看到了接近原始的生活,那些最初的愿望,只是有一间自己的房子,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爱是那样的真诚,那样的简单,也是这样的念头,才让我们世界得到发展,让这个世界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我们才能过得如此幸福…所以我想说的是,我看到的马加拉是曾经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父母,那种感觉就是爱呀,当这种付出和爱意能够被我略微感受之时,我的眼眶便湿润了,有种亲切感~
推着没有链条和刹车的自行车,上面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收入,看到这一刻,我回想起了父亲和奶奶的故事:为了赚学费把竹子放在自行车上推,我突然真的很想哭。那个时候妈妈也与他们相差无几吧!难道泥土上残留的生活的痕迹都被消除和遗忘了吗?
难怪无论是爸妈奶,都很节约,舍不得花钱,就算逐渐变得富裕起来,也不会大手大脚的花钱,之前还不理解… |
|
无助、无望、无穷无尽。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讲,是决定性的。在纪录片里面,马加拉们的谁人不知想要改变命运的先决条件就是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们本就入不敷出的生存条件,怎么能支付得起生存之外的教育所需的费用。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可能几代,甚至N代都无法改变。不由得,想起张桂梅校长和她的孩子们。 |
|
非洲卖炭翁 |
|
发展中国家 |
|
如此写实朴实的一部电影,看过的人相当少,就连百度百科竟然都没有。。。
场景动作非常细腻,这段时间正在看夏目川端三岛的书,本片就如日本优秀生活电影一样朴实,仿佛在看上述大师的书籍。
如果换一个电影名,对于传播应该大有帮助。
就比如换成最通俗的《非洲卖炭翁》在主页看到这部电影然后点击进去看的可能会翻几十倍,而现在的电影名“马加拉”不会让人有任何感觉(好像是个足球明星?) |
|
马加拉
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做人不如马加拉 |
|
穷啊,结婚是对的,但别生孩子!有了孩子,必须要上学!人啊,要保护好自己! |